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天气学原理第五章3_第1页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五章3_第2页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五章3_第3页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五章3_第4页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五章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低纬地区的其它天气系统 热带辐合带 热带云团 东风波 热带副热带涡旋5.3 热带辐合带热带辐合带(ITCZ)和热带云团和热带云团 热带辐合带又称为赤道辐合带、赤道槽,是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地。 信风带辐合带:又称为信风槽。 是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交汇成的一条渐近线形式的气流汇合的地带。 无风带辐合带:也称为季风槽。 辐合带处于东风带和西风带之间,是东西风的过渡带,在辐合带中,地面基本静风。赤道辐合带的两种类型西太平洋季风槽的地面流场与云型.左斜实线区为云区,其中的右斜实线区为深对流云区 西太平洋信风槽的地面流场与云型,图的上部有一个东风波存在 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

2、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 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发生季节性南北移动。 北半球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北移和西南季风增强,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北; 冬季则相反,辐合带位置偏南。 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 在中、东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出现在5N10N附近,季节性的南北移动幅度很小,几乎没有跨越赤道的移动。 大西洋上与中东太平洋相似,也是常年存于北半球。 在中南半岛的经度,热带辐合带活动于25N和10S之间。 7月,它的平均位置在我国南海东部, 8月位于台湾岛以南, 9月在20N左右的南海北部, 10月开始南退到815N之间, 11月在赤道和5N之间, 12

3、月活动于10S和赤道之间。平均OLR的季节变化3-5月月6-8月月9-11月月12-2月月5.3.2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内变动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内变动 热带辐合带的中短期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位置的南北移动和走向的变化,以及强度的变化,包括增强、减弱、断裂、消失、重建等过程。西太平洋地区辐合带的演变过程1.不活跃阶段 当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较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较弱时,西太平洋地区低层盛行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北信风,赤道西风较弱、范围小,它与东北信风的汇合区位于南海地区,热带辐合带较弱,位置偏南。菲律宾以东的赤道地区的洋面上为两个半球的信风的汇合区,汇合区内是一些分布散乱的信风云系,在这个阶段很少有

4、热带气旋形成。2.活跃阶段当南半球的东南气流加强南半球的东南气流加强时,西太平洋地区出现大范围的西风和南风,辐合带北移。在辐合带水平切变较大的地区出现气旋性涡旋环流,产生大面积的云团。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条东西向连续的密蔽云带,热带气旋最易在其中产生。5.3.3 热带辐合带的形成机制 海温的作用: 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几乎就是在赤道地区的海温最大轴线上。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热带辐合带总是移向海温较高的区域。 CISK机制: 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一样,当低层辐合带南侧的西南风大,形成辐合和气旋性涡旋时,在边界层摩擦辐合的作用下,出现上升运动,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低层的辐合,可使对流云系进一步发展,如此

5、反复作用而形成辐合带。 边界层临界纬度机制: 实际发生的扰动的角频率若与科氏参数相同,则在该纬度处将产生很大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形成辐合带。5.3.4 热带云团热带云团 从卫星云图上发现热带地区存在大范围的云区,其中直径约 4个纬距以上的称为云团。 热带天气系统大多是在云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云团移行所经之地会出现大风和暴雨,于是,云团成为人们近年来所感兴趣的热带天气系统之一。1.云团的分类(三种类型)(1)一般云团 云区水平宽 2-12个纬距。一个云团由许多积雨云所组成,其顶部常常见光亮碎片,并由此放射出卷云砧。一般云团常见于赤道辐合带中,它对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有较大影响,是发生热带气旋和

6、东风波的源地。(2)爆米花状云团 云区宽度小于 1个纬距,面积小于 10 000 km2,它由若干个积雨云胞组成。这种云团出现在南美大陆的热带地区,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发展,夜晚消失。(3)季风云团 6-9月间出现在东南亚及邻近海上。在冬季,云团位于 5-10N;自6月中开始,随季风的推进,云团爆发性地向北发展,在10-20N, 70-100E地带,常常为 1-2个季风云团所覆盖。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云团,南北宽度由几个纬距到 10个纬距,东西长度可达 20-40个经度,由于它与西南季风活动密切联系,故称为季风云团。 2.云团的结构 云团由许多中、小对流云系所组成,其中,小对流云系的数量要大大

7、超过中对流云系。 中对流云系即所谓的活跃的深对流云胞,或称积雨云胞,尺度为10-100 km的为大型积雨云塔,生命期为数小时到 1天左右。 小对流云系是一种孤立的深对流云系,亦称积雨云性热塔,其直径为4-10 km,生命期为30分钟到数小时。 中对流云系的垂直结构一般分为三层:流入层、对流运动层、流出层。 流入、流出层的厚度一般是1 km左右,其余为对流区。 云区内的上升气流区占中对流云系的 10%,占整个云团的 1%。 上升气流的平均速度 10 m/s,而向下气流的速度约为0.1 m/s。 上升气流区的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10C,而下沉气流区温度一般比环境温度低1度左右。 云团中降水面积很大

