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六项职能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项职能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项职能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项职能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项职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力资源管理的六项职能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当一名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部门经理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长谈,了解他到本公司后,对个人的发展有什么打算,一年之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三年之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除了个人努力之外,需要公司提供什么帮助。每年年末,部门经理都要和员工一一对照上一年的规划进行检查,然后制订下一年的规划。职业生涯计划不仅为员工架起了成长的阶梯,而且使公司的发展获得永不衰竭的能量。也正是这种为员工的长远发展着想的制度,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司的重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国内公司在这方面欠缺的情况

2、下,这无疑是吸引大量人才的“杀手锏”。微软亚洲公司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五大法则的第二条:根据员工个人的兴趣和追求,帮助他们实现职业梦想。微软亚洲公司每年会召开两次大型的内部会议,分别是“年中职业讨论”和“年底职业评审”。年中的会议主要是由员工谈他们对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构想以及学习所得与不足,同时员工们还要给自己的老板打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把握到员工的思想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知识型员工不只满足于对金钱的低层次需求,而且更加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升迁,同时他们也比较重视组织为他们提供的环境是否有利,因而,要管理知识型员工,必须从组织文化和环境、团队建设以及知

3、识型员工的个人发展这三个维度考虑。在制定知识型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也应从这三个维度去设计,据此构筑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一)知识型员工与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要互相匹配在知识经济模式中,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知识型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对学习的需要,力求自我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的自我发展目标是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有职务和现有工作的胜任,当企业不能为他们提供充分施展其才能的舞台和实现人生理想的空间时,他们就会另求“高枝”。所以说,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留住人的基本条件。企业通过参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员工的兴趣

4、、愿望和理想,寻找其与企业理念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是满足员工与企业组织双方需要的极佳方式,它将二者的需要、目标、利益相结合,相匹配,以达到动态均衡和协调,获得“双赢”效果。(二)建立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互动模型中国向来是一个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国度。在企业中也一样,组织领导者应努力提供利于员工交流、学习的机会。现代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要加强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和对人性的尊重。企业对于合作的鼓励和倡导应在奖励制度中表现出来,要奖励以公司利益为重、团结合作的团队,营造一种信任、坦诚、无私和团结的氛围。在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首先要

5、重视企业整体各员工规划的协调,要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并共同为之努力,齐心协力,每个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与潜力,互相弥补劣势和不足。(三)建立多通道的职业晋升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职业生涯路径,建立多通道的职业晋升激励机制,建立为赋予知识型员工平等地位、报酬和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而设计的一种职业生涯路径系统和激励机制。例如,双梯阶职业晋升激励机制,即形成两条平行的职业生涯路径: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和专业技能职业生涯路径。管理型知识员工沿管理梯阶的晋升意味着享有更多的制定决策的权力,同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技术人员沿技术梯阶的晋升意味着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同时拥有更多从事专业活动的资源。在两条路径的平行层

6、级结构中,相同级别的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这就使得走技术梯阶的知识员工能与管理型知识员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层级。这种双梯阶职业晋升激励机制还允许技术型知识员工自行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他们可以在两条平行的管理和技术梯阶之间横向移动,发展机会大大增加。(四)建立多形式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式晋升是职业生涯发展中对员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事实上职业生涯发展还包括工作轮换、赋予更多责任等其他多种职业生涯发展方式。工作轮换是指在企业的几种不同职能领域中或在某个单一的职能领域为知识型员工做出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安排。工作轮换可以有效增加知识型员工的接触面,使知识型员工达到学习新的岗位知识的目的,这同

7、样受到知识型员工的欢迎,起到激励作用。赋予员工更多责任是指给予员工更多的管理或业务责任,这样也可以达到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的目的。(五)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自我开发从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的角度需制定与知识型员工个人性格特征相符的,有益于其成长和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符合员工的个性、特点、能力等。另一方面,企业要给知识型员工留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员工职业生涯自我开发基本上有三个方向:一是纵向发展,即职业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提升,逐渐达到组织中的一定等级层面;二是横向发展,即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的调动,或沿着一种职能或技术方向移动,这种横向发展可以发现员工的最佳发挥点

