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台智者的果位论沈海燕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Email:hyshen86 hyshen_20内容提要:智者大师的佛学体系是在其巨著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全面展开的,典型地反映在其十妙(境、智、行、位、三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以及功德利益)的理论中。虽然说,十妙中最重要的应属境妙、智妙和行妙,因为真理、智慧和实践三个方面代表了行者的修行历程,但行者修行的结果则是由位妙来代表的。故智者大师的果位体系,既是对前三妙的总结,为行者修行成佛提供了可资遵循的途径。关键词:1.教判体系2. 果位3.四教4.五味5.位妙A Study of Tien-tai Chih-is System of Positi
2、onby Haiyan ShenAbstract:Tien-tai Chih-is system of understanding Buddhism is comprehensively revealed in his masterpiece The Abstruse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is displayed through his discussion of the Ten Subtleties, those of objects, knowledge, practice, position, thr
3、ee dharmas, empathy and response, supra-mundane power, expounding the dharma, retinues and benefit. Of these ten categories of Subtlety,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re the first three categories. Objects as truth is taken by Chih-i as the substance where everything is based upon. Knowledge is taken by
4、Chih-i as gist, by which truth can be penetrated. Practice is taken by Chih-i as function through which one is able to attain accomplishment. Having presented these three categories, however, Chih-i extensively discussed the Subtlety of Position in order to conclude the previous three categories of
5、subtleties, as position is a result of ones practice. Thus, Chih-is view of position incorporates all three elements (substance, gist and function), and is extremely important category in reflecting his system of understanding Buddhism.Key word: 1.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2. Position3. Four Teachin
6、gs 4. Five Flavors 5. Subtlety of Position一、前言天台智者大师在其巨著妙法莲华经玄义中通过对十妙(即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以及功德利益妙)的阐述,完整地表述了其佛学体系,使整个佛教以严密的系统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其体系包容万象,三藏十二部中大、小乘佛教皆有其特定的位置。此乃是智者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卓越贡献。智者大师佛学体系包容万象的特点在其论述十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方法则是将佛说判为藏、通、别、圆四教义,以此囊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以及佛乘。因各乘对佛说理解之不同而导致其真理观、智慧观的不同,所行的实践有所差
7、别,而解脱之果位亦各个有异。智者大师所论之“位妙”既条分缕析地将不同乘之修行果位全面的反映了出来,肯定了各乘不同的解脱之功能,又为行者指明了究竟成佛的方向。佛教整个修行求解脱的体系在智者大师对境(真理)、智(智慧)、行(实践)的阐述中已经囊括无遗了,有关智者大师对真理、智慧、实践的阐述,请参见作者的文章境妙究竟从妙法莲花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载觉群学术论文集,第1辑, 商务,2001.),即将发表于寒山寺佛学的“A Study of Chih-is Theory of Knowledge in relation to Objects as Truth”(智顗之契入真理的智慧思想研究)
8、,2002,以及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即将发表于觉群学术论文集,第2辑, 商务,2002。即是从体(境)、宗(智)、用(行)三个方面来对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做一个概括。而大师的果位论(位妙)又是其对真理、智慧、实践观的一个总结,是对其教判体系的进一步论证。换言之,既然四教人由于对真理的理解不同而有四类智慧,四种实践,那么,四教人所得之果位当然也就有差异了。如此从境、智、行、位等方面反复论证,不仅使整个佛教体系化,使以四教为代表的佛之不同说教在智者的体系里各得其所而不相冲突,更确立了佛之说法乃在于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这一根本宗旨。智者以体系化的果位论,使修行成佛的目的更为明朗化:无论行者所得果位之高
9、低,最后终能证得佛果。本篇旨在探讨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所论的果位体系,以使其佛学理论能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由此了知大师是如何将浩如烟海的佛教体系化的。二、智者大师的果位体系智者将佛教的果位分为六组,谓小药草位、中药草位、上药草位、小树位、大树位和圆教位。此三草二木的名称是从法华经中“药草品”见大正藏第9卷,第19中。详见Swanson对此段经文所作的注释, Foundations of T'ien-t'ai Philosophy: The Flowering of the Two Truths Theory in Chinese Buddhism, Berkeley:
10、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89,第318页,注释第325。中而来,各用来譬喻不同的修行位次。其表解如下: 三草二木 修行位次1. 小药草位 ¾¾¾¾¾¾¾¾ 人天乘位2. 中药草位 ¾¾¾¾¾¾¾¾ 二乘位3. 上药草位 ¾¾¾¾¾¾¾¾ 三藏菩萨位4. 小树位 ¾¾¾¾¾
11、0;¾¾¾ 通教三乘位5. 大树位 ¾¾¾¾¾¾¾¾¾ 别教菩萨位6. 圆教位 ¾¾¾¾¾¾¾¾¾ 最实位以下分述智者大师通过此六组所阐明的佛教果位体系。(一)小药草位所代表的人天乘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是人天乘,由守五戒十善即可获得人天位。1有关人乘的修行,行者只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五戒详见法界次第初门,第46卷,第670页下至671页上。即可获得人乘位。人位共有四品,
12、由转轮圣王之金、银、铜、铁四轮代表。下品指铁轮王,中品指铜轮王,上品指银轮王,上上品则指金轮王。有关人乘的论述,参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26页中至下。2有关天乘的修行,行者若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道,详见法界次第初门,第46卷,第669页下至670页上。便可获至天乘位。天乘位共有六品,与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相应。初品指须弥山四围的四天王天,二品指日行天,三品指清净天(即焰摩天),四品指的是兜率天,五品指涅摩地(即化乐天),六品指婆罗尼蜜(即他化自在天)。每一品位概述如下:初品须弥
13、四天王天指的是持、迦留波陀、常恣意和箜篌,每一层天分别有十个居处:此四天王天及各十个居处之名称在正法念处经中提到。详见大正藏第17卷,第125页上至中。第一层天持有十住处。(1)“白摩尼”处为生前受佛、法、僧三皈依而不杂余心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5页中至下。(2)“峻崖”处为生前造船立桥、自守戒亦令他人守戒、不作罪恶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5页下至126页上。(3)“果命”处为生前于饥荒时守持净戒、净身、口、意,为行人种植果树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6页上至下。(4)“白功德”处为生前散花于佛上及塔上、积功累德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6页至127页中。(5)“一切喜”
14、处为生前以花供养持戒人、供佛、以己财买花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7页中至下。(6)“行道”处为生前灭火救人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7页下至128页上。(7)“爱欲”处为生前令他人和睦相处、熄灭争讼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8页上至129页上。(8)“爱境界”处为生前听闻佛法,并于法会为他人说法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9页上。(9)“意动”处为生前以净信心供养众僧、扫塔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9页上至中。(10)“游戏林”处为生前持戒、施僧衣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29页中至下。第二层迦留波陀天有十住处。(1)“行莲花”处 详见同上,第129页下至130上。为昔日
15、持戒皈依、称南无佛者所生之处。(2)“胜蜂欢喜”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慈悲利益众生、花香伎乐供养佛塔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0页上至下。 (3)“妙声”处为昔日持戒施舍、施佛宝盖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0页下。(4)“香乐”处为昔日信心持戒、香涂佛塔者所生之处。详见同上,第130页下至131上。(5)“风行”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施舍僧扇、令得清凉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1页上至下。(6)“散花欢喜”处为昔日施舍净水、令他人尘劳顿消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1页下至132页上。 (7)“普观”处为昔日悲心照顾病人、心不疲厌、不求回报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2页上至中。(8)
16、“常欢喜”处为昔日以财赎救犯法者之命、亦不求回报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2页中至133页上。(9)“香乐”处为昔日净信三宝、施舍末香、涂香、净心随喜供养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3页上至中。 (10)“均头”处为昔日解救刑场罪人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3页中。第三层常恣意天有十住处。(1)“欢喜峰”处为昔日救护树神及夜叉所依树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3页下至134页上。 (2)“优钵罗色”处为昔日净信持戒、造莲花池供养三宝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4页上。(3)“分陀利”处为昔日净身、口、意、造莲花池供养三宝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4)“彩地”处为昔日具信及净心、为僧
17、以各色染治袈裟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4页中至135页上。(5)“质多罗”为昔日具净信、悲心、施人种种食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5页上。(6)“山顶”处为昔日为人修造屋、遮风寒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5页中。(7)“摩偷”处为昔日持戒、悲心质直、不恼人、施食他人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5页中至下。(8)“欲境”处为昔日持戒、照顾邪见病人、令得安乐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5页下至136页上。(9)“清凉”处为昔日施舍临终病人冷水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6页上。 (10)“常游戏”处是昔日为坐禅人作死尸图画,令远离欲乐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6页上至中。第
