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模式、特征及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际上开始了一个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引导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其主导模式是农村的工业化和依附于工业化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最大特征,是它未能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成功最终将可能取决于经济结构转换条件下农民的市民化。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模式;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4009706 一、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分析 农村社会转型可以认为是一个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农村社
2、会转型的经验看,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进步的农村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农业、农村发生分化,农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内涵是由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小农生产方式占主导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农村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 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农村土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际上松动了对农村生产要素的禁锢政策,启动了中国农村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阀门,各地农民开创了利用农村内部各类资源的农村社会转型模式,导致了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同程度的裂变和农村社会转型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利
3、用内部资源实现社会转型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利用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南沿海一带以土地的出租和出让等方式招商引资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农村原有僵化的、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嵌入”新型产业农村工业,农村工业的发展对原有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改造,促成原有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拉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尽管学术界以投入农村乡镇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把东南沿海农村乡镇企业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江浙一带以当地农民集资为主发展起来的所谓“内源型”的农村工业化;二是以引入外资为主发展起来的珠三角一带的所谓“外缘型”的农村工业化。但
4、是,因为兴办工业企业,首先要占据一定的土地,无论具有什么来源的资金都注入到了不能流动的集体土地上,因此这两种类型都可归结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型的社会转型模式。实际上,这一类型带动农村转型的地区出现了两个结果:一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分化解体的同时,与现代工业社会整合,生成融入于原大、中城市的新型社区,较彻底地完成了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另一个是一些已经发生了农村传统社会分化解体的地区,由于未能与现代城市、工业进行整合,出现了农村工业化衰退,而农业又退不回去的尴尬局面。 第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型。这种类型主要体现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有约2亿农民转移到非农
5、产业就业,其中绝大部分比例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使当地农村人口对土地形成的压力得到缓解,打工收入汇入家乡,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资金来源,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促成农民的职业分化,农村社会的封闭性也不同程度地被打破,带动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转型。 第三,农村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利用型。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尤其是地理条件缺乏优势的地区,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具有一定发展资金积累的情况下,针对当地缺乏产生农村工业的基础,原有的农业产业也不存在能推动农村转型的产业的状况,在“出去见过世面”的“能人”的发动下,农村内部产生
6、了利用当地人文历史遗产或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新兴产业,采取生态村,旅游村,“农家乐”等形式,寻求这类农村进入现代社会的支撑产业,进而促成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化。 第四,农业产业利用型。这种类型大多出现在农业资源具有一定优势,或是土地资源相对宽松,或是当地具有某种特色农产品的地区,通过“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农业技术,把农户组织起来,开发特色农产品,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这一类型的实质是以开发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依托,转换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用农业产前、产后产业联结当地具有特色的产中产业,搞食品工业一体化,通过公司+农户以及公司+基地+标准等形式的农业
7、产业化组织,来带动该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农村社会转型是以农村内部各种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如果以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为标准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模式是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利用型和由此带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型,其实质内容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化。 二、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特征分析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农村社会转型的主导模式并未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 上文已指出土地资源利用型的农村工业化型和依附于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型,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导模式,但是
8、,它们并未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为政的局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并无根本改变,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并没有形成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整合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农民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一是用其掌握的土地资源,二是用其劳动力资源。 一方面,农村的土地难于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土地资源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国家征用集体土地的形式。通过国家征用农村的集体土地,农民的土地来参与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但是,这种循环并非良性的,原因在于,在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过程中,不仅伴随着农民土地级差收益的严重流失,而且农民也丧失了自己和家庭赖以
