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终稿_第1页
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终稿_第2页
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终稿_第3页
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终稿_第4页
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古时期的歌舞伎乐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曲”组成,曲又组成,曲又分为吟叹曲与分为吟叹曲与 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有辞有声”的本色;的本色;“辞辞” 即歌词,即歌词,“声声”是是衬腔所唱的虚词衬腔所唱的虚词, ,古今乐录古今乐录如如“羊、吾、羊、吾、 夷、夷、伊、那、阿伊、那、阿”之类,有的也和之类,有的也和“楚声楚声”一样,在一样,在“曲曲”后加后加 “乱乱”。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晋书乐志 含义: 1.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 2.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相和歌相和歌的发展徒歌但歌相和歌没有伴奏一人

2、唱三人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筑相和大曲 随着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 又经过专业音乐家不断加工改编形成了具有歌舞性质的“大曲” 即所谓“相和大曲”。 后世称之为“汉大曲”。 它是一种集诗、乐、舞于一体的乐舞形式的综合艺术,基本上是器乐演奏、诗歌演唱和舞蹈表演兼而有之,也可相对独立表演。 保留了相和歌初有的节奏性强的艺术特点。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的合奏曲,称作“但曲”,大曲和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结构形式: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

3、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乐府诗集解:汉代的大曲已是 歌舞曲,它有歌唱的部分,所以有歌词,但它又有不须歌唱而只 须用器乐演奏或用器乐伴奏着进行跳舞的部分,那就是“解”-“一解”是第一次奏乐或跳舞,“二解”是第二次奏乐或跳舞, 余类推。艳:是序曲或引子,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 音调也是委婉而抒情的。“趋”或 “乱”:在乐曲的结尾加入的部分,它可以是个唱段,也可以是个器乐段。 “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趋”可能专指舞蹈而言。 “趋”是速度渐快的部分,将全曲推向高潮;而在全曲将近结束时,可能众乐齐举,速度更快,热情奔放,这即时所谓的“乱”。清商乐约在五、六世纪以前,民

4、间音乐在北方统称为相和歌,在第四世纪初期,西晋灭亡,政治中心南移建立东晋。以北方音乐为主要内容也包含少量南方民间音乐 的相和歌流传到了江南;又因为此时北方各民族间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导致北方的民间音乐文化逐渐趋于衰落,相反南方的音乐文化则适应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于是当时在南方,连从北方带来的和在南方本地不断产生和成长的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南方色彩的清商乐。清商乐的作品大多以爱情为题材,较少触及社会题材。风格一般都纤柔绮丽,但也不乏清新自然之美,是一种新的音乐形态。吴歌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歌,初是徒歌,后来加入管弦乐器伴奏。通常用箜篌、琵琶和阮组成的 小型乐队伴奏,有时

5、也单用一件筝伴奏。西曲是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为“倚歌”。清商乐结构形式:清商乐的曲式结构为三部性的结构开头有四至八段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弦部”或“八弦部”。中间是全曲的主体, 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尾句,成为“送歌弦”。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多件乐器合奏, 也可由一直笛子独奏。“送”是南朝乐舞中有独特的作用的曲式结构,其功能在于形成歌舞情绪上的对比和转换。这和相和大曲的“乱”或“趋”是相近的,可见清商乐的曲式结构和相和大曲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

6、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关系与区别二者关系:乐府诗集有相和歌辞十八卷,清商曲辞八卷,二者构成了中古通俗乐曲歌辞的主要部分。其乐曲后世总称为清商乐,简称清乐。 相和歌 清商乐兴盛于: 汉魏西晋时代 六朝时代流行于: 北方,它以清商三调为主要部分,是清商旧乐。 南方,是清商新声歌辞: 一般篇幅较长(每首多在十级以上) 一般篇幅短小(多数为五言四句,后人或称为小乐府)题材内容:比较广泛,有一部分表现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 着重表现男女情爱在句式方面,相和歌、清商曲歌辞绝大多数为五言句,则标志着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的成长与发展。百戏散乐起源于周代,指民间乐舞。百戏起于秦代,杂乐杂技的总称。汉代