18、四层箜篌天有十住处。(1)“乾陀罗”处为昔日以园林、甘蔗等果林施舍僧众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6页下至137页上。(2)“应声”处为昔日为邪见人说法、令其心净信佛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7页上至中。 (3)“喜乐”处为昔日修习善业、以净信施人美饮、清水,令行人无苦恼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7中至下。(4)“探水”处为昔日修习善业、具信心和悲心、施舍临终病人浆水、使之寿命延长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8页上至中。(5)“白身”处为昔日具净信心涂饰修补佛塔、僧舍、亦教他人修补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8页中至139页上。(6)“共游戏”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慷慨施舍者所生之处
19、。 详见同上,第139页上至中。(7)“乐游戏”处系昔日持戒、并度化他人生心净信、欢喜持戒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39页中至140页中。(8)“共游”处系昔日信心修行持戒施舍、并随喜帮助组织法会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40页下至141页上。 (9)“化生”处系昔日救护没溺饥馑者、并视如己子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41页上至下。 (10)“正行”处系昔日将他人救离苦难,净身、口、意、示人正道、令他人得安乐者所生之处。 详见同上,第141页下。二品日行天三十三天即指忉利天。有关此天的描述,详见同上,第143页中至209页上。乃是那些守七戒的众生所得之位。守此七戒的众生可以往生不同的天界
20、。守不杀戒者可生四天王处。守不杀、不盗戒者可生三十三天。守不杀、不盗、不淫戒者可生焰摩天。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戒者可生兜率天。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佛七戒者可生化乐、他化自在两天。有关严守各戒即可生各天的描述,详见同上,第142页中至下。 三品清净天指的是焰摩天,此天由焰摩天王统领。守不杀、不盗、不淫者可生此天。四品是兜率天。此天之王是删斗率陀。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者可生此天。 五品涅摩地指的是化乐天(即自在天)。六品婆罗尼蜜指的是他化自在天。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佛七戒者可生此二天。 有关天乘
21、的论述,参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26页下至727页下。兹表解小药草人天乘位如下: é人ù é 1. 铁轮王ù |主 | ¾ | 2. 铜轮王 |小 ù |位û |3. 银轮王 | | | ë4. 金轮王 û药 | |é 1. 持天 ù |¾¾ |é 1. 须弥四天ù| 2. 迦留波罗天 |草 | |天ù| |¾| 3. 常恣意天 | | | | û ë 4. 箜篌天 û位
22、1; |乘 | ¾ | 2. 日行天 ù | | 3. 清净天 | ë位û| 4. 兜率天 | 5. 涅摩地 |ë6. 婆罗尼蜜û(二)中药草位所代表的声闻、缘觉二乘佛教之第二层次的果位是中药草所代表的声闻、缘觉二乘位。声闻乘位包括七贤位和七圣位。以下分别述之。 1、声闻之七贤位。声闻乘修的是苦(苦之果)、集(苦之因)、灭(解脱寂灭)、道(修行证果)四谛,从苦之果(即苦谛)着手来参究所以有苦的原因,从而了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必须藉修行以了生死,求解脱,得寂灭。故智者将此位的特点定义为:“此七位人明识四谛”。见同上,第727页下。 因
23、行人“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见同上。 第一至第三位初贤、别相念、总相念一起称为五停心、四念处。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四念处分别相念和总相念两种。别相念处指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总相念处指观一切皆不净、苦、空、无我。智者将之称为外凡。最后四位乃四善根,智者将之称为内凡。第一是初贤位,其特色是“障破道明,行解相称。”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乃是由行者修习五停心观所得之位。即是以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来对治贪欲、嗔恚、愚痴、我执、散乱等五障道。 第二是别相念处位。此是行者修习别相念处所得之位。除去
24、五障后,行者进而能观四谛,作四念处观以破四颠倒。此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破除身是净、受是乐、心是常、法有我等凡夫之四颠倒。第三是总相念处位。此是行者修习总相念处所得之位。即是进一步将别相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扩展到诸法,谓诸法不净、诸法是苦、诸法无常以及诸法无我以破除凡夫之四颠倒。第四是煖法位。这是在修习了五停心、四念处后所得之位。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即发相似解),而生起属三界内之人、天果报的有漏善根。所谓“煖”是一种譬喻之词,喻相似解如春阳暖发,可令“善法熏积,慧解得起”。见同上,第728页上。即是说,此位由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指观四谛各
25、有四种差别,合成十六种。苦谛之四相是:非常、苦、空、非我。集谛之四相是:因、集、生、缘。灭谛之四相是:灭、静、妙、离。道谛之四相是:道、如、行、出。而生有漏之观慧。第五是顶法位。此是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 因此位仍在修习四谛之理,故善根未定。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行者进一步修习四谛十六行相,接近见道无漏慧之相似解增强。智者解释为:“在煖顶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28页上。 此位处于不进则退的境界。第六是忍法位。此位接近见道无漏慧之相似解更加增长,是已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于四谛中堪忍欲乐”。见同上。此位共分下、中、上
