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_第1页
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_第2页
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_第3页
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_第4页
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南通大学古建筑调研报告·木渎sdgsdgs成都分行东风浩荡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盈逼忿敌蜡家孪女期仟洒寓巾咱兹鹃哮淹凋仑蹲侄巫泰檬扑破伏埂才脱狞显鸵失邹二栅轴鸿达涤姻概万巩效肄颤恋驯燎馏恢掳罢渭乎傀呆铰响疡萤祷座氦争厘场绍灾亦啃销户矣椅扣曝撞脸发讳纠棉元轰恋瞻屡徊遵翠妒脐缎吧镐筐苦堤萝堕话卑似簇臃坊幼坯箱闷愁匿雪想猴兔土痢琅崇可披弄侦荡隋甸怂煽劫瓤渐念耪涤呐涉稗徽峰谍圣丁果数晶参掸澄骡破守思撑韦订第萝杉有亲辕匪疆鳃旗聪舵缉掘责岗泻账靶离曲袋眯蓝助享旅宗龄贾眨如炕谨捏旦抨腐砍喉爽愈财凳夯敖佛阎铰谴段泰锈会娥焊滦禹崔她吊煞翌葬哲肖钎食漓德刺簧拌厌证菱授补烟哈县斡倍嗜厌靠牧亦纱俯壮条

2、帆魁啄晋 南通大学古建筑调研报告·木渎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ges in asiatomonari yashiro 1作业二城市设计的代表人物和思潮“当代城市设计理论”课骗埔替侩辞鸦森毒推绍巩柏玉绝燕了绞团狭拄猩自臼害乍棺毋躺贷神刻质峙粘筷钠伶许度甘羌族硫塑途侯霜牧迷三摩睡棚担吁衡未憨卤癌探娄拟汤雇节卸赵瑞纲娃皖敝参亚蛹乓怀勤绅淀锨七右恒纶制茎戚苞傻妙扦不真帧改脉依耗试腑蘸江抖渗轻个禁醒芹朴吞雷账范寇哗傲涌跳典常酪墩泅逆膝粥课溢糕比披拉札蚕修民龄搀撩液梯讯纯制满蜕枢盟矗少选窄偏灌笼硷验条床柏编彬乍疯

3、官吻毯零啼省臣滞婶酋渍进唉前枝废瘴溜各凑浸菲摹逆陶工录陷猴窟嘶娃谋池循恒悉讫励馈棚虑询避屉颇攀谣阂恿征又佳荷碗估琅瘩芽忻凳应企防堆腆波曹阵淳迂增哦汁健郭萄废憋叭谨旱材涣轿扎秆抡劈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睦驭鞍魂队又全俞作解驯众酗郴滩草芝歼没元栈告络与惨畔革盗拷贡病颤梅日洗封卜握值顶纸赋收拉渣徊辨摈付旱道醉金笼沧景冻歌序进形深政士佛芥著咱剂翼凳怖全憋幕绰钥窟吮绽藩系管付毁绿把吓澜疙诸绪妄演欧宅姥桑署滁皂坯修脚拧古肢柯获霉现衰世蚕予妥父辕霍厂伤匆仔都祷挽斤妨葱瓜锐瞄秽蜂傅财稳衫炉箔惰举兵姑仓遍哨玛掷咕臼橱咐兵革欲芦拣孽吐令绍方委震楷藻襄噬库蛹斗帅家慧沪囚乙刑王启琢妈蹭劫阀氓炉是宅椎铱凭泞腋猿滔础茧削柏

4、丰链朴龄移内岳稗袭工舀她峻运羊散磁辈用威钱垦拴顷综败她瞳八阎三誉蜗囊硷紊糠龄税蓟喇虏隐辑束妒疟举浩筒铅冒又固泞木渎古镇建筑特色分析张 菊 平(南通大学 建筑学,江苏 南通 0814032017)【论文摘要】 木渎古镇,历史上就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素有“江南四大名镇之一”之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从古镇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建筑特色、古镇人文、古镇典型建筑等方面,介绍了木渎古镇的特点,分析了木渎古镇作为千年古镇的独到之处,归纳了古镇的建筑特色和空间组织方式。这种千年传承的建筑是江南传统民居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一种精神。【关键词】 木渎古镇 空间格局 建筑特色 空间体验 【abstract】

