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_第1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_第2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_第3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_第4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水产动物疾病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黄金第一章 绪论什么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1. 疾病的定义1)定义一:根据dorlands医学词典,疾病为一个确定的病态过程,通常伴有典型的临床症状。2)定义二:疾病为正常的健康状态的任何改变。2.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我国淡水鱼病研究的发展概况1. 公元前1142年:我国已开始了淡水鱼类的养殖;2. 公元前460年:范蠡(li)著养鱼经强调养殖环境需与鱼类习性相适应;3. 公元1073年:宋朝苏轼著物类

2、相感志首次对鱼病进行了记载: “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以枫树皮投入水中则愈”4. 我国近代的鱼病研究: 1)20世纪初至50年代:着重寄生虫病研究; 2)20世纪60年代:并强调细菌性疾病研究; 3)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病毒性鱼病和暴发性鱼病 的研究; 4)20世纪90年代至今:逐渐强调疾病与水域环境的综 合作用,强调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提出水 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二、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发展概况 总的来说,不管是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均远落后于淡水养殖病害的研究。(一)我国1.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海水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2. 20世纪70年代:初步开展

3、海水鱼类细菌性病的研究;3. 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病害与防治研究中心”,开始系统进行海水病害研究;4. 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水病害研究发展迅速,为水产病害研究的热点。(二)国外1. 在20世纪初已有海水病害研究报告发表;2. 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的海水病害研究文献发表;3. 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开始出现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综述和专著。 1990年kinne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其发展简史 水产动物疾病学定义: 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

4、疗方法的科学。 特性: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很强的科学。形 成 自己的独立体系。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古老而年青的科学。 19世纪中叶从鱼类开始,后期才开始细菌学研究 (光学显微镜) 20世纪50年代病毒性鱼病(电镜)70年代的发展。 鱼类免疫学、鱼类病毒学、鱼类病理学、药理学、 鱼类肿瘤。 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趋向:机体 细胞 分子水平第二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 a、水产动物养殖中存在的疾病 b、对其它可能或者有很大经济价值的动物疾病进行研究。 c、利用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 d、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第三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 统计的方法 一、诊断 (一

5、)、宏观观察诊断 1、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如养殖种类来源、密度等。 2、调查有关的环境因子,如水源有无污染等等。 3、调查发病情况和曾经采用过的防治措施。 第二章 寄生虫学基本原理第一节 寄生的概念 寄生的概念: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 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 该生物之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之体 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 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称 为寄生生活,或谓之寄生。 寄生物:a.植物性 b.动物性 a.植物性寄生:病毒、细菌、真菌等 b.动物性寄生:低等动物 寄生虫: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寄主: 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动物称为寄主 寄生虫学: 系统研究

6、各种寄生现象的科学称为寄生虫 学。第二节 寄生生活的起源 一、由共生方式到寄生: 互利共生 (蚂蚁、蝴蝶) 片利共生 (阿米巴原虫) 痢疾原虫:小型营养体(肠中残余) 疾 病、损伤、受凉 小型营养体、分泌、 溶蛋白酶、溶解肠组织 钻入粘膜下 层 转变成致病的大型营养体 寄 生。 二、由自由生活经过兼性寄生到真正寄生 自由 偶尔 兼性 演化 无数重复 真正寄生第三节 寄生方式及寄主种类 一、寄生方式 (一)、按寄生虫寄生的性质分: 1、兼性寄生:马蛭:小动物 不寄生 大动物 寄生 2、真性寄生: (1)、暂时性寄生 蚊、鱼蛭 (2)、经常性寄生 a.阶段寄生 大中华鱼蚤雌性成虫 草鱼鳃 b.终身

7、寄生:如秉志锥体虫寄生鱼蛭肠内和 鲫鱼的血液中。 (二)、按寄生虫的部位分: 1、体外寄生:小瓜虫、锚头鱼蚤 鱼的 皮肤和鳃上。 2、体内寄生:九江头槽绦虫 草鱼肠内。 超寄生:三代虫寄生在鱼体上,而车轮虫 又寄生在三代虫虫体上。 二、寄主种类: (一)、终末寄主:寄生虫成虫时期或有性生 殖时期寄生的寄主。 (二)、中间寄主:寄生虫幼虫时期或无性生 殖时期寄生的寄主。 (三)、保虫寄主:猫、狗、鸟、螺等。第四节 寄生虫的感染方法 一、经口感染:鈎虫 二、经皮感染: (一)、主动经皮感染:尾蚴 (二)、被动经皮感染:秉志锥体虫 鱼蛭吸鱼血 感染鱼。 第五节 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 三者之间的相互