8、,同时又可以使员工积累各个方面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向核心方向发展,虽然职务没有提升,但是却担负了更多的重任,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决策活动,不断接近组织核心,并成为组织的核心骨干发挥作用。总之,在制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组织、团队建设及知识型员工个人等因素。首先,从组织整体角度,员工的个人规划要以组织整体的环境和自身特点为依据,与组织整体的战略规划相一致,使员工成为组织的一部分,同时也提高了规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其次,从团队建设角度,组织中的任务通常要几个人或团队共同完成,团队人员要互补,各员工的规划要相互配合、方向一致,从而有助于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此外,从

9、员工个人角度,规划要依据个人的性格、特点、能力制定,要提升员工的兴趣,并给予员工一定的发展空间,使其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工作潜能。因此,制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时,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个人维度是组织和团队维度的基础和前提,是组织整体发展的内在动力;组织维度是个人和团队维度的提升和导向,代表组织整体战略方向,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团队维度是连接个人维度和组织维度的纽带,是维系共同发展的中间力量。没有个人维度,组织维度和团队维度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时组织维度和团队维度的上升也可以提高个人维度的价值。这三个维度只有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提高知识型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10、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组织整体的竞争力。招聘录用内部招聘方法是指在组织内公布空缺职位、发布招聘启事、在职位所需技能和现有员工的技能库进行搜索,从内部寻找聘用者并从内部招聘员工。外部招聘方法包括在报纸和杂志等媒体上刊登招聘广告,并从外部寻找人员来填补职位空缺。无论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招聘都取决于组织的内部晋升和内部调动战略。那么,组织在招聘人员时,是采用内部招聘还是外部招聘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通用电气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内部选拔ceo,日本许多企业的管理特殊之处就是内部晋升,而ibm、hp等公司的ceo则更多的是外部“空降”。从组织人员的招聘途径来讲,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一些公司的实际

11、运作中常常注重外部招聘,却忽视了从组织内部招聘人员。 在一些公司,外部招聘主要仅限于入门水平工作,高于入门水平的工作通常通过晋升的方法由目前的雇员来补充。晋升的可能性经常会增强士气和能动性。因为公司给了雇员一个在公司中晋升的机会。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晋升机会能导致流动率的下降、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及更好的工作效率。 一、组织内部招聘的优缺点分析 1. 组织内部招聘的优点 (1)组织和员工之间相互之间比较了解。首先,组织对自己的员工比较了解。组织如果拥有一份员工技能清单就可以把这作为内部招聘的起点,而且员工的绩效评价也是可以获得的,可以通过获悉候选人员的现任和前任管理者对其潜力的发展给予评价,即能够

12、有机会观察候选人的工作习惯、工作技能、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在组织中的适应性。组织可以得到现有员工的更为准确的资料,从而减少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其次,员工也了解组织的更多情况,知道组织的运作、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这样员工的预期不准确性和对组织不满意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2)创造了晋升的机会和防止可能的冗员。晋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和士气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重大的作用。如果员工知道自己有希望得到晋升和职业有发展就会为组织努力工作,这也是对员工的绩效和忠诚的奖励。反之,如果总是优先考虑外部人员填补工作空缺,就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3)成本低。与外部招聘相比,内部招聘在评价、测试和背景资料方面,能节约一定

13、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招聘的速度快。同时,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员工的能力,对以前在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上获得一定的回报。 2. 内部招聘的缺点 (1)易导致“近亲繁殖”。当只从内部招聘时,必须谨慎,以确保新思想和改革不被如“我们以前从没有做过”、“没有他我们一样能做好”等观念所窒息。 (2)易引发企业高层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不团结。在用人方面的分歧常常是高层领导之间产生矛盾的焦点,这不仅涉及到领导的权力分配,而且与领导的威信息息相关,这也是人事改革的一个侧面,会在企业政治方面引起异常激烈的明争暗斗,并对员工的士气和没有被晋升的员工的工作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几个同事申请同一职位时更是如此。这

