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2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3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4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现代教育学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蜜结合现实的一门 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 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本 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 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 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 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本课程以贯彻面向21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适应21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 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精心筛选了课程内容。其内容包括: 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

2、度;学 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等十 三个方面。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学或社会助学,使 学员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的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 2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 办学方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教育基本 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 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第二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考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 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进而提出具体要 求。一、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

3、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 本考纲在列出课 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 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 试内容,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 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 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 达到的要求。其中“应用”层次,还可分为“简单应用”和 “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层次 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 3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

4、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 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 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 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 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二、自学教材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2001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教育学,晏清才主编。本教材是专为教师资格证书 考试编写的教材。不仅全面地论述了现有教育学教材中所载 的教育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较全面地反映了 现阶段

5、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项工 作。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4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 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 深入理解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 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 础上掌握重点,深入学习重点章节。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 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 应考者进行切实有

6、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 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 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 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 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 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 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面内容和考试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一般结合起 5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社会 助学课时建议为2424学时。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1. 本课程的命

7、题考试,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 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 试范围,提咼或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 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2.2.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 为:识记占15%15%领会占30%30%简单应用占35%35%综合应用占 20%20%3.3. 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度可分为易、较易、 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考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20% 较易占30%30% 较难占30%30% 难占20%20%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和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 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

8、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4.4. 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题、单 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等七种类型。六、题型举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 6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1.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2. ()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婴幼期目童年少年青年(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二至四个正确答 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1.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2. 产生学校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法律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三)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1.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

9、个重要理论,就是()原则。2 .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期、()期、()期、成人期和老年期。(四)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X”表示,并填 在括号里)1.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2.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的出现,客观上成了产生7学校的 直接动因( )。(五)简答题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六)论述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I、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 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 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H、课程内容一、

10、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 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 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但是,研究现象不是 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8(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 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2.2. 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

11、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 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 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3.3. 科学教育学阶段: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91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 觉性。2.2. 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 的素养。3.3. 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 力。4.4. 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二)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1. 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2.2.

1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3.3. 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皿、考核知识点1.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2.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3.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W、考核要求1.1. 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 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2.2. 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103.3.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第一章教育基本规律I、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 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 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

13、 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H、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与教育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1 . .教育的起源生物本能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持劳动起源说者看 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 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11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 点。2.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1 . .学校的出现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学校的出现是 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

14、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 合产物。2.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 和知识化趋向(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1 . .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 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122 . .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 3)教育的现代化(4 4)教育的民主化(5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15、一)经济与教育1 .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1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13的供求规律的制约;(2 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 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 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 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二)政治与教育1 .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 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 变

16、化;(3 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 4)影响受教育权利。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 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三)文化与教育(四)人口与教育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与非教 育相区别,因此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属性中, 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二)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14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由 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 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

17、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2.2. 教育具有继承性;3.3. 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教育一、人生阶段与教育(一) 婴幼期与教育1 . .婴幼期的年龄特征2.婴幼期的教育(二) 童年期与教育1. .童年期的年龄特征2. .童年期的教育。15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儿童热 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三)少年期与教育1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2 .少年期的教育重视

18、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 思考。(四)青年期与教育(五)成年期与教育(六)老年期的教育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 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 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三)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 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四)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 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16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素质的物质前提作用(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

19、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1.1. 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 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2.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 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3.3. 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 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责任(四)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内部推动作用皿、考核知识点1.1. 教育、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内涵、教育的起源2.2. 古代学校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 特征;3.3. 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74.4. 教育本质及相对独立性5

20、.5.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6.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7.7.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W、考核要求1.1. 识记:教育规律;义务教育;教育;学校教育;古代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 的本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2. 领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之 间的辩证关系;童年期的教育;少年期的教育;青年期的教 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3.3. 应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相应教育举措; 人生阶段与终身教育。第二章教育目的I、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教育目的的作用、我国现行的 教

21、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及其目标层次、素质教育及其基 本特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 教学策略。18H、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二) 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三) 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1.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2.2. 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3.3. 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四) 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 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

22、 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系统 内具体表现在:1.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2. 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193.3. 评价、检测教育质量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2.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3.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不可回避的特殊依据(二)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23、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第二节“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和目标层次二、全面发展教育概述(一) 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20的教育。”(二)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三)“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三、“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一) 教育与发展(二)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第三节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探析(一) 素质及其基本属性(二) 素质教育及其

24、基本特征1.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 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 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 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 教育。2.2.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21主体性;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 代性;实效性。3 . .素质教育的继承性、发展性和政策规定性4.来自素质教育实践的几点认识(三) 应试教育及其主要危害(四)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五) 关于素质教育的模式愉快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 等都是这些年比较成熟的素质教育模式。模式的主要

25、部分是 具有操作性的、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去探索、去创建各 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六) 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 制。具体地说,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1. 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2. 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3. 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4. 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22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根据心理学原理,课堂素质教育要找准以下四个基本点: 认知停靠点;情

