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近岸海域底栖次级生产力的变化(2)_第1页
厦门近岸海域底栖次级生产力的变化(2)_第2页
厦门近岸海域底栖次级生产力的变化(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厦门近岸海域底栖次级生产力的变化(2)2. 2 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总次级生产力 P 值为 4. 6 ±10. 1 g AFDW·m- 2·a- 1( 分布范围在 0. 3 74. 4 g AFDW·m- 2·a- 1) .其中,同安湾的 P 值最高,为 12. 3 ±20. 0 g AFDW·m- 2·a- 1,与其他 4个海域有显着性差异( PP / B 均值为 1. 0 ± 0. 4 a- 1,5 个海域的 P/B 均值介于 0. 7 1.

2、 3,春秋 2 季的 P/B 均值分别为 1. 2± 0. 4 和 1. 1 ± 0. 5 a- 1.详见表 1 与图 3c、d.2. 3 次级生产力的组成。在次级生产力的组成中,软体动物( 2. 5 ± 10. 1g AFDW·m- 2·a- 1) 和多毛类( 1. 2 ±1. 0 g AFDW·m- 2·a- 1) 为该海域的主要贡献类群,二者占年均总次级生产力的 80. 7%,其中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分别在 11 和 31 个站位中的次级生产力占比超过50% .但厦门近岸各海域的次

3、级生产力组成略有不同,同安湾和大嶝海域以软体动物为最主要优势类群,其 P 值占总次级生产力的比值分别达 66. 9% 和63. 6% ,而围头湾、九龙江口和厦门外海域则以多毛类为主要优势类群,其 P 值占总次级生产力的比值分别为 35. 3%、45. 5%和 60. 2%( 图 4) .2. 4 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一般而言,物种多样性和数量较高的区域其对应的次级生产力也较高,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厦门近岸海域次级生产力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P3 讨 论。3. 1 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中,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其主要贡

4、献类群,秋季 P 值略高于春季,但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同安湾 P 值( 12. 3± 20. 0 g AFDW·m- 2·a- 1) 明显高于大嶝、九龙江口、厦门外海域和围头湾等 4 个海域,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P3. 2 次级生产力与其他海域的比较。对比我国其他海域( 表4) ,本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P 值的排序为深沪湾( 0. 6 g AFDW·m- 2·a- 1)对比同安湾的历史资料发现( 表 3) ,1992-2013 年,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呈现先急剧减少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如199

5、2 /1993 年 该 海 域 的 次 级 生 产 力 可 达 22. 9g AFDW·m- 2·a- 1,2004 年减少到 5. 2 g AFDW·m- 2·a- 1( 周细平等,2008) ,而本次调查又增加到12. 3 g AFDW·m- 2·a- 1,这与厦门近年来加大海域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有关,同安湾是半封闭海湾,受陆源营养盐影响较大,高集海堤又严重阻碍了东、西海域的水体交换,造成海域面积和纳潮量大幅减少,是易发赤潮海区( 庄宏儒,2006) ,2010 年开始同安湾海域清除了大量的海上水产养殖设施,

6、尤其是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改善了该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打开了厦门东、西海域的生态通道( 陆荣华等,2011) .3. 3 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受水体和沉积物质量的影响,但各因子对次级生产力及其组成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加之不同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Waters,1977) ,使得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Walther 等( 2011) 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有机质有密切关系; Ponti 等( 2007) 认为,在寡营养状态下,丰富的外源性有机质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但当有机质过于丰富时效果却适得其反,因过量的有机质会

7、造成底质环境的缺氧,使底栖动物生产力下降( 龚志军等,2001) .在本研究中,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这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已经对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控制陆源有机物的输入是维持该海域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此外,由于本次调查缺乏底质粒径等其他环境因子,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分布是否与其有密切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陈 峰,刘维坤,陈瑞祥,等。 1993. 中国海湾志( 第 8 分册) ·福建省南部海湾。 北京: 海洋出版社。方平福,章书声,鲍毅新,等。 2013. 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生态学杂志,32( 1) : 106 -113.龚志军,谢 平,阎云君。 2001. 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湖泊科学,13( 1) : 79 -88.李少文,李 凡,张 莹,等。 2014.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生态学杂志,33( 1) : 190 -197.李新正,王洪法,张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