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93目 录前 言1一、面临形势2(一)重要意义2(二)机遇挑战4二、发展基础5(一)发展现状5(二)存在问题8三、总体思路10(一)指导思想10(二)发展定位10(三)发展原则11(四)发展目标13(五)发展重点17四、产业发展19(一)文化创意产业19(二)旅游休闲产业23(三)金融服务产业27(四)电子商务产业31(五)信息软件产业36(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39(七)物联网产业44(八)生物医药产业47(九)节能环保产业51(十)新能源产业55五、空间布局60(一)总体布局60(二)产业布局64六、重大工程70(一)科技创新工程70(二)产业
2、提升工程72(三)组织优化工程75(四)平台打造工程77(五)开放合作工程80(六)项目引领工程82七、保障措施84(一)强化组织保障84(二)强化政策保障85(三)强化机制保障86(四)强化人才保障87(五)强化资金保障88附件:1、杭州市十大产业重点项目表2、杭州市十大产业空间布局图前 言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推
3、进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针对资源、空间、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以及科技创新趋势、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杭州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十二五”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推进十大产业的发展,特制定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我市十大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理清我市十大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明确产业集聚方向和空间布局框架,提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本规划是指导我市十大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依据国家
4、、浙江省相关产业规划、政策文件以及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展开编制,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一、面临形势(一)重要意义。1发展十大产业有利于我市抢抓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杭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核九带”总体布局框架和重点产业布局中地位重要,主动接轨、积极融入、错位竞争、共赢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把杭州定位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纲要提出重点扶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正是响应国务院对杭州“一基地四中心”的发展定位,抢抓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2发展十大产业有利于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破解发展难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十大产业中,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是我市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
6、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有利于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十大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3发展十大产业有利于我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我市提出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按产业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一批“全国前三、全国前六和全国前十”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资源,抢占产业制高点,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建立基于主要资源领域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是我市未
7、来五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发展十大产业有利于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市环境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缺少港口和矿产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先天条件制约,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至2万美元的新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对环境资源要素的依赖。十大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等特征,可以有效突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将成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二)机遇挑
8、战。1发展机遇。世界经济处于重要调整期。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再生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绿色经济”变革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与规范化,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要素资源在全球配置。这些都为我市十大产业在国际上抢占先机提供了机遇。国内经济迈上转型升级快车道。未来5-10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持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些有利于推进我市十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快。国内区域
9、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以区域经济体为发展形态的增长极增多,区域内一体化、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杭州都市经济圈深入推进,为我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十大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2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竞争加剧的特征非常明显,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加大,这对于我市的十大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国内资源制约严重。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存在着
10、加快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剧了产业项目的融资难问题,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致使部分行业陷入困境,紧缺的土地资源和限制较多的环境容量严重制约了十大产业相关项目落地。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当前,我国区域格局正进入一个加速调整期,各具产业特色的发展区域日趋增多。兄弟城市在科技研发、项目招商、人才引进、资金落实等多个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和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二、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我市十大产业起步早、成长快,发展成效明显,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2010年十大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472亿元,
1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55%,产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为建立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产业优势领域突出。我市十大产业体系完整,部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已基本形成门类较全、具有杭州特色的业态体系,2010年产业增加值位列十大产业之首,部分行业领先于全国。旅游休闲环境不断优化,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金融服务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金融创新活力十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在网站数量、b2b、c2c、第三方支付等方面位居全国第一。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的全国
12、影响力快速提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生物药物技术等新领域加速兴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空分设备、余热锅炉、汽车零配件、水电设备等一批重点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位处全国“第一方阵”。2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已成为我市发展十大产业的“领头羊”,对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有序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立足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至2010年末,十大产业共有上市企业68家,占全市上市企
