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1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2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3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4页
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作者:日期:李德生:万水千山石油情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 大国,是李德生一生的追求。朴素的爱国情怀支撑他在6 0多年的石油地质生涯中南征北战,成为当之无愧的陈嘉庚科 学奖获得者。文/本刊记者张起花他才思敏捷又敢讲真话,依靠科学又笃信实践,曾在将军 部长余秋里的带领下披荆斩棘、风里踩浪,颠簸前行,参与了历次重要石油大会战,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 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 德生。在6 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李德生在我国陆相油气形成和 聚集规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陆相湖盆储层特征、 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油规律、

2、古潜山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 储层、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研究工作 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他获得了 中国科学院最高奖项 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成为我国石油系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炎炎夏日,记者前往中国石油(9. 9 8, -0. 02,-0.20 %) 勘探开发研究院拜访这位将大半生精力奉献给石油工业的 老人。虽已过八旬高龄,饱经风霜,但李老依然面色红润、耳 聪目明、精神矍铄,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提及获奖 一事,他摇摇头,颇为严肃地说:“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所有 石油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今,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个代表站出 来接受这份荣誉,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奖。”石

3、油人生从玉门开启对于荣誉李老看得很轻,但对我国石油工业所走过的每一 阶段路程却记忆深刻。在李德生清晰的思路和有条不紊的讲 述中,60多年前的画面栩栩呈现眼前。在上海弄堂长大的李德生年少时代颇受社会动乱之苦, 初中毕业后因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全 国军民奋起抗战。一 ?二八战火蔓延到上海,李德生被迫碾转到丽水碧湖浙江联合高中读书。1941年5月,日军侵占浙东温州,联高被迫迁址,李德生毕业后到湖南衡阳参加高考。在 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选择了经济地质专业后他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半壁江山,我国西北和西南抗日后方汽油和柴油奇缺。从学校沙坪坝通

4、往 重庆市区的校车都是用木炭炉产生的煤气作燃料行驶,有时 候用桐油、茶油、菜子油等植物油炼制的柴油作燃料。”李德生回忆说,“用这种油发动汽车速度非常慢,走走停停,一个小时的车程通常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艰苦的条件使李德生产生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爱国思想:“中国一定要走工业化的路子,走工业化的路子一定要找到各种矿产资源,而我就要为国家勘探开发石油做出努力!”194 5年,李德生大学毕业时,甘肃玉门油矿局的矿长严 爽来学校招聘人才。他表示,有多少人愿意到玉门,就要多 少人。由于玉门条件艰苦,有些同学选择了中央研究院、地 质调查所、学校等工作单位。地质系应届毕业的同学,只有 3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到玉门油田

5、去 ,李德生是其中之一。从重庆到玉门,2 5 0 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李德生两个月 时间。雪峰连绵的祁连山 (1 8.01,-0.36 , -1.96 %)下那片荒凉 的戈壁滩成为李德生石油地质生涯的起点。在玉门油田地质 室报到后,李德生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 :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 虽然交通工具是驴车和马匹,条件非常艰苦,但李德生执著前 行,乐此不疲。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 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1 9 4 6年,李德生又参加了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

6、每天 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 1 : 1万祁连 山前大红圈背斜带地质构造图。李德生参加工作那年,玉门油田只有3万吨的年产油量,且 全部用在前线军事上。后来,在玉门石油人的共同努力下不 断取得突破,7万吨、3 0万吨、70万吨、140万吨一步 步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去年,我们国家的石油产量 已经达到了1 .8 9亿吨,天然气产量 850亿立方米。对此, 李德生深感欣慰地表示:“60多年来我目睹了我国石油工业 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到现在跃居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过 程,我们这辈人总算对国家和人民有了一个交代!”转战南北谱华章“毕业后我也准备去玉门,到时候我们把家安在玉门

