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案_第1页
拟行路难教案_第2页
拟行路难教案_第3页
拟行路难教案_第4页
拟行路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

2、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明确: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 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 创制新词, 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

3、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 理解。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 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 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 (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

4、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 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 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 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 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 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

5、有名的是拟 行路难 18 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卷。现存鲍 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 ,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 ,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 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 ,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 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 了家乡的山水。-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

6、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 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领悟诗歌主旨: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 不遇的愤懑之情。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最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 后似乎还是“认命”了。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

7、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 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 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 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

8、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 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 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 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 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

9、得淋漓尽致。总结: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 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 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 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 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 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

10、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 程表现的曲折婉转。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 不同的态度。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六、总结全文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 “才秀”而“人微” , 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千古的悲怆。

11、值得庆幸的 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 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 的!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认命不认命认命抨击悲愤无奈蜀相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12、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古体诗:古诗、乐府诗古典诗歌绝句(四句)近体诗(格律诗)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 都押韵。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 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 己

13、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 ,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 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 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 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 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 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

14、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生读,教师读四、分析诗歌(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15、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老臣 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着,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 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

16、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 ,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 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 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

17、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 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 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 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 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 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

18、 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 口。为此,我们可以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 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 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老师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 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4、揣摩语言,分析“自” “空”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