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施工质上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1页
沉井施工质上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2页
沉井施工质上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3页
沉井施工质上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4页
沉井施工质上量通病防治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4沉 井 沉井施工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特种施工方法。一般用于深基础工程 (如桥梁和高大构筑物等的支承结构)和地下构筑物工程 (如各类泵房或水池、盾构或顶管工作井、隧道、矿井等)。适用于埋深较大、土质较软、场地较小的工程。按照工程埋深和水文地质情况,沉井下沉施工一般可分为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两大类,沉井封底施工可分为干封底和水下封底两大类。在沉井埋深大,井底土质极软弱,井底附近有承压水,或在砂性土层中缺乏降水设施时,宜用不排水下沉及水下封底施工法,反之用排水下沉及干封底施工法,以缩短工期和节省工程费用。在施工实践中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沉井工程不能正常施工,且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并延误

2、工期,甚至发生一些工程质量问题,以致影响沉井的正常使用。所以要在工程施工前制订好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并在施工中认真细致地实施,抓好沉井施工的技术关键 (砂垫层质量、下沉纠偏、终沉标高控制、封底防渗漏等),确保工程质量。 7.4.1沉井基坑 7.4.1.1基坑底非原状土未处理好 1.现象 沉井制作时发生严重倾斜及大幅度沉降。 2.原因分析 事先未掌握现场地层情况,基坑内暗浜或回填的松软土层没有挖除换填,或者基坑底下杂填土中障碍物末探明,施工时又不按技术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3.预防措施 施工前要深入了解现场地层情况,施工中要按有关技术要求对地基认真处理。如有松软土层或杂填土层

3、,则挖除换填砂层;如有障碍物则加以清除。 4.治理方法 对已发生严重倾斜的沉井可在高位处井底局部挖除砂垫层使井位纠正。 7.4.1.2砂垫层密实度不均匀或不密实 1.现象 沉井制作时沉降过大或明显倾斜。 2.原因分析 基坑砂垫层承载力很差或明显不均匀,砂垫层施工末按分层摊铺振实的技术要求施i。 3.预防措施 砂垫层施工必需按技术要求分层摊铺(每层松砂厚2025cm),分层振实(密实度要求砂的千重力密度,中砂为l6kn/m,粗砂为i7kn/m3)。 4.治理方法沉井倾斜较大的可在井身高位处挖除局部砂垫层加以纠偏。7.4.1.3基坑排水松未做好l.现象基坑砂垫层被水淹没。2.原因分析对基坑内地下水

4、或下雨等流人的地面水末及时排除。3.预防措施施工前要准备排水设备和做好集水井等设施,并要采取拦截措施,不便地面水流人基坑。 4.治理方法 增补地表与基坑内的排水技术措施。 7.4.2沉井制作 7.4.2.1沉降或倾斜过大 l.现象 沉井制作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或刚浇筑完不久,沉井产生过大的沉降或倾斜。 2.原因分析 (1)沉井制作时基坑底下土层或其下卧土层支承强度不够,或地基软硬不均匀,如有暗浜、大型障碍物等; (2)砂垫层厚度不够或施工质量差(不密实、不均匀、被地下水浸泡等),致使其支撑强度达不到要求; (3)多次下沉的沉井接高时刃脚入土深度少,或井内水浮力不够,或井底及其下卧土层支撑强度不够;

5、 (4)沉井制作高度偏大,井身较小,重心过高; (5)刃脚下承垫枕木末对称均匀地抽出,或末及时填塞好枕木抽出后的空隙。 3.预防措施 (1)事先查清沉井基坑地层及其下卧层情况,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2)加强砂垫层的施工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砂垫层应有足够厚度,砂垫层质量要达到规定要求; (3)多次下沉的沉井接高施工时,应事先核算其下沉稳定系数,并采取稳定沉井的技术措施 (刃脚处多留土、井内灌水、填土或砂等); (4)适当控制小面积沉井下沉前的制作高度,井高不宜大于沉井短边或直径,超过l2m时要采取保证沉井稳定的措施; (5)抽除刃脚承垫枕木时要按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或改用素混凝土底模垫层施工法。

6、 4.治理方法 (1)一次下沉的沉井可在井位高处挖除部分刃脚处砂垫层进行纠偏; (2)多次下沉的沉井接高时的倾斜,则按沉井纠偏方法施工。 7.4.2.2沉井模板及支架损坏 1.现象 沉井制作浇筑混凝土时模板构件或支架变形、损坏。 2.原因分析 (1)沉井在第二节开始制作时沉降较大,产生模板及支架变形、损坏的情况; (2)由于脚手架及支架与模板固定连接,并且脚手架及支架刚度相对较大,当两者沉降差较大时,模板易被拉坏。 3.预防措施 (1)外脚手架可与模板基本脱开,只在极少几处用拉结件联系,当沉井高度不很大时,可只在井顶以上与内模支架拉结; (2)在沉井第二节的内模支架不采用落地式,而应采用支撑式

7、,即支架支撑在沉井底梁或临时性钢梁上,便其与沉井同步下沉; (3)第一节沉井制作高度不宜过大(一般不宜大于6m),否则要适当加厚砂垫层并保证质量,以减少沉井沉降量,保证模板安全。 4.治理方法 当发现模板开始被脚手架或支架拉坏时,则暂停浇筑混凝土,适当加固模板构件,并尽可能将脚手架及支架与模板间改用活络套等方式联系,以减少其相互影响。 7.4.2.3沉井壁渗漏 1.现象 (1)井壁施工缝处渗漏; (2)井壁收缩裂缝处渗漏; (3)井壁模板拉条处渗漏; (4)井壁其他部位的混凝土渗漏 (冷缝或不密实处)。 2.原因分析 (1)井壁施工缝未处理好,缝内夹有垃圾,或原有混凝土表面凿毛未达到要求,止水