26、忍。下忍修四谛十六行相。中忍渐次省略所观之行相。最后仅留欲界苦谛的一行相。上忍则能于一刹那间经由观欲界之苦谛行相而解四谛。第七是世第一法位,即上忍一刹那,是于凡夫所得之最胜善根。行者观修苦谛之一行相,可于一刹那入见道位而称为圣者,为进入七圣位之转戾点。 有关七贤位的论述,参见同上,第727下至728页上。2声闻之七圣位。此七圣位或是见道 “见道”指以无漏之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名,或是修道 “修道”指见道后进一步对具体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名,或是无学道“无学道”指当行人证悟最高境界后,已经无所可学。名,其特点是“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见理,故名圣人。”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
27、第33卷,第728页上。第一是随信行位。智者曰,此位是钝根人入见道之名。所谓钝,指由信而入,是行者从他人处听闻佛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解见道,故称随信行。 第二是随法行位。此位是利根人入见道之名。所谓利,指靠自力观四真谛法而见道。 第三是信解位。此是钝根人由见道入修道之位,由信而发起无漏之真谛慧,并可证得声闻之四种果位。其具体描述如下:(i)证初果者即须陀洹。 须陀洹称预流果,七返各生于人、天后必可得阿罗汉果。须陀洹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始是“向”,乃行中须陀洹,尚未证果,属入见道位。其次是住果,乃正是须陀洹,属证果之修道,三结尽, 三结指有身见结、戒禁取结以及疑结。众生若受此见惑结缚,即不能出离
28、生死。断见惑八十八使尽。八十八使源于见惑,包括五盖、五见。五盖乃钝使:贪、嗔、痴、慢、疑。五见乃利使,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及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三界合计八十八使。详见法界次第初门,第46卷,第669页上至中。再其次是胜进须陀洹。乃是二果之“斯陀含向”。(ii)证二果者即斯陀含,斯陀含尚须由天上到人间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 亦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之“斯陀含向”断欲界一品至五品之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思惑即烦恼,指贪、嗔、痴、慢。此四种烦恼有上、中、下三品,每品又有上、中、下三品,故合共九品。作为一地的欲界含九品思惑。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地,合计七十二品
29、思惑。三界共计八十一品思惑。其次是“斯陀含果,断尽欲界六品思惑。最高层次之胜进斯陀含则是三果之“阿那含向”。(iii)证三果者即阿那含,阿那含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者就不再来欲界受生了。亦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之“阿那含向”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思惑。其次之“阿那含果”断九品思惑尽,证第九解脱,从此解脱欲界之轮迴。第三层次之胜进阿那含即是阿罗汉向。(iv)证四果者即阿罗汉,有二个层次。“阿罗汉向”断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即是上分界之色界与无色界之烦恼,包括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众生受此烦恼系缚,不得超离其界。其次是声闻修行之最高果位“阿罗汉果”,乃小乘最高果位,断尽一切烦恼,不再受三界生死轮迴,证入
30、涅槃,无所可学,故亦称无学。兹表解声闻四果如下: é行中须陀洹¾¾向初果¾¾¾¾¾¾½正是须陀洹¾¾住果:三结尽、八十八使尽ë胜进须陀洹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 ½ ½ é斯
31、陀含向:断欲界一品烦恼,乃至断五品¾¾¾¾¾¾¾¾¾½二果¾¾¾¾¾¾½斯陀含果:断六品尽 ë胜进斯陀含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½ ½ é
32、;阿那含向: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三果¾¾¾¾¾¾½阿那含果:九无碍断欲界,证第九解脱 ë胜进阿那含:断五上分结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 ½ ½ é阿罗汉向
33、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½四果¾¾¾¾¾¾½ ë阿罗汉果第四位是见得位。此乃利根人凭借一己之智,见法得理,可次第证三果,超越二果。第五位是身证位,是信行声闻人所得之位,入灭尽定(烦恼灭以及心、心数法灭)者所证。因其“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证想受灭,”
34、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28页下。 而可身证三果之阿那含。第六位是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亦属信行钝根人,包括六种罗汉中的前五种:退法、思法、护法、住法、进法。此六种罗汉必须等待时机成熟,方得解脱。其解脱有二种:不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得灭尽定者名俱解脱。第七位是不时解脱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六种罗汉中的最后一种,属于法行利根人,不为烦恼所动,名不动(即不退)法阿罗汉,可随时解脱。其解脱亦有二种:一是不得灭尽定之慧解脱,一是得灭尽定之俱解脱。 有关七圣位的论述,参见同上,第728页上至729页中。3辟支佛位。除了以上声闻七贤位、七圣位外,智者大师还列了辟支佛位,即是缘觉乘。缘觉乘所修的
35、是十二因缘法(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即是从因悟果(从致苦之因“集谛”着手而悟出人生是苦的道理)。故智者称辟支佛“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见同上,第729页中。辟支佛有二种:无佛在世而悟道,称为独觉;值佛在世,闻十二因缘法而得道,称为缘觉。有关辟支佛位,参见同上。有关中药草位的论述,参见同上,第727页下至729页中。兹表解中药草二乘位如下:é 1. 五停心ù| 2. 别相念处 |¾¾¾¾外凡中ù| 3.