7、两者成为同义词: 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汉代的散乐、百戏虽然源自先秦和秦代,但它的“戏”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不仅保留了先 秦以来“戏”的戏耍、娱乐内涵,而且,当戏耍形式一旦与故事性、扮演性相结合,便产生了最早的戏剧形态。山东沂南汉、晋墓画像曲子 定义: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做“曲子”。 早在隋代,曲子已经出现 渐兴的原因:形式自由,节奏活泼,其歌词接近口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结构形式: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之为“双阕”。 曲式:曲子词

8、大部分为“长短句”,这是为适应音乐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 应用范围:用于说唱,歌舞音乐,扮演“戏弄”。 创作形式: (1)“由曲定词”,即把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叫“填词” (2)“依词配乐”,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到了后来,曲子的不同曲调被分别固定下来,形成了我们今天称谓的“曲牌”,以致于成为从中唐到我国宋代艺术歌曲重要的形式,并被历代继承和发扬。唐代曲子被保存在敦煌石窟中有五百多首,曲调名有八十余支,除少数属名外,其余大部分为民间作品。除歌词外尚有倾杯乐、心事子、西江月、伊州等八首乐曲曲谱,使用的是一种古老“工尺谱”。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

9、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的演唱形式:用弦歌的形式,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更有被用于歌舞大曲音乐中。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使这首歌在体裁形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篇幅和结构已超出了王维所做的七言绝句。“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也就是说利用其曲调的重叠来加强其艺术表现。三叠的具体唱法从今存之传本中可以看出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在宋代流传的阳关三叠中还有用增字增句和重叠的方法。宋代出现印刷术,使琴谱得到了广泛刊行,因此从明开始,琴谱中有关阳关三叠的记载更加多样和复杂。从唐到20世纪前半期的千年间,阳关三叠有了近40种版本和唱法,其曲名多样,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流传中所出现的一

10、种普遍现象。唐代大曲唐代大曲,是一种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形式连续表演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艺术,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唐代大曲,是一种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形式连续表演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艺术,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主要分主要分以下三类以下三类:(1)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域 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和“天竺”以及“高丽”等外国音乐而发展起来的大型歌舞曲。(2)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传入内地后不断汲取清乐的营养和经验而形成的大型歌舞曲。(3)是宫廷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和用于宴飨、朝会和重大节日进行表演的“雅乐大曲”和“燕乐大曲”意义:意义: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

11、艺术结晶,唐代大曲达到了自汉魏以来歌舞音乐的全盛阶段。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1)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2)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道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大曲的创作和发展阶段:唐代大曲的创作和发展阶段:(1)唐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是占统治地位的大曲是破阵乐庆善乐景云河情歌乌歌万岁乐等。(2)开元、天宝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统治阶级开始纵情声色,追求神仙,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这时期的大曲创作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如夜半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胡腾伊周何满子。(3)中唐,国家开始走下坡路,除宫廷中中和乐等作

12、品外,其它如定南乐越古长年乐继天诞圣乐等都有各地“御前乐”的乐工们创作的。南诏奉圣乐葱岭西曲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反映出当时人民渴望祖国统一和收复失地的心情和愿望。唐大曲的基本唐大曲的基本结构:结构:(1)散序散序- -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顺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2)中序中序-或称拍序、歌头。其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3)破、舞遍破、舞遍-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唐大曲后来的发展结果:唐大曲后来的发展结果:(1)“摘遍”的形式,变为词曲。(2)保留了大曲的形式,如“宋大曲”。(3)逐渐演化为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唐代大曲的舞蹈唐代大曲的舞蹈,动作快