8、片制作、安装质量不好,位置偏移或接头有缝隙; (2)井壁收缩裂缝超过一定宽度; (3)井壁模板拉条的止水片未制作好,或在混凝土末硬化时被转动过; (4)制作时由于混凝土供应不及时等原因而产生冷缝,或局部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3.预防措施 (1)施工中要保证施工缝处理及止水片的制作、安装质量; (2)采取防止井壁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的技术措施,例如合理选用水泥品种、掺合料、外加剂,加强湿治养护,适当降低强度等级及入模温度等; (3)模板拉条的止水片制作质量要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后拉条不可转动; (4)井壁制作时,混凝土要保证及时供应,对大型沉井,混凝土浇筑程序要控制好,以免出现冷缝,要保证混凝土振捣质

9、量。 4.治理方法(1)局部渗漏处凿除保护层后,用防水水泥砂浆或环氧砂浆等加以封堵; (2)渗漏面积较大处,应在混凝土表面另加防水层或采用压浆堵漏措施。7.4.2.4沉井壁收缩裂缝 1.现象 沉井壁产生间距不等、长度不同的竖向收缩裂缝。 2.原因分析(1)沉井平面尺寸太大; (2)混凝土强度太高,坍落度过大; (3)水泥及掺合料的收缩量过大; (4)浇筑时气温过高、风速大、空气湿度低; (5)混凝土养护措施及时间不够。 3.预防措施 (1)沉井平面尺寸不要太大; (2)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尽可能小些; (3)采用收缩量小的水泥品种及掺合料; (4)浇筑混凝土时,尽可能避开高温天气; (5)混凝土

10、要加强湿治养护两周以上。 4.治理方法 凡渗漏裂缝的宽度超过有关规定,应按使用要求来确定裂缝修补措施,例如采用防水水泥砂浆、环氧砂浆、甲凝与环氧、环氧沥青漆或粘贴玻璃纤维布等防水嵌缝材料。 7.4.2.5沉井壁结构裂缝 1.现象 在刃脚下铺设承垫枕木及砂垫层来制作的沉井,当抽除枕木时,井身出现竖向或斜向结构裂缝 (特别集中在大型孔洞两侧)。 2.原因分析 (1)抽承垫枕木不对称、不均匀,或末填塞好枕木抽除后的孔隙,使井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井身纵向挠曲变形过大而导致井身开裂; (2)当井身很大而高度很小时,因井身纵向刚度很小,而地基及砂垫层不均匀沉降较大使井身纵向变形过大而开裂; (3)内、外

11、墙大型孔洞缺口处结构薄弱部位未采取加固措施,或加固强度不够。 3.预防措施 (1)抽承垫枕木时应对称、均匀,并要及时将枕木抽除处的孔隙填塞密实; (2)大型沉井井身制作时高度不宜过小,应保证适当的纵向刚度; (3)内、外墙大型孔洞缺口处应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如用刚性墙封堵孔洞或缺口处设置加固梁,分节施工缝尽量避开大型孔洞。 4.治理方法 按使用要求对宽度超过有关规定的井身裂缝采用修补或结构补强措施,例如采用防水水泥砂浆、环氧砂浆、甲凝与环氧、环氧沥青漆或粘贴玻璃纤维布等防水嵌缝材料。 7.4.3排水下沉 7.4.3.1井身偏斜过大 l.现象 沉井在排水下沉施工中,井身偏斜过大。 2.原因分析

12、(1)井内挖土不当,各部位挖土范围及深度不对称; (2)井底碰到较大障碍物; (3)井身重量不对称; (4)井旁地面超载不对称,单侧长期停置大型挖土设备或堆土; (5)井旁土层条件不均匀,砂性和粘性土厚度或土层软硬程度不均匀; (6)井边井点降水效果不对称,单侧井点效果不好甚至失效。 3.预防措施 (1)井内挖土要对称、均匀,或按纠偏要求进行; (2)事先探明土层及地下大型障碍物的情况,并制订相应对策措施。 (3)下沉施工中当井身偏斜较大,要及时纠偏,防止大幅度突沉 (特别在倾斜状态下); (4)地面超载布置对称,大型挖土设备或堆土不要长期停置在单侧,井旁尽可能不堆土或对称堆土; (5)当井旁

13、土层条件不均匀时,应事先制订相应对策措施; (6)井点应保持完好,对失效井点应及时修好。 4.治理方法 (1)在井内高位处多挖土; (2)高位处井外边采取冲高压水或气等助沉措施; (3)低位处井外边采用加支撑等阻沉措施。 采取各种因地制宜的有效纠偏措施及时将井身纠正,使沉井封底完成后的刃脚底面四角 (圆形沉井为互相垂直的两直径与圆周的交点)中的任何两角的高差不超过其水平距离的1%(泵房沉井为0.7%),并最大不超过30cm(泵房沉井为20cm),如两角水平距离小于l0m时则允许高差为l0cm。 7.4.3.2邻近地面变形过大 l.现象 沉井在排水下沉施工时,井周土体产生严重塑流或流砂现象,地面

