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材料的使用_第1页
学术论文材料的使用_第2页
学术论文材料的使用_第3页
学术论文材料的使用_第4页
学术论文材料的使用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学术论文材料的使用一、学术论文材料的类型与效用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把那些能够作为证据的文献称之为材料。所以材料就是 由文与献构成的。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郑玄注曰:“献, 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注曰:“杞, 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 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可见文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也可以说一为书面 的,一为口头的。后来王国维又将地

2、下出土的文物作为证据, 发明了二重证据法。 后来文献的意义逐渐发生演变,主要指能够作为证据的书面材料了。学术论文的论点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材料也就是论据的基础之上 ,没有材料的 观点不是学术结论而是个人印象, 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但使用材料不按照学术规 范,也照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使用材料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所选论据要具有很 强的代表性。 尽管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多都使用归纳法, 但显然不可能把搜集到的 论据都写进文章中去, 这就要求你文章中所用的材料能够代表没写进去的大多数 材料。传统汉学有个原则叫做孤证不立论,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论据是不能说明你 的观点的。但同时又要避免大量排比材料,即把性质相同的

3、论据都列进文章中, 以为论据越多就越有力量, 结果把文章弄得庞大臃肿。 一般说来, 文章的论据材 料有三种: 直接论据、旁证论据与后人权威看法。直接论据就是你所论对象本身的材料, 旁证材料就是同时代人 (当然与所论 对象的关系越密切越有力) 的看法与提供的材料, 权威看法就是大家所信服的人 对此一问题的学术判断, 在中国过去又叫引经据典。 在原则上当然是三者具备最 有力,但后两点并不是一定必须具备的, 而第一点则一定不能缺少。 无论你的旁 证材料与权威人士的说法多么有力, 没有直接证据一切都是徒劳。 而最能证明你 所使用材料的代表性的方法, 就是对反例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你所掌握的材料中, 既

4、有对你的结论有利的材料, 也有对你的结论不利的材料。 如果你只把有利的材 料写进文章中而不提不利材料, 这就是不严肃的态度, 同时所得结论也就没有学 术价值,别人只要将这些不利材料提出来, 就可以轻易地推翻你的结论。 面对不 利材料,必须加以消化, 说明为什么存在这些不利材料, 它们对你的结论有什么 影响。当然如果反例过多, 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结论。 在浩如烟海的材料 中,只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材料, 任何奇谈怪论都会找到支持的论据, 那么学术研 究也就成了儿戏。对调研数字的处理也是一样,首先是调查的对象要有代表性, 同时对于调查的统计数字要真实准确,最后是对于负面的数字要做处合理的说 明。

5、比如你从事一项调查,同意者占了百分之八十,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不同意, 那么你就要说明这百分之二十的人为什么不同意, 只有说明了这百分之二十, 那 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才更有说服力。二、要完整地引用材料也就是说在摘引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较长文字的某一段材料时, 必须弄明白本 段材料与上下文的关系, 以确定你的摘引是材料作者的原意, 断章取义是学术研 究中引用材料的最大忌讳, 而又是研究者经常会犯的错误。 如明代的思想家李贽 有一段广为后世学者所引用的话: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 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非衣饭 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

6、也。 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 不当于伦物 上辨伦物。 于伦物上加明察, 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 否则只在伦物上计较忖 度,终无自得之日矣。”(焚书卷一答邓石阳 )许多学者只节选到“绝与百 姓不相同者也”为止,以此来论证李贽重物质、重现实、甚至重普通百姓生活的 思想观点,其实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强古人以就我的行为。李贽说得很明白,其 目的是“于伦物上识真空” ,就是佛教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另一通俗表达,按李贽 的意思,不离人伦日用,而又无执于物无住其念,便可以识真空而得自在;如果 执意要空掉心体, 反倒执空而不空, 终究无法得到解脱。 可知这段材料是谈的人 生解脱理论,而不是谈的世俗伦理。许多学者不加

7、省察,以讹传讹,实在说不上 是严肃的态度。三、不平面使用材料 对于一个学术论点的支撑,有时会用好几条材料,但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 更不是每条材料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一般地说来, 支撑论点必须要有一条核心材 料,即能够从正面充分说明论点是正确的材料, 而且这条材料比较细致具体。 同 时你还必须对这条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做出详细的论证与说明。 而其他的材料 则是同类的材料,只需要进行概括叙述就行了。 一般地说处理次要材料的方式有: 1.摘句;2.概括大意; 3.举出篇名。做到这样的点面结合,就既能显得材料充实, 又能具体突出,从而使你的论证饱满而有立体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但是遗憾的是这只是高启诗

8、风的一面。 高启诗风的另一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面被谢徽忽 视了, 这便是其表达思乡、念友与忆旧的私人化写作。高启人虽到了京城,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客居,总有一种孤独感,从而使他的许多诗作都带上了淡淡的哀愁与凄清的格调,其 清 明呈馆中诸公也是作于此时的名作: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 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上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 华。”此诗之好处在于词句清丽而意旨含蓄,而“清明无客不思家”句实为全诗之主调,卞 侯虽功高而如今惟有芳草蔽墓, 芦女虽美而如今只有几片落花, 一切都如过眼烟云般地消逝 了。尾联更是以喜笔写忧,虽则回家无望,好在尚有同

