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洋跃进·挫折·新生_第1页
铁的洋跃进·挫折·新生_第2页
铁的洋跃进·挫折·新生_第3页
铁的洋跃进·挫折·新生_第4页
铁的洋跃进·挫折·新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国兴衰之道:铁的洋跃进·挫折·新生 第一节、洋跃进幕末曾经大炼钢铁,出国留学的青年武士维新后凭着激情移植西方的铁路、铁桥、近代化的灯台、近代化的西式建筑和港口。这些都是铁的产物。1871年,维新领导者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率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实见西方文明。他们在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记述了所看到的西方是“铁的世界”。他们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气带入“铁的时代”。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鉄力(铁是力量)”1874年2月,工部卿伊藤博文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幕末大炼钢铁运动中,东北部的南部藩釜石地区建立了10座大岛型土高炉,临近的仙台藩还有2座,成为日本一大制

2、铁地带,这一地区有资源、人才和技术储备。幕末维新的内战,南部藩与新政府敌对,维新后成为政府直辖地。于是,工部省计划在釜石地区建立近代化的制铁工厂官营釜石制铁所,来一次洋跃进。釜石还靠海,生产出的铁很容易通过海运,运往其它工部省建立的近代工厂。计划中的官营釜石制铁所占据了地利和人和有利条件。南部藩土高炉的设计者大岛高任随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并顺路到德国的矿山大学留学,延期回国。对于在釜石地区建设新制铁所,大岛高任提出的方案是分散建立5座日产10吨的小高炉,这是在原来大岛型高炉基础上的发展,原来只有日产1-2吨的水平。此外,用马车铁道的方式给高炉运送矿石和燃料。聘请的德国专家提出的方案是建设2座日

3、产25吨的大高炉,达到西方先进国家1870年代高炉的水平。不过此时西方制铁业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用更大的高炉;然后用转炉和平炉炼钢,精确调整钢中所含碳的比例,形成各种规格的钢;再然后用锻压设备把钢加工成各种型材。但这种技术还没有成熟,移植到日本还很困难。但新高炉的设计还是比日本自己的大岛型高炉有革命性进展。炉高60英尺,是大岛型高炉的3倍高,炉高有利于提高炉温。更重要的变化是回收高炉顶部排出的一氧化碳CO,作为热风炉的燃料,并用蒸汽机向高炉送热风。这是与大岛型高炉决定性的差别。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驱动木制风箱送冷风。热效率低,单位铁需要的燃料多。炉温低,不容易维持铁的熔融状态,只能连续运行4-

4、5天。运输方面则使用蒸汽机车牵引的正规铁路。所有的一切向西方先进国家看齐。土法上马乎,洋法跃进乎?作为当时想一气跨入“铁的时代”的政府,对土高炉看不上眼,“只是承袭旧套”,认为大岛型高炉只是工业革命前的木炭高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洋专家一句顶一万句,土专家的意见不受重视,不光中国如此,日本也一样。德国专家的方案被采用。因为木炭便宜,依然因地制宜使用木炭,而不是焦炭。工部省还很有经济头脑。在釜石靠近海岸较为平坦的铃子地区建设了2座大高炉。还建设了铁的精炼厂和加工铁板和型材的压延工厂。在工厂内修建了24.1km的铁路,算是日本第三条铁路。还修建了港口,向工部省的长崎造船局订购了一艘专用的木制货船小

5、管丸号,1496吨,642马力。日本当时只有木船制造能力。官营釜石制铁所1875年起工,1880年竣工。主要设备从英国进口,总的设备投资237万元,是铁道和电信之后,工部省最大的投资项目。与官营釜石制铁所平行的,工部省的另一个核心项目是1873年建立工部省大学校。聘请英国人教师,6年学制。1879年底,工部省大学校第一批26名毕业生被派往釜石,他们是日本最早的工学士。同时,工学关系者之间交换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日本工学会建立。1881年,工学会的机关志工学业志开始出版发行。在人才方面,工部省也考虑得细致周到。现在万事具备,只欠点火了。几乎在工部省建设釜石制铁所的同时,或者说稍微早一点。1875年