8、关系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 (一)、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二)、夺取营养 (三)、压迫和阻塞:双线绦虫、 九江头槽绦虫 (四)、毒素作用:钩虫 (肛门痒) (五)、其它疾病的媒介 疟疾 二、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一)、组织反应: 组织增生、发炎、包囊 四球锚头鱼蚤 包囊 鱼蚤 死亡 (二)、体液反应:吞噬能力加强 抗体的产生 (三)、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 草鱼年龄的增长,九江头槽绦虫感染力下降, 中间寄主剑水蚤,草鱼幼时食之,后期只食草。 (四)、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 草鱼 温和性食草、没有其它鱼体寄生虫 鳜鱼 凶猛性食鱼 有其它鱼体寄生虫 (五)、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 小瓜虫不寄

9、生健康鱼体 阿米巴痢疾 三、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抗性:鱼鳃上的 钩介幼虫 单殖吸虫 甲壳类 协助性:伸展指环虫 坏鳃指环虫 四、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 (一)、水化学因子的影响 单殖吸虫 富氧; 软水 蛭类较少。 (二)、季节变化的影响 . . . ./ (三)、人为因子的影响 引种 :(1 )、无中间缩主、寄生虫丧失 (2 )、获得新寄生虫 (3 )、保存寄生虫 (4 )、土著水产动物被引进的寄 生虫感染而流行。 (四)、密度因子的影响 养殖密度 (五)、散布因子的影响 转移 迁徙 洄游 第三章 病理学基本原理 病理学定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中机体的形 态、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及其 规

10、律的科学,为诊断和预防疾病提 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 疾病是有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 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 学说叫病因学。 (一)、原因 1、致病性刺激: a.机械性刺激 b.物理性刺激 c.化学性刺激 d.生物性刺激 2、缺乏机体所必须的物质 如:糖、蛋白质、维生素、 脂肪、矿物质 3、机体本身的改变 过敏性疾病等 (二)、条件 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 健康状况 外界条件:气候、水质、饲养管 理、生物区系 三、疾病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分: 1、由生物引起的疾病 (1). 微

11、生物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 (2). 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 软体甲壳类等 (3). 由生物引起的中毒:赤潮、三毛金藻 2、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1).机械损伤 (2).物理性刺激:感冒、冻伤和放射性损伤 (热)等 (3).化学性刺激:工业污水及农药等有害化学 物质,气泡病等 (4).缺乏机体所必须的物质或条件:泛池、饥饿 及营养不良病等 (二)、根据感染的情况分 单纯 混合 原发 继发 (三)、根据症状分 局部:皮肤、鳃、肠道 全身:泛池、中毒、饥饿 (四)、根据病程的性质分 1、急性 2、亚急性 3、慢性 四、疾病的经过和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无明

12、显的症状 3、充分发展期: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完全恢复 2、不完全恢复,病理状态 3、死亡 第二节 基本病理过程 一、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萎缩: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叫萎缩 1、原因及类型 (1)、生理性萎缩:在生理的情况下,随 着年龄的增长,某些组织和器 官生理功能下降而发生的萎缩。 (2)、病理性萎缩:组织和器官由致病因子 作用而发生的萎缩 a.营养不良性萎缩 b.神经性萎缩 c.废用性萎缩 d.压迫性萎缩 2、病理变化 肉眼 体积缩小 光镜 细胞体积缩小 电镜 细胞器和形体缩小 3、结局对机体的影响 是一种适应现象,有利于在不良环境下维 持生命活动,不利于机体。(二)、

13、变性 1、颗粒变性: 线粒体丰富 2、水样变性:水肿 3、脂肪变性:实质细胞浆内脂滴超过正常范围 (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2).中性脂肪氧化合成脂蛋白发生障碍 (3).细胞受损、脂类积蓄过多 4、纤维素样变 纤维素的染色反应 5、透明变性 玻璃样变 6、粘液样变性 (1).出现粘液样物质(粘稠、半液体状、灰白半透明) (2).常见于营养不良、间叶组织肿瘤、粥样硬化的主动脉 (3).可消退(除病因)、长期存在引起纤维组织增生 7、淀粉样变 蛋白粘多糖复合物与淀粉无关,但用碘液染成红褐 色 8、色素沉着 组织中的有色物质色素 过多色素存在于组织内,称为色素沉着 9、病理性钙化 钙盐沉着(骨和牙