14、样就可能形成不健康的冲突,导致组织内人际关系紧张。在一个职位空缺时,许多雇员都会被考虑补充那个职位,当然大部分会被否决,一些被否决的候选人可能会产生怨恨。一项研究发现,被否决晋升的雇员会比获得晋升的对手表露出更强的忿忿不平情绪和表现出更高的旷工率。 (3)易引发后续问题。一名员工可能会提升到一个他不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因此组织就需要能干的员工和强有力的管理开发计划,以确保员工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另一个问题就是内部晋升是以资历还是以能力为基础。 (4)过多的内部招聘可能会使组织变得封闭。不断从内部提拔人才可能会鼓励员工安于现状。一个必须改进组织流程的组织通常应适当从外部招聘人员。 (5)过多的内部招

15、聘可能导致效率降低的现象。例如,如果一位高级经理人员离开本组织,由一名直接下属接任,那这位下属的职位就需要找人来承担。当这个人晋升延伸到等级结构末端的时候,最初的那个职位就激发了许多人的注意。几乎所有的人员都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新工作,甚至当员工在组织中工作了很多年情况下,新职位也要求其调整思路以适应新的职责,并重新界定与同事的人际关系,这些人必须在他们过去的同事面前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并且在过去的同事成为下级后,面临的管理困难会不断涌现。由于许多人就职新岗位,内部招聘困难可能会恶化这个结果。直到这些员工都具备了与前任同等的工作能力,并重新界定了他们的工作关系,这种效率降低的状态才会改变。 内部招

16、聘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组织实施以稳定为主的战略、面临的外部环境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内部招聘可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在时间或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内部招聘可能较适宜。 二、组织外部招聘的优缺点分析 组织从外部招聘人员的渠道很多。那些快速成长的组织,或者需要招聘大量有技术的熟练工人或者管理才能的员工的组织就需要从外部招聘。 1. 外部招聘的优点 (1)人员选择范围广泛。从外部找到的人员比内部招聘多得多,不论是从技术、能力和数量方面讲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2)外部招聘有利于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外部招聘来的员工会给组织带来“新鲜的空气”,会把新的技能和想法带进组织。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价值观

17、、新的外部关系,使得企业充满活力与生机,能帮助企业用新的方法解决一直困扰组织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创新的企业来说就更为关键。在大学里,教职工系统通常是采用外部招聘的方法,因为学术研究需要新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很少在授予他学位的学校就职。 (3)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从外部获得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和有管理才能的人往往要比内部培训减少培训成本,特别是在组织急需这类人才时尤为重要。这种直接的“拿来主义”,不仅节约了培训经费和时间,还节约了获得实践经验所交的“学费”。 2. 外部招聘的缺点 (1)外部招聘选错人的风险比较大。这是因为外部招聘在吸引、联系和评价员工方面比较困难。 (2)需要更长的培训和适

18、应阶段。即使是一项对组织来说很简单的工作,员工也需要对组织的人员、程序、政策和组织的特征加以熟悉,而这是需要时间的。 (3)内部员工可能感到自己被忽视。外部的招聘会影响组织内部那些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空缺职位员工的士气。 (4)外部招聘可能费时费力。与内部招聘相比,无论是引进高层人才还是中低层人才,都需要相当高的招聘费用,包括招聘人员的费用、广告费、测试费、专家顾问费等。来自外部的员工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了解组织及其产品和服务、同事以及客户,完成这个社会化的过程。虽然候选人可能具备出色的技能、培训经历或经验,并且在其他组织中也干得比较成功,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保证其在新组织中得到同样的成功或有能力

19、适应新组织的文化。 三、内外结合的招聘 研究表明,企业在招募人员时最好采取内外部相结合的办法。具体的是偏向于内部还是外部,取决于组织战略、职位类别和组织在劳动市场上的相对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招募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内部与外部招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可能更多地需要从组织内部获得提升,而高层管理人员在需要引入新的风格、新的竞争时,可以从外部引进合适的人员。 内部招聘让员工看到了新的职业发展机会,会制造工作满意度和激励因素。此外,用现有的员工来填补空缺职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雇员适应组织文化。然而,如果内部招聘

