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刑法因果关系研究_第1页
排版刑法因果关系研究_第2页
排版刑法因果关系研究_第3页
排版刑法因果关系研究_第4页
排版刑法因果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法因果关系研究【摘要】刑法因果关系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研究中争议很多的问题。我国刑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果关系理论和前苏联刑法因果关系的影响,在刑法因果关系中偶然说和必然说的争论中造成理解混乱。再加上近年来大陆法系德日刑法理论传入我国,条件因果关系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更加跟前苏联理论的偶然说和必然说更是莫衷一是。本文着重从从刑法因果关系要解决的刑法问题、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出发研究刑法因果关系。【Abstract】 The causality of criminal law ,criminal law theory has alwaysbeen a controversial prob

2、lem in the study of many . The criminal law ofour country in the last century fifty's Marx philosophy theory ofcausation and Soviet influence in the causality of criminal law , criminalcausality casual and inevitable that argument caused confusion. Plus inrecent years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o

3、f German and Japanese criminallaw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conditional causalrelationship and corresponding causality more and Soviet theory accidentand inevitable that is unable to agree on which is right. In this paperfrom the causality of criminal la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rimi

4、nal law,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error based on the causalityin criminal law.【关键词】 必然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判断;因果关系认识错误1、 刑法因果关系的内涵(一) 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根据罪责自负的刑法原则的要求,一个人只能对他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承担责任,如果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不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他就不能对该结果承担责任,因此需要研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现象与

5、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具体应用,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只有刑法上规定的危害行为才能成为原因,只有刑法规定的危害结果才能成为结果。我认为刑法因果关系在认定的角度是研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结局的角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在已经发生某种结果的情形下,必须要先查明该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如果查明由某人行为造成,则进一步考察某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刑法因果关系的考察。(二)刑法因果关系学说概述1、我国刑法理论简介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时间是

6、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当时前苏联对于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必然说和偶然说。必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有在某种行为或者某种社会危害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地不可避免地引起某种或者某些社会结果时,才能认为危害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关系的特点是:第一,作为某种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的实在可能性,这是该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第二,具有上述实在可能性还不能说明具有因果关系,只有当具有结果发生实在可能性的某一现象已经合乎规律地引起某一结果发生时,才能确定某一现象与所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三,因果关系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所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7、。因此,在确定某种行为与某种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时,不能脱离该行为实施时的具体条件孤立地进行考察,而应联系当时的具体条件进行判断。对于必然因果关系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必然因果关系时,当然应当将结果归责于行为。但也应当看见必然因果关系存在两个缺陷的地方:第一,必然因果关系提出的认定标准不具有实际上的可操作性。人们很难判定行为中是否包含着结果产生的依据,很难判定行为导致结果的是否合乎规律,因为还有许多规律并未被人们掌握和利用。第二,这种学说缩小了处罚的范围。因为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总有一些人会通过制造条件的方式实现犯罪,但必然因果关系却不自觉地将这种行为排除在原因之外。偶然因果

8、关系说的观点是: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其的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由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偶然因果关系,介入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必然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该学说还认为不能将条件与原因绝对分开,条件是相对根据而言的,条件和根据都是原因,只是处于不同等级和层次而已。由此可见,偶然因果关系有利于克服必然因果关系的第二个缺陷。2、外国因果关系理论简介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在外国刑法理论界也是长期争论的问题。存在的学说主要有:条件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条件说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

9、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条件说的表述公式:无A 则无B,A 即B 因。条件说认为,条件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即使预备行为产生了结果,也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仍然属于犯罪预备。例如,甲为了毒死乙,准备了一瓶毒酒,暂时放在自己办公桌抽屉的隐蔽处,打算下一个星期投毒,然后出门。乙来找甲,无意中翻出这瓶毒酒,见是美酒便一饮而尽,遂中毒身亡。在此案中甲的行为与就是后者的原因。条件说的表述公式:无A 则无B,A 即B 因。条件说认为,条件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即使预备行为产生了结果,也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仍然属于犯罪预备。例如,甲为了毒死乙,准备了一瓶毒酒,暂时放在自己办