7、。”在李德生离开重庆去玉门的那天,当时还是中央大学师妹的女友朱琪昌跑去车站送他,依依不舍间说出的这句话让他至今 回忆起来仍感动不已。 朱琪昌毕业后也在玉门,主要做油层物 理方面的实验室工作。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他们先后参加 了新中国历次重要的石油大会战。甘肃一上海一陕北一四川一黑龙江一山东一天津一河北 辽宁一河南搬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用木板钉几个箱子,拖着行李就出发了。因后三个儿女都出生在油田,李德 生以地名为他们取名,分别是李肃(甘肃)、李玉(玉门)、李延 (延长)。大女儿叫李允晨,上海出生。转战南北,李德生的足迹遍及国内主要含油气盆地和重要 油气田,其中不乏精彩片段,将这一个个片段串起来

8、,宛若 珍珠般光彩夺目。在那个“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风风火火搞建设的年代里,摆脱“洋油”生产出自己的工业血液成 为国家领导人心头的一块巨石。时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肩抗 重担,心急如焚。吸取了川中会战的经验教训,他对松辽盆地地下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慎之又慎,也格外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当问及李德生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因川中会战时大胆表 达意见受到批评而不敢言语。本着科学家应该敢讲真话的原则,李德生手指着地震资料 图,在北部杏树岗、萨尔图、喇嘛甸三个构造高点上画了一个 三角形,回答说:“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 度可能增大,可以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余秋里的右掌一下重重落在

9、李德生肩上 ,信任地说:“既然 这样,我把这三个井的定井位和钻探设计任务交给你了,得用最快的速度搞出来!”1 9 60年1月,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带着一 个测量队一起到野外,穿过莽莽的草原和水泡子,根据大庆长 垣背斜带1 :1 0万地震构造图,测定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 嘛甸三口发现井井位,萨1井(后改编号为萨66井)完钻后测试 获日产原油200吨,杏1井(杏66井)和喇1井(喇7 2井) 测试获日产原油100200吨。经仔细研究喇嘛甸、萨尔图、 杏树岗等3个构造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含油面积连为一体 达920km 2,证实了特大型大庆油田的出现。谈到这些,李德生倍感精神,依稀间还能闪现

10、曾经日夜奋战的岁月。诸多故事中,1 96 4年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石油 会战的情景也值得浓墨重笔。 当时,李德生担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他和同事们呕心沥血,夜以 继日,很短时间内根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测井曲线确立地层 对比标志,又根据岩芯分析资料确定了济阳坳陷各井第三系 的分层数据,同时通过井与井的对比,确定了油田内复杂的 正断层系统。19 6 4年底,探井坨9井和坨11井从渐新统沙 二段地层内测试获高产油流, 发现了胜坨大油田,成为胜利油 田第一个主力油田。此后,李德生被下放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工作五年,并担任渤海湾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19 7 6年辽河发现西斜坡

11、大油田,李德生被石油部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在曙光地区大约200km2范围内进行全面勘探和开发。后又被 派往中原油田,参加科技攻关会战,探明了黄河以北近500 k m 2的含油面积和储量立足大量第一手资料是李德生能够不断创新的基础。194 5年到现在,无论是野外调查、井口工作、开会听报告、座 谈讨论,他都眼到、耳到、心到、手到。6 0多年来,他的工作记录本累计有数百本之多。他在多种场合下说过,只有 博闻强记,才能推陈出新。尊重科学,敢讲真话是科学家应有 的品格。信心满满展未来八千里路云和月,李德生院士的经历起起伏伏。总结几 十载风雨历程,李老眼里最大的压力并不是转战各油田的辛 劳会战,而是

12、文革时期的政治运动。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李德 生用异常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来面对逆境。他认为:“自己的专业不能放弃,再大的委屈终究还是能搞得清楚的。”于是“大批判小干,小批判大干,不批判勤干”,李老希望通过不 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我国石油地质方面遇到的各种 复杂问题。1 97 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李 德生被石油工业部调回北京,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 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在这个岗位上,他 一直工作到现在。1 99 1年,李德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信心满怀:“我们国家曾经有过 30年时间 的石油自给自足,到20202 0 3 0年,