26、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中,靠认知停靠点解决学会 的问题,靠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靠思维展开点解决 会学的问题,靠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二) 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三) 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四) 实施素质教育的几项课堂教学策略皿、考核知识点1.1. 教育目的及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2.2.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3.3. 素质教育;4.4.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5.5. 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W、考核要求1.1. 识记: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 23素质教育;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2.2

27、. 领会: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 间的区别和联系;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 学中的体现;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实施素质 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3.3. 应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第三章教师与学生I、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个合格的人 民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如何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H、课程内容第一节教 师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师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 “教师是履行 24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28、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的专 业性是国民教育在由粗放式向高水准的转变中提出来的。对 教师专业性质的确立,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 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 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3.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 和指导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三、现代教师的素养25人民教师必

29、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 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一)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 方面。1 1政治思想素养。政治思想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2.2.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2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 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3 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 4)团结协作。(二)教师的

30、智能结构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它是教师用以 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1.1. 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 育理论知识。262.2. 教师的能力结构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 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 质属性。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教 育的主体。(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1 1学生具有依赖性。

31、2.2. 学生具有可塑性。3.3. 学生具有向师性。(二)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育过程的 积极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 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学生的 27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1. 自觉性。2.2. 独立性。3.3. 创造性。三、学生集体学生集体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表 现在: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 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

32、的教育任务而 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 分为以下几种:(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28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根据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分为命令一一服从、放任一一自流、民主一一参与三种类 型。三、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以及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其中教师是矛 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

33、以下 几点:(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二)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三)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皿、考核知识点1.1. 教师2.2. 学生3.3. 师生关系W、考核要求1.1.识记:教师和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类型292.2. 领会:学生的本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3.3.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I、学习目的和要求着重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世 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深刻领会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 制的演变。H、课程

34、内容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设立学制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归根结 底,它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影响学 制设立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30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原有学制及我 国历史文化传统。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学制的演变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尚无学校系统可言。我国建立现代学 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1903年 的癸卯学制。1

35、91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49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于19511951年1010月1 1日颁布了关于 改革学制的规定,这个新学制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581958年9 9月1919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 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 学制。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一)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改革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统一性

36、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二)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 31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节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社会生产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 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 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其主要趋势:一、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二、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其类型日益多样化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皿、考核知识点1.1. 学制的概念和依据2.2. 我国学制的演变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3.3.

3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W、考核要求1.1. 识记:学制的概念、我国学制的演变2.2. 领会: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3.3.应用: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32第五章学校德育工作I、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德育的概念,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德育 的任务、目标和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 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并能自觉依据德育原则开展德育工 作。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把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并灵活地 运用所学的德育方法去开展德育工作。H、课程内容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 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38、者施加思 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 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意义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33三、 德育的任务与目标(一) 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二) 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的目标;初中德育的目标;高中德育的目标。四、德育的基本内容(一)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二)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一、 德育过程的涵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 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 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

39、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 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 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二、 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1.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2.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3.3.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344.4.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三、德育过程的优化第三节德育原则一、教育原则的含义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二、中小学常用德育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 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 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 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

40、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 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第四节德育途径与方法一、 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 组织形式。包括政治课与其它各科教学;课外、校外教育活 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环境; 社区校园文化环境;班主任工作。二、 德育方法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35皿、考核知识点1.1. 德育的概念、意义、任务、目标、基本内容2.2. 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德育原则3.3.德育的途径与德育方法W、考核要求1.1. 识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主要途径2

41、.2. 领会: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德育的意义、任务、目 标、基本内容。3.3. 应用:贯彻德育原则、运用德育方第六章教学工作I、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 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 实践的具体问题。H、课程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36、课程的概念二、课程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 学校的课程可以划 分为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一)正规课程正规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指学校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 的所有课程的总称。当前,中小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1 1学科课程2.2. 活动课程3

42、3 .综合课程(二)非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 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而又不易觉察的因素。 非正规课程的特点:1.1. 隐蔽性。2.2. 分散性、多样性、全程性。3.3. 非预期性。三、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 教学参考书四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 37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乃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二节教学及教学过程一、教学(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 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

43、活动。(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学唯一。必须坚持教学为中 心,全面安排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和其它活动的关系, 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为实现教 育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三)教学的任务中小学的教学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 1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2. 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3.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4.4.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8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44、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 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 双边活动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 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2 2)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 展性;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 效性。2.2.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规律1.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3.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4.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三)教学过程的阶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可以把教

45、学过程分为如下六39个密切联系的阶段。即:做好准备,激发动机;感知教材, 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运 用知识,促进迁移;检查效果,获得反馈。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是根据教育 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订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 总结。正确理解、贯彻和执行教学原则,是切实搞好教学工 作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节教学