36、总相念处û |é 七 ù| 4. 煖法ù | 贤 |¾¾¾¾| 5. 顶法 |¾¾¾¾内凡药 | 位 û| 6. 忍法 | |ë 7. 世第一法û | é 1. 随信行位¾¾¾¾入见道(初果)草 |¾¾ | 七 ù| 2. 随法行位¾¾¾¾道(初果) | 圣 | ¾¾¾¾| 3. 信解位&
37、#190;¾¾¾¾信行人入修道¾¾初果、二果、三果 |ë 位û| 4. 见得位¾¾¾¾¾法行人入修道(三果)位û ¾¾¾辟支佛位| 5. 身证位¾¾¾¾¾信解位¾¾¾¾¾修道(三果) | 6. 时解脱罗汉位¾¾信行钝根¾¾¾¾无学道(四果)ë 7. 不时解脱罗
38、汉位¾法行利根¾¾¾¾无学道(四果)(三)上药草位所代表的三藏菩萨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三层次的果位是上药草所代表的三藏菩萨位,指的是佛陀成佛前所经历的三大阿僧祗劫。共有三个果位。第一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一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智者总结说,在此阶段,菩萨发菩提心,起慈悲誓愿,以灭除苦因之道谛为修行的初门,行六波罗蜜,然并不知道自己将作佛。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前三位:五停心、总相、别相念处位。 参见同上,第729页中。第二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二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智者云,菩萨在此阶段继续修行六度,自知将成佛,但心未分明,故口不向他人说。此位
39、相当于七贤位中的第四位煖法位。 参见同上,第729页下。第三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三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智者曰,菩萨在此阶段修行六度,四谛解明,不但自知作佛,亦口自宣说。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第五位顶法位。 参见同上。有关上药草位的论述,参见同上,第729中至下。三藏菩萨位的表解如下:上 ù 第一阿僧祗劫 = 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药 ô 第二阿僧祗劫 = 煖法草 ½ 第三阿僧祗劫 = 顶法位 û (四)小树位所代表的通教三乘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四层次的果位是小树所代表的通教三乘位。首先,智者论述了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有的十种阶位。1三乘所共
40、有的第一位是乾慧地。此位有慧而无定,未得真谛法性理水,是通教三乘初修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等三观之位。此三乘观现象世界如幻如化,由此而破爱见八倒(凡夫之常、乐、我、净的四倒以及声闻、缘觉二乘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四倒)。智者说,三乘住此三观中,修习四正勤、四正勤包括:令除断已生之恶,令未生之恶不生,令未生之善能生,令已生之善能更增长。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是为四正勤。详见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第46卷,第681页下。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指欲、念、进、思惟。详见同上,第681页下至682上。五根、 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详见同上,第682页上。五力、 五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
41、力、慧力。详见同上,第682页上至中。七觉支、 七觉支指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详见同上,第682页中至下。八正道,八正道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详见同上,第682页下至683页上。未得煖法相似理水,但深解四谛之总相。2三乘所共有的第二位是性地。此位相当于七贤位的最后四位,即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智者曰,三乘之解慧善巧,胜于前一位,得相似无漏法性水(即接近见道无漏慧)。也即是说,此位之三乘已得真谛法性理水,并已伏见惑。3三乘所共有的第三位是八人地。此是三乘信行人、法行人之位,相当于声闻之初果须陀洹。智者说,信行、法行二种人不但体法入空,并得见诸法假有
42、的一面,由此而见道断惑,八忍具足,但还少了一分解脱之八智。八忍由四法忍和四类忍组成。前四法忍(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印证欲界之四谛,后四类忍(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印证色、无色界之四谛。此八忍断除三界内之见惑。见惑既断,四谛观照分明,则为八智,是为解脱道。八智指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4三乘所共有的第四位是见地。此是三乘人之见道位,三乘同见无生四谛无生四谛指通教人所体认的无生无灭四谛。通教人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而成,故是虚幻不实的。以此理来看苦、集、灭、道四谛,苦就没有什么逼迫相,集也没有什么和合相,道是不二相,灭是