13、加上海外油气田的权 益产量,我们仍然有可能实现第二次石油自给。”今天的李德生不断思考着未来的方向:人们对石油地质规律尚有许多未认识的领域 ,许多油气藏隐伏在地下,尚待去 探索和发现。依靠日新月异的勘探技术进步 ,不断发现新的油气储量增长点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还要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各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并着手开展对清洁能源和各 种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工作。生命不息,努力不止。这就是李德生的精神和风范!他将 一腔热情倾注在石油地质工作,又用毕生的岁月绘就了勤奋 努力,充实而淡泊的人生。科学家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 学院院士。主持玉门油矿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14、的勘探发现及 开发技术工作。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 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 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大庆萨尔图油田 146km2开发方案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特等奖。长期致力于渤海湾盆地的综合研究,执笔完成的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9 7 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渤海湾盆地复式 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一一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 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生平简介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

15、李德生,1922年1 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祖籍江苏苏州?),幼年随父母在江苏苏州阊门外石灰弄居住。在苏州上过私塾,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级中学。抗日战争爆发 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 毕 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1941年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 9 4 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区的甘肃油矿局玉门 油田地质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 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 事1: 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 调查,交通工具是两辆驴车和马匹。为得到祁连山

16、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 与翁 文波合作撰写了南山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论文,发表于 194 6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 26卷。1946年,他参加由著名石 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 1 : 5万祁连山前火石山背 斜带详查图,交通工具是骆驼。后又参加大红圈构造1 : 1万细测填图工作。1 9 4 6年至194 9年,李德生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石油公司上海总公司勘探室公务员、助理地质师,从事台湾西部平原重磁力探勘队详查及21个重力高的细测工作和江苏南部重磁力详查及地质填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生于1

17、950年调往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勘探大队任地质师。他带领一支野外详查 队来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从事地质详查工作,填图比例 尺为1 :5万,并细测永坪、青化砭和四郎庙构造,制图比 例尺为1 :1万,交通工具是毛驴,住在黄土窑洞中。1953年 至1954年他任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经常到正在钻进的油井 观察砂样和岩心,并到主要采油井收集开发数据和进行增产 试验。延河沟谷两岸分布有三叠系延长组储层油砂油苗露头 , 他组织了一个野外队,观察地面露头的岩性、物性、裂缝类 型和油苗产状,结合延长油田井下岩心、物性和产油规律进 行模拟对比。19 5 3年他撰写了陕西延长油田上三叠统浅 油层储油和出油条件,

18、文中建议根据裂缝系统的规律确定“旺油井”井位,采用顿钻钻井以避免由于泥浆侵入裂缝带而 造成储层损害,并采用水力压裂法增产。 这篇文章受到石油管 理局局长康世恩和苏联专家特拉飞莫克院士的肯定。1954年,李德生又调回玉门油田工作,任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肩负勘探及开发两方面的重任。19 5 6年至1 9 57年,他带领勘探组成员沿河西走廊盆地、阿拉善地块、柴达木盆 地和吐鲁番盆地进行野外踏勘,行程1万多千米,对这些盆地的区域地质及油气远景进行评价。在油田开发方面,1 9 54年他组织整理全矿 59 口井的油井井史资料,编制了老君庙油 田L油层顶部注气和边缘注水修正地质开发方案;编制老庙 油田K油层

19、、M油层和石油沟油田的储量计算报告和地质开 发方案。1 9 54年钻探发现白杨河油田。1 95 6年在鸭儿峡和干沟一带核实地质资料,然后拟定鸭1井井位。1957年元 月鸭1井完井后在 M油层试油获高产油流,从而发现鸭儿峡 油田。经过详探后,白杨河油田和鸭儿峡油田均于195 8年投入开发。1 959年至1963年,李德生参加了松辽盆地的勘探和大 庆油田的开发工作。1964年3月,他参加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田石油 会战,担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 他和同事们根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测井曲线确立地层对比标志,又根据岩心分析资料确定了济阳坳陷各井第三系的分 层数据,同时通过井与井的

20、对比,确定了油田内复杂的正断层 系统。1 96 4年底,探井坨9井和坨11井从渐新统沙二段地层内测试获高产油流,发现了胜坨大油田。1 9 7 5年,李德生调任丘华北油田研究院开展古潜山油 气藏勘探开发的研究工作,并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 大队地质顾问。由他执笔完成的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 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 9 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 7 8年他被石油部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与大庆油田参加会战的石油队伍一道,在曙光地区大约200km2范围内进行全面勘探和开发,探明了含油面积和储量。中原油田被发现后,由于这个复杂的断块油藏久攻不下,1983年石油部组织了中原油田三年科技攻关