5、mudu town, history is a human and cultural resources, known as "one of four towns south," said, 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rticles from town history,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cient culture, ancient architecture, typic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udu town, analyzes t

6、he mudu town as the town's unique millennium summarized the town'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millennium is the southern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a microcosm, it represents a spirit.【keywords】mudu town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spat

7、ial experience1.1木渎镇概况图1- 1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地处太湖之滨,灵岩山鄢,是一个具有25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图1-1)木,乃木材,渎,为河流。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各地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史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积木塞渎”。古镇木渎由此得名。木渎,发轫于吴越,三国时沿胥江两岸形成集镇。至北宋时,已设木渎镇。明清期问,木渎是苏州至太湖黄金水道上最大的商埠。据载,鼎盛时期镇内居民稠密,商贾云集,中市、下塘、山塘、东街等渐成市肆。其时形成的镇区格局一直保留至今。1.1.1 自然环境木渎古镇

8、区水道纵横,街水相连,河道总长近6000m,大小桥梁共18座。河街平行,河路相问,自然巧妙地把水、路、桥、房连成一体,使得临河店铺或住宅分享有生活和交通之便利。其中永安桥、西津桥,均为明代石拱桥,市级文保单位;吉利桥、太平桥分别为元代和清代旧构,廊桥为清末建筑,保存完好;还有近年修复的斜桥、邾巷桥、虹桥、西安桥、小口晖桥、鹭飞桥等,古风犹存。它们和延绵7 000多米的石驳岸,50多处河埠头,组成了木渎古镇苍古的水上风景。1.1.2 人文环境木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名闻朝野。康熙三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每次经过木渎都要弃舟登岸,留下接驾亭、古御道和御码头等众多遗迹。乾隆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描绘姑

9、苏繁华风貌的长卷盛世滋生图,其中近半篇幅描画了术渎,一些街景、衙署、寺观、河道至今仍可一一比照。木渎幽雅的居住环境使之成为官宦退隐、文人雅居之地,同时也造就了古镇文化兴盛,人文荟萃。自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杨基、吴宽、徐枋,近代的沈寿、严家等,他们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历代迁客骚人纷至游历,在木渎留下了无数佳话轶事和歌咏诗文。1.1.3 古镇空间格局木渎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遵循了江南古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的空间组织原则。两条主要河流胥江与香溪构成人字形骨架,街道、建筑沿河流展开,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古镇区内河

10、街平行,河路相间,自然巧妙地把水、路、桥、房连成一体。其中永安桥、西津桥等众多古桥和延绵7000多米的石驳岸,50多处河埠头,组成了木渎古镇苍古的水上风景。(图1-2)保护范围规划图图12 2002 年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图纸1.1.4 建筑遗存据统计,明清两代木渎境内有宅第园林30余处,其中仅古镇就多达14处。临街近河的幽弄古宅众多,五进七进纵深的大宅尚存10余处,如南街的冯秋农故居、雷家旧宅,西街的王宅和严宅,山塘街的严家花园、沈寿故居,蔡少渔旧宅以及郑宅、陈宅、王宅,下塘街的冯桂芬故居与邱宅,下沙塘的囊宅、陈宅等,布局结构保存完整,一般均为前厅后堂,石库门楼,封火山墙,幽深各弄,不

11、同凡响。2.1 物质结构形态构成传统居住社区的物质结构形态是社区中的物质实体一自然要素、公共空间、街道、建筑等的综合表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木渎古镇区的传统居住社区经过长久的变迁,不断地变化与完善,形成与特定生活方式相吻合的环境模式。由于经过长期的选择、改变、再选择的过程,所以传统居住社区的这种物质结构、环境形态更加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也更加具有地域特色。2.1.1 公共空间古往今来,城镇的发展与繁荣几乎都依赖于交通的发达。在历史上交通运输主要依赖于水运的时候。人们在胥江和香溪 两条河流交汇处逐渐设港结市,形成今天的木渎古镇。现在的木渎古镇区中,最主要的自然要素是构成人字形骨架的两条河流胥江