20、系统不公平的话,就会产生别的问题。 避免从内部招聘或提升产生的负面冲击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立一个公平的程序,因为如果程序是公平合理的人们更能够接受失败。如果有了一个公平的晋升程序,大多数人是能够接受失败并保持高效的生产力。一是使用客观的选择工具,避免主观的选择方法,如根据无计划的面试,雇员的声誉和介绍信等。在那些挑选过程中,可以使用面试或测试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客观评价在工作描述中已具体规定的所需的工作能力。使用客观的选择方法给雇员提供这样一个信息:选择程序是公平的,并且担当某个职位的可能性是与能力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偏爱。二是与求职者公开沟通。告知求职者关于选择过程的工作方式和成功的求职者必须符合

21、的标准,决策过程保证公开。例如,如果一项工作要求交际能力是决定性因素,必须将这一点首先陈述出来。三是为落选的求职者提供信息反馈。告知落选的求职者选择的决策结果和原因,帮助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明确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他们成为今后空缺职位的可行的候选人。培训与开发浅析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来源:2009-4-20 15:48:00【】-【论文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培训;开发 【论文摘要】 在企业中,培训成了知识型员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该问题提出了对应措施。1、重视需求分析,关注个体差异;2、转变培训观念,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3、更新

22、培训手段和方法,完善培训内容;4、实施后续评估,达到有效培训;5、建立防范机制,降低培训后流失风险。 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在使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逐步转移到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较量上,而知识资源的竞争又表现在人力资源,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较量上,知识型员工现已成为企业实力的象征,成为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其在一个企业工作,追求的往往不仅仅是通过工作获得较高经济收入,而是通过工作得到发展和提高。这就使得对知识型员工的不断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及特征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是最早预见到知识的生产和转让将逐

23、渐成为首要产业,知识生产率的高低会成为衡量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而较早的提出和使用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他将知识型员工描述为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而国际着名咨询企业安盛咨询公司研究认为,知识型工作要求员工具备智力输入、创造力和权威来完成,而知识型员工主要包括以下人员:专业人员;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中高级经理。他们通常在以下领域工作:研发工作、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广告、销售、资产管理、会计计划、法律事务和金融、管理咨询等等。 从以上不同角度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型员工的一个共同点:拥有企业相对稀缺的宝贵资源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或者说掌握

24、着强大的知识资本。正是因为知识型员工的这个“优势”,知识型员工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潜在价值大、自主性强、成就感强、流动意愿强、工作内容具有创造性、绩效评价复杂和工作过程难以监督等特征。 二、知识型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培训不仅是发展员工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吸引、激励、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方法。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培训需求不明确 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许多企

25、业不进行需求分析,只是凭经验和模仿他人而机械地制定本公司的培训计划,没有将本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仔细分析设计和主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2、培训文化淡薄 在许多企业中,企业培训文化十分淡薄,培训制度往往被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短期行为和即期利益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统一性、长期性的培训解决方案。 3、培训方法较为单一、落后 我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重知识、技能培训,忽视思想、心理培训。培训方法以课堂为主、形式单一,实践性差,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培训模式”的效果相差甚远。 4、培训控制不力、效果评估滞后 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并没有实时反馈

26、学员信息,培训者没有追踪受训者是否在工作场所使用了新技能,大多数企业未能为受训者提供发挥其培训效能的支持性工作环境,加上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员工在培训中所获得知识很少能自觉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5、员工“跳槽”使企业怯于培训 培训日益成为企业吸引职场精英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风起云涌的“跳槽”风波对企业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企业面对知识型员工培训患得患失。企业老板们常常感叹:“煮熟的鸭子飞了”、“为人家做嫁衣”、“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完善知识型员工培训的对策措施 对知识性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必须有别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针对知识性员工在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27、行完善: 1、重视需求分析,关注个体差异 知识型员工对获得个体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而尊重他们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全过程中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企业在培训需求分析时,应该充分重视他们的个体需求,从组织需求、任务需求、个体需求三个层面展开综合分析,只有当企业充分了解培训是一种提供给员工的服务,以员工的需求为导向,并找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切合点时,这样的培训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2、转变培训观念,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 企业培训是一种计划性、战略性和连续性的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企业培训要与企业战略