43、无生相。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此位相当于初果须陀洹。 5三乘所共有的第五位是薄地。三乘人体解爱欲之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并同断欲界六品思惑。因其只剩三品思惑未断,欲界烦恼薄,故称薄地。此位相当于二果斯陀含。6三乘所共有的第六位是离欲地。三乘人体解爱欲有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并同断欲界贪、嗔、身见、戒取、疑之五下分结尽(即断尽欲界之九品思惑烦恼)。此位相当于三果阿那含。7三乘所共有的第七位是已办地。三乘人体解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有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由此而得真谛无漏慧,断尽色、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上分结(即是断尽色、无色界之七十二品思惑烦恼)。智者称,此位既然已经断尽三界见、思惑(
44、即事惑),故言已办地位。此位相当于四果阿罗汉,故对声闻人及钝根菩萨来说,这已经是修行的最后阶段,因其已灰身灭智(即将身心悉归于空寂无为之涅槃境界了)。然而,对于缘觉来说,仍不究竟。因七十二品烦恼虽是主要的烦恼,但仍有余留下来的习气有待克服。8通教三乘十位中的第八位是辟支佛地。智者言,在此阶段,辟支佛得真谛无漏慧,功德力大,故能侵除习气。 9通教三乘十位中的第九位是菩萨地。此位及第十位无有实在之佛菩萨,因声闻及钝根菩萨于第七地、缘觉于第八地就已入无余涅槃了。而利根菩萨中的上根者于第四地、中根者于第五地或第六地、下根者于第七或第八地被接到通教之后的别、圆二教去了。智者称,在第九位,菩萨从空谛更进一
45、步入假谛,即诸法虽然本性是空,但同时又有其假有的一面。由深观空、假二谛而得以断习气将近,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并学佛十力佛十力是唯如来才具足的十种智力,即:处非处智力、业报智力、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诸根胜劣智力、种种解智力、种种界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天眼无碍智力、宿命无漏智力以及漏尽智力。详见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第46卷,第694页中至下。和四无所畏。四无所畏是佛菩萨说法时所具有的无所畏惧的信心,即: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以及说尽苦道无所畏。详见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第46卷,第694页下至695页上。10通教三乘十位中的最后一位是佛地。智者解释说,佛地指
46、菩萨观真谛究竟,亦彻底断除了习气。智者更进一步总结说,在此阶段,菩萨和佛虽名异而实通,因菩萨、佛通俱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得无余、有余二涅槃,共归灰断。有关通教三乘十位的论述,参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29页下至730页上。兹表解小树所代表的通 教十种阶位如下:1.乾慧地¾¾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外凡) ¾¾破见爱八倒2.性地¾¾¾四善根(内凡) ¾¾¾¾¾¾¾¾¾¾伏见思惑3.八人地¾¾
47、;三乘信行人、法行人¾¾¾¾¾¾¾八忍具足(须陀洹)4.见地¾¾¾三乘同见无生四谛之理(见道) ¾¾¾断见惑八十八使尽(须陀洹)5.薄地¾¾¾三乘欲界烦恼薄¾¾断思惑(烦恼) ¾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证第六解脱(二果)6.离欲地¾¾三乘断欲界烦恼¾¾¾断欲界五下分结(欲界九品思惑尽)(三果)7.已办地¾¾三乘断三界见思惑,发真无漏
48、90;断色、无色界五上分结(七十二品思惑尽)(阿罗汉)8.辟支佛地¾缘觉菩萨发真无漏,侵除习气¾¾¾习气未尽9.菩萨地¾¾通教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断习气将尽10.佛地¾¾ 通教菩萨断习气尽,得二涅槃,共归灰断除了以上所述三乘之十地位外,智者大师又另外列出了菩萨所独有的地位及独有的名称,既与通教十位相通,又通别教之位。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一位是“伏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一地位“乾慧地位”,又相当于别教十信位。十信位是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最初十位,指菩萨所应修的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指:信心、念心、精
49、进心、定心、慧心、戒心、迴向心、护法心、舍心以及愿心。智者指出,菩萨在此阶位信因缘即空,解无生灭四谛而降服其心,起四弘誓愿,伏三界之内的见、思惑。此菩萨与声闻、缘觉二乘人修行之不同点在于,菩萨修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时,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心愿度一切众生。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二位是“柔顺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二地位“性地位”,又相当于别教之三十心,即十住、十住是菩萨五十二位中的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指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十行、十行是菩萨五十二位中的第二十一至三十位,指欢喜、饶益、无违逆、无屈饶、无痴乱、善现、无著、难得、善法、真实
50、。十迴向。十迴向是菩萨五十二位中的第三十一至四十位,指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藏、入一切平等善根、随顺一切众生、真如相、无缚无著解脱、入法界无量。 智者云,菩萨在此阶位断三界之内的见、思惑,断三界内和三界外的尘沙惑,智者大师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思惑指迷于现在之事象。见思惑能招三界生死之果报,须用空观断除之。尘沙惑指迷于三界内外恒沙尘法所起之惑障。因菩萨断除见思惑后,易著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之方法,故此惑能妨碍菩萨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菩萨所独有,须以假观破之。无明惑指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是迷于中道第一义谛