8、,不过,强烈的降水集中于中对流云系的上升气流区。 云团内中低空有较大的气旋性涡度,250hPa以上为反气旋性涡度。 400hPa以下为辐合,其上为辐散。 150hPa以下以上升运动为主,上升在400-300hPa之间达到最大。5.4 东风波 在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带中,常可见一个倒V形低压槽区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称为东风波。东风波的两种模式 与东风波相结合的云系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逗点形和旋涡状云。在大西洋上还有一种云带呈对称的倒 V型云系。 在夏季和初秋季节,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时,副热带高压南侧常常有东风波进入我国沿海,影响我国的广东、福建、浙

9、江、江苏及山东等省份。5.5 热带副热带涡旋5.5.1 气旋性涡旋气旋性涡旋1.低层气旋性涡旋低层气旋性涡旋 这种涡旋源于赤道辐合带中的静风赤道槽(季风槽)中,由于槽的南侧为西风,北侧为东风,当槽两侧的风场加强时,有时能形成涡旋。这种涡旋产生的地区主要有北太平洋、中国南海、孟加拉湾、北大西洋东部等,它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展为热带气旋。2.洋中槽内的高空低涡洋中槽内的高空低涡 洋中槽内一般没有闭合的气旋性涡旋,但当洋中槽异常活跃时,洋中槽在南亚高压的南侧向西伸展到我国南海上空,并在槽内形成一连串冷性涡旋沿槽线自东向西移动。这种低涡向下延伸时,能在低层诱生出新的扰动,条件适宜时能引起热带气旋的发生。

10、 气旋性闭合涡旋 波状结构(略偏东北)5.5.2 反气旋性涡旋反气旋性涡旋 当南半球的气流越过赤道以后,发生反气旋性弯曲,在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具有高压性质的闭合环流,称为赤道反气旋。 赤道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好。 活跃在我国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反气旋: 主要出现在夏季, 生命期约 3天左右, 其水平半径约 1000 km, 大多数出现在对流层的中低层。 直径2000km,气流向外流出 300hPa为平直东风气流温度场分布特点 在400hPa以下,赤道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为暖区,暖区在400hPa最强; 在400hPa以上,随着反气旋环流的消失,转为冷区。涡度和散度场 涡度 赤道反气旋

11、中心附近,低层为大范围的负涡度区,负涡度在700hPa最强,700hPa以上反气旋涡度逐渐减弱。 散度 850hPa到300hPa赤道反气旋中心为辐散区,最大辐散位于600-500hPa之间; 300hPa以上是辐合区,最大辐合在200hPa附近。垂直运动 赤道反气旋中心附近从850-200hPa都是下沉区,下沉运动在500hPa最强; 反气旋中心的南北两侧为上升运动,最强的上升运动出现在北侧。赤道反气旋的形成当南半球的气流加强时,越过赤道,转成西南风,然后受北半球气流或气压场影响又折回南半球,形成尺度较大的反气旋环流。此时,北半球常有热带辐合带的活动。副热带高压南伸,和缓冲带连通,在赤道附近

12、被切断形成反气旋。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由于科氏参数随纬度增加,其轨迹发生折向,在摩擦力影响下在5N附近形成尺度小于1000公里的反气旋环流。这种反气旋环流的强弱和越过赤道气流的强弱有关。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1)推进阶段推进阶段 来自南半球的大尺度气流越过赤道向北推进,赤道辐合带向北移动,在赤道辐合带云带中,风的切变和气旋性涡度最大区常有热带气旋生成。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2)转向阶段转向阶段 当南半球的空气进入北半球 1-3天后,由于反气旋性相对涡度增加,使空气折向东行,随而折向南。这个阶段赤道辐合带的云带变化不大。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3)切断阶段切断阶段 约一天后,闭合的反气旋性环流形成

13、,赤道辐合带云带断裂,在反气旋性中心区出现晴空区。此时,反气旋全部为南半球的空气所包围。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4)混合阶段混合阶段 随着云带分裂,北半球的空气进入反气旋南部。南、北半球的空气围绕反气旋四周相互混合。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5)爆发阶段爆发阶段 约一天后,大量的北半球信风气流进入赤道反气旋南部,反气旋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由于北半球信风和南半球气流的共同作用,造成强烈的辐合区,使云带加强,变成一条爆发性云带,产生暴雨。赤道反气旋的生命史(6)相互作用阶段相互作用阶段 爆发性云带消失后,在反气旋中心的南部仍保留相当强的南和东南气流,阻挡冷锋向东南推进,赤道反气旋和南移的冷锋相互作用,有时能

14、引起冷锋上产生气旋波。小小 结结1、热带气旋的活动概况、热带气旋的活动概况2、热带气旋的基本结构、热带气旋的基本结构3、热带气旋形成的必要条件、热带气旋形成的必要条件4、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及影响移动的主要物理因、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及影响移动的主要物理因子子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天气、表征方法、位置和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东表征方法、位置和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雨季的联系部雨季的联系6、 南亚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与天气南亚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与天气7、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热带辐合带、热带云团、东风波热带辐合带、热带云团、东风波复习思考题1低纬度地区主要天气系统有哪些?低纬度地区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能量是什么?2热带气旋发生为什么会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其分布情况如何?3叙述热带气旋云系和天气分布的主要特征。4叙述热带气旋的空间温压场结构及流场分布特点,并与锋面气旋作比较。5热带气旋形成的热力和动力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6什么是第二类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