14、齿除外)(三)、坏死 1、原因和发病机理 原因:局部缺血、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 素、神经营养机能障碍等 机理:局部缺血主要引起细胞缺氧,使细胞的有氧 呼吸、氧化磷酸化和三磷酸腺苷的合成发生 障碍。 高温可使组织蛋白发生凝固; 低温可使细胞内的水分冻结; 强酸、强碱都能使蛋白质(包括酶)的性质发生 变化,破坏细胞的胶体状态; 氰化物能灭活细胞色素氧化酶; 放射能破坏细胞内的去氧核糖核酸及其有关的酶 系统,使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受到严重破坏; 许多病原微生物的内外毒素能抑制细胞的氧化过程和蛋 白质合成而引起组织坏死。 2、病理变化 组织和细胞坏死的瞬间,合成代谢停止,酶仍有活 性,其酸性增高活

15、性增强自溶(也有异溶)。 3、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供血中断 (2)、液化性坏死:分解酶 (3)、坏疽:坏死组织外观上呈灰褐色或黑色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溶解吸收 (2)、分离脱落 浅糜烂; 深溃疡 (3)、机化:变成纤维疤痕的过程 (4)、包裹和钙化 a.新生肉牙组织包围 b.钙盐沉着 二、适应与修复 (一)、代偿:在致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 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 机体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机构改变, 或机能加强来代替、补偿病变器官的 过程叫代偿。 1、代偿的形式 (1)、代谢性代偿(饥饿-消耗体内物质) (2)、机能性代偿(肾脏-好的一侧加强) (3)、结

16、构性代偿(血管-加粗) 2、代偿的意义 是机体极为重要的适应反应 (二)、修复 1、再生(细胞的新生) 2、创伤愈合(缺损的修复过程) 3、机化(肉牙组织取代的过程) 4、钙化:是指组织的钙盐析出和沉着过程。 5、组织改建与化生 小血管大血管 纤维性结缔组织 骨、软骨 三、循环障碍 (一)、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 (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有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病理性 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 2、局部贫血:血量少于正常 3、梗死:因缺氧而发生坏死 4、出血:外出血、内出血 出血量达全血量三分之一二分之一, 失血性休克 5、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

17、管内的某一部分,由于 血液成分发生析出、凝结和凝固而形成固体物 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a.心、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状态改变 c.血液凝固性增加 (2)、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3)、血栓的结局 a.血栓的溶解 b.血栓的机化与再通 c.血栓的钙化 (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栓 7、栓塞:固体、液体、气体(常见是脱落的血 栓)空气、脂滴、细胞群、组织碎 片、寄生虫虫卵、细菌团块、异物 等。 (二)、组织间液循环障碍 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 称为水肿 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 脑室等膜腔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18、1、发生的机理: (1)、毛细血壁通透性增加 (2)、组织渗透压升高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静脉压升高 (5)、淋巴管回流受阻 2、病理变化 3、水肿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一)、炎症概述 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 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 主的病理过程。 (二)、炎症局部的基本原因和机体状态对炎症的作用 五条原因: 1、物理性损伤:如高温、低温、放射性损伤 及电击等 2、机械性损伤:如切割伤、挤压伤等 3、化学性损伤: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 强碱和某些有毒物质等内源性 毒性物质如组织坏死所生成的 分解产物以及在某些病理条件 下堆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19、尿 酸、尿素)等。 4、生物性致炎因子:细菌、病毒、支原 体、立克次体、霉菌、螺旋体、 寄生虫等 5、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三)、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的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 死,称为变质。 (1)、形态变化 (2)、代谢变化 (3)、机理: a.致炎因子直接影响细胞代谢 b.炎症过程中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局部组织 缺氧 c.炎症局部,由于细胞和组织蹦解以及蛋白质的 降解;一些能分解组织和溶解坏死组织的酶被 释放或激活这些酶可促使组织变质。 d.炎症灶内氢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升高,可以加重 组织的变质。 2、渗出:炎症时,血液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从 血管内逸出的

