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_土地供给与需求_第1页
第13章_土地供给与需求_第2页
第13章_土地供给与需求_第3页
第13章_土地供给与需求_第4页
第13章_土地供给与需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一、土地的供给、土地的供给 二、土地的需求二、土地的需求 三、人地关系三、人地关系 四、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四、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土地的供给一、土地的供给 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一) 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 (二) 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 l土地天生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包土地天生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包括已利用资源和后备资源)。括已利用资源和后备资源)。l自然供给无弹性。自然供给无弹性。l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 气候、土壤质地、淡水资源、其它气候、土壤质地、淡水资源、其它生产资源、交

2、通条件生产资源、交通条件l地球表面积地球表面积5.15.1亿亿kmkm2 2 ,其中:,其中: 海洋海洋3.613.61亿亿kmkm2 2 ,占占70.8%70.8%; 陆地陆地1.491.49亿亿kmkm2 2 ,占占29.2%29.2% 东北区东北区 13.3% 13.3%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 4.4% 4.4% 内蒙古半干旱区内蒙古半干旱区 4.8% 4.8% 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区 10.9% 10.9% 华北华北辽南区辽南区 23.4% 23.4%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 29.1% 29.1% 华南区华南区 7.38% 7.38% 云贵高原区云贵高原区 5.8%

3、5.8% 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1.01%1.01% 耕地耕地12.6% 12.6% 园地园地1.4% 1.4% 林地林地40.2% 40.2% 牧草地牧草地28.3% 28.3% 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4.9%4.9%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7% 2.7% 交通用地交通用地0.2% 0.2% 水利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0.2%0.2%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9.2%9.2% 1、含义 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有弹性。土地的经济供给指指自然供给自然供

4、给经济供给经济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 变动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不同难以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l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l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l社会需求l产品价格l土地利用计划l土地供给者的行为l扩大土地利用面积l提高集约经营水平l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l调节消费结构l利用新技术l保护土地资源 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一)农用地需求 (二)非农用地需求 (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农用地: 主要是农林牧地,也包括水域,落

5、脚点是生产食物用地。 因此,人类对农地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l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 人口、消费结构、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l人类对林地的需求 主要取决于两点:对木材的需求;林木的生态功能l人类对草地的需求:提供畜产品, 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住房、工业用地、矿山、道路、科学教育、住房、工业用地、矿山、道路、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用地文化娱乐等用地 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其需求不断增加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其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其需求不断增加需求不断增加 经济发展必须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投入为基以一定的投入为基础,从资

6、源经济角础,从资源经济角度可以把投入分为度可以把投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地资源;另一是土地资源;另一部分是非土地资源。部分是非土地资源。当一部分投入减少当一部分投入减少时,必须增加另一时,必须增加另一部分投入,才能保部分投入,才能保持产出不变。持产出不变。 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当生产力水平当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向前提高、经济向前发展时社会总产发展时社会总产出进入更高水平,出进入更高水平,尽管经济效益提尽管经济效益提高了,但相对总高了,但相对总需求而言,仍需需求而言,仍需土地资源和非土土地资源和非土

7、源资源有相应的源资源有相应的增长。增长。l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l21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七大问题世纪中国面临的七大问题 一、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一、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二、利用土地的初始阶段二、利用土地的初始阶段三、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三、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四、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相结合的阶段四、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相结合的阶段1、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老龄人口的三大高峰期重叠出现,给中国资源、经济带来巨大压力2、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受水资源的严重制约3、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压力大4、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保证率下降5、森林资源缺口很大

8、6、工业污染增加,危害日趋严重7、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呈发展趋势 (亿人)(亿人) 1995 2009 2030 1995 2009 2030 年年 世界人口世界人口 57 6757 67 98 98(20502050年年) 中国人口中国人口 12 12.8 1612 12.8 16 四川人口四川人口 0.816 0.87 1.1460.816 0.87 1.146 (峰值数(峰值数1.2481.248) 1995 2002 2030 全国全国 1.63 1.47 1.13(亩)(亩) 四川四川 1.24 1.07 0.82四、土地的供求平衡(一)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二)

9、土地供求平衡 DSQPE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又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又有其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供求有其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供求形式。形式。 土地的供求关系与均衡土地的供求关系与均衡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普遍的,而供过于平衡是绝对的、普遍的,而供过于求是暂时的、个别的,地价总的趋求是暂时的、个别的,地价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势是上升的。土地供求平土地供求平衡的特点衡的特点土地供求矛土地供求矛盾及焦点盾及焦点 土地的供求关系不能通过土地供求土地的供求关系不能通过土地供求价格的均衡来解决。价格

10、的均衡来解决。因为调节土地因为调节土地供求关系不可能依靠协调土地价格供求关系不可能依靠协调土地价格解决土地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解决土地供给数量的有限性。l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的曲线。l土地的供给曲线被认为是一条固定的土地的供给曲线被认为是一条固定的垂直线。垂直线。l地租就是土地的需求曲线和土地的供地租就是土地的需求曲线和土地的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S地租 S R0 R1 D0 D1 O Q0 D3 Q 图817 土地的供给曲线与地租 由于土地的供给不变,需求会不断增加,由于土地的供给不变,需求会不断增加,地租呈不断上涨的

