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_第1页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_第2页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_第3页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_第4页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摘 要 目的:总结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7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8例小儿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儿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对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引流是影响愈后的关键因素。只有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才能临床治愈。关键词 坏死性筋膜炎;小儿感染;切开引流 小儿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小儿外科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下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其病程进展迅速、病情险恶,一旦延误诊治,往往造成死亡。我科自1997年至2005年间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例患儿男3

2、例,女5例,年龄20 d10岁,其中1个月以内1例,1岁以内2例,1岁至7岁4例,7岁以上1例,发病部位:腰背部3例,臀部2例,腹部、颈部、下肢各1例。有皮肤感染(疹子)、外伤史者3例,局部不正规注射史者2例,蚊虫叮咬者1例,2例病史不清。1.2 临床表现 病变区肿胀、发硬、皮肤颜色呈紫灰色,边界不清严重者可出现紫黑色坏死斑及血泡,病变区皮肤痛觉减退或消失,患儿多伴有发热,有6例体温在38.5 以上。2例患儿有反应差、昏睡表现。1例患儿出现昏迷、抽搐。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白细胞计数均增高,其中高于30×109/L者2例,20×109/L30×109/L者4

3、例,其余者皆在10×109/L以上,中性粒在70以上6例,5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数75 g/L100 g/L。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例,pH值7.307.15,BE值5 mmol/L-12 mmol/L。病原菌培养包括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金葡菌、链球菌等,且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明确诊断后立即行病变部位小切口多处切开引流,二期清除坏死组织,创面以双氧水冲洗,并留置双氧水纱条引流,每日根据情况多次更换敷料,并根据病变范围变化,随时作补充切开。联合应用抗生素,一般采取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来联合使用,待药敏结果明确后,可改用敏感抗生素积极应用支持疗法,

4、包括输血、血浆、白蛋白、维生素、免疫球蛋白,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昏迷或进食差患儿予TPN治疗等。2 结果治愈7例,平均住院时间33 d。死亡1例,为一1.5岁女孩,该患儿于发病3天后于外院诊断为蜂窝组织炎,经抗炎及中药药膏外敷,病情仍逐渐恶化,于病后7天转入我院。入院时见腰背部肿胀明显,呈紫灰色,并向腹部蔓延,可见紫黑色坏死斑及血泡。入院时患儿呈昏迷状态,并时有抽搐,虽立即行切开引流及积极抢救,终因感染中毒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 讨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筋膜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感染。1952年Wilson将这种皮下组织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命名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5、3.1 病因及病理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一般为皮肤、软组织损伤后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病,只是有些因损伤不重,没有被人注意1,本组中有6例患儿经询问病史,发病前均有不同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显然与发病有关,本病初起类似于一般组织感染,但病情进展迅速,病变迅速累及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因病变部位肿胀,造成组织循环障碍,使病变区皮肤呈现出特有的紫灰色,随病情继续进展,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逐渐出现,并向外累及皮肤坏死。出现坏死斑及水泡血泡,但一般不侵袭肌肉组织,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时因炎症反应及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脓毒血症2。3.2 诊断 因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并不常见,且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有相似之处,易造成

6、误诊。本组病例中死亡的患儿即因为误诊,未及时行切开引流及抗休克治疗,致使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造成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对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防止出现致命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坏死性筋膜炎诊断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病变区皮肤颜色呈紫灰色为本病的特征性改变;病区皮肤表面出现坏死斑及水泡血泡并伴痛觉减退、消失,往往预示已出现明显组织筋膜坏死;全身反应重,早期即出现脓毒血症的表现;化验检查支持急性重症感染;经抗炎及局部对症处理后不能控制病情发展;重症蜂窝组织炎时也应考虑坏死性筋膜炎。3.3 治疗 本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而其中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切开引流是影响预后关键因素。

7、曾有文献报道,发病2天内切开引流者病死率为0,6 d手术者病死率达50以上3,可见早期诊断基础上的及时切开引流是抢救患者的关键。局部皮肤呈紫灰色是立即行切开引流指征,在病变部位作多个小切口,每个切口长度1.5 cm,深度达深筋膜,范围达正常组织边缘,切开后即可见血性渗出液,坏死的皮下脂肪及筋膜呈灰褐色,用钝器分离筋膜时无阻力。近年来研究认为,早期切开引流,二期清创优于早期彻底清创4研究表明。多处切开即可达到彻底引流目的,二期清创使坏死皮肤在应用抗生素条件下为创面良好覆盖物,可减少组织渗出,防止二重感染。本组病例即采取早期多处切开引流,二期清创的方法,一般在切开后24 h内症状扩散即得到控制,同

8、时全身中毒症状减轻,并且无一例出现二重感染,在切开同时还应使用双氧水冲洗创口,以升高组织氧化还原电位差,造成不利于厌氧菌繁殖的环境5鉴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主要以厌氧菌、兼性厌氧菌6,故在药敏实验结果明确前,应选用对上述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本组选用甲硝唑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连用,疗效均满意,待药敏结果明确后,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换用敏感抗生素。由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多有明显的全身反应,积极的支持治疗也尤为重要。在创面大量渗出时,应注意水电解质紊乱,一旦出现,应及时加以纠正。贫血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及血象,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0 ml,隔日输注。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患儿免疫力,同时缩短病程,给予白蛋

9、白及维生素有利于组织修复,对于昏迷及有胃肠道症状患儿,可行TPN治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应行必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注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致命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出现。总之,对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应保持警惕,并不断提高诊治水平,以挽救更多患儿生命。参考文献:1 牟弦琴,李振东,张道荣.婴幼儿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25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6,7:102103.2 Jamavicius.RV,鲁泽清,张延令.坏死性筋膜炎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4,4:227.3 Sawyers JL,Willizms LF,ed.Difficult problems in general surgeryM.lst ed,Chicago:YearBook Medical Publishers,1989:411429.4 Chen Jw,Broadbent RS,Thomson LA.staphy loccalue on atalnecrotis 2 in gfastieis:Survival with o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