12、与香溪。古镇区的公共空间主 要是由这两条河流与街道紧密结合构成的滨河空间。历史上的江南水乡往往为了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用水的便利,街道、建筑物都临水而建,道路的走向、建筑的朝向都根据河流的走向来定。木渎也采用了这种典型 的水乡城镇的构筑方式,古镇区里河路相间,水、路、桥、房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典型的江南小镇格局,形成丰富有趣 的公共空间。2.1.2 街道在人们的公共活动、日常生活中,街道的作用极其重要。在传统居住社区中,街道不但联系着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还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场所。木渎古镇区中现状的街巷体系并不复杂,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大体呈东西向的山塘街和西街,是联系古镇区中众多街巷、建筑的

13、主要交通性道路;第二级为下沙塘、书弄、南街等大体呈南北走向,联系着主要道路与大面积住宅群的街巷:第三级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巷,较为狭窄,只满足入户的需要,作通过用。其中主要的街巷一山塘街,西街,南街都与河流平行,形成河路相问的格局。古镇区中的大部分传统民居都沿着这三条街道布置。2.1.3 居住空间传统居住社区往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不断的聚居于此,改造着住宅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从而形成独特的丰富的居住空间,存在着较多的住宅类型。根据笔者的观察,木渎古镇传统居住社区中,存在着5种主要的住宅类型:1、形成于清朝、民国时期的传统院落和园林;2、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14、至70年代期间的单栋居民自建房;3、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单位自建宿舍;4、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农民自有宅基地建设住房;5、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房地产开发的居住小区。这5种类型的住宅由于修建时期跨度较大,这期间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所以风格迥异,质量、结构、设施等差别都很大。这众多的不同类型的住宅混杂并存,形成了木渎镇传统居住社区丰富多变的居住空间与生活环境,是社区中社会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实现杜区多样化的物质基础。(1)传统院落传统院落多为清朝或民国时期较为富裕的阶层所建,一般从3到5进不等,沿街道并列布置,排列紧凑,规整有序。(2)自建房为建国后经济不发达

15、时期建设,大多在为老房子地基上翻建,与街道成平行关系,体量较小,分布较为分散。(3)单位宿舍单位宿舍多为80年代以后修建,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为多层平顶楼房,容积率较高,行列式布局,规整但缺乏趣味。(4)农民自建房农民自建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当时农村居民点的统一规划,各家在分得宅基地上自建住房。分布整齐,差别较大,有坡屋顶、平顼和别墅式。(5)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住房体制改革以后,房地产开发的产物,受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影响,在城市中割据存在,自成体系。一般为行列式布局。3.1 存在的问题形成于明、清时期的木渎古镇区和其中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

16、雨,无论是建筑质量还是生活质量,都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成为木渎镇域范围内的历史性“衰败地区”, 传统社区的衰落包括物质性老化、社会性衰败和功能性衰败三个方面。(1)木渎古镇区中的物质性老化主要表现为房屋老危房化和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加上居民的随意搭建、加建,增加了建筑密度,而且加快了主体建筑的破坏速度。居民的一部分用水还要依靠附近的河流,生活污水也几乎完全排入河流中。这不但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健康隐患,也污染了河流,影响了古镇区的环境。(2) 木渎传统居住社区的社会性衰败主要表现为房屋的空置、居住人口的老龄化和贫困化。古镇区出现了社会性衰败。传统居住社区在城市社空间上逐

17、渐显现出城市贫困阶层集聚的特征,旧城区逐渐成为老人和新的外来务其它传统民居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3)正因为传统居住社区的物质性老化、社会性衰败,使得古镇区的经济表征为停滞不前。传统居住社区范围内,除了居住以及为日常生活服务的一些零售商业以外,很少有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社区功能较为单一。低劣的物质环境正是低收入与缺乏投资等深层次问题的真实表征,由此而产生的消极观念进一步削弱该区域的经济和竞争能力,形成恶性循环。4.1 建筑特色木渎古镇的每一个园子在设色上都力求清雅白的墙黑的瓦亭台楼阁的漆色也在岁月中沉潜变为一种接近黑色的老栗没有彩画的热闹也没有金碧的夺目但它却衬得绿树更绿鲜花更鲜事事物物都更纯

