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_第1页
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_第2页
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_第3页
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_第4页
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名老中医之路 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 “宁涩勿 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宁涩勿滑, 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 在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 应该精研字词,弄清含义。 1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 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 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 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无论是字音、 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 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义得简单办法去猜测。更 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

2、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 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2 任应秋先生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顿”而“非速化”。他说:“我 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 苏 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 )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顿'一 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 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 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3 蒲辅周先生的做法他以 “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 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 也

3、不改易这种方法。”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 新的启发。”4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 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 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 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 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我细读内经 , 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 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 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 综。”5陈慎吾先生的思想他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 说:“

4、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初学阶段,必 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 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 一步掌握要领。”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为什么前辈们十分 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 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 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特别是对 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 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7 金寿山先生说“学中 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

5、, 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我是熬过这个关的。铁杵 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这以后,一 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 这叫做顿悟',是从苦 学中生出来的巧'。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 悟。8刘季三先生说治学刻苦严谨, 终日手不释卷凡所 读之书均逐字推敲, 联系实际, 切磋琢磨, 重点处圈点批注, 抄录记载。”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 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 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 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 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

6、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 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 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前辈的 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 书耐得清苦,以后方能致远。读书与临证蒲辅周先生临终前 曾告诫其子:“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 缺一不可。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 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紧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 书与实践中度过的。”的确,读书与实践 (临证 ),二者不可偏 废,是学习中医必须终生坚守的原则。学医之初,通常是先读书、背书,打下基

7、础,然后临证,这是大多数医家走过的 共同道路。张珍玉先生说:“背诵原著,学习理论是重要的, 是基础。但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 理解,也才能变成有用的活的理论。 ”接触临床后,仍不能忽 略甚至放弃读书,而是应养成边读书、边临证的习惯,这也 是大多数医家成功的共同经验。袁鹤侪先生“数十年如一日, 孜孜不倦,昼以医人,夜以读书,锲而不舍”。曹炳章先生“清 晨看书是起床后第一要事。中年以后,凡诊务稍闲,便手不 离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彭静山先生回忆自己行医之路 时说:“做为一个医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读书。治病不忘读 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是我的经 验。”路

8、志正先生独立应诊后,“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 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 上读书的方法。”岳美中先生“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 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即使六十岁以 后,先生仍坚持“温课”,并以“要有恒”、“有专一”、“要入细” 等作为自我约束的“自律”。读书与临证,有时还以集中一段 时间交替进行。蒲辅周先生刚开始应诊时, 由于家传的缘故, 求诊的人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尽管病号接踵,先生 还是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 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 深有领悟。如此以后在临床上方能得心应手。他说:“当时有很多人

9、不了解我的心情, 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 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临证读书与初学读书有所不同, 除了经典著作外,临床各科及医案等尤为重要。1 路志正先生他独立应诊后, 仍坚持读书。 “凡日间疑似难辨、 立法处方 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 上读书'的方法。尤其是阅读一些医案,如喻嘉言寓意草 、 章楠治案 、柳选四家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等,以提 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前贤谓读书不若 读案,确有一定道理。”2 张伯臾先生他在诊病之余,“深入 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类案 、柳选四 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 ,并常置类证治

10、裁于案头, 随时翻阅”。后来,遇到疑难杂症增多, 以平时熟用之法取效 不多,“遂再次攻读千金要方 。随着阅历的加深,读起来 就别有一番感受”,并探索出一些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 3 谭 日强先生“每日利用诊余时间, 或温旧课, 或读新书。 所谓新 书,是指何廉臣、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等所著的书及皇 汉医学等,颇有新的启发。”4 张泽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 很值得大家学习, 他说: “当业医一段时间后就要有定见。 治 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之,不合者 弃之,要去芜存菁,活用前人的经验。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 读精读,其他可以泛读博览,最后要重点反复研读一本实用 书籍,从此书到临

11、床, 从临床到此书, 反复数次, 定型以后, 可参看一些名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 的临床。这样实践功夫才能纯熟。这就叫做取精于宏'。”读 书笔记做笔记既是读书方法,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个环节。古人讲“不动笔墨不看书”,养成良好的做读书笔记 的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积累学术资料。前人读书, 讲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所谓“手到”,就是记笔记。 尽管当今获取资料的方法简便、高效,但从读书的角度讲, 记笔记仍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1 任应秋先生认为“一边阅读, 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 法。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岳美中

12、先生也说: “读医书,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 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 题摘要积累,读书时留意于此, 随时摘抄记录, 并部别类居, 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 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以已见。日积月累,对日后的研究工 作是会有好处的。”2 曹炳章先生在研读医籍时“每有心得必 随手录之;即便在卧间餐时, 偶有所悟必认真摘记。 ”他常说: “涓涓细流可汇成千里大江, 磊磊泥沙能积为万仞高山。 其间 寓意之深长,很能启发后学。”他的学生回忆说:“先生阅读 前人名著和同人撰述时,一有所得,每必顺手载入笔记或录 成卡片。并告诫我们别