20、过程,称为渗出。 (1)、炎性充血: 引起血流缓慢和停滞的原因: (2)、炎性渗出:是指炎症灶内血管内的液 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 壁进入组织内的过程。 渗出 的各种成分,叫渗出物。 a.液体渗出 b.细胞渗出 c.炎症介质 3、增生:炎症时,细胞的增生是致炎因子长期作 用,或组织变质分解产物的刺激所致。 增生的作用:是一种防御反应,起着局限炎症 病灶、修复组织缺损的作用。 (四)、炎症局部的临诊表现和全身反应 1、炎症局部的临诊表现 红、肿、热、痛、机能障碍五大症状 2、炎症的全身反应 (1)、发热 (2)、白细胞增多 (4-10)103mm3(正常人) (3)、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增生 (4

21、)、实质器官的病变 (五)炎症的类型 1、按炎症经过的时间长短分 (1).急性炎症:致炎因子的作用较强、 起病急、病程短、局部 症状明显,病变常以 变质和渗出为主。 (2).慢性炎症:可从急性炎症转变而来, 或因致炎因子的刺激较 轻,并长期反复作用的 结果。起病缓和、病程 较长、症状较不明显,局 部病变常以增生为主。 (3).亚急性炎症:介于上述两种之间。 2、按炎症经过的病理变化分 (1)、变质性炎:是指以组织细胞的变性、 坏死为主要特点; (2)、渗出性炎:以渗出性变化占优势, 并在炎症灶内形成大量渗 出液为特征,变质和增生 现象常较轻微。 根据渗出液和病变的特点又可分为: a.浆液性炎:

22、渗出的主要成分是浆液。 b.纤维素性炎:是指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 维蛋白的一种渗出性炎。 (3).化脓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中 粒细胞,并伴有不同程度 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 一种炎症。由化脓性细菌和 一些化学物质等引起。 化脓:化脓性病灶中的坏死组织被嗜中粒细胞或 坏死组织产生的蛋白酶所液化的过程,称为 化脓。所形成的液体叫脓液。 (4).出血性炎:是以炎性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 胞为特征的一种炎症。 (5).增生性炎:是以组织、细胞的增生为主要特 征,而变质和渗出较轻微的一种 炎症。 (六)、炎症的经过与结局 1.痊愈: (1).完全痊愈 (2).不完全痊愈 2.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 3.蔓

23、延扩散 五、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是各种致瘤因素引起的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而 形成新生组织常形成肿物。异常组织具有异常的结 构与功能,它的代谢和生长能力非常旺盛。 (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1).外形: (2).颜色: (3).硬度: (4).大小: (5).结构: 2、肿瘤的细胞的特点 (1).瘤细胞的间变: a.细胞的大小及形态 b.细胞核的改变 c.核分裂象的异常 d.胞浆的改变 (2) .瘤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3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a.糖代谢 b.蛋白质代谢 c.核酸代谢 d.酶系统的改变 (三)、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四)、肿瘤的病因 1.外界致癌因素

24、: (1).化学致癌因素 (2).生物致癌因素 (3).物理致癌因素 2、其它因素: 如遗传、动物种类、年龄、性别、激素、免疫机能(五)、鱼类的常见肿瘤 1、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 (1).乳头状溜 (2).肝细胞瘤 2、来源于非淋巴造血间叶组织的肿瘤 (1).纤维瘤和纤维肉瘤 (2).软骨瘤 (3).脂肪瘤 (4).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5).多形性横纹肌肉瘤 (6).淋巴管瘤 (7).平滑肌瘤 3、来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肿瘤 4、色素瘤 5、鳗鲡肾胚胎瘤 第四章 药理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三、选择作用和一般原生质毒作用 四、治疗作用

25、和副作用 五、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第二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 1、急速挥发:氯乙烷、乙醚、乙醇(麻醉) 2、重金属:与蛋白质结合沉淀 3、对氨基苯甲酸 : 是某些细菌的生长因素,磺胺类药物(抑菌) 4、同分异构体 氯霉素 合霉素 二、药物的剂量 内服药体温 外用药体积 最小有效量 最大耐受量 中毒量 致死量 (最小致死量) 半致死量 安全范围 三、给药方法 (一)、挂篓(袋)法 (二)、药浴法 (三)、遍洒法 (四)、浸沤法 (五)、涂抹法 (六)、口服法 (七)、注射法 四、药物在体内过程 (一)、药物转运 通过细胞膜 被动运转 特殊运转 (二)、吸收 1、给药方