21、会战,李德生于1983年至1985年三次去中原油田参加科技攻关会战,他和广大科技人员采用了连片三维地震技术,搞清了复杂断块油田的构造特征和 断裂系统,探明了黄河以北近500k m 2的含油面积和储量。1 9 7 8年至今,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任总地质 师。1 98 4年起担任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对全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规划制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1 9 9 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 部主席团成员(第三届)。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大庆油田参与发现大庆油田 丰富了陆相生油理论李德生于1959年12月参加石油工业部工作组到大同镇 参加

22、大庆石油会战。他与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师们根据沉 积相的研究,认为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度可能增大,积极建议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经领导同 意后,196 0年1月,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一起到野外,根据大庆长垣背斜带1: 10万地震构造图,测定了 萨1井预探井的井位(在萨尔图穹隆构造顶部)。接着他又去 定杏1井预探井井位(杏树岗穹隆构造顶部)和喇1井预探井 (喇嘛甸穹隆构造顶部) 井位。萨1井完钻后测试获日产原油2 0 0 t,杏1井和喇1井测试获日产原油 10 02 0 0 t。经 研究证实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3个构造的油水接触面均在海拔1 0 50m(井深12

23、0 0 m),含油面积连为一体,达9 2 0km2,证实了特大型的大庆油田。 李德生为继续发现并扩 大大庆油田的成果洒下了辛勤汗水。1 9 60年9月,在吉林长春市举行的地质部与石油部联席 会议上,李德生做了大庆长垣石油地质特征 的工作报告, 获得了地质部副部长矿伏兆、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和与会专 家的高度评价。李德生在报告中论证:大庆油田在很短时间 内共完钻探井 63 口,基本探明了构造和含油面积,探井成 功率达90%以上,这是我国石油勘探史上一个突出范例;大庆油田是一个地台型大油田,构造平缓而完整,油田分布广,南起 敖包塔,北至喇嘛甸,在长达12 0 km的范围内,都存在有工业 性的含油面积

24、;储油层的性质良好,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为中上等,主要油层埋深适中,加上地层可钻性好,有丰富的地 下水源,可加快钻井和油田开发速度; 油层压力高,油井都能 自喷出油。油层温度高,抵消了原油高含蜡对开采带来的困难 可使油田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勘探实践证实,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 成石油,而且陆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 石油地质新理论。李德生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1982年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和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 同行专家们分享了这份发现奖的荣誉。勘探实践证实,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陆相沉积不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陆

25、相的生储盖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质新理论。李德生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198 2年国家科委授予发现大庆油田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和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同 行专家们分享了这份发现奖的荣誉。参与开发大庆油田编制开发方案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康世恩为了加强科研工作,成立了四个研究大队,李德生被任命为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他和钟其权等同志研究大庆油田的储层特性,根据下白垩统湖相沉积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地层韵律变化,运用三级划分和正旋回对比的方法,将萨尔图、葡萄花储层划分为5个油组、14个砂岩组和4 5个砂层,每个砂层绘出反映储层特性的 各类等值线图,为正确划分

26、开发层系及布置生产井网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资料。大庆会战指挥部决定在萨尔图油田中部 41km2面积上建一块开发实验区 ,为全面开发大庆油田摸索 经验。李德生是开发实验区负责人之一。19 6 0年,开发生产实验区产原油 100万t ,并提供了大量详细的地下地质数据及油藏工程参数196 1年李德生被任命为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研究组负责 人之一,在北京和大庆同时开展工作。他和另外三位负责人 童宪章、秦同洛和谭文彬共同邀请了来自各大学和研究所的8 5位有关科学家一起工作。1962年,研究组编写完成了萨 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报告。李德生根据油藏构造形态 和储层分布特征,积极创议采用横切割分区开发和早期

