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_第1页
浅谈国内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_第2页
浅谈国内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_第3页
浅谈国内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_第4页
浅谈国内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国内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目录摘要4关键词4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4 1.1、民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不高4 1.2、农村环境问题突出5 1.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5 1.4、环境规划不合理6 1.5、环保投融资体系未完善6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6 2.1、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6 2.2、人类自身的原因7 2.3、环境法制不健全,执法机构薄弱,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现象相当突出 7三、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8 3.1、提高民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和积极性8 3.2、加强和完善环保投融资体系9 3.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0 3.4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10 3.5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11参考文献

2、12谢辞13附件14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向往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良好生存环境正离我们远去,“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复杂的国情中,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环境,但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关键词环境保护 问题 对策Abstra

3、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of people yearning for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blue sky and white clouds are far away from us. Environmental cri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wor

4、ld today research. However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complex situation, althou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made progress, but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v

5、ide people with hitherto unknow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but also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aused great pressure. In recent year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ion has been basically brought under control, environmental quality

6、 gradually improved the local area, b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keywo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1.1、民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不高。民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 ,没有民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23的

7、被访问对象认为“环境保护通俗的说法就是环境卫生”;7.4的被访者认为“我国水资源丰富,不存在水危机”;12.6的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环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46.4的被访者在购物时,没注意过“环境标志”;对列出的7道环保知识题的掌握程度仅为33.31,调查者的环保参与行为还不到50。“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不高,环保参与度还很低,环保满意度情况则表现一般。”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说。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

8、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 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1.2、农村环境问题突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日益恶化。农村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全国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3年的每亩化肥投入量从1980年的每亩12.3斤(折吨量

9、)提高到43.1斤,比1980年高出34.8%。而且,目前盲目偏施化学氮肥,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农村养殖业排污量剧增,目前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 湖北省每年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5倍以上。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现重金属与

10、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复杂情况,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等等数也数不清的例子。1.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

11、%、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1.4、环境规划不合理。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1.5、环保投融资

12、体系未完善环境投入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量的投入,环境规划和环境目标就无法实现。从80年代起中国环境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如此,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中国污染治理投资存在大量的历史欠帐,中国积累的环境问题难以通过当期环保投资解决。在投资主体方面,长期以政府作为环境投资主体的局面,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许多资料显示,由于环境决策的不科学、环境规划的不合理、环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国现有环保资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要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扩大对环保产业的有效需求。为此在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促进环保产业有效需求的投融资政策。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1

13、、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2.1.1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

14、长。2.1.2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2、人类自身的原因“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

15、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第一,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速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

16、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

17、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

18、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2.3、环境法制不健全,执法机构薄弱,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现象相当突出一是环境立法不完善。现行环境法律的一些条款过于原则和宽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些领域至今无法可依。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决策者和决策部门违法决策,将污染项目摆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内;有的地方领导以权代法、以言压法,干扰环保部门依法行政;还有的地方以发展经济、“

19、简政放权”为名,擅自取消法律规定的环境审批手续,致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失控。三是环保机构薄弱。大多数地方环保机构未列入政府序列,有的地方甚至无环保机构。一些环保任务很重的基层环保执法人员严重缺乏,难以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致使污染严重的项目“遍地开花”,环境保护工作处于“失控”状态。三、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3.1、提高民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

20、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此外,要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律,国务院在最近发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今后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将有几项重大举措:第一,启动农村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用5至10年时间,使农村现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要有比较大的改善。第二,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从

21、而使当前农村环境条件和社会基础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协调发展。第三,结合我国当前“菜篮子”基地的建设,加大对“菜篮子”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好环境方面的有关工作。第四,加强有关法制法规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规模化养殖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今年要在立法方面加强工作。 旨在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江苏省、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安徽省绩溪县等已不同程度开展了示范试点工作。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根据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采取有效措施保

22、护农村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大量事实证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坚持不懈

23、地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节能减排和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着力点,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中的主体作用。调整环境规划,使规划实用化,完美化。例如推进农村“三集中”。针对乡镇面源污染问题,可通过开展农村“三集中”工程,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集镇(社区)集中,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此,要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为群众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三集中”为工

24、作目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城镇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环境规划,要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3.2、加强和完善环保投融资体系。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环境事权基础上,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投资权责关系,逐步加快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多样性、资金管理的金融性和资金使用的有偿性迈进;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为多个投资主体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放开市场,敞开城门。向外资、内资、团体、个人全方位开放,让公益事业大家来办。三是要鼓励竞争。

25、让多种经济成分,多个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提高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一个基于市场为主导、企业和个人为投资主体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3.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3.4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着依法取缔。对通过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环保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对污染处理设施建没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