10、公桌抽屉的隐蔽处,打算下一个星期投毒,然后出门。乙来找甲,无意中翻出这瓶毒酒,见是美酒便一饮而尽,遂中毒身亡。在此案中甲的行为与条件因果关系的特殊情形:1、假定因果关系。前条件正要导致结果的发生,介入后的条件却导致结果的发生。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结果,而非假定的结果。因此,前条件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2、二重的因果关系。两个条件都能单独导致结果的发生,双方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同时发生了作用,竞合在一起导致结果的发生。则两个条件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例如:甲乙都想杀死丙,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事前都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100%致死量毒药,丙喝水后中毒身亡。甲、乙的行

11、为与丙死亡的结果都有因果关系。3、重叠的因果关系。两个条件单独都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相互之间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同时起作用导致结果的发生。则这两个条件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例如:甲乙都想杀死丙,甲先投了50%致死量的毒药,不知情的乙又投了50%致死量的毒药。最终,丙一口喝了,中毒身亡。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甲乙都构成杀人既遂。条件因果关系理论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1、会扩大处罚的范围。例如:张三将李四打伤后,李四在去医院的路上被卡车轧死,张三的行为与李四的死亡存在条件因果关系,故张三应对李四的死亡负责。这样就不合理地扩大了处罚范围。但是条件说这样反驳:是否

12、受罚不单单是取决于行为的有无,结果及其因果关系,还取决于有无故意和过失。张三对李四的死亡没有故意与过失,所以张三不对李四的死亡负责。2、即使主张由故意与过失限定处罚范围,但在结果发生时,也会扩大处罚的范围。例如:甲希望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劝说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条件因果关系,但是让甲对乙的死亡负责则很不合理。条件说这样反驳:甲虽然具有杀人的故意,但其劝说行为不是实行行为,因此不可能构成条件关系中的条件,当然不能成立犯罪。3、如果前行为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但在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介入了其他行为或者因素,导致了结果的发生,那么,让前行为承担责任也

13、是很不合理的。例如,甲将乙打伤,乙在住院期间,医院失火将乙烧死。让甲对乙的死亡负责也是不合理的。条件说对此提出了因果关系中断理论反驳。相当因果关系说正是基于条件说容易过于扩大因果关系的范围而产生的。该说认为,根据一般的社会经验,在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产生某种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下,行为与结果就具有因果关系。这里的“相当”应该这样理解:该行为产生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一般的、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异常的。相当因果关系的特点:第一,排除了条件说中的不相当的情况,从而限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范围;第二,以行为时一般人的认识标准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相当行。相当因果关系说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以下两种情况:介

14、入因素的因果关系判断;被害人存在特殊体质情形下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介入因素是指:在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行为、特殊自然事实等其他因素,则应通过考察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的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情形进而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常分为四种:自然事件;第三人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行为人二次行为等。介入因素与结果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首先判断先前行为对最终结果过发生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时,则先前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作用小时,则先前行为与结果无因果关系。一般认为,重伤行为对死亡结果作用大,轻伤行为对死亡结

15、果作用小。其次判断介入因素异常性大小。过于异常,先前行为对结果无因果关系;反之则有。再判断介入因素本身对结果的发生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时,则表明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无因果关系;反之则有。最后综合上面三次判断,以多数决的方法最终决定先前行为和介入因素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例如:乙欲杀死仇人苏某,在山崖上边对苏某砍了7 刀,被害人重伤昏迷。甲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醒来后,刚迈出了两步即跌入山崖摔死。则苏某的死亡与甲的砍伤行为有因果关系。被害人存在特殊体质的情形下,无论行为人主观心态如何,则行为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确定因果关系只是解决了

16、客观要件的问题,行为人是否要承担责任,还要考察主观要件,即是要看看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有故意或过失。例如:乙是血友病患者(血友病:因缺少凝血因子,身体一旦出血,就会造成失血过多而死亡。),甲打了乙一耳光,乙血流不止。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若甲明知乙有血友病而打他,想让其失血而死,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甲应当预见乙有血友病,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则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甲无法预见到乙有血友病,则属于意外事件。常见的特殊体质有:血友病、心脏病、碎骨病。二、刑法因果关系的功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对于确定故意犯罪是否既遂,以及结果加重犯是否成立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确立犯罪既遂与否的标

17、准犯罪既遂指的是犯罪得逞,发生了行为人希望或放任的、行为性质决定的危害结果。这里的危害结果指的是实害结果不包括危险结果。既遂要求危害结果与实行行为有因果关系,否则不构成犯罪既遂。例如:甲对张某实施诈骗行为,被张某识破骗局。但张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基于同情,就给甲2000 元钱,甲得款后离开。在此案例中,诈骗罪的行为逻辑结构应该是这样的: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对方陷入认识错误或者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认识错而交付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得到财物。本案例中甲实施了诈骗行为,张某却识破骗局也即是说张某没有发生认识上的错误,因此张某交付财物的行为也不是基于错误认识,而是同情。故甲不成立诈骗犯的犯罪既遂。甲已经着