9、生存的基本保障,造成了农民群体“上访”事件的增加,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最不稳定的“隐患”。二是以农村集体土地参与的工业化,虽然基本上保住了农村集体土地的级差收益,但是,由于它是属于农村的工业化,具有分散性、小规模性和浪费资源的特征,即使在已经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地带的“城市非城市,农村非农村”的“准城市”,农村集体用于经办企业的用地,也属于村集体所有,也是各家各户的承包地的出租,只不过各户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利益均被村集体分配的股金所代替而已。这些土地的规划并未纳入国家计划,这些“准城市”的建设并未纳入当地城市的建设规划中,事实上处于一种自发的、无序的、杂乱无章的状态。
10、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整合性较弱。在发达国家,农民参与工业化的过程是农村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劳动力资源被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吸收是发达国家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在英国的农村社会转型中,著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结果, 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农民身份转变城市工人。中国自1979年实行经济改革后,尽管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禁锢政策已经基本上废除,但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处在改革的摸索阶段,根本无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在城市工业化的主导下,参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在农民摆脱贫困的愿望的推动下,在农民千方百计地试图把其
11、掌握的已经具有相对自主权的资源土地转化成资本的情况下,我国农民自发创造了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成为农民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导。而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大多数农民的就业形式便是“离乡不离土”,“进厂不离土”或“进厂不进城”,即使是千里之外的农民到东南沿海一带成为“农民工”,其身份也大多是处于农民工人农民的不断转换中,彻底转变农民身份,融入城市、工业的生活、生产圈的比例不大,农民市民化的比例很低。 (二)出现了抵制农村城市化的倾向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农村,尤其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地带的农村。出现了农民不愿转为城市户口,不愿转成居民
12、,甚至有的已经被征地转为居民的,也要求重新转为农民,回到农村争夺土地收益的现象。 产生以上现象的表层原因是,在国家与农村集体土地利益的“争夺”中,发达地区的村集体为了把法律赋予的、具有永久性质的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所带来的收益留住,创造了以集体土地出租,或者在集体土地上盖厂房出租等方式,吸引外部资金建立乡镇企业,使集体土地升值,并保留在村集体的土地利用方式。每年一个农民从村集体得到的级差地租“分红”大大高于农民经营土地的收益,利用集体土地进行农村工业企业开发带来的数量不菲的土地级差收益,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现行土地政策的矛盾和不完善:法律既给予政府征
13、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力,又给予村级组织把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权力;还不加区别地规定了农村土地的承包期。在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秉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宪法赋予国家征收土地的权利。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中也强调了政府征用集体土地的权力,这就为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在土地管理法第43条中又规定:“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这就为村级组织兴办工业占用耕地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在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
14、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这又为农户长期据有以其土地出租兴办的企业的收益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不加区别地把经营农业种植业的农民和已经出租土地,不干农活,从集体“分红”就能得到不菲收益的“准农民”混为一谈,都赋予法律保障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也是违反公平原则的。如果不做制度上的变革,在那些能产生高昂的土地级差收益的农村,伴随着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和固化,就会产生农民抵制转为市民的逆城市化现象。 (三)农村分化的不彻底性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农村原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结构分化的过程。在这个分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
15、并存,传统因素逐渐被现代因素改造和同化的过程。当传统因素被现代因素改造后,农村传统社会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农村工业化主导的农村社会转型导致的农村分化,总的看来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尽管有些地区的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程度要高一些,但是,由于土地城市化过程的困难造成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迟缓,这些地区最终还是未能彻底地实现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分化是指在农村工业化的促进下,农村资源在无计划也无市场机制的重新配置下,农村经济结构、农民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单一性、凝固性被打破、被改造的过程。它包括农村产业分化,农民职业分化,农村社会结构的分
16、化,实质上是农村资源重新配置,农村由传统农村向城镇化(有的农村向城市)的转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产业分化一是在原有农村产业中“嵌入”农村工业,导致农村产业由原来的以种植业为主向以农村工业为主或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转化。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分化,这种分化是在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分化,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各自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产业,这些独立的产业的结合和一体化,促成了农业的产业化。所谓农民的职业分化是在农村分工、分业发展,造成农村各产业边际效益的不同,农民自发地或在乡镇、村集体的帮助下,由低边际效益的农业向高边际效益的工业、服务业的职业变化,相当部分的农民与土地、农业分离,农民的身份向兼
17、业农民、准居民或居民身份转化。在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民身份分化的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的封闭和停滞被打破。农村社会结构产生分化。原来的以血缘、地域联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封闭的农业社会裂变为农、工、商多因子的、开放的社会,农村中原有的以地位、身份为依据划分的等级秩序也被破坏。农民可以依据新的社会标准,依据自己的努力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和成员的关系。在以上农村产业分化,农民分化和农村社会结构分化的作用下,农村原有的超稳定的经济、社会结构被瓦解,一方面,使一些镇、村继续存在的功能下降,为合并镇、村,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提供了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使一些农村向城镇或城市转化。 但是以上