14、出现大幅度沉降。 2.原因分析 (1)井底土层很软弱,沉井埋深又较大; (2)井内外水土压差较大。 3.预防措施 (1)当沉井附近有重要环保要求 (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时,则可将井周或井底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如井点降水、注浆加固、搅拌桩等); (2)有条件时可改用不排水施工法; (3)在外井壁制作时预留泥浆槽,采用触变泥浆护壁措施等。 4.治理方法 按现场施工及环保要求,及时将井周地面回填,并修复施工便道,必要时采取土层加固措施。 7.4.3.3平面位移过大 l.现象 沉井下沉时平面位移过大。 2.原因分析 (1)沉井下沉施工中井位高差 (倾斜)末控制好,又未及时测量平面位移情况,致使沉井在单

15、向倾斜情况下下沉过多,而导致沉井平面位移过大; (2)井周有不对称水土压力长期作用 (例如不对称地面超载、井点作用不对称及附近打桩施工影响等),使井位逐渐偏向水土压力较小的一侧。 3.预防措施 (1)沉井下沉施工中要经常变换井位倾斜的方向,要经常观测平面位移情况和及时调整沉井倾斜方向; (2)井周地面标高不能相差太多; (3)井周地面超载要保持对称; (4)井周井点作用 (布置及使用)要对称; (5)沉井附近如要打桩时,应在施工程序及隔离设施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以减少其对沉井位移的影响程度。 4.治理方法 在沉井下沉施工中要经常观测井位情况,及时采用纠偏措施,便沉井下沉到位时轴线位置的偏差不超

16、过下沉总深度的1始或i0cm(下沉深度小于l0m时)。 7.4.3.4下沉极慢或停沉 1.现象 沉井排水下沉时,下沉速度极其缓慢,甚至不下沉。 2.原因分析 (1)沉井井壁薄,自重相对较轻: (2)井底碰到硬土层; (3)沉井倾斜较大,为了纠偏,井底相当部分土体没有开挖,因而井底土体阻力大; (4)井底碰到大型硬质障碍物,井身被搁住。 3.预防措施 (1)施工设计时验算的沉井下沉系数不能过小,必要时要加厚井壁; (2)事先查清井底土层情况,对硬土层要准备好破土技术措施 (包括施工设备); (3)沉井下沉时要控制好井位高差,不便井身倾斜过大; (4)事先查清井底大型硬质障碍物情况,并准备好清除措

17、施; (5)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准备好必要的助沉技术措施。 4.治理方法 (1)由于沉井自重较轻而下沉困难时,可采取井边减阻的助沉措施,例如在井边用高压水冲枪或加压缩空气破土减阻,必要时可压注触变泥浆减阻或井顶加压载助沉; (2)当井底有硬土层,当刃脚斜面处土体挖除后沉井仍不下沉时,除了上述井边减阻措施外,也可适当分层逐步挖除刃脚踏面下土体,使井下沉,但要严格控制挖除范围和高度,以防沉井突沉和井外土体涌入井内; (3)当沉井倾斜较大在纠偏下沉施工时,可适当扩大井位高处的井底土体开挖范围,使沉井逐步下沉并纠偏; (4)对大型硬质障碍物可采取风镐凿除、静态破碎剂破碎及气割 (钢质障碍物)等方法加以清

18、除,使井下沉。 7.4.3.5井底管涌或流砂 l.现象 沉井排水下沉至砂性土层时,井底出现局部冒水涌砂,或大量水土涌入井内。 2.原因分析 (1)事先末查清井底土层情况,所以未采取事先疏干砂性土层或设置隔水惟幕的措施; (2)人工疏干砂性土层或隔水惟幕的措施失效。例如井点设施质量不好或已受破坏隔水惟幕质量不好等。 3.预防措施 (1)事先查清井底土层情况,对砂性土层采取人工降水、隔水惟幕、地基加固等技术措施; (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保证井点设施、隔水惟幕等的质量; (3)对上部极软弱的粘性土层采取加固处理措施,避免土体塑流,保护好井点或隔水惟幕。 4.治理方法 (1)修复或补充井点设施或隔水

19、惟幕; (2)必要时采用井底及井边土层的加固处理措施。 7.4.3.6井身变形过大或井身结构开裂 1.现象 大型沉井排水下沉时,井身变形过大,以致井壁开裂。 2.原因分析 (1)井身平面尺寸大而井身高度相对较小,或井壁顶部有较大开口孔洞而未采取加固措施所以井身纵向刚度过小; (2)井内局部范围挖土过多,使井身受到过大的不均匀地基反力,纵向挠曲变形过大,导致在井身顶部、底部、洞口处产生结构裂缝; (3)井底局部碰到大型硬质障碍物而被搁住,井身受到较大集中支托力,而产生过大纵向挠曲变形甚至开裂; (4)平面尺寸较小而埋深较大的沉井在硬质土层中下沉时,由于刃脚下被挖空而上部井身却被土层挤紧呈悬挂状态

20、,致使井身被自重拉裂; (5)井身倾斜过大,便井身受到很大的不均匀侧向水土压力而导致井身开裂。 3.预防措施 (1)大型沉井下沉前制作高度不能过小,当高度较小时,井顶井底要适当布设水平向的加固钢筋。井壁上部开口的孔洞较大处要有临时加固设施; (2)大型沉井的井内挖土要尽可能均匀,高差不能过大,井内土面不能出现整体上呈凹凸形的不利情况; (3)事先尽可能查清井底大型硬质障碍物情况,下沉施工时要超前加以清除,不要产生井身被局部搁住的不利情况;(4)在硬质土层中当预计下沉困难时,事先在井壁外采取减摩阻措施,避免上部井身被挤紧而产生悬挂的不利情况;(5)沉井下沉时要控制好井位高差,避免井身倾斜过大的不