51、之烦恼,障覆中道之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须用中道观除之。并伏根本无明,无明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指不觉迷妄之心,于真如海中,起动最初一念者,即此根本烦恼。又能为一切众生伏心,遍行六度。因其行皆为众生故,所以名柔顺忍。相应于从通教三乘之第三地位至第十地位,菩萨之位的名称即指别教十地。十地是菩萨五十二阶位中的第四十一至五十位,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就是说,菩萨在十地的每一地都除一分根本无明,证一分中道。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三位是“无生法忍道”,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三位“八人地位”,即是十地中之第一地“欢喜地”。智者解释
52、其名曰:“以其见谛理断结,始不生取证之心,故别受无生法忍之名也。”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30页中。“无生法忍”意为,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四位是“无生法忍果”,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四位“见地位”,亦是十地中之第一位“欢喜地”。智者曰,菩萨与声闻、缘觉二乘人共见无生灭四谛之理,三乘人同得神通。然而,二乘人不能用神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五位是“游戏五神通”,五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以及神足通。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五位“薄地位”,即是十地中之第二、三地离垢地和发光地。智者说,菩萨在此阶位从空谛入假谛,能神通游戏,净
53、佛国土。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六位是离欲清净,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六位“离欲地位”,亦即是十地中的第四、五地焰慧地和难胜地。智者称,菩萨在此阶位修假谛,为度众生而与尘世认同,然不受世俗的污染,故别受离欲清净之名。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七位是无生法忍,即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安住不动心。此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七位“已办地位”,亦是十地中的第六、七地现前地和远行地,乃是相当于阿罗汉的果位。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八位亦是无生法忍,相当于通教三乘之第八位“辟支佛地位”,亦是十地中的第八地不动地,乃是相当于辟支佛的果位。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九位是菩萨地,即是十地中的第九地善慧地。通教菩萨所独有的第十位如佛地,即是十地中
54、的第十地法云地。菩萨断习气尽,能以中道谛观一切诸法。有关通教菩萨所独有的地位的论述,参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30页上至731页中。有关小树位的论述,参见同上,第729页下至731页中。以上是小树所代表的通教三乘位,兹表解如下:通 教 三 乘 位别立(通教菩萨位) 别立(别教名) é1.乾慧地¾¾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¾伏忍¾¾¾¾¾十信 |2.性地¾¾¾煖、顶、忍、世第一义法 ¾¾¾顺忍 ¾¾¾&
55、#190;三十心é三ù |3.八人地¾¾信行人、法行人 ¾¾¾¾¾ 无生法忍道¾¾¾ 欢喜地小ù|乘 ½ |4.见地¾¾¾三乘同见无生四谛之理¾¾¾¾无生法忍果¾¾欢喜地树½¾¾|共 ½ ¾¾|5.薄地¾¾¾三乘欲界烦恼薄¾¾¾¾¾
56、;¾¾ 游戏五神通¾¾离垢地、明地位û|十 ½ |6.离欲地¾¾三乘断欲界烦恼¾¾¾¾¾¾¾离欲清净¾¾¾焰地、难胜地|地 ½ |7.已办地¾¾三乘断界内见思惑,发真无漏¾无生法忍¾¾¾现前地、远行地ë位û |8.辟支佛地¾缘觉菩萨发真无漏,侵除习气¾无生法忍¾¾¾不动地 |9.
57、菩萨地¾¾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断习气将尽¾¾¾¾¾¾善慧地 ë10.佛地¾¾ 断习气尽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¾十地菩萨(如佛地)(五) 大树位所代表的别教菩萨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五层次的果位是大树所代表的别教菩萨位。智者大师解释别教之有别于其它教曰,别教的名相、教义、所论之理、所断之惑、所得之智以及断惑之法皆与
58、它教不同。智者列出了三点来论证别教之别。首先,别教的特色是无量四谛义,因为在别教菩萨的眼中,四谛的每一谛皆具无量相。由观无量四谛而成就四个层次的果位。其二,智者引用了三部经典来论证菩萨的果位。菩萨缨珞本业经是用来论证菩萨位的层次。大品经是用来论证这些位次的优劣。涅槃经是用来论证这些阶位的内容。其三是结论,意在指出,除了三部经典中所列之七个层次的阶位外,其它的佛经中亦有论述。1其一,就无量四谛论别教阶位,共有四种,分别与藏、通、别、圆四教相应。这是因为,既然称无量四谛,就一定是无所不包,而四教便能代表无量之教义也。智者称,第一种无量四谛与三藏教相应,乃能因之断除见、思之惑,但不能伏、破尘沙惑,亦