27、线状 注水方法保持油藏压力。这个报告其理论与技术在大庆油田 开发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国家计委和石油工业部 批准实施。1964年在设计开发面积内产原油量 50 0多万t。根据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接着又将9 20km2探明面积逐步投入开发。 至197 6年,萨尔图油田第112区, 杏树岗油田第1 319区和喇嘛甸油田第20开发区全面投入 开发。自1976年起,大庆油田年产量达 5 0 00万5 60 0万 t以上高峰期产油量,在开采技术上走上国际领先之路。19 85年“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参与创立渤海湾盆地复式油

28、气聚集(区)带的理论19 6 4年3月,李德生参加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利油 田石油会战。不久又奔赴黄骅坳陷的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工 作,在那里他进行了井与井间由地面至井底的二维地层对比 工作,并被任命为渤海湾盆地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大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盆地的地层、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 及钻井数据。他和同事们对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规律和勘探目 标定期进行讨论。此后,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渤海湾盆地的 石油地质规律,足迹遍及盆地内陆上的和海上的各个油田。自1978年以来,李德生发表了 10多篇有关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论 文,其中重要的有两篇: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和构造特 征,发表在中国石油学报第一

29、卷第一期 ,于1980年刊出;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开发前景,1 9 8 5年6月在东京 日本石油公司组织的石油地质研讨会上演讲,先被译成日文,由日本石油公司在日本东京出版。李德生研究并综合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提出渤海湾盆地的理论研究要点是:渤海湾盆地面积20万km 2,三分之二面积为陆地,三分之一面积为海洋。若干大型隆起将其分割 为6个大坳陷,即济阳、辽河、黄骅、冀中、临清和渤中。又 被凸起和断层分隔为 50多个下第三系箕状凹陷。每个具有 生油条件的凹陷,都是一个油气富集区。这个盆地内数以百计 的构造带,都被正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形成了6种油田模式:中央背斜型复式油气聚集带 (如大港油田和中原

30、油田等); 低潜山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任丘油田和东胜堡油田等);高 凸起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孤岛油田和孤东油田);同生断层 和滚动背斜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胜坨油田和高家堡油田等);斜坡型复式油气聚集带 (如辽河西斜坡油田和八面河油 田等);盆地凹槽内岩性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如渤南油田和牛庄油田等)。这些构造带分布于渤海湾盆地箕状凹陷或地堑 凹陷内的特定位置。这一新理论运用到渤海湾油区的勘探开 发工作中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个地质规律异常复 杂的盆地内,已有18 6个油田(包括14个大油田)投入生产。 自1 9 8 6年起,渤海湾盆地的原油年产量保持在5000万6000万t水平。历年累积

31、采油12亿t。为此 ,“渤海湾盆 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一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 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于198 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开拓创新 划分中国含气盆地类型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世界上每年要花费巨大的 资金,从事石油与天然气的勘察、钻探和开采活动。油气矿 藏隐伏在地下,其形成和聚集的时间延续极长,沉积的类型 和构造变动复杂;范围和体积又很大,不像其他可以进行严格 的重复性试验的科学那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再现。所以, 石油地质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和结论,对石油生产活动都是一次严格的检验。支撑石油地质学的各专业分支发展得愈多、 愈快,石油

32、地质学所采用的综合方法和推理研究则越发日益 显示其重要性。李德生经常教育研究生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必须具有地层地史学、 构造地质学、沉积 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油层物理学、 油藏工程学和开发地质学等理论素养,还要不失时机地参加 现场的生产实践活动; 头脑里对国内、外各种盆地模式,各种 油、气圈闭类型和各种储集类型都要有一定的理解;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博闻强记、勤奋工作; 随着国家对油气能源的需求与大规模开展的石油勘探、开发 实践活动,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亦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李德生根据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深井钻探资料,特别是 自中、新生

33、代以来的盆地演化历史,把中国油气盆地划分为 三种类型:一是中国东部盆地属于拉张型 ,这些盆地属张性类型(或 张扭型),这一应力的产生是由于向西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引起 地幔对流和隆升,这些盆地都是形成于古老基底上的断陷一 坳陷型盆地,包括松辽、渤海湾、苏北一南黄海、南阳一泌 阳、江汉、北部湾、莺歌海、珠江口及东海等盆地。二是中国中部盆地可划为过渡型,这些盆地受横贯欧亚的特提斯构造及环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具有张性和压性、剪切机理,包括鄂尔多斯、四川和楚雄等盆地。三是中国西部的盆地为压性类型(或压扭型),它们受向北碰撞的印度板块的影响 ,在碰撞挤压带之间形成大型复合 盆地。如准噶尔、塔里木、柴达