11、趋势。地租呈不断上涨的趋势。SASPD2D3D1在特定时期和场合下,土地经济供给会在特定时期和场合下,土地经济供给会源源不断,同一价格随意选定供给量源源不断,同一价格随意选定供给量OQP0ASPDQ0Q 有价无市有价无市 只有土地供给及价格,没有需只有土地供给及价格,没有需求者;或只有土地需求与价格,无求者;或只有土地需求与价格,无供给者供给者 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实现土地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实现土地交易,所以无市。交易,所以无市。特殊的土地供给与需求曲线(二)特殊的土地供给与需求曲线(二) 土地的供求关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土地的供求关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机

12、制,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实行土地优化配置。律,实行土地优化配置。 计划经济下的土地无偿使用计划经济下的土地无偿使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下的土地有偿使用下的土地有偿使用土地用途管制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政府垄断一级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统一供地)市场,统一供地)土地租赁制、土地土地租赁制、土地股份制。股份制。1984年年1998年年2000年年以来以来发展趋势发展趋势l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增长速度要大于收入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增长速度要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的增长速度。 l需求弹性长期较强的商品,其价格长期需求弹性长期较强的商品,其价格长期也是趋升的。住房也不例外。

13、也是趋升的。住房也不例外。房地产商品和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决房地产商品和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决定房地产供给曲线比较陡峭;定房地产供给曲线比较陡峭;房地产的有效需求与许多潜在的投房地产的有效需求与许多潜在的投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需求过旺;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需求过旺;P1P0PPPPSPD0D1Q 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是指土地和房屋价格是指土地和房屋价格极高,与其使用价值不符,虽然账极高,与其使用价值不符,虽然账面上价值增长很高,但实际上很难面上价值增长很高,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繁荣。 住宅消费面积适应住宅消费面积适应中国人多地少这样一种国情

14、,并且购买住中国人多地少这样一种国情,并且购买住宅是为了自己居住和投资于出租,或者是宅是为了自己居住和投资于出租,或者是为了商住两用,而不是为了短期的投机。为了商住两用,而不是为了短期的投机。 :购买住宅不是:购买住宅不是为了自己居住,并为了短期内追逐其价为了自己居住,并为了短期内追逐其价格升值;很少的家庭成员消费的住宅面格升值;很少的家庭成员消费的住宅面积过大,特别是其住宅相对占用土地较积过大,特别是其住宅相对占用土地较多;有几套住宅,但空置率较高,没有多;有几套住宅,但空置率较高,没有出租供其他居民消费。出租供其他居民消费。 l从住宅供给市场结构看从住宅供给市场结构看:有商品住宅,有二手住

15、宅,有商品住宅,有二手住宅,有出租房,也有商住两用房。在适当的土有出租房,也有商住两用房。在适当的土地容积率下,开发商提供的一定面积的住地容积率下,开发商提供的一定面积的住宅、商住两用室等等宅、商住两用室等等;:面积过大的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的经济适用房、土地容积率很低的别墅等,或者容积率太土地容积率很低的别墅等,或者容积率太高,建筑密度太大,人居和生态环境特别高,建筑密度太大,人居和生态环境特别差差; 在房地产泡沫状态下,过度的房地在房地产泡沫状态下,过度的房地产炒作必然扭曲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产炒作必然扭曲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P2P1BAQQSPD3D2Q(二)土地供求平衡1.耕地供求关系各国

16、耕地供求状况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的措施2.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供求关系 研究耕地供求关系,基本点在于人口研究耕地供求关系,基本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 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由于农田转作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由于农田转作其他用途,日本农田减少其他用途,日本农田减少52%52%,韩国减,韩国减少少42%42%,台湾减少,台湾减少35%35%,因此,因此,19931993年年日本粮食消费量日本粮食消费量77%77%、韩国、韩国64%64%、台湾、台湾67%67%依靠进口。依靠进口。 19781985 年均减少300万亩19861995 年

17、均减少524万亩19971998 冻结耕地占用1999年以来 每年减少耕地200 多万亩20001995200319901 1、城镇扩展用地、城镇扩展用地2 2、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占用耕占用耕地地3 3、农村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农村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4 4、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 1981 198119951995年,设市城市数年,设市城市数从从233233640640,增加了,增加了1.741.74倍。倍。 1986198619961996年,特大城市年,特大城市 主城区占地面积增加了主城区占地面积增加了50.2%50.2%,其中大连

18、扩大了其中大连扩大了3 3倍,广州增加倍,广州增加110%110%,石家庄增,石家庄增109%109%。 目前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目前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已达已达2.422.42亿亩,人均亿亩,人均192192平方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最高标准米,超过国家规定最高标准150150平方米的平方米的25%25%达到耕地供求平衡的措施达到耕地供求平衡的措施 1 1、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2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3 3、开发非粮食食物资源、开发非粮食食物资源 我国现有宜农荒地我国现有宜农荒地5 5亿亩,其中亿亩,其中可垦为耕地的约为可垦为耕地的约为2 2亿亩。国家计划亿亩。国家计划在未来几十年每年开发复垦在未来几十年每年开发复垦450450万亩,万亩,以弥补同期以弥补同期 耕地占用,保持耕地面耕地占用,保持耕地面积长期稳定积长期稳定 我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我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高的高的5005001000kg 1000kg 亩,低的亩,低的 200200300kg300kg亩,亩, 相差相差1.51.52 2倍。通过改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