21、利情况。4.治理方法(1)一般将导致井身变形过大的因素消除后变形可减少或基本消除,井身裂缝也可减少或闭合;(2)如井身裂缝宽度以超过有关规范标准,或以使井壁产生渗漏现象,则应按有关要求加以修补封堵。7.4.3.71.现象沉井在排水下沉施工中于很短时间(一般为1h)内产生大幅度的快速下沉。有时还会产生倾斜过大、超沉、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等事故。2.原因分析(1)井身重而井底土层很软弱;(2)井底土层由较硬转为较软;(3)井底挖深锅底;(4)刃脚踏面下挖空高度太犬; (5)沉井在砂性土层中下沉时出现严重的流砂现象,井周土体大量涌入井内。 3.预防措施(1)当井身重而井底土层很软弱时,要控制挖土速度不

22、宜过快; (2)当预知井底土层接近由较硬转为较软的分界面时,要放慢挖土速度,并加强沉降观测,当发现沉井出现加速下沉情况时要暂停挖土; (3)要尽可能避免挖深锅底; (4)避免刃脚踏面下掏挖过深; (5)采取防止流砂现象的技术措施 (井边补打降水井点或土层加固等)使沉井正常下沉。 4治理方法(1)当沉井倾斜稍大则应及时纠偏;(2)如沉井已经超沉则可采取底板下压浆顶升等技术措施; 7.4.3.8井内土面隆起严重影响封底 1.现象 沉井排水下沉到位时,井内土面严重隆起到底板高度内,边挖土沉井就边下沉,因而影响封底施工。 2.原因分析 (1)沉井自重大、刃脚高度短; (2)井底土层软弱,没有采取稳定井

23、底及井周土层的技术措施。 3.预防措施 (1)施工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小井壁厚度并加长刃脚高度、增设底梁; (2)对井周及井底软弱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增加井壁与土层间的摩阻力,提高井周土层的抗剪强度及井底土层的支撑强度; (3)条件许可时,事先可改用不排水下沉施工法。 4.治理方法 (1)采用井周及井底土层加固措施; (2)条件许可时改用井内加水后,水中挖土封底施工法; (3)可采用分格封底(大型井),或抽条挖土加井底临时支撑结构的施工法。 7.4.3.9超沉 l.现象 沉井终沉阶段井位未能控制好,封底完成后井身平均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超过允许偏差值。 2.原因分析 (1)沉井终沉阶段产生突沉现象,

24、井位失控; (2)在软弱土层中沉井下沉到位时抛高值太少,在封底完成后井位超沉; (3)在有井点降水的砂性土层中,沉井到位后井点出现故障时间较长,使井壁摩阻力大幅度减少,井位下沉过多; (4)在软弱土层中沉井到位后,因故较长时期末进行封底施工,致使井位产生附加沉降量过多; (5)测量后视点设置不当,而又较长时朝不复测调整井位标高,沉井到位后才发现后视点因各种施工因素影响下沉较多,致使井位修正后标高值已经超沉。 3.预防措施 (1)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沉井突沉; (2)沉井下沉到位时的抛高值应按土层性质及施工现状而决定,但不能过小; (3)沉井到位后井点降水设施要保证正常运转; (4)沉井到位后应及时

25、进行封底施工; (5)测量后视点应定期、及时复测,尤其在沉井即将到位前,一定要认真复测后调整好井位标高值。 4.治理方法 (1)如对使用要求有严重影响,可采取底板下压浆顶升技术措施,便井位高程达到质量要求的指标; (2)如结构受力允许时可将井壁接高处理。 7.4.4不排水下沉 7.4.4.1邻近地面沉降过大 1.现象 沉井在不排水下沉施工时井边土体出现严重变形,地面出现大幅度沉降。 2.原因分析 (1)井周和井底土层软弱,沉井埋深大; (2)当井内抽水迫降时水位下降过多而使井内外水土压力差过大,井边及井底土体塑流发展严重。 3.预防措施 (1)采取排水下沉施工时的措施; (2)应控制好抽水迫降

26、的水位。 4.治理方法 按现场施工及环保要求,及时将井周地面回填,并修复施工便道等,必要时采取土层加固措施。 7.4.4.2下沉极慢或停沉 1.现象 沉井不排水下沉时下沉极慢或不下沉。 2.原因分析 (1)沉井井壁薄,自重相对较轻; (2)井底碰到硬土层; (3)沉井倾斜较大,为了纠偏,井底相当部分土体没有开挖,因而井底土体阻力大; (4)井底碰到大型硬质障碍物,井身被搁住; (5)井内水位较高,沉井受到较大浮托力。 3.预防措施 (1)施工设计时验算的沉井下沉系数不能过小,必要时要加厚井壁; (2)事先查清井底土层情况,对硬土层要准备好破土技术措施; (3)沉井下沉时要控制好井位高差,不便井

27、身倾斜过大; (4)事先查清井底大型硬质障碍物情况,并准备好清除措施; (5)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准备好必要的助沉技术措施; (6)在井内排土达到要求后,井内水位适当降低,抽水迫降。 4.治理方法 (1)由于沉井自重较轻而下沉困难时,可采取井边减阻的助沉措施,例如在井边用高压水冲枪或加压缩空气破土减阻,必要时可压注触变泥浆减阻或井顶加压载助沉; (2)采用斜冲枪等技术措施,破除刃脚斜面域踏面下硬土层,使井下沉; (3)当沉井倾斜较大而纠偏下沉施工时,可适当扩大井位高处的井底土体开挖范围,便沉井逐步下沉并纠偏。 (4)采用水下爆破和水下切割等技术措施,清除井底大型硬质障碍物。 7.4.4.3突沉1.