46、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40(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 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 辩证统一。(二)教学方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指导思想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类:一 类是启发式,一类是注入式。二、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传授知识的 手段为标准把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 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三大 类。(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法、谈话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

47、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实验法、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三、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41教学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某一堂课上选择什么方法应考虑 多种因素。(一) 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二) 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三)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四) 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五) 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四、 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一)学法指导的意义(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三)中小学教学过程的学法指导第五节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学组

48、织形式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开展教学 活动的组织结构方式。目前,教学组织形式很多,主要有班 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远 程教学等。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42(一)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 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 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二)个别教学(三)小组教学(四)现场教学(五)复式教学一一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六)远程教学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 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基本 环节组成。(一)备课备课是

49、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好三个计划。(二)上课1 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2.2.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433.3. 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4.4. 语言规范、板书整洁5.5. 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6. 师生双方积极性高(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三、课堂教学模式(一)课堂教学模式概述1.1. 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 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构建 教学模式就是要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问题。2.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简略性、指向

50、性、操作性、 优效性。(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1 1传递接受式2.2. 引导一发现式3.3. 辅导一自学式444.4. 情境一陶冶式皿、考核知识点1.1. 课程2.2. 教学及教学过程3.3. 教学原则4.4. 教学方法5.5. 中小学课堂教学W、考核要求1.1. 识记:教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班级 授课制、教学模式等概念;教学原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种 类2.2. 领会:课程的分类;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方 法的指导思想;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3. 应用: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 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第七章班主任工作I、学习目的要求班级是学校进

51、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组 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 生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认识班主任工作的 45内容、原则、班级的建设与管理。H、课程内容第一节班主任工作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得 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三、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四、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 桥梁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内容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客观性原则(三)公正性原则(四)民主性原则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引导学生学好功课1

52、1分析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2.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46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 的效率和效果。(三)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四)组织学生劳动(五)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六)处理班级日常工作(七)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1 1抓好初一、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2.2. 抓好初三、高三的毕业教育(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1 1班主任工作计划2.2. 班主任工作总结第三节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集体不会 自发的产生,必须经过班主任深入细致

53、的建设、管理才能形 成与巩固。一、班集体的建设47(一)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 1全班同学应当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 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2. 要有一个团结一致的坚强的领导核心;3.3.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4.4. 要有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 活动;5.5. 要有和谐的民主生活,充满温暖和友谊。(二)集体形成过程1.1. 初建松散阶段。2.2. 基本形成阶段。3.3. 巩固发展阶段。(三)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1. 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2. 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3. 培养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班凤4.4. 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

54、心。5.5. 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二、班集体的管理48班集体的管理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二)阶段性的班集体管理(三)毕业班集体的管理、考核知识点1 1班主任工作的原则2.2.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3.3. 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考核要求1.1. 识记:班主任工作的作用2.2. 领会:班主任工作的原则,班主任工作的内容3.3. 应用:班主任建设管理班集体的方法和班级的常规管第八章课外校外教育工作I、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概念、特 点、内容、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指导原则。理解学校教育 还应争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与之协调一致,形成合

55、力。H、课程内容49第一节 课外校外教育概述一、课外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工作的概念课外教育工作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是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 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 教育工作。(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三)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1 1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 面发展。2.2. 可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3.3. 可以使学生得到各种实际的锻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创造

56、性和实际工作能力。4.4. 可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5.5. 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组织家长和 50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教育。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一)社会政治活动(二)科学技术活动(三)职业技术学习活动(四)文化艺术活动(五)体育活动(六)社会公益活动三、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二)要有知识性与趣味性(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第二节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教育 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 性人才有着积极作

57、用。51一、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1.1.报告会、座谈会2.2.纪念会、庆祝会3.3.专题集会(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小型分 散、灵活多样。(三)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一)自愿原则(二)自主原则(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原则第三节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 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52(一) 开展社会教育的意义(二) 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1.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2.2. 要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符合学生年龄特征。3.3. 要坚持学生自愿参加

58、,注意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4.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 教育,即是在家庭中,家长(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 意识地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 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一)家庭教育的意义家庭教育是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家庭 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二)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1. 家庭教育的总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 家庭教育的内容(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531.1.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指

59、导思想。2.2.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掌握科学的教养子女的规律 和方法。3.3. 改变错误的家教态度和方法,努力做到“三结合、一 协调”。4.4.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皿、考核知识点1.1. 课外教育、校外教育的概念2.2.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基本要求3.3.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指导原则W、考核要求1.1. 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2.2. 领会: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3.3. 应用: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及其指导原则。第九章学校管理工作I、学习目的和要求54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员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学

60、校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管理的主要方法;教学工作管理和 教师管理;校长负责制的有关理论。H、课程内容第一节学校管理概述一、管理与学校管理(一)管理(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地组织好学 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的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 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 与人的 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二、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订计划、组织执 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咼。三、校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 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55四、学校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