6、,由英国技师指导,蒸汽机、焙烧炉、小型木炭高炉等设备全部进口,民间士族出资设立的中小坂制铁所开始运行。群馬県下仁田町的中小坂地区也是幕末大炼钢铁中形成的一制铁地区。武士因为秩禄处分拿到债券,就轻车熟路投资炼铁了。这是日本第一座近代化的,由蒸汽机驱动热风送风的高炉。是釜石制铁所投产前日本最大的近代制铁工厂。但是,生产的铁价格无法与进口铁竞争,身处内陆还运输不便。日本还没有近代工业基础,先进的洋设备运行维护困难。经营无法维持,于1878年被工部省以4万2千元的价格收购成为官营制铁所。官营后依然运行不顺,赤字严重。运行过程中故障不断,需要不断停炉检修。到1882年4月,累计只生产了250天,仅出铁8

7、5吨。中小坂制铁所1885年又转成民营,虽然经营者不断更替,但依然赤字,最后被废弃,这些是后话了。中小坂制铁所的遭遇,似乎预示着釜石制铁所的未来并不顺利。第二节、挫折1880年9月10日,官营釜石制铁所第一号高炉点火。9月13日出第一炉铁,3吨。很快达到1日7吨,产量逐步上升。12月9日,制炭所发生火灾,烧掉了15座仓库。15日,木炭见底,第一次作业被迫终止。共运行97天,平均日产15.4吨,达到公称能力的60%。第一次作业暴露出的问题点是木炭制造能力不足,其它都还很成功。制炭所火灾,中国学者可能马上会上纲上线,说成官办的无法避免低效率和玩忽职守。这是制度之殇,把制炭所承包了,或者私有化问题就

8、解决了。但日本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是制炭能力不足忙中出错造成的。经测算,高炉及其它辅助设施日木炭消耗量应该有45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现有制炭设备满负荷运转,制炭和储炭。将制铁所的制炭用2800町步的山林,扩充到4000町步,1町步大约相当于1公顷。建设新的烧炭设施,并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烧炭夫,移住釜石地区。同时考虑到如果木炭不足,使用焦炭,并新建了12座炼焦炉。比较了高岛煤和三池煤,选择了成绩较好的三池煤作为炼焦原料。1882年2月28日第二作业开始。此时已经存储了大约3000吨木炭。但是,按照日消费45吨计算,伐木、运输、烧炭需要的劳动力大约2000人。但此时制炭所总共只有426人,其

9、中烧炭夫总共只有68人,全国规模的烧炭夫移住计划显然没有实现。增强木炭生产能力的另外办法是简化工艺,降低质量,却可以获得2倍的生产能力。时值日本经济危机的顶点,松方紧缩财政使制铁厂也必须厉行节约。增设新的制木炭和炼焦的设施成为不可能。第二作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开始,很可能是想避免被民营化。日本财政已经很难继续维持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项目。看起来,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人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的巨大威力。如果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制炭所民营化,或者完全不建立什么制炭所,完全从市场上买。需求扩大,会导致木炭价格上涨,会使更多的私人觉得有利可图投资制炭行业,使制炭能力急速扩张,最后使木炭价格下降。

10、市场经济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计划经济只能导致短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将看到,计划经济是如何导致釜石制铁所覆没的。第二作业开始还比较顺利,3月10日达到日出铁32吨,超过了设计指标,表现相当好。但是,由于储备的木炭日见减少,开始使用简化工艺生产的木炭。简化工艺生产的木炭逐步暴露出问题,硬度不足还没有到达炉底时就碎裂了,导致通风不足,使炉底不能维持很高的温度。炉底温度下降不仅保障不了出铁质量,还发生凝固现象。简化工艺后的制炭能力依旧不足,使存储的木炭不断减少。最后决定使用焦炭。使用焦炭的结果,使出铁能力进一步下降,凝固倾向越来越严重。终于在9月12日,凝固块阻塞了出口,导致不能出铁,

11、第二次作业被迫终止,总共作业196天,生产生铁4313吨。工部省派遣伊藤弥次郎调查原因。伊藤弥次郎调查的结果是:矿山的铁矿石储量只有3万吨。4000町步的木炭山林只够2年作业使用。在釜石建立制铁所是不合理的。工部省12月18日作出废山决定。1883年2月16日矿山关闭。一个壮大的事业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结束了。釜石制铁所基本完好。一座高炉出故障,但可以修复。另一座高炉则一次都没有使用过。精炼厂只试生产了411kg的精铁。压延、锻造设备完全没有使用是全新的。对于贫穷的农业国,极端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下了237万元的巨资后就这么白白放弃了。很难说是对国民负责。釜石制铁所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远不止如此。工部