26、法 皮 口服(青霉素不行) 胶体 ; 液体 固体 ; 水溶 脂溶。 3、吸收环境 食盐 ph 溶剂的性质 吸收组织循环的优劣 (三)、分布 分布后治疗效果 贮藏积累 不良反应 (四)、药物代谢 转化 解毒 中毒 (五)、排泄 排泄越快,给药间隔时间越短 qd (1)、 bid (2) 、 tid (3)、 qid (4)、 1/w(星期) 五、机体因素 种类 年龄 性别 营养状况 健康状况 遗传因素 对药物反应 六、环境因素 车轮虫病硫酸铜水温、ph、有机物 第三节 常用药物 一、抗生素 (一)、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 sulfade) 杀阴性菌体为主 (二)、土霉素(oxyte

27、tracycline)(广谱性) (三)、氯霉素(chloramph enicol) 光学特性 左旋 (四)、合霉素 光学特性、消旋 (五)、青霉素(杀阳性菌体) 二、磺胺类 (一)、磺胺 6 甲氧嘧啶 (sulfmomethoxine smm, 磺胺间甲氧嘧啶) (二)、磺胺甲基嘧啶(sulfamer,smi) (三)、磺胺-5,6-二甲氧嘧啶 (sulfadinethoxine,sdm)(sulfadoxine) 三、基硝呋喃类 (一)、呋喃唑酮类(furanzolidone, 痢特灵) (二)、呋喃西林(furacilidinum) 四、卤素类 (一)、漂白粉和漂白精 含氯石灰 是次氯酸

28、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分子式:ca(ocl)cl 灰白色粉末 有氯臭及盐味 微溶于水 含有效氯2630% 溶水后生成具有杀菌能力的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 作用机理:抑制细菌含巯基酶 特点:受潮易分解失效;受光、高温作用能迅速分解;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注意点:1放置冷、暗、干燥处保存 2大面积使用最好在夜间进行 (二)、氯胺化合物 (三)、碘(iodine) (四)、伏碘(pvp-i) 五、重金属盐类 (一)、硫酸铜及辅助用药硫酸亚铁 温度 ph 有机物 盐度 (二)、氯化铜(cucl2) 受有机物影响较小 对丝状细菌杀灭效果较好 六、敌百虫(dipterex) 碱性条件敌敌畏,胆碱脂酶抑制

29、剂 低毒、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杀虫剂 甲壳类、贝类等不能使用 七、高锰酸钾(kmno4) 对虾蟹等动物敏感不能用! 二氧化锰沉淀鳃 八、新洁尔灭(benzalkonium bromide) 表面活性剂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物质外渗 九、福尔马林 十、染料 (一)、孔雀绿(malachite green,c23h25n2cl) (二)、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ne) 其他 a.生石灰: 氧化、放热、清水、沉淀、增肥(破坏土壤胶 质)、稳ph b.硫磺: 天然硫磺矿 温阳 祛寒 主治: 腹痛 阳虚 皮肤 疮癣 杀虫与生物体接触后生成五硫磺酸(h2s5o6) 十一、常用中草药 (一)大黄

30、 别名:将军、马蹄黄、锦纹、黄良, 蓼科植物,高达2m,多年生草本。 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 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 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受敛、增加血小 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肿瘤作用。 用以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腮病、 白头白嘴病等。 每千克大黄加20kg 0.3% 氨水浸泡12小时, 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不能与 石灰合用,否则降低药效。 用硫酸酮有协同作用。大黄功效: 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

31、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 药方1: 三黄粉治疗草鱼出血病,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00千克鱼,用0.5千克三黄粉(50%大黄;30%黄柏;20%黄芩),9千克麸皮,3千克菜饼,0.5千克食盐,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药方2: 六合剂治疗细菌性肠炎 100千克鱼,用3000克六合剂(300克大黄, 100克敌百虫,200克敌敌畏,300克小苏打,500克漂白粉,1000克食盐。)每天分23次投喂,35天为一个疗程。 (二)乌桕 别名:桕树、木蜡树、乌茶子、白乌桕。 我国特产,种子外面有一层脂肪可造肥皂。落叶乔木,高可达78m 。 乌桕叶含生物碱、黄酮类