28、密切结合,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应首先在企业远景的基础上,透露出战略脉络。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还要有前瞻性,培训的内涵即包括完成目前工作任务和提高目前绩效所需的培训,更要看到未来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通过培训做好人才储备。一个完整的培训制度应该包括培训计划制度、培训上岗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时间保证制度、培训经费单列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和培训质量跟踪制度等。 3、更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完善培训内容 西方管理及心理学家大卫戈尔在研究职业经理在职学习方式时提出了学习循环理论,第一重要的就是“兴趣和动力”。要使培训有效,千万不要先从概念入手,而是从图像或“点”开头。在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要以遵循学习

29、循环,激发学员兴趣为原则,要突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多借鉴国外的案例教学法、模块培训法、讨论法、游戏式等培训方法。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培训效果产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将互动式的学习方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拓展训练等)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向融合贯穿于培训过程中,让知识型员工可以在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使他们不再是组织这个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富有活力的细胞体。 在培训内容方面,美国员工的培训可供我们参考。美国员工的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美国企业对素质培训非常重视,如注重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理念、

30、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较高的追求目标。因此企业应该尽可能多的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素质培训,培训内容须突出创造力、团队精神和心理素质等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员工锻造健康的心理提供培训机会。4、实施后续评估,达到有效培训 培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可能无法立刻见效,但有可能几十年有效,正如杰克韦尔奇说:培训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是效益是无限的,培训结束后,不仅要由参加培训的人员评价培训效果,还要让受培训者的上司跟踪了解培训后的变化。企业可以参考国外学者dl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标准框架,对培训成果按反应(受训者的满意程度)、学习(受培训内容的了解及吸收程度)行为(对培训内容的应用即熟练程度)

31、、结果(通过培训个人绩效及其组织绩效提升的程度)进行评估。其中“反应”与“学习”层的评估信息可以在培训之后马上收集。由于学习效果的转化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知识型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才能体现,因此“行为”和“结果”层的信息需要进行后续跟进调查,而不能在短期内妄下结论。 5、建立防范机制,降低培训后流失风险 降低知识型员工的流动率,企业要寻求一套防范措施,具体做法 第一,完善培训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为员工设计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方案,使员工既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又在短期内不能完成全套培训,形成一种培训利益驱动机制。 第二,实行分割模块培训。对于个别重要技术培训最好分割培训内容,分割成模块,每

32、个人只对自己的模块熟悉,而最终的技术实现只有通过整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避免技术被一人垄断而造成的企业被动。 第三,签订员工培训协议并实施担保制度。企业通过协商的方式与知识型员工签订培训协议,建立担保制度。但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守劳动法有关员工权益的若干规定。 第四,制订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发展,制定企业培训计划时充分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企业与其核心员工的双赢发展。 四、结束语 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性员工无论在个性上,还是工作方式上,都具有许多新特点,因此,对于知识性员工的培训,我们更应从战略性角度去分析,而不应局限于战术的选择上。当前,我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

33、训虽然有了很大程度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企业应该通过员工的培训及潜能开发,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而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更直接途径就是培训。因此,企业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有特色的形成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能力培训体系,提供知识型员工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绩效管理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2011-1-4 10:56龙增杰【 】【】【】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面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绩效管理,拓宽知识型员工成长通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4、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xx厂为例,就如何加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1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内容 1.1 知识型员工的特性: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他们与传统的员工不同,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较强创新精神等特点。这个群体员工的个性特点主要有:首先,掌握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其次,深知自身价值来源于所掌握的知识,对自己专业的忠诚度往往会高于对组织的忠诚度;第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愿望;第四,成就感较强,愿意接受挑战性工作,需要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与决定权;第五,较易重新选择职业和岗位,发展的空间与选择的空

35、间都比较宽广。 1.2 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知识型员工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自身),对绩效产出的要求和关注内容各不相同,心理预期表现也有所不同。总的看,可以归结为对工作成果的关注、工作行为的关注和个人知识、能力的关注。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内容,应包含三个方面,即基于工作产出的成果指标、基于组织文化和氛围的行为指标、基于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积累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参与绩效评估的主体,应涵盖直接上级、同事、服务对象(或工作关联者)、所在的组织和员工自身。 2 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绩效指标与员工绩效指标关联度不高:根据xx厂绩效管理体系要求,公司下达的次年利润指

