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     本学期教材分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一) 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第二课“货比

2、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切忌把成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

3、;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4、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二)平移、旋转和对称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

5、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第18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第三课“平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

6、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

7、给学生们。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三) 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

8、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第

9、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四) 关于面积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

10、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第二课,让学生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

11、?使1厘米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厘米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与1米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分米与1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的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

12、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与1厘米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再通过直观操作或合情推理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

13、,从而确认1分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1米10 000厘米等结论。在掌握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公顷和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米10 000厘米、1公顷10 000米,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100厘米、1米100分米、1千米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有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五) 认识分数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

14、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第一课“分一分(一)”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 span lang=en, , -us>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

15、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第二课“分一分(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它不能撇开“这堆铅笔”这个整体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第三

16、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所以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这部分教材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仅比较两个分母都不大于10的分数的大小;但它所充分体现的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的。第四课“吃西瓜”,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习同分母的简单分数的加减算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是通往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理解抽象的分数加减的算法过程,教材中都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揭示其中的算法原理;在“练一练”中,

17、还再次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数加减,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的意义。但是,学生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最终必须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为此,学生做了“练一练”中的第2题后,要求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形式规律,即“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他们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才可能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也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六) 统计与猜测第六单元“统计与猜测”的重点是读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做出判断与决策。第一课“奖牌给哪组”,结合读两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在讨论该哪组获胜的过程中,体会计算平均数的意义与必要性,进一步获得怎

18、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怎样求平均数,教材呈现两种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它们彼此不分优劣,重要的是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教材没有给出求平均数的公式,重点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建立平均数的算法模型,但无须要求死记硬背。在“试一试”与“练一练”中提供了平均数应用的现实问题。第二课“猜一猜”,让学生体会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小的区别。第一个活动是说一说“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学生不做试验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颜色区域的面积大小,进行合情推理,做出正确判断。但“抛纸杯”各种结果可能性的

19、大小,不做试验就难以推断。在做这个试验前,应该让学生先猜一猜纸杯落地后有几种情况,哪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种最小;然后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摸球”试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猜想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试验来检验猜想。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寻找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原因,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数学思考的力量。对于任何概率的简单试验,首先要弄清楚它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几种,这是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必要前提,所以教材中设计的“讨论”和“试一试”都加强了对这一前提的关注和体验。“你知道吗”介绍降雨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可能性的知识与日常生活

20、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七) 实践活动“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应用,具有综合的特点。像这样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内在有机的联系,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旅游中的数学”,从出发、租房、游览、吃饭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很自然地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体育中的数学”,无论编排体操表演的队形,还是安排比赛的场次,同样需要数学,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获得

21、对数学的良好的情感体验。二、     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的是305班和306班,305班35人,306班是36人。两个班在数学方面的整体情况比较好,对数学比较感兴趣。305班在课堂上的发散思维比较开阔,学生比较乐于动脑子,在课堂常规方面听讲、举手方面比较积极,但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还不够强,作业的完成比较理想,在书写方面比较端正,页面干净整洁。在班级有一批像郭富斌、赵昕怡、杨文强等一批拔尖分子,在班级中起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但有三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还比较薄弱,吴家成、王宇琛比上学期有明显的进步,但需要督促,学习不够积极,倪加乐在学习态度上比较好,但在学习能力

22、上比较薄弱,本学期要继续加强后进生的补习工作。今年又来了一个新同学,她原先所学的是义教版的教材,跟我们北师大的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出入,所以也要加强该学生的补习工作。306班,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欢乐的一个班级,整体非常整齐,整个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主动性非常强,在班级中,在数学方面比较优秀的占全班的大部分,不管是课堂听讲,还是作业都是非常理想的。但班级中还有三个学生相当比较薄弱,诸佳俊学习不够努力,周文迪比较粗糙,徐维在理解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也要加强这三个学生的补习工作。三、     本学期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要求:(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23、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2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3第五单元“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1 

24、;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

25、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1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2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3   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4&

26、#160;  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5   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6   设计旅游计划。7   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8   制作七巧板。9   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11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

27、中的作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08-08-30 17:44一、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大力提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突出“创新”这个灵魂,力争做到“领导放心、家长信任、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教学。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第二单元

28、“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4.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

29、、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二)空间与图形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       

30、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二、教学重点1.从具体

31、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措施: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2.创造情境。3.鼓励算法多样化。

32、4.作业除了基础统一之外,要分层次留作业,多留研究实践性作业。5.在十二月之前积极努力做好特色作业展的工作。6.本学期在十一月份年组搞一次特色作业展,评出一、二、三等三个档次奖项。五、课时安排: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   10课时 3.观察物体 -   4课时4.分一分与除法 13课时      &#

33、160; 5.方向与位置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7课时7.时、分、秒    4课时            8.乘法口诀(二) 7课时    9.除法   8课时10.统计与猜测 4课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

34、160;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

35、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我班共有42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

36、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37、;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8、0;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

39、)、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

40、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

41、#160;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42、,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3、60;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4、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

45、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

46、160;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

47、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

48、160;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

49、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

50、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1、;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

52、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

53、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  数一数与乘法    -    

54、5课时 2、  乘法口诀(一)  -    10课时 3、  观察物体  -    4课时 4、  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  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  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  除法     - 

55、0;  8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心什么呢?二、引导探索  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56、。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       2×3=6,20×3=60·····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

57、算比较简便?、需要多少钱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星期天,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认真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58、  =     (2)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13×3    70×5    24×2     15×331×3    34×2    2

59、4×4     13×5 2、出示饼干图                    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出示小明和小玲卖的胶卷,谁的更便宜?(学生尝试解决,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完成作业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完成课本

60、第页的第题。、参观科技馆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校组织“学科学爱科学活动”三()班共有人乘辆大轿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

61、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对比选择,适时引导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62、60; 270÷92、一包糖共80块,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到几块?               分给个人呢?分给个人呢?分给个人呢?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玩游戏“夺红旗”、植 树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

63、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植树”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比较、选择。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1、 46÷2     

64、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2、一双鞋子的价钱是元,一双手套的价钱是元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5、?四、全课总结,完成作业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观察物体、搭一搭教学目标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

66、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里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2、学生同桌间游戏。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1、师生活动师范。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三、学习应用,拓展延伸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

67、“”,上面画“”,侧面画“”)连一连填一填画一画三、全课总结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三 千克、克、吨、有多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