28、现象沉井在不排水下沉施工时,于很短时间内产生大幅度的快速下沉。2.原因分析 (1)井身重而井底土层很软弱; (2)井底土层由较硬转为较软; (3)井底挖深锅底; (4)刃脚踏面下冲空高度太大; (5)沉井在砂性土层中下沉时出现严重的流砂现象,井周土体大量涌入井内; (6)沉井在井内排土后抽水迫降时,井内水位下降过多、过快。3.预防措施 (1)当井身重而井底土层很软弱时,要控制挖土速度不宜过快;(2)当预知井底土层接近由较硬转为较软的分界面时,要放慢挖土速度,并加强沉降观测,当发现沉井出现加速下沉情况时,要暂停挖土; (3)要尽可能避免挖深锅底;(4)避免刃脚踏面下掏空过深;(5)采取防止流砂现

29、象的技术措施(补打降水井点或注浆加固土层等),使沉井正常下沉; (6)沉井在井内排土后抽水迫降时,要控制好井内水位下降幅度和速度。 4治理方法 当沉井突沉后倾斜稍大时,则应及时纠偏,如沉井已经超沉,则于封底后压浆顶升。7.4.4.4超沉 1.现象 沉井不排水下沉施工到终沉阶段井位末控制好,使井位在封底完成后的平均标高与设计值的差值超过允许偏差值。 2.原因分析 (1)沉井终沉阶段产生突沉现象,井位失控; (2)在软弱土层中沉井下沉到位时抛高值太少,在封底完成后井位超沉; (3)在有井点降水的砂性土层中,沉井到位后井点出现故障时间较长,使井壁摩阻力大幅度减少而使井位下沉过多; (4)在软弱土层中

30、沉井到位后,因故较长时期末进行封底施工,致使井位产生附加沉降量过多; (5)测量后视点设置不当而又较长时期不复测调整井位标高,沉井到位后才发现后视点因各种施工因素影响下沉较多,致使井位修正后标高值已经超沉; (6)终沉阶段井内抽水过多、过快,导致井位下沉过多而超沉。 3.预防措施 (1)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沉井突沉; (2)沉井下沉到位时的抛高值应按土层性质及施工现状而决定,但不能过小; (3)沉井到位后井点降水设施要保证正常运转; (4)沉井到位后应及时进行封底施工; (5)测量后视点应定期、及时复测,尤其在沉井即将到位前,一定要认真复测后调整好井位标高值; (6)沉井终沉阶段井内抽水迫降时,要

31、严格控制好水位下降幅度和速度。 4.治理方法 (1)如对使用要求有严重影响,可采取底板下压浆顶升技术措施,使井位高程达到质量要求的指标; (2)当结构受力允许时,也可将井壁接高处理。 7.4.4.5井底土层被承压水顶破 l.现象 沉井排水下沉至某个深度时,井底下土层被承压水顶破,使井底大量涌水而被迫改用不排水下沉施工法。 2.原因分析 (1)事先末掌握井底土层承压水的水文地质资料; (2)事先虽了解井底有承压水存在,但未采取相应防范技术措施; 3.预防措施 (1)事先应对井底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2)当了解井底有承压水存在时,应对井底土层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当发现井底土稳定安全不够,

32、应采取承压水减压或井底土层加固等技术措施。 4治理方法 (1)改用不排水下沉施工法; (2)对承压水进行减压 (如打深井点)或对井底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仅用于井底土层稳定安全稍差时)。 7.4.4.6相邻沉井井位相对偏差过大 1.现象 在连续沉井或双沉井下沉施工时,沉井终沉到位时相邻沉井的平面位置或高程的偏差值超过了设计要求。 2.原因分析 (1)邻近沉井下沉施工时对井位倾斜方向及幅度末控制好,致使相邻沉井的平面位置相对偏差过大; (2)沉井终沉到位时的标高末控制好,致使相邻沉井的高程偏差过大。 3.防治措施 (1)对相邻沉井先后下沉的连续沉井下沉施工中,先下沉的沉井应尽量减少平面位移及标高偏

33、差值,对后下沉的沉井则应按两侧已下沉的沉井平面位置及高程计算出本沉井应 有的平面坐标及标高值,作为本沉井施工的目标值,施工中按此目标值严格控制其偏差值在设计允许范围以内。 (2)双沉井同时下沉施工时,要不断分析两座沉井下沉时平面位移的规律、尽量使两井同方向位移,并严格控制位移的幅度,使相对偏差值在设计允许范围以内。 (3)必要时可适当放大相邻沉井的平面及高度的设计净空限界以保证符合使用要求。7.4.5干封底7.4.5.1底板渗漏 1.现象沉井钢筋混凝土底板制作养护后,板身、泄水管边或与井壁接缝处出现渗漏。 2.原因分析(1)井底内地下水末处理好,浇筑底板时混凝土内产生渗漏通路;(2)底板混凝土

