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东坡词中的清_第1页
说东坡词中的清_第2页
说东坡词中的清_第3页
说东坡词中的清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东坡词中的“清” 东坡词中,“清”字共出现了88次 (本文引词均据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因为在东坡之前的词人那里,“清”的使用率并不甚高。北宋词人柳永对“清”字用得最多,但考察其“清”字用语,大多重复而集中在歌乐、天光的描摹,用法较单调,且少有个人色彩;其他词人,用语亦不外乎咏月、水、歌声和天气。东坡词中以“清”字所造之语,表现出与前辈及同代词人迥异的面貌。除了前人常用的如“清尊”、“清歌”等用语之外,他还创造出大量有关“清”的新语来,这些“清”语涉及到审美的不同层面,并且很少重复使用。有些用语在前代的诗中也极少出现(如“清熟”、“清绝”等),由此

2、我们可看到东坡对于“清”这一概念的执着和独特的趣味。1.东坡词中“清”的造语统计及用法 分析 :如果对东坡词中有关“清”的用语做一番统计,则可约略分为四类:与 自然 景致相关的,有45例,如“清漏”、“清影”、“水风清”等;与绮席宴饮相关的,有21例,如“清讴”、“清新”、“清丝”等;与情感意趣相关的,有9例,如“清悲”、“清欢”等;与人物意态、心境有关的,有13例,如“清润”、“清寂”等。在第一类中,“清”的造语主要集中在风、月、水、夜景上。造语 方法 多是“清”+实词。这一类较好理解,后人仿效起来也较为容易。我们亦可从此中看到东坡对月的热爱。凡有“清风”的地方必与“明月”相邻,如“明月清风

3、好在哉”、“良夜清风月满湖”、“幸对清风皓月”。而“清影”、“清光”、“清闲”,亦都与明月相关。以皓月的背景造出诗歌的清境来,前有李白在其诗中导夫先路,东坡便在词中步其清尘。第二类的造语,与绮席宴饮的物事紧密相关。如歌唱、酒杯、健舞、乐器,都是必不可少的侑酒材料。但东坡不是以平庸的手法去造语,他把自己对 音乐 细微入神的体会融入其中,以这些新语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 。比如“清圆”这个用语,他在一丛花令(今年春浅腊侵年)中写道:“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这里的“清圆”,其实运用了修辞上的通感。钟鼓声在静夜里传来,格外显得清澈冷寂,故曰“清”;其声悠悠荡荡,回环往复,故曰“圆”。又如西江

4、月(别梦已随流水),也使用了这个用语:“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形容女子歌声宛转美妙,“歌珠”即白居易琵琶行诗“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这里的“清圆”是“清澈圆转”之意。再如醉翁操(琅然)“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清圜”,意同于“清圆”。这首词是东坡怀念前辈欧阳修而作,想象空山琴声,如玉声清脆、回环不已。这三个“清圆”,意思仿佛,而用于歌声、琴声、钟鼓之声,都贴切入神。由此可看出东坡虽喜欢造新语,但并不脱离事物本来的神貌。后来词人沿用此语,多只以形容歌声。如周邦彦木兰花令(歌时宛转饶风措)“莺语清圆”,仲并水调歌头(华栋一何丽)“坐中客,醒复醉,听无眠。已回归梦,犹复袅袅记清圆”,张

5、炎霜叶飞(绣屏开了)“隐将谱字转清圆,正杏梁声绕”。相较前两类,第三类有关人物情感意趣和意态心境的造语中,更能见出东坡对“清”的意境不同于前人的执着追求。如“清悲”、“清欢”一类用语,不仅东坡以前的词人绝少使用,即或全唐诗五万多首中,“清悲”出现的次数也只有三次,“清欢”两次。而在东坡三百多首词里,“清欢”就使用了三次。“悲”或“欢”都是用以表达人物情绪的,加上“清”字,平添了一种审美的情趣。在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中,东坡写冬夜思妇的吟唱:“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清悲”一词,用以形容歌中的声情,兼含着环境的凄寂(冬夜,独自一人)、内心的孤苦。这首词取自李白的夜坐吟,用语、情调一