13、业总数的82%。着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参与标准研制并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和标准。至2010年末,全市十大产业共有中国名牌9个、中国驰名商标29个,浙江名牌189个、浙江著名商标199个。2006至2010年,十大产业共有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163项、行业标准173项。3重大项目发展强劲。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在重大技术装备、汽车、信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行业,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合作,着力实施新加坡低碳科技园、松下工业园、东芝信息、东风裕隆以及华为杭州基地、阿里巴巴软件基地、东方电气新能源、三一重工力龙液压、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初步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
14、批”的联动效应。西子联合大飞机、网新集团地铁信号系统、杭州机床集团高铁数控轨道板磨床等大型项目加快进入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十一五”期间,以十大产业为重点,全市累计引进2万多个内资项目;至2010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共投资设立130个项目,其中十大产业约占65%。4空间布局有序集聚。围绕集约、集聚发展,我市着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大批企业加快向各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功能区和总部基地集聚。国家级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省级开发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持续推进,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初具规模,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有序打造,滨江物联网经
15、济示范区、江东新能源产业基地、杭州汽车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业平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有序,一批区域性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主要有西湖、淳安的旅游休闲,下城、上城的金融服务,滨江、余杭、江干的电子商务,萧山、临安、建德、富阳的先进装备制造,以及拱墅、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桐庐的生物医药等。5创新体系初步构建。围绕打造“天堂硅谷”,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体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20家科研院校入驻青山湖科技城,省级“海创园”建设全面启动。2007至2010年,全市十大产业共有工程研究中心
16、5个、1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包含6家国家级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194个、企业研发中心389个,全市拥有企业研究院10家,已成立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个。我市创新环境、动力、绩效评价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均列省会城市首位,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总数超过40个。在科技创新推动下,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至2010年末,全市十大产业共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33家。6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在财政税收、创新平台、金融招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十大产业给予支持,各类支持和引导资金每年达20亿
17、元以上。2010年全市十大产业共开展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展览会、研讨会等重大节展活动23场。有力的政策支持、初步完备的产业链条、较完善的金融与科技中介等服务支撑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较为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激情等企业生存环境,共同构筑了十大产业发展的促进体系。(二)存在问题。我市发展十大产业与先进城市相比、与建设长三角“一基地四中心”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1综合效益不够突出。我市支柱产业规模及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还偏小、偏低。201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9.1%,低于南京、无锡、深圳等城市。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与青岛、无锡差距较大。企
18、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97%。2人才政策亟需完善。现有人才政策缺乏足够吸引力,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需继续优化,高端人才集聚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对民营企业相关人才的引进、培育和认定,保障措施还不扎实。高房价问题严重制约人才来杭、留杭发展,人才专项用房申请门槛较高,保障惠及面偏窄。3融资困境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依靠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部分处在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缺乏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等扶持。初创型企业尤其是一些“人脑+电脑”的创意型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较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4创新保护有待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法制环境和执法体系以及知识产权交易机
19、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领域。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服务和支持体系,及时研究制定相关认定和保护政策。5扶持政策需要优化。与苏州、无锡、深圳等地相比,我市有关政策和资金扶持的重点不够突出,方式仍需创新。“直接扶持、事后补助”的扶持方式,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作用有限。在新技术推广、杭产品采购等方面,现有政策的前瞻性、导向作用和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方向,以创新为主要驱
20、动力,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强化政策引导、突出企业主体、明确市场主导、完善服务平台、提升产业能级,使十大产业成为杭州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着力提升我市在全国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二)发展定位。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按照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和省委对杭州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要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十大产业的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有的在全国、全省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市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龙
21、头产业。我市经济已连续20年保持了两位数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要在高位继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的目标,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大产业具有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良好、能迅速扩大投资、吸引就业等优势,对gdp的贡献日益增强,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市特别要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加大力度。十大产业涵盖了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我市是16个国家创新型