59、不能伏、破根本无明。因为伏、破尘沙惑乃通、别教之特征,而伏、破根本无明是别教及圆教之特征。第二种无量四谛与通教相应,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这是因为,通教之第七位能观三界内之假谛,故能助灭界内尘沙惑,但并不能伏破三界外的尘沙惑。智者大师将藏、通教的教理称为界内法,故其所伏所破之惑亦属于欲、色、无色界三界之内,而将别教和圆教的教义称为界外法,故其所伏破之惑属于三界之外。牟宗三对智者之界内、外的理论有详细的论述。见佛性与般若,册下,第986页至991页。第三种无量四谛与别教相应,故正伏破尘沙,亦伏无明。这是因为,别教能分别界内、界外四谛有无量相,故是伏破尘沙,由破尘沙,而伏无明。第四种无量四谛与圆
60、教相应,乃正伏破尘沙惑及无明惑。这是因为,圆教能观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故空、假、中三谛圆融,法界事和理俱照明了。有关就无量四谛论别教阶位,参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31页中至下。2其二是引三部经典以论别教之阶位。第一是引用菩萨缨珞本业经来论证别教之位数。智者指出,此经列出了七个层次的阶位,而其中的一些阶位则相当于藏、通教的阶位。(i)别教初阶的十信位相当于藏教之外凡位,即七贤位的开始三位,亦相当于通教十位中的第一位乾慧地,或是通教菩萨之伏忍位。(ii)别教第二阶位十住相当于三藏七贤位之第四位煖法,亦相当于通教第二位性地,或是通教菩萨之顺忍位。此十住位以及下面的十行、十迴向位等皆
61、属于藏教之内凡位(即七贤位第四至第七位)。(iii)别教第三阶位之十行相当于三藏七贤位之顶法。(iv)别教第四阶位之十迴向相当于七贤位之最后二位忍法和世第一法。(v)别教第五阶位之十地乃相当于三藏之七圣位。然而,智者强调,别教十地虽与声闻之四果对应,但前者不仅如后者断三界见、思惑,而且更进一步破除无明。(vi)别教第六阶位之等觉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中的第五十一位,乃是菩萨得究竟佛菩提果前的最后一位,故称为等觉佛。(vii)别教第七阶位之妙觉地是成佛之果位。第二,智者引用大品经及三观来论证别教阶位断伏之高下。(i)就十信位而言,菩萨修习从假入空观,“从假入空”的“假”在此指凡夫之颠倒见。凡夫误将假有
62、之存在视为真实,与菩萨之假观大相径庭。菩萨乃是在空观的基础上,正确地了知现象世界为假有,但为了度生的事业,不妨入假利人,故其假观非凡夫之颠倒执著之谬见也。伏界内见、思惑,欲入十住位。(ii)就十住位而言,菩萨已断界内见、思惑,亦断界内尘沙惑。(iii)就十行位而言,菩萨修习从空入假观,已断界外尘沙惑。(iv)就十迴向位而言,菩萨修中道正观,能伏无明。(v)就十地而言,菩萨已证中道正观,破无明。(vi)就等觉位而言,菩萨已断烦恼习气。(vii)就妙觉地而言,菩萨断无明烦恼习尽,故名之为佛。第三,智者引用涅槃经来论证别教不同的阶位乃菩萨修习各种圣行(即戒圣行、定圣行、慧圣行)所至。具体而言,十信位
63、是修习戒圣行的结果,因为持守戒律能断界内见、思之惑,乃十信之功用也。十住位是修习生灭、无生灭四谛慧的结果,因为此二种四谛慧属于藏、通二教,能断界内见、思以及尘沙之惑,并伏界外尘沙惑。此乃十住之功用也。十行位是修习无量四谛的结果,因为此种四谛能断界外尘沙惑,乃是十行之功用。十迴向位是观一实谛(即中道实相)以及无作四谛慧的结果。因为中道观及无作四谛慧能伏根本无明,乃是十迴向的功用。十地位是证悟中道一实谛及无作四谛的结果,表明菩萨已经完成了别教的圣行。智者称,菩萨于此阶位“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见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第33卷,第732页中。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指:无垢三昧破地狱有
64、;不退三昧破畜生有;心乐三昧破恶鬼有;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日光三昧成而弗婆提有破;月光三昧成而衢耶尼有破;热焰三昧成而欝单越有破;如幻三昧成而阎浮提有破;不动三昧成而四天王天有破;难伏三昧成而三十三天有破;悦意三昧成而焰摩天有破;青色三昧成而兜率天有破;黄色三昧成而化乐天有破;赤色三昧成而化乐自在天有破;白色三昧成而初禅天有破;种种三昧成而梵王有破;双三昧成而二禅天破;雷音三昧成而三禅天破;注雨三昧成而四禅天破;如虚空三昧成而无想天破;照镜三昧成而阿那含天破;无碍三昧成而空无边处破;常三昧成而识无边处破;乐三昧成而无所有处破;我三昧成而非想非非想处破。从此,菩萨进而证得等觉地,并于最后的妙觉地证得佛位究竟。参见同上,第731页下至732中。第三,智者大师简短地总结说,别教之阶位不仅在以上三部经典中提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2024年度法律的婚前协议在离婚后的效力合同2篇
- 2024年教育培训合同: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据挖掘算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咨询合同3篇
- 2024年度人力资源服务合同标的及保密规定
-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债券发行合同
- 学籍 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 2024年招投标活动安全监管协议3篇
- 2024年数据中心监控设施合同3篇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4版
- 2024年下半年包钢(集团)公司新员工招聘【94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2024)
- 疫情盒饭配送合同模板
- 易制毒化学品安全培训培训课件
- 上海市安全员-C3证(专职安全员-综合类)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度国际旅游文化节承办合同
-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
- 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电气设备1)
- 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建设
- 专题17 重点语法:宾从、状从、定从综合练9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