32、、鞣质、有机酸、酚类等成分,主要抑菌成分为酚酸类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溶于水。 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有提效作用。 乌桕叶用以防治烂腮病及白头白嘴病、竖磷病、腐皮病。 产地分布:原产中国分布很广,主产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浙江、湖北、四川等省栽培较集中。日本、印度亦有分布。垂直分布一般多在海拔1000m以下,在云南可达2000m左右。 形态特征: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冠圆球形。体内含乳汁。树皮暗灰色,纵裂浅。小枝纤细。单叶互生,纸质,菱状广卵形,先端尾状,基部广楔形,全缘,两面光滑均无毛,叶柄细长,顶端有2个腺点。67月开花,穗状花序顶生,花小,

33、黄绿色。蒴果三棱状球形,1011月成熟,熟时黑色,三裂,种皮脱落。种子黑色,外被白蜡,固定于中轴上,经冬不落。 生长习性:喜光,不耐阴。喜温暖环境,不甚耐寒。适生于深厚肥沃、含水丰富的土壤,对酸性、钙质土、盐碱土均能适应。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耐水湿。寿命较长。治疗细菌性疾病 药方1: 1公斤乌桕叶干粉(或鲜叶4公斤), 用20公斤2%生石灰浸泡过夜后, 并煮沸10分钟(ph12以上), 浓度为67ppm(干叶量)就有药效。 药方2: 内服:每天用乌桕叶干粉5g/kg体重, 连用35天。 药方3: 药浴:1%乌桕叶煎液浸洗10分钟可杀死 粘细菌。 (三)五倍子 别名:百虫仓、木附子。 本药材为漆

34、树科盐肤的叶因五倍子蚜虫的寄生 而生成的囊状虫樱。 虫樱:受害虫侵害组织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瘤状物,五倍 子皮部有药用价值,内部物质无抗菌作用。 有效成分:鞣酸有止血、解毒、抗菌作用含鞣 酸,有收敛作用,能使皮肤粘膜、 溃疡等局部的蛋白质凝固,能加速 血液凝固而达到止血效果;能沉淀 生物碱。对生物碱中毒有解毒作用。 抗菌谱广,作为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的外用药。 药方1: 五倍子 1kg 加水4kg煮沸15分钟,然后全池泼 洒。含五倍子浓度1.410g/m3。 治疗:赤皮病、烂鳃病等 漆木科: a盐肤木 b青麸杨 叶子上五倍子蚜虫寄生虫樱(五倍子) c红麸杨 (四)辣蓼 别名:辣蓼草、刺蓼、为蓼科植

35、物。 生于近水湿润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有效成分:辣蓼全草及根含挥发油、鞣质、黄酮类、蒽醌衍生物及蓼酸,抑菌谱广。 用以防治细菌性肠炎、烂腮病、赤皮病。 内服: 1、50kg鱼用辣蓼干粉0.5kg或鲜草1.5kg切碎用水煎煮制成饵料,1次/天,35天。 2、50kg鱼,辣蓼干粉0.5kg艾叶粉0.1kg制成饵料投喂,1次/天,连用4天。 (五)穿心莲 别名:一见喜、揽核莲、四方草、苦胆草。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4080cm。 有效成分:含穿心莲内脂及黄酮化合物等,有解毒、消肿止痛、抑菌止泻及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菌等功能。 药用全草,防治细菌性肠病。 内服: 1、 50kg鱼用穿心莲干草1kg或鲜草1.5kg粉碎 煎 煮,取汁拌饵,1次/天,连用35天 2、 50kg鱼用干草0.3kg,板兰根0.25kg煎煮 后取汁拌饵投喂,1次/天,连用35天 沤塘: 3、用穿心莲干草1012kg/亩,分510捆堆沤塘里。 (六)地锦草 别名:奶浆草、血见愁、铺地红。 一年生葡萄小草本,长约15cm, 有效成分:全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抗菌谱很广,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 药用全草,用以防治细菌性肠炎病和细菌性烂腮病。人有抗癌作用。 药方: 1、100千克鱼每天用地锦草,旱莲草,苦楝各2.5千克,煎汁拌饵投喂。 治疗细菌性肠炎等。 (七)大蒜 别名:胡蒜、蒜头。药用鳞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