6、致,但李白诗中没有“清悲”一语,这是东坡在词中独造的。从造语来看,“清悲”尚可解作寂寞环境中的凄苦心境,“清欢”则见出东坡独尚的趣味。东坡之前的北宋词人一般把“清欢”用于酒筵欢愉,或与女子欢会。如晏殊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四座清欢,莫放金杯浅。”晏几道踏莎行(雪尽寒轻):“清欢犹记前时共。”而在东坡词中的意味则不同,如江神子(相逢不觉又初寒):“从此去,少清欢。”满江红(忧喜相寻):“箪瓢未足清欢足。”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人间有味是清欢。”第一首题为“东武雪中送客”,从词意看是送别老友的。背景是雪,是离情,与金杯玉尊和沉醉的环境相隔得很远,更贴近“清”的本义。后两首意思更深远,叙

7、及得道之乐。满江红词中东坡借伯鸾德耀之事称赏董毅夫夫妇欣然同忧患如处富贵。“箪瓢未足清欢足”用孔子赞颜回语。“清欢”在这里是清寂的生活中呈显出的清淡态度和清雅情趣。同样的,浣溪沙中的“清欢”,亦涵容了一种对人生真实深切的体悟。此词作于东坡与好友游山之时。所谓的“清欢”,是细雨中游赏山色,是于闲淡中漫步清波之堤,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芽蒿笋试春盘”的悠然自得。可以看出,东坡词中“清欢”的意蕴,已经远远超出了前人的趣尚:前人更重“欢”,而东坡则更重“清”。这就说明东坡对“清”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即或在使用前人用过的造语时,他也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

8、.东坡词中“清”的一类独特用法:如果 说前三类“清”的造语还较多是对前人的袭用,第四类则是东坡词中的独造。前人对于“清”的造语,一般都是“清”+中心词,组成一个偏正词,“清”在其中起修饰限定的作用。其实“清”这个概念,本身即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把它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中心词,和另外的具有独立概念的词搭配,组成一个联合词,所造成的意蕴则或较单字更丰富,或更生出新的内涵。分析第四类“清”的造语,可以看到这样运用成功的例子。如“清润”一词。“清润潘郎”(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是说人的意度气态清朗温润。此用语里包涵了“清”和“润”的两重意思。再看“此花清绝更纤”(西江月“公子眼花乱发”),此词是东坡

9、和友人相从游赏瑞香之作。瑞香为花中绝品,东坡等人所赏玩者,皆在瑞香不同流俗的品格。东坡诗中亦有瑞香之咏,如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赏瑞香,颂美其幽然自守的品格,以“伏清白以死直兮”操守峻洁的屈原和来自尘俗之外的天女来映托她的美好。如此高洁幽独之品,东坡词中称之为“清绝”。“清”这个概念,含蕴了美好的感情和令人向往的境界,它的意味,是超乎一般语词之上的。在第四类里还有一种用法,就是袭用“清”本身具有的特定的传统内涵,给词篇增添新的意境。这在前代词人未尝使用,到了东坡这里,就显出特别的趣味来。如: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清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全词充溢着求道学仙的意味。“清静”一词,最早见于

10、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王弼注云:“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诸“大”是人们生活的终极期待,清静是实现诸“大”的前提。“无为自化,清静自在”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 是道家修身怡性的基本态度。东坡正是袭用了道家语,给全篇设定了特殊的气氛,也借以表达了自己对道家人物的追慕之情。同样的作法在戚氏(玉龟山)“玄圃清寂”里,也可得到印证。转贴于 如果说这种袭用只是因为涉及到某个特定词,并不能说明东坡有特别的用意或情感在其中,那么继续考察第四类中其他用语例,则可于东坡对“清”的趣尚及对其内涵的深层开掘有较深的了解。如定风波(常羡人间

11、琢玉郎)一首。词中用了两个“清”字:“尽道清歌传皓齿”,“雪飞炎海变清凉”。东坡此词乃有感于歌儿柔奴之语而发。在序中叙及柔奴随主南迁,不以为苦,反而答东坡云:“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与前面 分析 满江红的“箪瓢未足清欢足”的人生体悟很相似,也正是柔奴令东坡敬赏之处。故词中东坡说柔奴美妙的歌声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南国的炎热,使人们的心境变得宁静和畅起来。“清凉”,即言宁静的心境。这个词已不止在感觉的层面,而深入了内心的境地。同样的意境,更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念奴娇(凭高眺远),这是首中秋怀远之作。“清凉国”,表面可解为“清冷宁静的地方”,词中指代月亮,即明皇杂录里记载嫦娥所在的“广寒清虚之府”。东坡