22、试点城市和国家第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原则和任务。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科技十大专项有九个和十大产业相关,十大产业是杭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的生力军,是我市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三)发展原则。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始终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放在首位,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孵化器和加速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在十大产业领域实施若干科技专项,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产业化项目建设。企业为基,“三力合一”。坚持企业主体力、政府引导力、
23、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突出企业在十大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营造环境、优化服务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等的桥梁纽带、协作参与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全力参与和支持十大产业发展。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十大产业涵盖了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多个产业领域,要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增强十大产业和我市其他特色优势产业之间以及十大产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联动、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强化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提升,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优化布局,促进集聚。加快布局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产业与各项配套
24、功能,着重推进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功能提升;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功能,积极拓展国家级基地和试点,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鼓励老城区工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十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区(县、市)的合力,进一步落实责任,条块结合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市里做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工作,各部门协力推进;各区、县(市)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明确各自发展的重点产业门类,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十大产业的整体规模更加壮
25、大、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品牌效应更加明显,高端人才更加集聚,十大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五个一批”,即:建设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龙头企业,研制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创建一批中国知名品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举办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展览会和研讨会,十大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前三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前六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前十名),形成以十大产业为主导的、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杭州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具体目标如下:整体规模更加壮大
26、。十大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做大产业规模上千亿为主线,文化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旅游总收入均超过2000亿元,电子商务产业服务收入和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均达到1000亿元,信息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销售产值达到6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销售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创新能力更加突出。企业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增加,掌控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占
27、比达到35%。新培育25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5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左右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累计达到40家,组建10个以上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100项以上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攻关。组织体系更加完善。以集团化、网络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为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扶持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培育主营业务
28、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10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扶持发展1000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国家级基地和试点积极拓展,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培育,老城区工业功能区加速向科技园、软件园、电子商务园转型升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到2015年,“两核三带五区多园”的总体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为十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载体支撑。品牌效应更加明显。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以专利、商标、版权等为主要内容
29、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发展和壮大一批中国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更多的国际品牌;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研制持续增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论坛、展览会和研讨会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十大产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新增15项、180项和200项左右,举办有全国影响力的各类论坛、展览会和研讨会120场以上。高端人才更加集聚。通过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国际、国内“明星级”行业领军人物、高端创新型人才以及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在杭更加集聚,科技人才和企业家这
30、两大现代经济最活跃要素实现紧密结合,高端人才有良好发展平台和工作生活保障。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国内知名企业家,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具体指标见下表。表1:十大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表序号产业类别指标(亿元)现状(2010年)规划目标(2015年)年均现价增幅1文化创意主营业务收入1457.62270013.1%增加值702.0014002旅游休闲总收入1025.70200014.3%增加值353.026203金融服务增加值606.03100010.5%4电子商务服务收入110.00100055.5%增加值76.887005信息软件主营业务收入718.55150015
31、.9%增加值276.745806先进装备制造工业销售产值3734.80600010.0%增加值690.2311107物联网主营业务收入309.61100026.4%增加值101.163308生物医药工业销售产值314.81100026.0%增加值100.963209节能环保工业销售产值419.51140027.3%增加值106.4636010新能源工业销售产值159.31100044.4%增加值35.83225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合计(不含交叉重复)2472.00增加值占gdp比重41.55%50%1.69(百分点)单位:亿元注:因产业融合发展,十大产业中部分产业存在交叉重复。(五)发展重点。文