34、木、羌塘等;前陆盆地,如乌苏、库车、叶城、酒泉、民乐等;山间盆地如吐鲁番和伊犁等。这一研究成果他在 1 9 81年第二届中国石油学会年会 上宣读,论文发表于石油学报。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英文版)1 9 9 1年由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他还为研究生讲授了这门课程。2 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海洋大陆架公开招标,与外 国公司合作进行石油勘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聘请李德生 为该公司的顾问地质师。 他研究了海上渤海盆地、 东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1980年,他开始走出国门,作为康世恩副总理和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带领的中 国石油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英国、荷兰和挪威,参观了北海 油

35、气田、英国石油公司森伯里研究中心及荷兰皇家壳牌石油 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1 9 83 年4月,他应道奇教授的 邀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 会(AA P G)年会上与他共同担任分组主席。在这次会议上 李德生宣读的论文是中国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 史,后发表于AA PG学报第6 8卷第8期,于198 4 年出 版。1980年至1 9 9 7年他先后去美、英、日、法、印度、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学术会议19次,宣读石油地质论文1 6篇,并于19 9 4年和1 997年两次应邀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研讨会,深受石油地质同行专家、各石油公司和学术团体的欢迎和尊重。199

36、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 P G)授予李德生199 4 年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国际奖”,约1000多位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地球科学家参加这次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 (AAPG )国际会议上的颁奖仪 式。奖辞如下:“奖给李德生,为他对石油地质科学所作的 杰出成就及他半个世纪来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及地质研究 方面作出的贡献”。李德生是迄今为止获得 AAP G此项奖励 的惟一一位亚洲地区的石油地质学家。他认为这一奖励不仅 是给他个人的,也是给中国石油地质界的荣誉。而今,李德生虽已古稀之年,但他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中国石油工业再创辉煌而努力工作着。李德生石油地

37、质学家简历1922年10月17日 出生于上海市(在浙江丽19 4 1年 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毕业 水)。194 5年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在四川重庆)1 9 45-19 4 6年 甘肃玉门油矿地质室任实验员,工务员1 9 46 -1 9 4 9年 上海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工务员 ,助 理地质师。1 9 5 0-195 2年 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石油勘探大队地质师。1953-1954年 任石油管理总局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1954- 1 9 5 8年 任石油工业部玉门矿务局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1958-1959年 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总地质师,负责 川中油田的勘探工作。1 9

38、 59-1 9 6 0年 任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地 质室主任地质师,从事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及地质背景研究。1 9 60- 1 964年 参加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大队长。1 9 64-1965年 参加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研究室主任。1 965-1 9 67年 参加四川盆地开气找油工作,任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兼地质指挥所指挥。1967 1 9 6 9年 任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1 9 6 9-19 7 3年在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劳动1 973- 1 9 7 5年任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主任地质师,渤海湾盆地地质综合研究

39、大队顾问1 9 7 6- 1 978年任丘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主任地质师 渤海湾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顾问。197 8-任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 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1991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1996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第三届)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主要论著1 A P re 1 im i n a ry St u d y o n the Qu a te r n a ryBull e ti n ofGl a ci a tion of th e Na ns ha n.the G eo 1 og i calSo c iety of China,1 946,

40、 26: 163-1 7 1Le e)(With Weng Wen P o and T. S.2 The Top o gr a phi c R e flection o f Sub surface S tructure s as Shown b y the Gr a vit y Anom a lie s in the Wester n P lain o f Taiwan . J ourual of ChineseG e ophysical S ociety, 19 4 9 , 1 (2). 205- 2 123李德生.甘肃石油地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604李德生.大庆长垣地质特征(在长春市举行的地质部与石油部工作联席会议上的报告).196 05李德生.大搞缝缝洞洞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研究.四川石油会战报告,19656李德生.渤海湾及沿岸盆地的构造格局海洋学报,19 80, 27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石油学报,1982,38李德生.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