12、省的赤羽工作分局,计划用国产铁制造日本最初的国产洋式纺织机。大阪炮兵工厂,准备使用釜石铁作为“军器素材”。计划中的敦贺长滨间的铁道准备用釜石生产的铁轨。工部省的长崎造船局计划用国产铁制造铁船,试生产的411kg精铁就是为长崎造船局准备的。此时世界造船技术正从铁船向钢船转移,可以向日本输出铁船制造技术。由于釜石制铁所失败,使铁船技术转移耽误了近10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崎造船局高质量建造的釜石制铁所专用的木制运输船小管丸,却是在矿山关闭后才建成。当然,即使釜石制铁所能正常运行,这些相关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能否被市场接受也是很令人怀疑。事实上,即便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铁,它们也毫无市场竞争力,日本的近

13、代工业基础毕竟和西方相差甚远。近来有研究表明,釜石制铁所失败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工部省派遣伊藤弥次郎调查团实际是与第二次作业同时进行的,只调查了正开采的两个矿地表部分。第二次作业向高炉投放了劣质燃料,甚至直接投放了煤!铁矿石和石灰石也没有经过预热焙烧就直接投入高炉,最后导致凝固堵塞出铁口。直接操作高炉的是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外国技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做的结果。可信的解释是他奉命而为,巧合的是第二次作业前,工厂的负责人被更换。与其高炉赤字运行,还不如造成一个物理损坏。在第二次作业前,釜石制铁所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第三节 善后处理釜石制铁所关闭之后,其20余公里的铁路连同铁轨和车辆一

14、起被处理给了五代友厚,成为阪堺铁道(现南海电气铁道),这是日本最古老的私铁,其它前面的所谓私铁是半官半民性质。五代友厚很早就退官从商,成为大阪工商界的中心人物。参与设立了大阪股票交易所(现大阪证券交易所)、大阪商法会议所(现大阪商工会议所、初代会长为五代友厚)、大阪商业讲习所(现大阪市立大学、天王寺商业高等学校)、大阪制铜、关西贸易社、共同运输、神戸栈桥、大阪商船、 阪 堺 铁道等。现在大阪证券交易所门前还立着他的铜像。五代友厚亦官亦商,被称为政商。大藏卿松方正义是萨摩出身,处理给同是萨摩出身的五代友厚顺理成章。更早一点的是导致原大藏卿大隈重信倒台的北海道官有物民营化事件。1881年,萨摩出身

15、的北海道开拓使黒田清隆,把价值1400万元的北海道官有设施设备,以38万元的低价,还分30年无利息支付,处理给五代友厚经营的关西贸易社。这事件导致世论、尤其是当时风起云涌的“自由民权”运动的批判。这与当代中国颇不相同,当代中国的世论和民主自由派迫切希望能瓜分国家财产,还立法保护瓜分到的不义之财。前面说过了,“民主自由民权法制”等近代词汇是日本创造的,中国逆输入望文生义使用了,其内涵与日本原词完全是反的。政府内部大隈重信等人也对此批判。7月民营化计划被报纸披露,怀疑是大隈重信泄露的消息,一时舆论大哗。在此之前,大隈重信操办了类似的三菱民营化事件。佐贺出身的大隈重信勾结土佐背景的三菱,对抗萨摩。大

16、隈重信也想借助民间的“自由民权”运动制衡萨长藩阀的力量。事件的结果,天皇做最终裁决,同情“自由民权”的大隈重信倒台,也被称做明治14年政变。作为抚慰,北海道官有物民营化也被中止。釜石制铁所剩余的木炭和铁则处理给了另一个政商田中长兵卫。田中长兵卫幕末经营商号为“铁屋”的五金店。因为经常与萨摩做生意,维新后萨摩得道,他也跟着升天了,成为“官省御用达商人”,跟陆·海军商业往来密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日本维新官僚,借搞洋务发洋财,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制度之殇,不搞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如果当初釜石制铁所的制炭所民营化实行市场经济,釜石制铁所会失败吗?再进一步,如果不计划设立釜石制铁所,完全按照市