32、化创意。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旅游休闲。推进杭州旅游向观光、休闲、会展“三位一体”转变,创新发展“旅游住宿、旅行代理、旅游购物、健康养生、会议会展、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等行业,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金融服务。积极打造多元化金融集聚区,吸引中小金融机构总部、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外包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壮大本土金融的“杭州板块”,做大做强现有本土金融机构,争取设立新的本土金融机构;参与完善多层次资本
33、市场体系;拓展多渠道农村金融供给,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实施网商培育,集聚服务平台,拓展移动服务;拓宽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政府采购;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主要有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物流体系、标准体系、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等,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中心。信息软件。壮大发展软件产业,重点为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提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点为bpo(业务流程外包)、ito(信息技术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突破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为数字电视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运营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建设“智慧杭州”。
34、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包括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轨道交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天航空装备等;先进技术装备制造,包括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包括现代通信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包括发电机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建设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物联网。围绕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重点发展物联网设备核心元器件、网络集成与数据处理、应用服务及标准化推广等领域,打造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条,抢先占据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生物医药。围绕解决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问题,突出发展化学制剂药、生物疫苗、诊断试剂、农
35、用生物制品、现代中药、生活保健品等领域,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积极进入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领域,建设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围绕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重点发展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打造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基地。新能源。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产业为重点,打造光伏产业链和风电产业链;加快实现新型电池及蓄能系统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核电装备、水能和潮汐能设备、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四、产业发展(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
36、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十二五”期间,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1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世界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中国旅游演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等,全面构建起引领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内容原创基地、设计研发基地、产品(产权)交易基地和信息发布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以文化、环境、生活、创业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到2015年,文创产业力
37、争实现增加值1400亿元,在gdp中的比重力争达14%左右;八大行业占文创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5%;文创类上市企业数量力争达到10家;就业人数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国家级园区(基地)、市级文创园区和楼宇的数量,分别力争达到15个、20个和30个。2发展重点。(1)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业、信息软件业和数字电视业。依托全国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和全国网商的集聚,深入推进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建设,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经济强市。做大做强杭州市行业应用软件,加大扶持力度,力争保持杭州软件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第四。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内容服务产业的覆盖面。(2)动漫游戏业。依托杭州的it产业基础和高校人才资
38、源,重点扶持发展起点高、企业实力强、作品质量好、市场运作灵的动漫游戏企业,形成“以大带小、母子相连”的集团发展态势。加大对原创精品的扶持力度,打造品牌作品。到2015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实现3-5家动漫游戏企业上市,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动漫之都”。(3)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业、建筑景观设计业和广告业。到2015年,使杭州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中心之一,实现“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建筑景观设计业实现由“杭州建设”向“杭州设计”转变,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广告业力争2-4家企业上市,打响“杭州设计”品牌。(4)现代传媒业。实施数字出版
39、战略,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杭州现代传媒业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全媒体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5强。(5)艺术品业。依托浙江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充足的民间资金,推动艺术品生产和流通,鼓励艺术品拍卖、收藏等行业壮大。重点发展艺术品拍卖业、艺术品交易业、艺术品会展业、工艺美术业。到2015年,力争行业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特色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使杭州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品创作和交易中心。(6)教育培训业。依托高水平大学、品牌培训学校、社区教育平台建设,建成城乡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和谐发
40、展、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使教育培训业成为“一基地四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重点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考试辅导。(7)文化休闲旅游业。依托文化品位度、亲身体验度、商品创意度和服务创意度的提升,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旅游演艺中心,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旅游品牌。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修学度假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8)文化会展业。依托杭州和浙江的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丝绸女装、动漫游戏、工艺美术、金石书画、雕塑邀请展等文化会展活动。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文化会展业的国际化与产业化水平,把杭州