12、在词里描写了一种在寂寞清冷环境中宁静旷远之心境。尘世中不能解的人生忧烦,月夜下登高望远,心绪为之澄清,襟怀为之广大,人如处于无何有之乡,所谓“人在清凉国”矣。“清凉”的意思,分明已含有了道家“抱神以静”的意味。在东坡的词作中还有单独用“清”字描摹人的气度风韵的,其亦源于魏晋以来对人物品评时“清”所积淀的内涵,如定风波(今古风流阮步兵)。这首词题为“送元素”,东坡把好友杨元素比作晋代人物阮籍,称赏他淡泊知止、任情不羁的风度气态。阮籍与“清”固有着亲密的关系,其清思赋把“清”推及到言语、心境等日常行止的各个方面,显现出一种对超拔绝尘气质追慕的心境,故而能“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13、(晋书卷四九阮籍传) 。东坡以阮籍比之元素,无怪乎要说“空留风韵照人清”了。3.东坡的精神气质与“清”的关系:对“清”的频繁使用及赋予“清”丰富的多义性,向我们呈现了东坡的一种执着的审美趣味。而这趣味的生成除了文化传统的积淀之外,另一个因素还由于东坡个人的精神气质,他在长期浮沉不定的生活际遇中所坚守的洁身自好的处 世态度,以及他面临生死之际的淡然适然的态度。“清”在东坡身上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以清流自任的经世情结,一是他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 的立身原则。据子由记载,东坡少时便奋厉有当世志。晋人范滂澄清天下、临难不屈的气概,终其一生导引着东坡,使之虽遭逢种种命运升沉

14、,乃至面临“魂飞汤火命如鸡”的莫知死生之境,也依然能够守持如故。东坡一生都处于新旧党的激烈斗争中,但他始终能抱道而居,不为时俗左右。“乌台诗案”,年老投荒,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所谓“举世混浊,清士乃见”惟当此际遇之时,最能见出东坡的品节。毛滂在上苏内翰书中曾论及当时附庸谄羡风气之烈,在这样的时风之下,东坡犹能够特立独行。在与杨元素中谓:“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也。”在朝时敢于抗颜以争,在外时亦能慎独而抱道一也。东坡在黄州时期生活窘俭,日用乏给,且所闻见者亦足困人。在常人不能耐的孤苦中,他完成了自己一生最看重的三书中之

15、两书易和论语的注,他的淑世情怀于此可见。若无澄静的心怀,难用心于学问诸事。作于同时期的小文记承天寺夜游,最能印证东坡此一心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光的清朗澄澈,月影下竹柏的摇曳幽姿,虚静之心与宁谧之景交融流贯,才生出如此清幽之境。东坡自命为“闲人”,即清闲少事,幽然独处,从容淡静者。东坡能在困境中作得个“闲人”, 自然 因其一贯的品格。孤高自赏,其“清”非东坡而谁与?在黄州寂寞自清的况味中,与东坡往还的人物,是参寥

16、子这样的方外人和徐君猷这样的重节义之士。如东坡参寥泉铭并叙云:“予谪居黄,参寥子不远数千里从予于东坡,留期年,尝与同游武昌之西山。”东坡曾称参寥诗“清绝,与林逋上下”,可见参寥的个人气质亦属东坡所赏慕的“清”类。这些乐于与东坡数晨夕的素心人,不也正从一个侧面映托出东坡本人的“清”吗?东坡常以“清”字誉人,除上面提到的参寥之外,他如苏州定慧寺长老守钦的“清逸超绝”,成都宝月大师唯简的“清亮敏达”,钱塘海月大师的“清通雅正”,好友王定国的“凛然而清”等等,都是东坡“见之自清凉”的人物,自此亦可返照出他个人的独特气质。更何况东坡亦曾在元丰七年作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中,想象自己与子由“两翁相对清如鹄”

17、,可见他是以“清”自许的。至于东坡对外物的态度,作于熙宁十年徐州任上的宝绘堂记中,可看出如下识见: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 念也。人们当其于虚静之境时也似乎可以通达“齐死生”,但往往迷于当下的日常行为,不能领略人生的真义和坚持个人的操守。东坡则能于真实中体悟玄远,于细微处见出大道。东坡所了悟的不仅是书画奇物,而是作为“物”的本身。早在熙宁七年,他在得超然台之乐时已经表达了这层意思:“人之所欲无穷,而物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