13、小看这只字片言,一旦用时方知字字 值千金。因此,先生总把平时摘录的笔记,卡片,不论其内容如何,文字多寡,一概珍视,并分类收藏。毕生持之以恒, 及至暮年,虽几经战乱,所藏卡片仍不下数万则。”3赵金铎先生认为“记”是读书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记”除了背诵以外, 还要写读书笔记。他说:“作笔记不单是照抄所涉猎的精辟论 述,更重要的却在于将所读所学的东西经过一番犹如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一样的气化吸收过程,通过综合、归纳、分析, 变成自己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要点及体会。还有不应 忽视的一点,是记录读不懂、搞不通或有质疑的问题,以便 进一步查考钻研,请教研讨于师友。”4 刘炳凡先生说“每读 一书,应将

14、要点、疑点、难点简明标记,获得解答即时笔录。 运用于临床后,有所心得,又随时小结,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步入医林以来,我共写下学习笔记近一百万字。”5沈仲圭先生说“笔记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文精粹的节录, 作为诵读学习 的材料;一种是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 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 种笔记来,进了一步。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都很重要, 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关于 做笔记的方法,任应秋先生有专篇论述,颇切实用,笔者将 其中要点加以概括,以飨读者。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 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 书的内

15、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 抓住书里所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纲要笔记: 即按照书的先后内容,或问题的主次来写。一般是依照原文 的次序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出全书或全篇的逻辑 性。纲要笔记,与我们常说的写作提纲很相似。写这种笔记 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摘记:在读书过程中,对 一些论述、命题、定理、公式、警语、事例、数字、引文、 例证,新的材料、 新的观点等进行摘抄。 摘记最好用卡片纸, 将阅读发现的材料随时记上。 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 第一, 要有科学分类;第二,要摘记实实在在的东西;第三,同一 张卡片所记资料必须属于同一分类;第四,要写明资料的名 称、

16、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综合笔记:就是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综 合到一个题目或专题下,写一份笔记。综合笔记可以加深对 某一问题的理解,做起来又不太费劲。心得笔记:在读完 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之后,自己有所收获、体会、 见解,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好处是能巩固学习效果,检验 学习的情况,使自己心中有数。如果在写心得笔记时,发现 对某一问题理解还不够深透,不够清楚明白,可再回过头来 再读原文。如果感到书中有讲得不够恰当的地方,可在笔记 中提出来,做为以后继续学习的线索。推崇书目名老中医 之路凝聚了 97 位中医名家的治学经验,为我们开辟了一 条中医学习之路。

17、就读书而言,除了经典备受推崇外,还有 一些书受到部分医家的特别推荐,今将与临证相关的部分书目列后,以资参研。内科方面董德懋先生回忆其师施今墨时 说:“先生对孙一奎赤水玄珠和张石顽张氏医通尤其 推崇,认为是中医内科必读之书,每教吾等阅读。”张泽生先生受到老师贺季衡的影响,一生笃嗜张氏医通,他说:“行 医之后,泛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包括近代名医的 著作文章,而一生所笃嗜者,当推张氏医通。我的老师对医通甚为推祟,认为张璐活了七十多岁,临床经验极 见功夫,足资借鉴。他的著作,既承灵、素及各家论说,又参以自己的学识经验,议病论方,朴实详尽,甚切实 用,很少浮泛之词,并附有医案和医话。”陈源生先生

18、受叔祖 父的影响,推崇医学心悟,认为“心悟一书,其精粹 又在医门八法篇中,务必要熟读、精思,最好背得。确如 其言,八法篇颇切实用,我临证以来,立法处方得程钟龄先 生益处不小。”陈耀堂先生回忆其师丁甘仁:“先生对李用粹证治汇补也颇推祟,谓李氏汇集古今医书,删其繁杂, 摘其精华,又补入自己的经验,证治独详,因此要求我们熟 读。”李聪甫先生说:“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医门法 律等书,我认为议论精辟,很有独到见解,极有实用价值。” 他十九岁读完了这三部书,并写了十几万字的医门轨范 的笔记,为后来他能够以脾胃学说为主,兼采各家之说奠定 了一点基础。外科方面朱仁康先生说:“在读外科专著方面, 由于师承相传,我最推崇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一书。盖明 清两代在外科史上虽有明显发展,外科书亦不少,但大多陈 陈相因,多所雷同, 惟此书一反既往以疮疡部位编次的惯例, 而首创以两病或三病骈列立论,辩其异向,条分缕析,既便 于辨病 (现在所谓鉴别诊断 ),更有助于辨治。”妇科方面裘笑 梅先生认为必须下苦功夫熟读的有:“金匮妇人病三篇, 是专论妇科病的此三篇中所述的理论和方药,为后世治 疗和研究妇科临床疾病的准绳。巢氏诸病源候论述妇人 杂病二百四十三论,研究诸病之源,九候之要,为第一部病 理专书。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治六卷,以脏腑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