41、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生活品质”鲜明品牌特征的文化会展集聚城市和国际会议目的地。3发展举措。(1)积极拓展园区建设。贯彻落实我市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加快推动市级产业园区及新兴园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创楼宇、综合体建设,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农居房、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拓展文创产业发展空间。发挥各区、县(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楼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组团发展。(2)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继续抓好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42、等重点会展活动,加快推进杭州申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工作,精心培育 “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国际纹样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活动,继续举办创意生活节。进一步做好“名人、名企、名品、名园、名牌”的五名工程,扩大杭州文创产业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输出品牌、管理和服务。加强文创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总部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出一批文化创意精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国际驰名的文化商标与文化品牌,打响“创意杭州”品牌。(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机制,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知识
43、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探索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抓好版权“五进”工作(版权服务进园区、软件正版化进企业、版权监管进市场、版权宣传进学校、版权顾问进单位),建立维权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版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创建,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队伍建设和执法条件建设。(二)旅游休闲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住宿、旅行代理、旅游购物、健康养生、会议会展、运动休闲、文化
44、休闲、乡村旅游”等行业,打响杭州城市旅游品牌。1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旅游休闲特色、丰富旅游产品、融合多元产业、促进城乡交融发展、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重点建设“一个示范区,四个目的地”,即:国家级旅游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都市休闲目的地、国际山水旅游度假目的地、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东方运动疗休养旅游目的地,使杭州旅游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亿元,年均增长14.3%;旅游业增加值达62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4.6%;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6%;实
45、现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年均增长15.7%;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7.4%;旅游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增加,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8%。2发展重点。(1)旅游住宿。以杭州“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特征为依托,创建和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重点发展会议、商务、度假型高端酒店集群。(2)旅行代理。优化旅行社体系,发展多种旅行代理商。按照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旅行社集团、电子商务旅游、专业化旅行社(专业旅游俱乐部)和散客服务中心等。(3)旅游购物。集聚各种旅游商贸资源,提升都市旅游产业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
46、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购物休闲街、专业工艺品市场、中心商业游憩区、时尚shopping mall等,全力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4)健康养生。充分利用杭州的生态环境和原有的疗休养行业设施优势,打造产品集群,加强与旅游市场的衔接,发展杭州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温泉疗养、理疗体验、医疗保健、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身体护理等特色产业。(5)会议会展。整合现有会议会展场馆资源,合理布局,推进档次高、规模大、设施配套齐全的国际化大型会议会展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会议酒店、会议中心、会议展馆,发展会奖旅游。“十二五”期间,力争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举办地、中国长三角地区
47、新技术展示中心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奖旅游目的地。(6)运动休闲。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着力打造城市休闲景观体育群、环湖休闲体育圈、滨江休闲体育带、沿运河休闲体育带和山水生态休闲体育特色区。重点发展城市运动、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赛事运动、娱乐运动,使运动休闲成为杭州旅游经济的新引擎和驱动力。(7)文化休闲。充分挖掘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良渚文化、西溪文化、禅茶文化、丝茶文化等文化内涵,培育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杭州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具有鲜明功能定位和产业支撑的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区,形成集文化展示、文化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休闲产业体系。(8)乡村旅游。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生态保
48、护、文化挖掘、产业提升等项目的综合实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宜游、宜文、宜居、宜业”的特色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积极促进古村落旅游开发,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和提升,大力发展四星、五星农家乐。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杭州乡村游在长三角区域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3发展举措。(1)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完善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旅游交通换乘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建立健全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标志服务体系、交通沿线配套服务设施、自驾车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做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加快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发展
49、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数字旅游”、“智能旅游”,提升杭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功能。(2)开发整合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沿线旅游综合体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强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向大杭州全域化辐射带动型转变,把区域高速带和“三江两岸”打造成生态带、旅游带、经济带、黄金带。鼓励和培育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线路)品牌,并将其列为我市旅游促销重点推荐产品。加快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加大旅游与商贸的互动力度,以旅游带动商贸,以商贸促进旅游。(3)创新旅游营
50、销手段。以西湖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强化品牌推广,提高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办会水平特别是国际化程度,提升杭州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大国内外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开通杭州至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国际客货新航线。继续加大与国际知名旅行商的合作力度,将杭州纳入其在海外的旅游线路产品中,拓展入境旅游市场。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强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其他城市的旅游合作,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体系。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旅游城市进行“旅游战略发展合作”,推进城市之间的游客互换。(4)加快发展会展旅游。鼓励高标准建设会展场馆和配套设