36、标、经济技术指标、质量指标和费用指标等,通过年度组织绩效会议和工作研讨会,每年年底分解到二级单位(部、间、中心),形成各单位的年组织考核指标;各二级单位依照管理层次再具体分解到班组、技术组,最后分解到相关员工,形成员工的年度绩效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部分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指标,在制定之前缺乏有效沟通或面谈,也缺乏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导致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关联不紧不密。 2.2 绩效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实现考核目的,绩效指标必须明确、可衡量,要求能量化的完全量化,不能量化的尽可能流程化。但在实践中,员工绩效计划偏重于定性和日常工作,考核指标比较模糊,难以进行定量考核,再加上知识型员工贡献的知识

37、、技能附加值难以量化,给部分员工造成绩效指标完成好坏与考核结果关系不大的印象,导致一些知识型员工制定绩效计划时,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缺乏针对性。 2.3 绩效检查难以融入绩效管理体系:上级部门进行的绩效检查与考核,管理责任大多要落实在基层单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身上。由于近年来安全及生产形势变化,各种临时性检查逐步增加,且各项检查的组织和牵头部门各不相同,有的是独立进行,有的是联合检查,相互之间沟通不太充分,检查内容及发现的问题也难免重复。结果是,一些从事基础工作的知识型员工面对各种检查经常感觉疲于应付,对五花八门的考核结果也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有机融入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之中。 2.4 绩效考核结果激

38、励性应用不够:按照绩效管理体系目标设计,绩效考核结果主要用于员工评先选优、岗位调整、培训、晋升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核目标设置不够清晰准确,考核结果往往是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员工的真实绩效,也很难把奖惩直接与考核结果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强烈成就需求的知识型员工,缺乏能够满足个性需求的绩效考核结果,仅仅依靠简单的物质奖惩,难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持续进取的积极性。 2.5 适合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办法相对单一:在xx厂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虽然对一般员工和知识型员工从目标设计、绩效管理过程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都做了区分,但管理思路与知识型员工特性联系不紧,管理方法不够丰富多样,也缺乏针对性

39、和实效性。在考核指标上,知识型员工的行为考核指标比一般员工降低10%,业绩指标提高10%(知识型员工行为指标结果占总结果比例为30%,业绩指标占70%;一般员工行为指标占40%,业绩指标占60%),单纯的比例调整还难以反映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与较高心理预期。另外,绩效计划制定及结果运用,与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得也不够紧密,知识型员工难以通过绩效管理来识别上升空间及晋升阶梯,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 加强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对策建议 3.1 鼓励和支持知识型员工参与制定绩效指标:制定绩效指标时,要明确知识型员工的岗位职责,使其充分了解所在岗位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工作职责、工作

40、范围、管理权限以及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知识型员工参与到绩效指标的任务分析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自己在完成组织绩效中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需要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关系以及任务完成的效果对整个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等等。由于知识型员工理论分析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无论在制定年度绩效指标还是月度绩效指标时,都会将个人绩效指标和组织绩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他们的有序参与对于企业制定绩效管理指标很有帮助,有利于企业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绩效指标计划。 同时,知识型员工的直接上级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将组织绩效目标与个人绩效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计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明确的任务;任

41、务预期的结果及时限;达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相互的协作关系及可供知识型员工使用的物力、技术和组织资源;评定绩效的标准与考核实现;以及针对评价结果设定的下一步行动措施和奖惩等。经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充分酝酿、多次沟通,有效解决组织绩效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关联度不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 3.2 科学设置绩效考核体系:结合目前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要探索建立更加适合知识型员工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模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型员工的特性,以及各项特殊心理预期,设立涵盖以结果为导向的成果性考核指标、以尊重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

42、成长性指标、以培养对企业忠诚度为核心的态度指标,以及行为指标和各种临时指标,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其中,成果性指标要兼顾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充分考虑到员工各利益相关者期望,以及与知识型员工充分沟通基础上达成的;学习成长性指标则充分考虑到通过个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积累的同时,对其他员工或同事的指导与帮助,同时结合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和需求,增加对能力提升的考核;在态度指标中,以对企业忠诚度考核为核心,兼顾到对团队协作以及业绩工作积极性的考核;临时性指标中,将各类临时性的考核结果,根据重要性等筛选归类。 3.3 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据国外研究结果,知识型员工关注的前四个因素依次

