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2011年中医综合方剂学笔记123页完整版_第1页
爱爱医资源-2011年中医综合方剂学笔记123页完整版_第2页
爱爱医资源-2011年中医综合方剂学笔记123页完整版_第3页
爱爱医资源-2011年中医综合方剂学笔记123页完整版_第4页
爱爱医资源-2011年中医综合方剂学笔记123页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方 剂 学 125/125 1.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2. 方剂学发展概括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先秦时期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此书

2、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

3、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肘后求卒方系从金匮药方100卷中摘录3卷而成。其目的是便于随身携带,此乃“肘后”的由来。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论述文字十分简要,载录之药方及用法,又为葛氏“皆已试而后录之”,如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实为此书首见。所以,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 2)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经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疹癣、汤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

4、期外科用药成就,为现在最早的外科方书。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本书的特点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宋元时期1)北宋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亦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2)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建立,使大量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标志着我国制剂和成药销售、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的太

5、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3)金人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常用方20首的组方原理及方、药间的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拓展了方剂学的学术领域。4)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的方剂,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刘完素宣明论方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王好古此事难知 引张元素的九味羌活汤,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东垣试效方的普济消毒饮,朱丹溪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大补阴丸、二妙散等。明清时期1)这一时期的方书,既有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又有集约的袖珍良方;有的以收集前

6、人用方为主旨,有的则以记录时下验方和个人心得为侧重;有的着意于释方训义,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有的立足于追溯诸方的衍化源流,如施沛的祖剂。2)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其收方之广,向为医界所称道;张介宾景岳全书,尤其是其中“新方八略”所创制的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万病回春、秦景明症因脉治、绮石理虚元鉴、薛己外科发挥、陈实功外科正宗、武之望济阴纲目等,均对方剂学有其特殊贡献,留下了许多传世的新方。如王肯堂的芍药散、四神丸,薛己的八珍汤,洪九有的天王补心丹,韩懋的三子养亲汤,吴又可的达原饮,陈实功的透脓散、消风散、玉真散,虞抟的九仙散,缪希雍的竹叶柳

7、蒡汤等,至今仍很常用。3)这一时期本草书中的附方,也蔚然可观。仅本草纲目一书,就有简便而灵验的单方 11000多首。这些内容,不但是方剂学的组成部分,而且加强了方和药的有机结合。4)柯韵伯伤寒论翼所附“制方大法”,对伤寒论方的辨证、立法和制方的深入讨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关于方剂的六篇论文对方剂理论的发挥,都可谓新见迭出,至今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这一时期的众多本草,不再满足于药后简单的收载附方,而是将方融于论药之中,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改变了方药分离的不良状况。黄元御的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及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等,名虽论药,实多解方。 5)清代的实用性方书主要有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医方集解,清初汪昂著。

8、以治法、病因并结合专科用方,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6)吴仪洛兼取医方集解和医方考二书之长,予以删繁补要,收方1000余首,仍以汪氏分类法为主,列为24门,辑成成方切用,同样广为流传。7)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及张秉成成方便读等,亦多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剂学的参考用书。8)清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方论性专著,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费伯雄医方论、吴谦等删补名医方论等。3. 治法的概念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

9、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4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体现在“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5. 常用治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汗法

10、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均可应用汗法治疗。然而,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

11、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与其他治法结合

12、运用。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所以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广温疫论)可见,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

13、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至于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证,宜用缓剂或峻剂小量分服,使余邪尽除而不重伤其正的,亦称为和法,是属广义和法的范围,它与和解、调和治法所指含义不同,不属治法讨论范围。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同时,里寒证又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至于寒邪伤人

14、肌表的表寒证,当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必不除。至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

15、、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豪而成之瘕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消法也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主要目的。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

16、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助正祛邪的目的。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补法的具体内容甚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但较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6. 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1)“七方”说始于黄帝内经。它是根据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

17、,概括地说明制方的方法,并不是为了方剂分类而设。至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七方”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2)“十剂”唐代陈藏器于本草拾遗·条例中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并于“宣可去壅”、  “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可见陈氏所归纳的“十种”之说,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

18、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如圣济经·,审剂篇云:“故郁而不散为壅,以宣剂散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  “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至此方书中才有“十剂”这个名称。但对十剂分类,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临床常用方药,所以后世各家又有增益,如本草衍义于十剂外增加寒、热二剂;明代缪仲淳增加升、降二剂。明·徐思鹤的医家全书除十剂外,增加了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等,共为二十四剂。方书中除清·陈修园时方歌括载方108首是按上述十二剂分类外,其余尚不多见。3)“八阵” 明·张景岳鉴于

19、“古方之散列于诸家者,既多且杂,或互见于各门,或彼此之重复”,因而“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并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7. 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  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能增强治疗作用,这种配伍方法在组方运用中较为普遍。如荆芥、防风同用以疏风解表,薄荷、茶叶同用以清利头目,党参、黄芪同用以健脾益气,桃仁、