34、末振捣密实,局部面积出现渗漏;(3)泄水管外边止水措施末做好;(4)井壁处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洗工作末做好,或井边处底板混凝土末振捣密实。3.预防措施(1)封底施工时应将井底地下水引流集中排除;(2)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底板混凝土振捣密实;(3)泄水钢管外边应焊好止水片,管外表面油、泥等要清除干净;(4)底板范围内井壁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洗质量要保证。4.治理方法 对底板渗漏部位采取防水压浆封堵措施,根据渗漏部位及渗漏量大小可压注水泥浆、聚氨醋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封堵剂等。7.4.5.2封底后上浮1.现象沉井封底完成和地下水位恢复后,井身上浮。2原因分析(1)地下水位高,井身自重较轻;(2)在末完成井内

35、结构及上部结构施工前就封堵井底板泄水管孔,并关闭降水井点。3.预防措施(1)要事先进行抗浮验算,达到抗浮要求后才可封堵底板泄水管孔和关闭降水井点;(2)按设计要求,在进行井内结构和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再封堵底板泄水管孔和关闭降水井点;(3)水池等无内部结构和上部结构,同时顶板上覆土很少或无覆土的地下构筑物沉井工程,则可在底板下设置抗拔桩来预防上浮。4.治理方法 (1)打开井底泄水管孔,恢复降水井点设施或在井内加水压载;(2)按设计要求,待井内结构和上部结构完成,并使井位下降至要求标高后再封堵底板泄水管孔和关闭降水井点。7.4.5.3封底后倾斜增大1.现象沉井封底完成后,由于后期井内外施工影响,便

36、沉井倾斜增大。 2.原因分析(1)沉井内部结构和上部结构平面分布不对称,偏心重量便位于软弱土层中的沉井产生后期附加倾斜;(2)沉井边或附近进行基坑开挖或打桩等施工,造成沉井边不对称水土压力作用,使沉井倾斜增大; (3)沉井到位时因超挖而回填的密实度不一致。3.预防措施(1)施工设计时尽可能减少沉井受到的偏心重量;(2)在不对称沉井终沉的后期施工阶段,可使重量大的一侧井位适当偏高些;(3)沉井边或附近后期基坑开挖或打桩施工方案中,应采取适当技术措施避免或减少对沉井倾斜增大的影响,也可在沉井终沉阶段,使预计后期井外施工产生沉降大的一侧井位适当偏高些;4.治理方法(1)当井位倾斜超过规范或设计要求的

37、允许值时,可采取在井位低处底板下压浆顶升纠偏措施;(2)如井位标高还有一定余地时,也可在井位高处一侧井边挖土或采取其他助沉措施进行纠偏。7.4.5.4沉井封底后沉降较大1.现象使用触变泥浆减摩的沉井在封底完成后的后期沉降较大。2.原因分析沉井封底后未及时将井周触变泥浆进行置换,而底板泄水管孔也末封堵,以致当井内结构及上部结构施工后沉井的荷载增大,使沉井继续沉降较大。3.预防措施在沉井封底完成后,及时用水泥砂浆等材料将井周触变泥浆置换。4.治理方法如沉井超沉而影响使用时,可采取底板下压浆顶升技术措施把井位抬高,便符合质量指标要求。7.4.6 水下封底7.4.6.1混凝土导管被埋住1.现象水下封底

38、混凝土施工后期,部分混凝土导管拔不出。2.因分析由于混凝土供料中断时间较长或浇筑施工安排不当,便混凝土导管被己硬化的混凝土埋住。3.预防措施(1)采取各项有效施工管理措施,保证水下混凝土及时供料而不出现中断时间较长的情况;(2)水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要注意对导管轮流下料,不便某些导管较长时期不供料、不提升,混凝土导管要经常进行上下抽动; (3)混凝土导管下节端部不用带法兰盘的管节。 4.治理方法 待水下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抽除井内水后,将混凝土导管吊住割除。 7.4.6.2泄水管失效 1.现象水下封底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抽除井内水后,泄水管中没有地下水渗流出来,或有大量土砂涌出来。 、 2.原因

39、分析 (1)泄水管安装未按技术要求施工,使滤水头处被粘性土堵塞而不起泄水作用; (2)泄水管内倒滤层末做好,使土砂随地下水涌人井内。3.预防措施(1)泄水管安装前应先在井底铺碎石垫层,使滤水头不与粘性土接触;(2)泄水管内倒滤层要按设计要求做好,保证能泄水而不涌土砂。4治理方法当泄水管内有大量土砂涌出时: (1)进行封堵作业加以封堵; (2)如不能进行封堵作业或井边地面大量沉降时,则先在井内加压仓水; (3)井边如有降水井点则恢复开启,否则可补打降水井点; (4)采用泄水管内注浆封堵; (5)井周做隔水惟幕措施。 7.4.6.3混凝土渗水漏泥1.现象水下封底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将井内水抽除后,

40、井底渗水或漏泥。2.原因分析 (1)水下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好,混凝土有分层和夹泥情况; (2)地下水压力大、水量较多。3.预防措施 (1)加强水下封底混凝土施工管理,事先要将井底浮泥清除掉,并铺设碎石层将残余浮泥覆盖; (2)每根导管中混凝土下料间隔时间不应过长,避免产生冷缝、分层现象。4.治理方法将封底水下混凝土渗漏部位采用设置盲沟引流排除、压浆封堵等措施,或在井外侧用井点降水减压,为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创造条件。7.4.6.4封底混凝土破坏或上浮1.现象水下封底混凝土严重碎裂破坏或上浮抬升,有时沉井因封底混凝土末起应有支撑作用而产生附加沉降。2.原因分析 (1)封底混凝土厚度不够或混凝土强度末