43、为:个人成长(占总量34%)、工作自主(占总量31%)、业务成就(占总量28%)和金钱财富(占总量7%)。按照需求层次理论,运用绩效结果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时,要运用物质激励手段,更要考虑到满足知识型员工对获取尊重、成就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有限的自主奖励范围内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同时,注重增加“隐性薪酬”,即给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知识型员工,提供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的表现奖励措施。如为完成工作提供各种优越的便利措施,外出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宣传报道等),协助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建立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特殊情况下的个人表彰等。其中,结合知识型员工自身特点和职业规划的需要,

44、提供培训机会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调动把握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提高其自身能力,为职务晋升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帮助。 3.4 加强绩效管理专项培训: 绩效管理的实施与绩效的持续改进,需要全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而不仅仅是考核组织者或部门的事情,并且实施情况的好坏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最直接改变绩效管理走形式或收效甚微的办法是:一方面对绩效考核责任人进行培训,讲解绩效管理的理念、目的、常用的工具及方法,改变其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对被考核责任人即知识型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员工绩效管理不仅提高组织绩效,提升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工作关系和环境;而且认

45、识到绩效管理提供一个公平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使工作绩效得到认可,有利于规划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总之,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其他企业模式,也不能等同于一般员工的绩效管理,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设立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绩效管理作用,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推动企业持续和谐发展。 绩效根据对的一般定义,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能够与企业的保持一致,并促进实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

46、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从这样的定义出发,就注定现在的中国企业很难实施完美的绩效管理,主要在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战略目标的缺失。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在众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也就谈不上怎样将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也因此经典的常常会变成理论而不实用的工具。 管理基础的差异。绩效管理非常强调量化指标的提取和跟踪,这是基于西方人擅长分析推理的特点,而且西方企业还有高效的信息系统作基础。但在很多中国企业,这些基础都没有,如果也去追求完全量化就有很大难度。还不能忽视的一点是

47、在美国很重要的一个背景是企业要规避,因为当发生一名员工晋升等事件时,其他员工可能会起诉公司搞歧视,此时公司就需要借助绩效管理的过程为自己提供证据,因为要面对这样的法律风险,美国企业在绩效管理就愿意投入大量的成本去获得量化指标。 能力的薄弱。中很重要的是对结果的运用,理论上讲应该用于人员培训、岗位调整、薪酬调整等方面,但由于大部分中国体系的薄弱,人员培训、等工作的空白,使得绩效考核结果只能仅仅与薪酬调整挂钩。这样的后果是把绩效管理思想中很精髓的一点改变了,那就是绩效管理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改变,把原先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改变为帮助、辅导和督促关系。仅仅与薪酬挂钩的做法把绩效管理改善管

48、理双方关系的初衷变成管理双方更为敌对的情绪。 的思维习惯。中国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的定位和被管理者“”的心态,注定中国企业要对员工分出个三六九等的难度,因此末位淘汰、强制分布、360度考核等西方工具在中国都会遇到障碍,更别提中员工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改制国企股东和员工身份二合一的复杂情况。 内敛的传统风格。决定绩效管理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断的双向沟通,但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却很多是不善言辞的业务尖子,如何赞美和批评下属对他们来说都有很大的难度,这与从小鼓励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 以上这些因素注定了目前的中国企业确实很难有板有眼地去实施西方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因此我们

49、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应中国企业现状的绩效管理模式。所谓“中国式”绩效管理绝非再另创一套绩效管理理论,而是根据西方绩效管理的思想,找到一种对中国企业而言简单而实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重点: 让绩效管理通俗化。对绩效管理的理论定义已经非常多,这里想用一个实例说明。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酒楼、商厦等服务性行业在开门营业前会有这样的场景:所有人员站成一排,领班或经理则站在前面布置当日营业目标,在晚上营业结束或次日早上,对之前的营业情况进行总结,若未完成目标,则要大家一起找明原因,其实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场景就是一个绩效管理的过程。通过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绩效管理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制定目