51、施,控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培育市场主体,减少行政干预和政府直接主办、承办会展活动的数量,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会展市场,形成产业新增长点。用足用好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发展会奖旅游,对引进全国性、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和申办工作的经费开支,以及对会展业总体形象宣传、会展业所涉及的基础性、保障性公共支出提供资金保障。(三)金融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业是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组成,从事金融中介服务及相关的金融附属活动。“十二五”期间,以打造多元化金融集聚区、壮大地方金融板块、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拓展多渠道农村金融供给为重点发展领域。1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市金融服务业增加
52、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基本形成中小金融机构集聚、区域资本市场活跃的金融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基本形成支持地方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以及为民营经济发展、居民金融投资理财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特色金融品牌,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小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努力打造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重要区域金融服务中心。2发展重点。(1)积极打造多元化金融集聚区。一是打造中小银行机构总部集聚区。培育引进大型银行中小企业专营中心、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或管理总部、业务
53、营运总部等入驻杭州。二是打造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总部集聚区。积极吸引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信托业公司总部,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或私人银行业务专营机构,国内外大型财富管理机构的区域性分支机构;大力吸引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国内外知名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进驻杭州;鼓励发展本土创投和股权投资机构。三是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保险中介、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典当、产权交易、金融仓储、投资咨询等各类机构;积极培育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吸引各类金融中后台机构集聚,打造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和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后台服务
54、基地;四是集聚发展外资金融机构。重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浙江分支机构、浙江管理总部、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吸引台湾、香港两地各类金融机构来杭发展;采用合资、合作方式,吸引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来杭组建区域性总部。(2)发展壮大本土金融的“杭州板块”。一是做大做强现有本土金融机构。支持杭州银行上市融资和推进其跨区域经营发展;推动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加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根据两区五县(市)农信社发展条件择机启动向小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鼓励杭州工商信托公司业务领域向多元化拓展。二是争取设立新的本土金融机构。支持杭商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资金
55、互助社等地方小型金融组织;支持市金融投资集团发展,整合各类资源,健全治理结构,完善职责分工,拓展各项业务,打造现代化的金融控股经营企业,使其成为助推十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3)参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是积极发展股权投资业。推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的形成;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并新设成长性产业投资母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业。二是推动上市公司的培育和发展。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尽早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及海外目标市场上市。三是加快发展各类债券融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及其他企业债券;积极探索联
56、合发债方式,继续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等债权类金融创新。四是支持在杭期货公司加快发展。推动期货公司与更多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帮助企业通过期货交易实现套期保值,提升企业管理价格风险的能力。五是着力拓宽场外交易市场。以杭州产权交易所为主体,积极拓展交易品种,丰富交易方式;积极争取高新(滨江)区列入中国证监会实施的“新三板”扩容试点。(4)拓展多渠道农村金融供给。一是稳步推进县级农村信用行(社)改革。完善股权和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行(社)开展股份制改革试点,条件成熟的要向小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二是扩大金融机构的农村覆盖面。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
57、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实现村镇银行在县级区域布点的全覆盖;鼓励在杭银行、保险机构、投资基金等到县城和中心镇开设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开展各类金融或准金融业务;在实力较强的中心镇探索投融资平台试点。三是推动金融资源平台服务的延伸。延伸市创投服务中心、创业投资基金、未上市股权转让系统、创业创新企业上市培育基地等市级金融资源平台的服务;依托杭州市产权交易所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优化城乡资金要素的市场配置功能。3发展举措。(1)健全金融推进机制。加强市、区两级特别是与金融集聚区所在地的联动,建立金融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之间的协调互动,完善地方政府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浙江证监局、浙江保监局的联席会议制度及信息、工作动态互通、合作、交流机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预警、风险处置协调机制。(2)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完善现有金融发展政策,加大政策覆盖面,发挥其在支持股权投资业发展、促进企业上市、吸引金融机构总部及后台入驻、鼓励金融创新、引进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激励引导效应;设立金融集聚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促进“一核两带三圈三园”建设;跟踪借鉴上海金融政策法规创新的动向,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员工培训服务协议版
-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帮课堂】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部编版)
- 2024商业银行贷款及土地抵押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店铺管理者聘用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品牌形象宣传广告物料定制合同版
- 2024年山东省消防设施建设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室内装修材料供应与施工标准协议版B版
- 奢侈品行业零售店长发展白皮书 2024
- 2024年家用保洁员短期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专项物流合作协议范本版B版
- 运维部运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总结汇报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 初中生物说题
- 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
- 社区居民COPD筛查流程图社区COPD病例管理流程图
- 实验室化学危险品使用记录表
- 张爱玲《金锁记》教学课件
- 良工 减温减压装置使用说明书
- 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
- 热固性粉末涂料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