17、场规律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铁不是更有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如果不计划自己造船修铁路造纺织机,比较优势直接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货岂不更有效益?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体会不到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忙了一圈后又回到原点,丧失了发展的宝贵机遇。实际上不止退回到原点,而是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倒退。洋跃进的结果非但没有发展生产力,还使政府的财政破产。后文还将论述,松方紧缩财政还导致传统产业受到很大打击,一下使日本经济倒退了数十年。同时期的中国不炼钢铁不造船不修铁路不造纺织机,市场经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就在当时,即便已经开港,关税不足5%,是世界最低关税,西方依然没有能力与中国自由贸易,西方输往中国

18、的主要还是鸦片,体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优越。当然,有些所谓的洋务派搞洋务,但只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家计划,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当代中国人痛批洋务派不尊重市场规律,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人也是如此猛烈批判洋务派。洋务派虽然不尊重市场规律搞洋务,但还是尊重市场。比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钢铁质量差,价格当然就上不去。光绪二十年,汉阳铁厂的钢铁上市。当时进口钢铁每吨售价30余两白银,汉阳厂的产品每吨23两白银都无人问津。”张之洞也得尊重市场,是市场中平等竞争的主体,不能强买强卖。日本就不一样了,大阪炮兵工厂留下的记录:釜石铁非常顽硬,不适合机械加工,即便是用作很少加工的部件,100磅重的价格2

19、元30钱,而进口铁只有1元左右。尊重市场的中国和不尊重市场的日本,其后的发展渐行渐远。第四节、失败的原因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制度问题。当代中国学者评论汉阳制铁所失败时义正词严指出:指导思想错误,技术失误,制度之殇,不尊重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了,读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我们读武侠小说就知道这分析方法了,人可以开山辟石,刀枪不入,神乎其神,如果修炼了葵花宝典。我想这大概是中国的游侠很早就边缘化了,知识分子根本不知道游侠有什么能力,于是凭想象,乐得把文章写的漂亮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正自己又不修炼。日本学者就不一样,

20、耍刀的武士出身,知道人力的界限,无论怎么修炼先进的葵花宝典,无论怎么调动积极性苦练内功,都是克服不了的。釜石制铁所的大高炉的木炭消费量已经远超过当地自然经济所能提供木炭的限度。当初工部省调查出的木炭价格低,是基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人们在农闲之余烧炭卖点零花钱。传统制铁业的木炭消费不多,经过长时间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资源,木炭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价格。现代高炉制铁法,是从16、17世纪英国的水车送冷风的木炭高炉开始,一般设立在森林和河流边。随着产量扩大,森林资源枯竭,尝试使用煤为燃料。由于煤中硫黄含量高,使生产的铁较脆。于是用干留的办法除去煤中的硫黄成为焦炭。为了除去焦炭中残留的硫黄,通过蒸汽机送热风

21、提高炉体的温度。这就形成了现代的焦炭高炉制铁法。在这技术演进过程中,高炉不断大型化,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如果这样的高炉继续使用木炭,会使木炭的消费速度巨大。从工部省的高炉作业情况看,如果一年运行300天,一座高炉需要消耗1万吨以上的木炭。这么巨大的木炭消费量,远超过当地的供应能力,不可能依靠当地的自然经济基础。当地人口稀少,即便他们修炼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苦炼内功,积极性高涨,也没有那么大的产出能力,导致木炭价格飞涨。高涨的木炭也吸引不了外地的木炭,因为当时运输技术能力的限制,涨的价格还不够支付运费。只能设置独自的制炭所。需要砍伐、运输、储存巨大的树木,要知道当时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全国规模的调

22、动烧炭工烧炭。这些相关的土木工事费用,人员的移住费用,住房和相关生活设备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原来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没有的。砍伐下的多是巨木,烧炭却要求用较细的,于是还需要把巨木分解,花工费时,要知道当时只能靠手工。职业伐木和烧炭工还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这与自然经济不同。这一切导致木炭成本急剧上升。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十几年后现地调查的结果,木炭价格约为1吨4元,测算的釜石制铁所开业时的木炭价格是1吨/13元。由于成本高,1882年6月釜石铁的平均市场价格为31.2元,同期外国进口铁的平均价格为27.5元。这样还有巨大的赤字,这是导致政府放弃的直接原因。铁矿石的开采运输也是一样,虽然有铁路,