13、速的称为“健舞”,如柘枝。动作柔软抒情的称之为“软舞”,如六幺。坐部伎: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坐部伎: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立部伎: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乐、大定乐、上元乐、 圣寿乐、光圣乐圣寿乐、光圣乐统治者一方面喜好当时交流融合的燕乐,另一方面又为巩固其统治而提倡雅乐。创制雅乐的官吏们极力抵制汉族民间音乐、外来音乐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而脱离实际的提倡主观臆想出来的“古乐”,他们所谓的“古乐”,非古代真相,而是随古代充满欺骗性的对历史的歪曲。在开皇乐议中,有关雅乐音律的问题讨论长

14、达七年之久,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不被宫廷采纳,最后废弃了旋相为宫的各种主张,采纳了何妥“黄钟一宫”的可笑提议,随着新旧乐工的更替,宫廷的演奏者们竟然丧失了转调的能力。“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为之立部伎;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为之立部伎;堂上坐奏为之堂上坐奏为之 坐部伎坐部伎。新唐书新唐书音音乐志乐志燕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立二部伎“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清 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伎,六曰龟兹龟兹伎,七曰文康伎,七曰文康伎伎隋书隋书音乐音乐志下志下相和三调与清商三调的关系

15、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魏书乐志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正声调法:黄钟为宫南吕为羽林钟为徵蕤宾为变徵姑洗为角太簇为商。下徵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应钟为角。清角之调:以姑洗为宫蕤宾为商林钟为角南吕为变徵应钟为徵黄钟为羽太蔟为变宫。晋书乐志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正声调(平)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清角调(瑟) 羽 变宫 宫 商角 变徵 徵清 宫 商 角 徵 羽下徵调(清) 徵 羽 变宫 宫 商 角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

16、古调及魏三祖所作”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什么是角抵戏?来源:周代的角力游戏。 角力,角击刺之技勇。习射御以讲车乘之武,角力以讲步卒之武。角力与射御是“武事”的一部分,都是农闲时的“军事演习”。相对于真实的战争来说,射御与角力具有模拟的性质,由模拟而游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角抵戏即由此而生。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汉书刑法志“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史记角抵戏至秦代,已成了一种“淫

17、乐”形式。 西京赋东海黄公角抵戏总结 (一)角抵戏既是一种包容甚广的戏剧总称,又是指相扑摔跤之类的武术表演,但在秦汉时期主要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总称。 (二)角抵戏与商周社乐、春秋战国“讲武之礼” 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主要由宫廷运作、以军乐为主干的洋溢着尚武精神的戏剧样式。 (三)角抵戏极大地保留了社乐的民众参与和广场性特征,传递着先秦社祭、蜡祭、傩仪诸乐舞中神奇崇高、狂热恢宏的艺术风采。 (四)百戏与角抵戏为一物之异名,然其概念较为晚出,两汉时仍以“角抵”为通称,魏晋以降“百戏”一名才渐渐流行,这大约也与各种伎艺的积累 增广有关。 (五)角抵的艺术内涵为“赛”,角抵戏将各项杂艺与歌舞

18、团凝到一起,总汇成广场演出的艺术精神也是“赛”。赛是“塞祷”,更是竞争,是个人、团队、 乡党乃至国家荣誉感催生的竞争意识,以及为此而展演的竞技手段。这种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渗透于先秦的饮射礼和讲武之戏中,又经角抵戏一路薪尽火传,在后世的庆典和节会中,在充满乡音乡乐的社火 和迎神赛社中代代张扬。霓裳羽衣曲的前世今生:背景:唐代音乐总体呈现出规模宏大,兼容并包的局面,一方面,宫廷雅乐与民间俗乐交相辉映,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中原音乐也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出现了交融局面。唐代在宫廷内设置了教坊和梨园来教授器乐演奏和歌舞表演。“乐苑乐苑曰:曰:婆罗门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唐会要唐会要曰:天宝十三载,改曰: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婆罗门为为霓裳羽衣霓裳羽衣。”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卷八十卷八十近代曲辞二近代曲辞二婆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