41、达到设计要求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符或养护时间不够); (2)封底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好,混凝土内严重夹泥分层而不能起到整体受力作用; (3)泄水管孔不起泄水作用或降水井点失效或过早关闭,使地下水压力 (包括承压水)超过封底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4)刃脚斜面处封底混凝土厚度、强度不够,混凝土底板周边抗剪强度不能承受水土反力,而使底板上浮破坏。3.预防措施 (1)施工设计和施工实施都要保证封底混凝土能承受井底的水土反力,混凝土强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后才可抽除井内水; (2)保证封底混凝土质量,不便其产生分层隔离和大量夹泥现象; (3)泄水管施工质量要保证,降水井点要按设计要求设置和保证正常运转,并不能过早

42、关闭,使封底混凝土不受到过大的地下水压力; (4)封底施工要特别注意刃脚斜面处混凝土要达到底板抗剪强度要求。4.治理方法 (1)如沉井不明显下沉和封底混凝土上浮不多,则可采用渗漏水引流或压浆封堵等措施; (2)如沉井下沉和封底混凝土上浮不多,封底渗漏叉能处理好,刚采取技术措施(如井底注浆加固、井外侧井点降水等)将井位稳住后进行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 (3)如沉井下沉和封底混凝土上浮较多,井位不易稳住或封底混凝土支承强度不够,要采取技术措施 (井内加水或井底地基加固等)稳定井位,凿除封底混凝土,将井底土面挖到封底要求标高后,再次进行水下封底混凝土施工。5排水管道工程5.1 开槽埋管5.1.1放坡沟

43、槽在地形空旷、地下水位较低、土质较好、周围地下管线较少的条件下,可采用放坡或梯形沟槽断面,俗称大开挖施工。5.1.1.1塌方、滑坡开挖沟槽地处地下水位较高(离地表面05一1。0m)、表层以下为淤泥质粘土或夹砂的亚粘土时,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并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l.现象明挖沟槽产生基底隆起、流砂、管涌、边坡滑移和塌陷等现象。严重的出现沟槽失稳现象。2.原因分析 (1)边坡稳定性计算不妥,边坡稳定性末按照土体性质包括允许承载力、内摩擦角、孔隙水压力、渗透系数等进行计算; (2)边坡放量不足,坡面趋陡,施工时末按计算规定放坡; (3)沟槽土方量大,又末及时外运而堆置在沟槽边,坡顶负重

44、超载; (4)土体地下水位高,渗透量大,坡壁出现渗漏; (5)降水量大,沟槽开挖后,沟底排水不畅,边坡受冲刷,沟槽浸水。沟槽开挖处遇有暗浜或流砂。3.预防措施(1)应确保边坡的稳定,放坡的坡度应根据土壤钻探地质报告,针对不同的土质、地下水位和开挖深度,参照表51-1作出不同的边坡设计。 (2)检查实际操作是否按照设计坡度,自上而下逐步开挖,无论挖成斜坡或台阶形都需按设计坡度修正。 (3)为防止雨水冲刷坡面,应在坡顶外侧开挖截水沟,或采用坡面保护措施。 (4)在地下水位高,渗透量大以及流砂地区,需采取人工降水措施。一一般用井点降水。 (5)采用机械挖土时,应按设计断面留一层土采用人工修平,以防超

45、挖。在开挖过程扒若出现地面裂缝,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展,确保安全。(6)减少地面荷载的影响。坡顶两侧需堆置土方或材料时,应根据土质情况,限定堆放位置和高度,一般至少距离坡边35m,堆高不得大于1.5m。 (7)掌握气候条件,减少沟槽底部暴露时间,缩短施工作业面。4.治理方法 (1)对已滑坡或塌方的土体,可放宽坡面,将坡度改缓后,挖除塌落部分。 (2)如坡脚部分塌方,可采用临时支护措施,挖除余土后,堆灌土草包或设挡板支撑。 (3)坡顶有堆物时,应立即卸载。 (4)加强沟槽明排水,采用导流沟和水泵将沟槽水引出。 5.1.1.2槽底隆起或管涌 1现象 沟槽在开挖卸载过程中,槽底隆起;出现流沙或

46、管涌现象。 2.原因分析 (1)粉砂土或轻质亚粘土层在地下水位高的情况下,因施工挖土和抽水,造成地下水流动和随之而来的流砂现象。 (2)沟槽开挖深度较大,沟槽边堆载过多;采用钢板桩支护时插入深度不足;基坑内外土体受力不平衡。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对地下水位、地层情况、滞水层及承压水层的水头情况作详细的调查。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技术措施。 (2)采用井点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软弱土得到固结,提高槽底以下土层的c、值。形成抵御管涌和隆起的强度。 (3)减少地面超载或交通动载的影响。 (4)经过计算的钢板桩插入深度和结构刚度,应超过槽外土体滑裂面的深度和侧向压力,并达到切断渗流层的作用。 (5)

47、开挖过程中支护作业都要严格按施工技术规程进行。 (6)掌握气候条件,减少沟槽底部暴露时间,尽量缩短施工作业面。 (7)采取措施防止因邻近管道的渗漏而引起的支护坍塌。 4.治理方法 (1)当发生管涌时应停止继续挖土,尽快回填土或砂,待落实降低地下水、槽底下部土体的加固等技术措施后再进行挖土。必要时可以加水压底,但应解决抽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2)一旦发生隆起,必然产生滑坡、支护破坏、甚至已铺设管道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必须确定补救方案。原则上进行卸载、整理和恢复支护、重建降水系统,并对槽底加固处理,而后继续挖土;对受损结构,视程度另行处理。 5.1.2支护沟槽 在土质较差的地区,挖土深度超过1.