23、但矿山到车站都需要靠手工和畜力搬运,一天很难达到15、6吨,而高炉日消费量40吨。此外,冬季大雪封山,有3个月不能作业。铁路和高炉所使用的先进的蒸汽机很难使用维护,因为当地没有近代工业基础。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政府继续投入,使采矿、采伐、运输等近代化,而不是靠传统的人力畜力。但此时是经济危机的顶点,松方紧缩财政使政府已经拿不出钱了,这制铁所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政府预算的限度。工部省高炉的早期失败,不幸中的万幸,避免了周围山林的破坏。此外,釜石铁是针对机械加工的,而此时日本近代工业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能力很弱。釜石铁的质量离机械加工还有距离,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和大阪炮兵工厂都反映釜石

24、铁硬,很难用机械加工。质量差则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总之,官营釜石制铁诞生过早了,远超过了它所处的时代。第五节、土高炉再出发“官省御用达商人”田中长兵卫低价收购的釜石制铁所剩余的木炭和铁,本想运到东京销售,结果一算运费,亏了。他的女婿横山久太郎提议在这里设置小高炉,用剩余的木炭和矿石炼铁,然后再卖铁的方案。1884年,先在工部省大高炉所在的靠海的铃子地区建了两座小高炉。然后在山区的大桥又建了两座。大桥是幕末第一座大岛高炉建设的地方。这些小高炉日产大约4吨铁,使用水车动力送冷风,马车铁道运送矿石燃料。洋跃进之后又一气退回了旧时代,大岛高任的方案经过曲折的道路又复活了。在矿区分散设置小

25、高炉,就近利用森林和水利资源,减轻了运输的压力,用水车和马车取代蒸汽机则与当时周围的近代工业基础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小高炉生产的铁,有大量传统的需求。传统制铁法的炉温低,约1500度,生产出的铁是白口铁。铁中含有的碳以Fe3C化合形式存在,所以断面是白色的,且非常坚硬很难进行机械加工。但由于铁是以这种化合物形式存在,不易生锈,是制造锅釜的最适材料。白口铁中含碳量较少,容易在大锻冶炉中加热脱碳,所谓的千锤百炼,形成刃物用钢。是制造刀、农具的好材料。西式高炉制铁法虽然生产量大,价格便宜,但却不易实现这两种传统用途。在很长时间里,不构成对传统制铁法的冲击。开港后,传统制铁依然蓬勃发展。后面我们还将看

26、到,对西方开放,先进的西方工业并没有冲击传统的产业,而是优势互补。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优势互补,所以同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而不象日本那样大起大落。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送冷风,炉温低,生产出的是高质量的白口铁。使釜石田中制铁所能够获得传统的市场,开始稳步发展。田中长兵卫不满足于此,因为陆海军的关系,想生产能机械加工的西洋铁灰口铁。灰口铁顾名思义,断面是灰色的,铁中的碳是以游离态的石墨微结晶形态出现,在切削加工时,石墨可以作为润滑剂,是可以作为机械加工的铁。铁中碳C的含量在2.0-4.5%,硅Si的含量在1.0-3.0%时容易形成灰口铁。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提高炉体的温度,达到约2000度,高温使铁能充分

27、吸收碳C和硅Si。要实现高温,需要往高炉里送300度以上的热风。先是聘请原中小坂制铁所经验者秋元光爱给铃子一号炉安装热风炉。所谓的热风炉,是在加热炉中设置一蛇形通风管。蛇形管进口鼓入冷风,出口就是热风了。蛇形管的目的是增加热交换面积,提高出口处气流的温度。加热炉的燃料为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CO。给高炉送热风,能提高炉温,是与大岛型高炉决定性的区别,是生产灰口铁的必备条件。官营中小坂制铁所可以生产质量优良的灰口铁,但惨淡经营之后于1882年关闭,也是松方财政的受害者。热风炉1885年12月安装完成,其后10个月的苦斗,不能生产出满足要求的灰口铁,秋元光爱怕承担责任连夜逃走。1886年10月16日,