9、馆好友,以沽酒同醉的方式而暂忘思 家之念而已。这才是高启,他善于写自我的哀愁, 善于写清丽的景色, 家庭与朋友是他最不”(秋能忘怀的。“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柳)这凋残的秋柳意象,这深长的苦闷与凄冷的情感,哪里像一个正在朝中供职的官员? 哪里还有开国的盛大气象?哪里还有高昂的气势与激烈的情怀?翻开高启的诗集, 在其京城 供职时的诗作中, 如此情调的作品可谓俯拾皆是: “走马已无年少乐, 听莺空有故园思。 ”(春 来)“帝城春雨送春残,雨夜愁听客枕寒。 ”(夜闻雨声忆故园花 )“为念春来客思悲, 欲教一醉对花枝。 ”(吴中亲旧远寄新酒二首 其二 )“初春

10、风日自妍华,客意登临只感 嗟。”(吴中亲旧远寄新酒二首其二 )春天本是充满生机的季节,是令人开朗愉快的 季节, 但是在高启的笔下,却引起了无穷的愁思与感叹, 这说明在他的心灵深处, 并没有改 变自我长期形成的人生志趣,新王朝的诞生曾使之激动,也曾部分地改变了其创作的风貌, 但其稳定的个性依然在左右着其诗风。 (左东岭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 )此处用清明呈馆中诸公和秋柳作为重点分析的材料,所以要进行细 致的说明,而下面又连用了 4 首作为面上的材料,采用的都是摘句的方式。这 4 首诗不是随便选择的, 它们都是写春天的诗作, 但是却充满了感伤, 说明他的感 伤是浓郁而悠长的。四、引用材料

11、要理解准确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 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 即原文整段引用与概括材 料大意的引用。 无论是哪一种, 都要求对材料完全理解, 然后你的论证才能是具 有说服力的。下面我们看一篇发表在我院刊物 文学前沿第三期上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心学与明清文人精神的盛衰 ,其中引用了王阳明年谱中的一段话: “尝闻海日翁病危,欲弃职逃归,后报平复,乃止。一日,问诸友曰: 我欲逃 回,何无一人赞行?门人周仲曰: 先生思归一念,亦似著相。 先生良久曰: 此相安能不著?”作者在解释这段材料时说:“王阳明在受命征剿各地叛乱期 间,曾数次为尽孝理由而上疏辞职,多被驳回。从这段记载来看,他的门人似看 穿了他的内心动

12、机并非完全为了尽孝道, 思归一念, 亦似著相,说他有点故作 姿态的意思。王阳明听了这话好像有点尴尬,其实是承认了门人的说法。显然, 他有时是在有意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 这种公众形象的树立对朝廷统治所需要的 一元的精神秩序潜在地构成了冲击, 他为此而受到訾议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此, 作者将“著相”解释为“故作姿态” ,“有意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 ,可以说是大 有商量的余地,因为他的理解和王阳明本人要表达的意思有了太大的出入。 “著 相”一语源自佛学, 意思是对世俗有所牵挂而没有达到心地空明的解脱境界, 王 阳明心里牵挂着父亲, 这在儒家看来是无法割断的亲情, 而在佛家看来则是还没 有斩断俗念,

13、 也就是“著相”。因此王阳明的不能忘怀父亲是其孝思的真诚体现, 决不能说他是“故作姿态”的作假行为,更与树立公众形象关系不大。作者由于 一词的误解,遂铸成了判断上的大错,教训无疑是很深刻的。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冯达文先生的著作中:学校篇继续说: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 “是不可以为吾师也。 ”其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皆听学官自择。此即是说, 学官不得由政府系统任命, 不得由现任各级政府官员担任, 也不隶属于政府机构中主管教育的官员; 学官由名儒任之, “其人稍有干于清

14、议” 即干涉学生议论与批评政事者,“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 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 ”显见,学校是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 第 332 页)此处将“有干于清议”解释成“干涉学生议论与批评政事者” ,肯定是望文 生义的大误解,其原因乃是将“干”释为“干涉”的现代义, 段注说文曰:干,犯也;犯,侵也。”( 87 页)依现代意应释为“冒犯”才对。此句实为“冒犯公论”或者说被公众所不许可者。 冯先生释“干”为“干涉”,则进一步将 “清 议”误释为学生议论与批评政事, 遂与原文之意毫不相干矣。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尤为难得的是,宋濂能以平等观念看待官与民,他说:古之人仕也,欲安斯民也。

15、睹斯民遑遑于涂炭之中,其心恻然曰: “彼人也, 我亦人也,厥心则同一身也。我才足以有为也,苟弃之而不救,则非人也;然欲救之, 非仕不可也。 ”如斯而已矣,岂知所谓名与荣哉?以荣与名而仕,必贱丈夫也。譬之渡 长江之险者,必藉舟楫之利;适千里之远者,必藉骐骥之力;行济物之志者,必假爵禄 之贵,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中悯世枢第一 ) 官是人,民也是人,是人就应平等;官有人心,民有人心,有人心就应当平等。当官不过是不是说当了官就济世安民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就象渡江需要乘船,远行需要骑马一样。一定比老百姓高贵。 如果为风光和扬名而当官,那是很卑下的。宋濂这种平等思想,在同时代人中是领先的。 (王春南赵映林宋濂方孝孺评传第 173 页)宋濂在龙门子凝道记中所发挥的是儒家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即张横渠 先生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