18、手实行诈骗进入实行阶段,张某的同情对于甲来说属于客观因素导致甲不能完成犯罪,故甲成立犯罪未遂。再如强奸犯的行为逻辑结构:行为人使用暴力等手段,暴力程度使妇女无法反抗或不知反抗进而奸淫妇女。张二哥使用暴力欲强奸妇女李某,李某在挣扎中拉开电灯,发现是同村张二哥,便斥问为何要这样,张二哥惭愧退出,李某又喊道:“其实我早就喜欢你!”两人随发生性关系。在此案例中,张二哥成立强奸犯中止而非既遂。(二)确立结果加重犯是否成立结果加重犯,也叫加重结果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基本犯罪),由于发生了严重结果而加重法定刑的情况。结果加重犯构成条件有:1、实施了基本犯罪,但造成加重结果。2、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

19、结果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3、对基本犯罪有故意或者过失,对加重结果至少有过失。4、刑法就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只有当基本犯罪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时,才能认定为结果加重犯。如果后行为或者是其他因素导致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缺乏直接性关联的,不能认定为结果加重犯。结果加重犯中的因果关系判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行为人在实施基本行为之时或者之后,被害人自杀自残或因自身过失等造成严重结果的,因缺乏直接性要件,不宜认定为结果加重犯。行为人实施侮辱行为后,被害人自杀身亡的,不应认定为侮辱致人死亡。2、基本行为结束后,行为人的其他行为导致严重结果的发生,不应认定为结果加重犯。例如:行为人在实施非法拘禁

20、后,随手扔掉的一颗烟头引起火灾将被害人烧死。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认定为非法拘禁致人死亡,只能认定为非法拘禁罪与失火罪。3、在故意伤害等暴力案件中,伤害行为只是造成轻伤,但由于医生的重大过失行为导致死亡的,或者伤害行为造成了重伤,但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行为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不能认定为前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特殊论题(一)因果关系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分为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因果关系的错误是事实认识错误的一种。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包括:狭义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事前故意、结果提前实现。狭义因果关系

21、的错误,是指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故意的独立的认识内容;至于因果关系发展的具体形态,则更不是故意认识的内容。因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行为内容与社会意义及其危害结果,就能说明行为人对立法构成要件的评价上并不重要,因为既然行为人具有实现同一结果的故意,现实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也具有因果关系,就必须肯定行为人对现实产生的结果具有故意,因而成立犯罪既遂。也即是所谓下一因果关系的错误,并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例如:甲为了让乙溺水身亡,将乙推进井中,但因为井已干枯,乙被摔死井底。甲成立故意杀人既遂。虽然本案中,结果的发生不

22、按照行为人预想(溺水死亡)的进程进行,但具有实现同一结果的故意,因此,甲仍旧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以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的发生,出于其他目的而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结果实现的情况。例如:甲想杀死乙,致乙休克(第一个行为),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尸灭迹,将乙扔进河里(第二个行为)实际上乙是溺水身亡。理论上对此有四种处理意见:1、甲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之人死亡罪。2、甲的第二个行为如果是间接故意,则将两个行为整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是过失,则将这两个行为按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分别处理。3、将这两个行为视为一个

23、行为,将两个行为的主观视为概括故意,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4、按照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处理,只要行为与结果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根据介入因素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判断方法可以判断,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详尽说明。综合判断,杀人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相当因果关系,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结果提前出现,是指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例如,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在此案例中由于甲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因此甲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着手的判断的标准是,行为对法益是否造成现实而又紧迫的威胁。如果没有着手则结

24、论应该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想象竞合。(二)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不作为指的是,用消极的身体静止来违反刑法法定义务性的规定。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作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在客观事实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只是法律拟制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不承认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也就在根本上不承认不作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笔者认为,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法律强加的。真正不作为犯罪成立条件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所以需要判断的是不是真正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成立条件有:1、负有作为义务;2、有能力履行该特定义务;3、不履行该义务可能造成危害结果;4、量上的要求:与相应作为犯罪具有等价性。这四个条件即是判断因果关系存在与否的标准。一句话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