28、经过48次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与进口铁仿佛”的灰口铁。在这成功的基础上,1887年2月田中长兵卫向大藏卿松方正义提出收购“官山和诸器械”的意见书。7月釜石田中制铁所正式设立。其后,胡麻特别一号铁被送往大阪炮兵工厂。“胡麻铁”是釜石田中制铁所内对灰口铁的称呼。但大阪炮兵工厂对胡麻特别一号铁的评价是:虽然是灰口铁,但象白口铁一样难加工,铁的组织还非常粗糙,需要再次精炼才能使用。工厂是作为海岸炮的炮弹铸造材料购买的,品质恶劣,价格又高,还不得不加一道精炼工序,称为“釜石再制铁”。但没有办法,谁让田中长兵卫是“官省御用达商人”,与萨摩藩阀有特殊关系呢,不采用市场经济的必然恶果。经过千辛万苦,1889

29、年终于成功试射了用“釜石再制铁”生产的海岸炮弹。其后,“釜石再制铁”成为大阪炮兵工厂的主要炮弹材料,田中制铁所也确保了一个大客户,对制铁所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算是“双赢”。它们“双赢”的结果,却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被白白浪费,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直到1893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的前一年,大阪炮兵工厂对田中铁的评价依然是“粗恶”。田中制铁所自己能生产“釜石再制铁”则到了1900年。田中长兵卫的“官省御用达商人”的身份非常重要,能够确保大阪炮兵工厂这个大客户,于是制铁所可以逐步成长。我们再来比较几乎同时期的中国。1889年,在山峦起伏的贵州省首先出现了高炉和贝色麻炉,即青骤铁厂。该厂不用洋技师,日出生铁2

30、0吨;创办人潘露竟因此积劳致死,该厂也夭折。贵州与釜石的自然环境相似,采用的技术路线也相似,不用洋技师,结果却非常不同。在中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他没有“官省御用达商人”的身份,他的铁不可能和进口铁竞争,产量又太大不可能被传统经济吸收,只有死路一条。即使是官办的汉阳铁厂,在中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得遵守市场规矩,公平交易,质次价高无人问津。今天,中国的大飞机计划重新启动,也非常时髦组建股份公司,想吸收民间资本参加。但是,如果没有“官省御用达商人”参加,它一样会在市场经济中公正公平的夭折。话说回来,中国也有“官省御用达商人”,但他们对造东西不感兴趣,对挣钱谋发展感兴趣,挣钱越多发展就

31、越快,发展是硬道理。事情还没有开始,已经有重要人物提出要国际采购,不要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中国是如何不断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但最后却导致衰亡。第六节 复活和毁灭东京大学和工部省的工部大学校合并成东京帝国大学。1889年从德国留学回国的野吕景义是采矿冶金学科的教授。采矿冶金学科的学生,在最后学年,都必须在暑假期间,到矿山和冶金所实习,并写实习报告。今天,东京大学工学部的金属工学科依然保存了九本1892-1900年的学生实习报告。其中,1992年中村恭作的实习报告,记载了釜石田中制铁所创业初期的详细作业记录,非常珍贵。日本大学里珍贵的是这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还经常感叹工

32、匠不足,他们能力的界限。同时期中国的大学,好象中国的大学出现要晚一些,产生的思想家一大串,但还感叹“中国没有思想家”。另一个是釜石田中制铁所的土专家大岛善太郎留下的记录。大岛善太郎与大岛高任没有关系,没有受过系统的工学训练。1888年以杂务关系入社,后自学成才成为制铁所的中坚技术者。看起来,劳动者读书识字很重要,不知道大岛善太郎是否当年武士上山下乡普及文化的结果。同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处于庙堂之上座而论道,劳动者几乎是文盲,技术进步无从谈起,后人也无法通过他们的笔去考证历史的演进。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窃见釜石田中制铁所的成长过程。大岛善太郎刚入社时看到的景色:木制的水渠大量漏水,水车达不到规