48、2m时,就应开始支撑。开挖深度在3m以内的沟槽,可采用横列板支护;如土质较差,开挖深度大于3m的沟槽,宜采用钢板桩支护;如土质极差、含水量高、粉砂地区以及邻近有建筑物、地下管线或河道旁等特殊地区开挖沟槽时,还需采用树根桩支护、地层注浆或高压旋喷桩、深层搅拌桩等加固支护措施。 5.1.2.1横列板、钢板桩支护失稳1.现象 因支护失稳出现土体塌落、支撑破坏,两侧地面开裂、沉陷。 2.原因分析 (1)支撑不及时,支撑位置不妥造成支撑受力不均,以及支护入土深度不足,导致支护结构失稳破坏; (2)未采取降水措施或井点降水措施失效,引起流砂或管涌,致使支护结构失稳破坏; (3)支撑结构刚度不够,槽壁侧向压

49、力过大。 3.预防措施 (1)根据沟槽土层的特性,确定钢板桩、支护竖板的插入深度和支护结构的刚度。其插入深度应超过槽外土体滑裂造成的侧向压力面,并达到切断渗流层的作用。 采用钢板桩支护时,应根据沟槽开挖深度和土质条件选取合适的板桩入土深度(t)和沟槽深度(h)的比值: 在一般土质条件下,沟槽深度在5m以内,t/h值可取0.35;57m深取0.5;在7m以上时宜取0.65。 土质条件较好,在液性指数i0.25的硬塑粘性土、降水良好的砂性土层中,t/h可按以上数值适当碱少。 土质条件较差,在液性指数il的软塑、流塑的粘性土、降水效果不明显的粘性夹粉砂土层中,t/h宜按以上数值适当增加。 (2) 在

50、邻近建筑物或河道等地区开挖沟槽,除加深钢板桩入土深度外,还需在沟槽外侧进行加固支护措施。如施打树根桩、地层注浆、施打高压旋喷桩或深层搅拌桩等形成隔水惟幕,防止基底隆起、管涌等现象发生。 (3)选用合适的支护设备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如钢板桩一般用28c、30c,横档支撑用钢板桩内置l0cm20cm方木;横列板现常用组合钢撑板,其尺寸为厚66.4cm,宽1620cm,长200400cm,用铁板与角铁焊接而成。如施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可用成材7.5cml5cm(400600)cm,竖列板刚采用木撑板l0cm20cm(250300)cm; (4)横列板应水平放置,板缝严密,板头齐整,深度直到沟槽碎石基

51、础面,支撑完毕届操作人员应经常核对沟槽中心线和现有净宽。当沟槽宽度在3m以内时,铁撑柱套筒可使用63.5(56)mm钢管;沟槽宽度大于3m时,宜采用桐木支撑或方钢支撑(根据沟槽宽度可分别选用l5cml5cm、20cm20cm等)。铁撑柱两头应水平,每层高度应一致,每块竖列板上不应少于两只铁撑柱。上下两组竖列板应交错搭接。铁撑柱的水平间距不大于2.5m,垂直间距不大于1.5m。头档铁撑柱距离地面为0.60.8m。每道支撑都应经常检查,充分绞紧,防止脱落; (5)开挖过程中支护的作业都要严格按施工技术规程进行。施打钢板桩首先要保证入土深度,并施打垂直;一般用定位夹板夹住打桩,咬口紧密,达到横平竖直

52、;横挡板的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同横列板、竖列板要求。在排管前,应进行替撑。管顶上的一道支撑与管顶净距离不应小于20cm。离混凝土基础(或钢筋混凝土基础)面上20cm处应加设一道临时支撑。在混凝土基础侧面与板桩或竖列板之间用砖块或短木填塞稳固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 (6)在粉砂土或淤泥质粘土层,且沟槽邻近河道、建筑物等特殊地区,开挖沟槽前,可采用井点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软弱土得到正常的固结,提高槽底以下土层的c、值。深度在68m以内,可用轻型井点;8m以下,宜采用喷射井点。采用井点降水后,由于土壤固结压缩,沟槽两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对邻近建筑物有影响。必要时还应采取回灌水等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周边沉降。 (7)采取措施防止因邻近管道的渗漏而引起支护结构的坍塌。 4.治理方法 (1)沟槽支撑轻度变形引起沟槽壁后土体沉陷之50mm,地表尚末裂缝和明显塌陷范围时,一般采用加高头道支撑,并继续绞紧各道支撑即可。 (2)沟槽支撑中等变形引起沟槽壁后土体沉陷50100mm,地表出现裂缝,地面沉陷明显时,应加密支撑,并检查横列板或钢板桩之间缝隙有无漏泥现象,发生漏泥现象可用草包填塞堵漏。 (3)沟槽支撑严重变形,沟槽两侧地面沉降100mm,地表裂缝30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