50、标、检查目标、寻找对策的过程,它是每个管理者都可以随时使用的一种。在中国企业,特别是刚开始推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有必要让绩效管理通俗化,要让每个管理者都知道绩效管理是他们在下属管理中随时都可使用并且十分有效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深奥得只有高层关心、庞大得必须公司整个体系来运作的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相当一部分企业将薪酬当做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惟一手段或者最重要的手段。在一些企业中,薪酬往往成为企业激励员工的一个撒手锏,加薪成为解决人的问题的一种最得心应手的手段。这种简单薪酬管理方式,失去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51、,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薪酬一旦失去了激励作用,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薪酬管理存在的误区 1.薪酬形式单一 多数企业员工的薪酬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员工作用的全面发挥。 2.薪酬的短期激励加强而长期激励不足 一般来说,工资加奖金,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属于短期激励,在这方面的激励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但员工如果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许多决策行为的成效往往需要几年

52、之后才能显现,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员工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但许多长期激励的措施,如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尽管很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暂时还难以实行。 3.将薪酬仅仅视为企业的成本 不少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的投资热情颇高,而对员工薪酬水平的提高却心有不甘,在薪酬管理中主要是做“减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还不是十分了解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企业发展这三者之间存在互动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这就是说,知识型员工薪酬水平如果较高,其失业率将会降低,并会导致员工培训费用的节约,同时企业将可能从外部吸引更多知识型员

53、工,这样就可以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其薪酬水平提高的相互推动之势,对企业与员工均是有益的。 4.薪酬系统的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效果较差 许多企业中,生产工人的薪酬制度相对来说变得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接近市场的要求,但是对于管理类、事务类、技术类以及一些营销类员工的薪酬体系设计却仍然有着浓厚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许多企业喊了很久要拉开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但实际上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我们知道,员工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应当取决于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在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外部市场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员工在当前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业绩。 二、员工激励与薪酬管理 现代企业组织如何做到让员工将“薪”

54、比心,让员工从薪酬上得到最大的满意,成为我们现在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课题。 1.建立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薪酬 公平是实现薪酬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来获得薪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与付出相应的薪酬一定会随之而来。如果企业未能建立可信度,那么员工对于薪酬的信任感也将受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 企业员工对薪酬分配的公平感,也就是对薪酬发放是否公正的判断和认识,是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管理时的首要考虑。薪酬的公平性可以分为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性。所谓内部公平性是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得薪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只要比值一致,便是公平。在企业内部,使薪酬分配合理拉

55、开差距,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价和岗位分析。对外公平性,实际是企业所提供的薪酬具有竞争力,是指企业本身的薪酬水平与市场薪酬水平比较,使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比较,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以确保企业的薪资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能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核心员工。 2.实现薪酬与绩效、职业挂钩 单纯的高薪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与绩效、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薪酬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从薪酬结构上看,绩效工资的出现丰富了薪酬的内涵,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无激励的薪酬形式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紧密挂钩的灵活多样的薪酬体系,是薪酬激励的基础。而职业发展体现

56、了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是薪酬激励的强化和长效机制,为员工建立职位和能力(即管理和技术)发展双通道。 3.实行薪酬透明化 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薪酬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具体包括以下做法:一是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二是职务评价时,尽量采用简单方法,使之容易理解。三是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四是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五是设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

57、理员工投诉。 4.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相结合 设计绩效薪酬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固定薪资与浮动薪资、当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个人回报与团队回报的关系。特别要避免按照方程式来薪资的做法,以至于培养斤斤计较的不良风气!一旦员工和斤斤计较,一切激励手段都失效。 5.设计符合员工需要的福利薪酬 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员工非常重要,它也是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 企业在设计福利项目时,我们要用动态的观念理解和认识员工的动态需求。不是企业要给员工提供什么福利?而是要知道员工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企业提供的福利项目并非多多益善。应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性别、素质的员工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环境提供细化的适合的福利项目。即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又可以有效企业控制成本,将省下来的一部分资金作为业绩奖励,最终达到双赢。 总之,员工激励与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建立合理的薪酬,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员工关系员工关系理论知识型员工管理2008-10-23 02:45在知识型企业里,员工已不同于传统意义概念上的员工,已不再是企业的“打工者”,而是企业的投资者。所以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