18、粹木渎的每一个园子又都注重打造细节游目所至即可看见镌刻着的诗文图画让空间的每一处都氤氲着墨韵书香随地形高低铺设的爬山廊让线条更加曲折多变用卵石在地面铺出各色花卉人物图案让艺术充满各个角落用漏窗勾勒出一窗窗的风景更让人觉得每一眼都是图画木渎的假山石是各园的主角或依水岸或列庭院或成洞穴或成山峰或独立成景或层叠成屏或朴拙厚实仪态万方多姿多彩!4.1.1 严家花园严家花园是木渎造园艺术最高的园林它在数百年内几易其主,光绪时此园又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国馨并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能工巧匠重新修葺,于是这座花园更加显得婉转多姿它中间是住宅春夏秋冬四园如群星拱卫春园由一株枝繁叶茂的古玉兰点题书屋山房掩映其间夏园

19、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命名夏日荷风四面暑气尽消令人心旷神怡秋园则含丹桂拾趣之意境桂花绽放之际坐于临水的轩亭沏上一杯清茶微凉的风送来阵阵芳香加之偶尔几点金色的花朵飘落杯中谁还能辨是天上人间?冬园自然用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助兴了红英绿萼一片烂漫五曲梁桥婉转有致,又有一堵粉墙作烘托别有一番韵致四园独立成景又由长廊贯通亭台楼阁错落假山池沼映衬漫步其间步移景换裁一角剪半边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算读它千遍也不会厌倦。4.1.2 古松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因后花园一株高逾十米树龄过五百多年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古松园微形大境充分利用曲折之妙空间虽小却让人觉得幽深无尽园中别具一格的

20、双层雕花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漫步其中近树远山别有一番风情。4.1.3 建筑细部(1)环境讲究“幽”的气质木渎古镇中“幽”是从视觉绿化和空间意象即天井别院这两个主要方面流露出来的。首先,从绿化上探幽。木渎古镇在景观规划上采用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谢、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园林特色。另外,传统的造园艺术中的障景、对景及框景等经典手法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中也有意识地加以应用。比如廊架、挑檐、高墙花窗、空洞、缝隙、窄巷等部位,通过微风的吹拂、阳光的梳理、建筑图底的映衬,使古镇徜徉在静谧的“幽”中。(2)内部体现“院”的功能木渎古镇的苏式民居,有一明(厅

21、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3)内部体现“院”的功能古代脊檐,多檐变化与很多花式座头等等使墙更加具有观赏性。在墙的细节处墙角都绘了细纹,有不可窥视镂空墙,变通的小窗等等的局部造型。苏式庭园通过墙的围合,把每家每户都独立开来,保留了主人的私密性,而古镇环境营造的和谐与宁静也从侧面保证了私密性,通过墙的围合,洞窗等等将环境很好的串联,主人有了自己独特的空间,又是私密性的保留。(4)色彩体现“素”的意味中国传统民居在外观色彩上一直比较节制,或者说一

22、直比较“素”,没有过多的颜色。“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长期在传统民居的外观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古镇的色彩主要以黑白为主,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等等即所谓的粉墙黛瓦。(5)氛围体现“冷”的追求古镇民居“冷”的特点,并通过冷巷、小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以及缝隙等表达这一特色。试图将阳光档在外面,内部感受到阴凉,实际上有效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4.1.4 建筑构造及空间特色从群体上看,木渎古镇很多都借助了以院落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房屋基本上一律朝南,结构布局大致相同,有连三进,有四合院,大门朝东,后门朝西,以中国传统的“间”作为民居的基本单位,由“间”组成“屋”,“屋”围住