33、定的转速。水车驱动的木制风箱大量漏风。热风管有豆粒大的铸造缺陷,还有裂缝,热风炉不断漏气。旁边还堆满了替换下来的,四处漏风的热风管。4年后的1892年,中村恭作的实习报告中这景色也没有很大改善。他估算出水量多时水车有10马力,枯水期则出力不足。缓慢运行的水车靠木制齿轮增速,有很大的动力损失。木制风箱和热风管的漏气大约占总气量的40%。经过系统工学教育的人看问题更细致些,能够量化估计。铁制的热风管容易早期破裂。他们观察到,如果某种原因,高炉的还原反应不充分,会导致高炉产生的CO减少,进而导致热风炉加热不足,会进一步使高炉温度降低,还原反应更加不充分,形成恶性循环。发现问题后,重新加热热风炉。于是

34、,热风炉经常处于一冷一热,容易出现裂缝。在夜间,作业人员由于磕睡容易疏忽,这种现象更加频繁。热风管的寿命大约只有50-60日。这样的设备和生产条件。客户方大阪炮兵工厂的代表加藤泰久1892年4月调查工厂。釜石铁质量“粗恶”,客户当然不满,调查情况,看如何协作改进。他看到的情况是,炉温较高时出产的优等品一号铁只有少量,多是中劣等的二号铁。如何改善?很显然,这些都是体制问题。整个工厂虽然是私营的,老板有压力和动力,做事会非常认真。但下面的从业员却不这么想了,那都是老板的,干我鸟事。又是大锅饭,没有积极性。老板的东西坏的就是快,水渠漏水,风箱漏风,热风管漏气。如果承包,责权利相统一,调动积极性,这些

35、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向管理要效益。如果更进一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甚至可以不要水车,靠人力就可以把风箱拉得飞转。只要修炼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红楼梦里贾探春就是如此搞承包推进贾府的改革,贾府的效益立竿见影得到很大改善。但对于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想不到提高人的积极性的办法。没有积极性,水渠和风箱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想办法缩短热风管的长度,降低风阻。懒人也有懒办法。长度缩短后,为了维持热交换面积不变,修改管道的截面为椭圆,用几个口径较小的管子并联取代原来的一个大管,这些措施极大缩短了热风管的长度,减少了风阻,还增加了热交换面积。修改设

36、计容易,重要的是如何改进铸造工艺生产出这些新型热风管。由于热风管是易损件,工厂需要自己生产。为了减少热风管的破损,把原来横置改为纵置,最后发展成蓄热式热风管。现在即便是从业员积极性不高粗心大意,产生的CO波动,也不影响热风加热,热风管也不易破损了。这里的叙述是简单的,实际这些改进缓慢艰难,没有积极性嘛,9本实习报告里有7本涉及热风炉的改进。木制风箱容易破损和漏气的是木制气门,试验用橡胶制气门取代。最后用石川岛造船所生产的铁制鼓风机取代了木制风箱。彻底解决了木制风箱容易破损的问题。这也反映了日本相关的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随着日本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原来木制齿轮被更换为铁制齿轮。出力不稳定的水车也

37、逐步被蒸汽机替换,先是用小型蒸汽机作辅助动力与水车并用,逐步完全蒸汽机化。反映了日本蒸汽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工厂对先进装备的维护保养能力的提高。这些改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过程。田中制铁所从大岛高任的土高炉出发,最后全面使用先进的西洋技术了。这与最初的中小坂制铁所和官营釜石制铁所的洋跃进不同,在这渐进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才。也带动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背景下。1892年,采矿冶金学科教授野吕景义到釜石现地考察。现在木炭价格约为1吨/4元,北海道运煤制焦的价格大约为5.3元。但如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需要到更加险远的山里伐木烧炭,价格会急速上升,山路里只能靠手推车和牛运输。田中制铁所的1200人的从业员中,直接操作高炉的只有50人,而伐木烧炭运输的有900人。田中制铁所与其说是制铁工厂还不如说是烧炭工厂。他提出两条腿的经营方案,现有的木炭制铁继续,然后修建大高炉用焦炭炼铁。大高炉焦炭消耗率低,整体是合算的。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工厂可以做燃料。焦炭的火力足,可以在炼制过程中多添加石灰石,以利于硫黄含量高的釜石矿脱硫。更重要的是,大高炉不需要新建,工部省的大高炉及附属设施还非常完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