20、红花同用以活血祛瘀等。2产生协同作用  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强某种疗效。如麻黄和桂枝相配,通过“开腠”和“解肌”协同,比单用麻黄或桂枝方剂的发汗力量明显增强;附子和干姜相配,俗称“附子无姜不热”,体现了先后天脾肾阳气同温,“走而不守”和“守而不走”协同,大大提高温阳祛寒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这是在方剂配伍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止痛、温经活血、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等多种功用,但其具体的功用发挥方向往往受复方中包括配伍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所控制。如前所述,在发汗解表方面,多和麻黄相配;温经止痛方面,

21、往往和细辛相配;调和营卫、阴阳方面,又须与芍药相配;平冲降逆功用,则多与茯苓、甘草相配;温经活血功用,常与丹皮、赤芍相配;温阳化气功用,常须与茯苓、白术相配。又如黄柏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虚热、降虚火等作用,但往往以其分别配伍黄芩、黄连、苍术、知母为前提。川芎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的作用,但祛风止痛多与羌活、细辛、白芷等引经药相配,活血调经多与当归、芍药同用,而行气解郁则又多与香附、苍术相伍。再如柴胡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发表退热的作用,但调肝多配芍药,升阳多伍升麻,和解少阳则须配黄芩。由此可见,通过配伍,可以控制药物功用的发挥方向,从而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

22、情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代医家反复实践总结,产生了不少针对基础病机的基础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四逆散等。在临床上通过随证配伍,可以使这些基础方剂不断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用,是主治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脉来虚软等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若由脾虚而生湿,阻滞气机,以致胸脘痞闷不舒,则可相应配伍陈皮,即异功散,功能益气健脾、行气化滞;若脾虚痰湿停滞,出现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咳嗽痰多稀白,则再配半夏入方,即六君子汤,功能重在健脾气、化痰湿;若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因痰阻气滞较重而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则可配伍

23、木香、砂仁,即香砂六君子汤,功能益气健脾、行气化痰。由此可见,通过随证配伍,则可达到不断扩大治疗范围的目的。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 通过配伍控制毒副作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七情”中“相杀”和“相畏”关系的运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和消除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脾的副作用等;二是多味功用相近药物同时配伍的运用,这种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用药物的协同作用,又能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这是因为功用相近的多味药物同用,可以减少单味药物的用量,而多味药物之间,其副作用的发挥方向往往不尽一致。根据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制的原理,这就可

24、以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毒副作用。8. “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宜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

25、何伯斋,虽对君、臣、佐、使的涵义作了一定的阐发,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规律,进一步分析归纳如下: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意义。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

26、药作用的药物。9.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应用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为依据。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两种以上的意义。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具体病情及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能来决定。但是,任何方剂组成中,君药不可缺少。一般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这是一般情况下对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大方,或多个

27、基础方剂组合而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遣药组方时既要针对病机考虑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又要按照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将方药组合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有机整体,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果,这是需要充分运用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周密设计的。至于“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1.解表剂1.1辛温解表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寒发热,头身疼

28、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生甘草加味香苏散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四时感冒。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紫苏叶 陈皮 香附 炙甘草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生姜 小青龙汤外寒里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恶寒发

29、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1.2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辛凉疏表,清肺平喘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

30、浮而数者。麻黄、石膏、杏仁、甘草、柴葛解肌汤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胡 葛根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生姜 大枣石膏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 葛根 芍药(赤) 甘草1.3扶正解表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三片)、薄荷(少许)参苏饮气虚外感风寒,内

31、有痰湿证。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寒,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 前胡、茯苓、木香、枳壳、 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陈皮再造散阳气虚弱,外感风寒助阳益气,解表散寒身热恶寒,无汗头痛,热轻寒重,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黄芪、人参、熟附子、桂枝 甘草、细辛、羌活、 防风、 川芎、煨生姜、大枣、赤芍麻黄附子细辛汤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2暴哑。助阳解表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麻黄 炮附子 细辛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滋阴解表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32、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葳蕤 葱白 淡豆豉 薄荷 白薇 桔梗 大枣 甘草1. 麻黄汤【用法】先煮麻黄。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方解】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佐药: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 二药相须为用,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佐使:炙甘草-调和麻、杏之宣降,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

33、之效甚著。2. 桂枝汤【用法】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是肺胃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方解】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针对卫强营

34、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佐药: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和胃止呕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佐使: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加减:桂枝加葛根汤-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本方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

35、止。为了区别两种汗出的不同性质,近贤曹颖甫称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汗出为“病汗”,谓服桂枝汤后之汗出为“药汗”3. 小青龙汤【用法】先煮麻黄。【方解】君药: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臣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佐药:五味子、芍药-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辛散酸收之品【配伍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4. 九味

36、羌活汤【用法】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方解】君药:羌活-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臣药: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佐药: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使药: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5

37、. 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方解】君药: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臣药: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佐

38、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佐使: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配伍特点】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荆芥穗、淡豆豉),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辛凉平剂”6. 桑菊饮【用法】水煎服。【方解】君药:桑叶-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 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臣药:薄荷-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 佐药: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与杏仁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能止咳,是宣

39、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佐药: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辛凉轻剂”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法】先煮麻黄【方解】君药: 麻黄-辛温,开宜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臣药:杏仁-降利肺气而平喘