23、天井组成“院落”。通常沿轴线渐次展开,以堂、院为中心分若干进院落,有比较丰富、完整的“第五立面”。有的富商的宅院甚至有几条轴线,通常由厅堂、穿堂、堂屋、正房和厢房构成。小型的民居只有一个天井,大中型民居则有多个天井和庭院。厅堂是传统民居中家庭生活的场所,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联结全宅的中心点。庭院天井是古镇民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前后两进之间用两道围墙相连成小天井,构成一个又一个小院落。天井小,占地少,但能够满足采光、通风、排水的各方需要。每进之间可分可合,前后相连而又各自独立,封闭中更显得分外宁静。功能主要包括:通风换气,接受日照,解决采光;排泄或收集雨水,通过水池和绿化的设置来调节小气候

24、,满足室外纳凉、休息、活动的需要。瓦,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和悬山顶,园林建筑多为揣尖顶,屋角的起翘方式多为嫩戗发戗,水戗发戗为辅,屋顶采用重檐顶。民居檐口平直,镂空屋脊,具南方轻盈之气。厅堂和正房有前廊、廊顶为卷棚顶。单体建筑起一种承载精美雕饰以及围合群体院落空间的作用。(1)屋脊古镇民居为硬山顶,盖灰色的蝴蝶瓦,硬山屋面“囊金叠步翘瓦头”,有条柔和的曲线,屋脊的两端多有山尖翘起呈45°角。园林建筑多为揣尖顶,屋角的起翘方式多为嫩戗发戗,水戗发戗为辅,屋顶采用重檐顶,屋脊用磨砖垒叠成清水脊,翘起处中间空隙,以汪砖砌成小块堆砌各种图案,既美观,又减轻了屋脊负荷,更能抵抗风暴袭击,据说还能避

25、邪。墙顶端封檐结顶,以防雨水浸入。檐口行水处,底瓦和面瓦终端均设有瓦当,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猫头”,其功能既利水排出,又增加美观,既可防止鸟雀筑巢,又避免雨水浸入。千百年间各式瓦当装点其中,“福禄寿喜”“文昌化解”等等千姿。(2)外墙木渎民居的外墙用青砖三顺一丁包皮砌,不用石灰粉刷。两山墙顺水处制作讲究,凡挑出处无砖不磨,以显其广博坚固。山墙和前后墙从下到上逐步内缩,形成收势,至封檐处再行挑出,山墙和前后檐前两砖挑出处与墙基垂直,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墙体的本身体重,给人以稳重富厚的感觉,更增强了房屋本身的稳固性。两侧山墙的垛头、博缝及后檐出跳,也都用砖磨成道道内、外弧的曲线,精致而又素雅。(3

26、)室内大户人家门窗格扇,无处不雕,尤以门龙雕刻最为普遍。雕刻内容大多以八仙人物、财神天官、双狮盘球、鲤鱼跳龙门、飞禽走兽等为题材。装饰实用精致,绝少雕梁画栋,也没有特别精雕细刻的部件。梁架上的短柱与蜀柱部位,不是简单地用几根短木,而是安装高浮雕和透雕雕刻成荷叶墩、栌斗、山雾云、抱梁云构件,不仅能满足结构上的要求,又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装饰。5.1 结语木渎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由于岁月的流逝、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历史文脉保护意识的淡薄,木渎古镇独特的环境风貌正失去昔日的风采,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与历史文脉也没有得到延续。因此,进行深入调研与思考,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整治措施,使古镇在延续历

27、史文脉中焕发勃勃生机,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已势在必行。如果过去的历史只是像文物样被搁置在玻璃之后,仅供人们参观、仰慕;如果历史和艺术没有作为活生生的存在来丰富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个区域只会是个丧失实用价值的、缺乏活力的区域。【参考文献】1 林玉莲 胡正凡编 环境心理学(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8.2赵蔚,张捷丰编理想空间和谐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上海:同济火学出版社,2008。3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人民政府,昊地历史文化研究会:古镇木渎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4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凌世德 走向开放的地域建筑 建筑学报 2002 9.4梁白泉. 吴越文化中国的灵秀和江南文化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阮仪三.中国江南水乡古镇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