18、“分化”是不彻底的,造成以上“三个分化”不彻底的原因,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工业由于与城市工业的整合性差,造成农村工业的衰落。在农村工业衰落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下降,其农村分化必然出现倒退;二是在一些被融入现代工业的农村,工业的有机构成必将提高,吸纳农民就业的比例不可避免地会下降;三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并未完成彻底的职业分化过程,他们离乡不离土,很难完成向市民的转化。四是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非常庞大,农村地域广袤,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职业分化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并未出现。 三、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趋势分析 (一)农村内部资源利用要由对紧缺资源的利用向宽松资源的利用转化,并伴随着向利用城市
19、资源的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从资源投入的来源看,无论是由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和人文、历史遗产还是由农村生态资源带动的农村社会转型,都属于利用农村内部资源型。第一种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实现农村工业化型的发展空间会逐渐缩小和丧失,而后三种资源的利用潜力是巨大的,是应该提倡和大力扶持的。如果能成功地实现农村内部资源利用的转化,中国的农村转型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首先由于我国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的客观现实,土地的工业利用是受到自然和人为的严格限制的。其次,分散化的农村工业化是没有出路的。问题就归结到乡镇企业能否参与到良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循环中,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摒弃了最初分散化和独立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模
20、式,融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那么就能最终带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这个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就是比较彻底的,否则,该地的农村社会转型就有可能陷入“地方工业化受挫”的境地中。从目前农村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在我国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随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与规模扩张、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专业市场的扩大,基础设施薄弱的小城镇已无法满足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人口及产业向城市的集中”。从1999年开始,以上地区的农村工业“发生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和专业市场向产业升级、企业集中于园区及城市迅速扩展的重大转型。”随着以上经济转型
21、的发生,这类地区的乡镇工业重新整合,一类是原有的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融合为一体,成为城市先进工业的一部分;另一类是原有乡镇工业凋敝,城市先进的、规模化的工业利用这一地区的土地进行扩张,城市工业延伸至这一地区,使其成为城市某一产业分工链上的一环,或成为城市某一产业的一个车间或分厂,把这一地区农村带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这一地区遂参与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农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但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以农村工业化引发的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变,很难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表现出独立的、分散型的、各自为政的特征,这样的农村社会转型是难以为继的,很难逃脱自生自灭的结果。这些地区只有调整
22、转型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农村社会转型继续前行。 我国农村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继续保持和发展乡镇企业对我国农村“宽松资源”劳动力的利用,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民如果能以劳动力资源为主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那么诸如“三农”问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等等都能比较顺畅地得到解决。而农村人文历史遗产和生态资源利用模式对于农村资源的保留和可持续利用是有帮助的,也应成为具有这些特殊资源的农村地区发展的方向。 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上是政府城乡发展战略的大转型,随着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为取向
23、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建立,城市资源支持农村发展将走向正确而宽广的轨道,农村的发展将能广泛地利用城市的资源。 (二)外部环境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模式、转型目标的特殊性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是在国际市场竞争紧约束、劳动力转移紧约束,就业压力大、土地资源高度紧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将长期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寻求和制定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目标模式成为首要的难题。而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目标的决定。 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转型,还是英国、法国以工业化发展为带动的农业社会转型,其现行的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的高度规模化、高度机械化、高技术化,政府的高补贴化都不是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能够遵循的模式和目标。而剔除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过高补贴政策和农业的资本密集方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由小农生产方式向农业的资源节约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化可能成为中国小农生产方式转型的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家具甲醛含量检测与维修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混凝土工程合同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3篇
- 湖区环境治理行动方案模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机构担保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按揭借款合同利率调整机制3篇
- 网络商城课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广告车租赁与品牌推广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十二岁生日演讲稿范文(2篇)
- 2025年度电子商务销售合同范本2篇
- 课题申报书:大学中学融通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 妊娠剧吐的护理查房
- GB/T 5023.5-2008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5部分:软电缆(软线)
- GB/T 36127-2018玉雕制品工艺质量评价
- GB/T 304.3-2002关节轴承配合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 漆画漆艺 第三章
- (完整版)100道凑十法练习题
- 光伏逆变器一课件
- 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
- 《基础马来语》课程标准(高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