40、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配伍特点】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辛凉重剂”8. 败毒散【用法】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方解】君药: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臣药: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佐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

41、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佐使: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人参-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配伍特点】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9. 升麻葛根汤【方解】君药:升麻-解肌透疹,清

42、热解毒臣药:葛根-解肌透疹,生津除热 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佐药: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使药:炙甘草-调和药性10. 再造散 【用法】水煎服【方解】君药: 黄芪、人参-补元气,固肌表,既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臣药:熟附子、桂枝、细辛-助阳散寒 赤芍-凉血散血,制附、桂、羌、辛之辛热温燥而不碍汗佐药:甘草-甘缓,使汗出不猛而邪尽出。佐使:煨生姜-温胃; 大枣-滋脾 。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 【配伍特点】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相辅相成,以免顾此失彼,变生不测。11.

43、 加减葳蕤汤 【用法】水煎服。【方解】君药: 葳蕤-味甘性寒,人肺胃经,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臣药: 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佐药: 白薇-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使药: 甘草-调和药性【配伍特点】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12. 柴葛解肌汤 【用法】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方解】君药: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为“解肌要药”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

44、郁热。臣药: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 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佐药: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使药: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用药鉴别】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柴胡 葛根 黄芩 赤芍 甘草 知母 生地 丹皮 贝母 水煎服。心烦加淡竹叶十片;谵语加石膏。功用: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数

45、。 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汤少羌、芷、桔,是因不恶寒无需多用升散发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温香燥,见症已有口渴,故减去;再者,虽去石膏,但配入知、贝、丹、地,不仅清热,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可知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是两方同中之异。13. 参苏饮 【用法】不拘时候【方解】君药:苏叶-功擅发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气宽中臣药:葛根-解肌发汗,人参-益气健脾,苏叶、葛根得人参相助,则无发散伤正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半夏、前胡、桔梗-止唛化痰,宣降肺气;木香、枳壳、陈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茯苓-健脾渗湿以助消痰。如此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

46、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合,七药俱为佐药。佐使: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配伍特点】一为散补并行,则散邪不伤正,补不留邪,二是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14. 麻黄细辛附子汤 【方解】君药: 麻黄-发汗解表臣药: 附子-温肾助阳 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佐药:细辛-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配伍特点】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15. 加味香苏散 【方解】君药: 苏叶、荆芥-发汗解表臣药:防风、秦艽-祛肌腠风湿而除身痛蔓荆子

47、-升散除风而止头痛佐药:香附-理三焦之气川芎-行血中之气陈皮-舒脾肺之气佐使:甘草-和中生姜-辛散【配伍特点】如此配合,可使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解而病自愈。所以不仅四时感冒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亦可服。2.泻下剂2.1寒下大承气汤1 阳明腑实证。2 热结旁流证。3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峻下热结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48、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之结胸证泻热逐水。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甘遂 大黄 芒硝 2.2温下大黄附子汤寒积腹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附子、大黄、细辛温脾汤阳虚寒积证攻下寒积,温补脾阳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大黄、附子、干

49、姜、人参、甘草、芒硝、当归2.3润下济川煎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 升麻、枳壳麻子仁丸,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大便秘结,小便频数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蜂蜜2.4攻补兼施黄龙汤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攻下通便,补气养血。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生姜 大枣 桔梗新加黄龙汤 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泄热通便,滋阴益气大便秘结,

50、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生大黄 芒硝 细生地 生甘草 人参 玄参 麦冬 当归 海参 姜汁 增液承气汤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十枣汤1.悬饮2.水肿攻逐水饮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芫花、甘遂、大戟、大枣舟车丸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行气逐水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甘遂 芫花 大戟 黑丑 大黄 青

51、皮 陈皮 木香 槟榔 轻粉 1. 大承气汤【用法】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因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之力峻,久煎则泻下之力缓)【方解】君药: 大黄-“实” 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臣药: 芒硝-“燥” 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 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佐药: 厚朴-“满” 下气除满 枳实-“痞” 行气消痞 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配伍特点】1. 前人将本方证的证候特点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2. 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是因“旁流”为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峻下,使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乃属“通因通

52、用”之法。3. 热厥,治以大承气汤,是因四肢厥冷为假象,里实热结是本质,所谓“热深者,厥亦深”。这种用寒下之法治厥冷之证,亦称为“寒因寒用”。2. 大黄牡丹汤【用法】水煎服,芒硝溶服。【方解】君药: 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 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臣药: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佐药: 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配伍特点】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3

53、. 大陷胸汤【用法】先煮大黄,芒硝溶服(本方煎法为大黄先煮,乃取其“治上者制宜缓”之意。甘遂不溶于水。)【方解】君药: 甘遂-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臣佐: 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配伍特点】综观全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且药简量大,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本方证因表证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为大结胸证。【用药鉴别】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虽同为寒下峻剂,都用大黄、芒硝以泻热攻下,但二方主治证之病因、病位不同,故其配伍及用法均有差异。“大陷胸与大承气汤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人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