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成因及走向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6/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1.gif)
![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成因及走向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6/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2.gif)
![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成因及走向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6/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3.gif)
![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成因及走向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6/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4.gif)
![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成因及走向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2/6/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6481568e-12e1-427a-96dd-c01922b974c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成因及走向0 引言水稻是广东主要的粮食作物,2011 年种植面积为1 940. 9khm²,产量为 1 096. 9 万 t,分别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 6. 5% 和 5. 5%1.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用工量最多,劳动强度最大,农民劳作最辛苦.所以,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2.广东隶属于双季稻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种植制度和气候状况,也是我国水
2、稻机械化生产最薄弱的地区.国内外学者对水稻耕整地、种子处理、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秸秆处理及稻谷干燥等环节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3-8; 但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角度,充分结合双季稻区的特点,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技术模式的并不多.为此,对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现状、技术模式形成的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以点带面,为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决策依据.1 研究区域和方法1. 1 研究区域广东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以早晚稻+冬季作物和早晚稻+冬闲为主要的种植制度,占到全区水稻种植方式的 90% 以上,另外有少量单季稻+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式.全省可分为珠三角、东翼、
3、西翼和山区,早稻种植从3 月初持续到4 月中旬,收获从6 月上旬持续到 8 月上旬; 晚稻种植从 7 月上旬持续到 8 月下旬,收获从 10 月上旬持续到 11 月下旬; 冬季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蔬菜、花生、油菜、小麦、绿肥、番薯及豌豆等,当年 10-12 月份种植,次年 2-4 月份收获.1.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取基础数据,调查时间为 2013 年 4 月,主要对象为农机管理、推广部门专家及农机合作社社长、种植大户等.问卷调研地点涉及到 18 个市 84 个县,实地调研的地区包括江门市开平市、湛江市廉江市等.调查内容包括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各环节主要的技术和装备、
4、应用效果、存在问题、今后重点推广的技术,以及技术模式形成中的各项影响因素等.运用 Excel 和 Spss 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结合文献资料、专家意见,对技术模式形成的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2 结果与讨论2. 1 机械化技术模式现状2. 1. 1 技术模式的内涵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角度来看,一套完整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包括从耕整地到稻谷干燥的各个环节,如图 1 所示.完成了上述各环节之后,稻谷经储藏、加工,最后进入市场出售.技术模式包括机械化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结构: 机械化技术应用的水平指机械替代人力的程度; 技术模式的结构指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技术和装备的差异.下文分析中将这两个方
5、面简称为技术模式水平和结构.2. 1. 2 技术模式水平本文用两种方法来衡量技术模式的水平: 一种是已经形成农业行业标准,并在农业系统内广泛使用的耕种收综和机械化水平9; 另一种是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课题组研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计算方法为: 耕种收综和机械化水平=0. 4×机耕水平+0. 3×机播水平+0. 3×机收水平.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0. 3×机耕水平+0. 25×机播水平+0. 15×田间管理机械化水平+0. 25×机收水平+0. 05×产后处理机械化水平.其中,田
6、间管理机械化水平 = 0. 15×除草机械化水平+0. 35×施肥机械化水平+0. 5×植保机械化水平; 收获机械化水平 =0. 9×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0. 1×秸秆还田环节机械化水平.结合官方统计和调查数据,得到全省和各个地区每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如表 1 所示.分环节来看,机耕、机收水平相对较高,机械植保和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其次,机播、机械烘干水平最弱.分地区来看,珠三角地区发展情况最好,东西翼其次,山区机械化水平最低.2. 1. 3 技术模式结构本文从主导技术和试验示范技术两个方面分析技术模式的结构( 如表 2 所示) : 主
7、导技术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 试验示范技术主要是政府、企业或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在小范围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技术.2. 2 技术模式形成的因素技术模式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来自于技术本身( 如技术进步、技术的适应性、作业的效果等) ,是影响技术模式形成的根本因素,主要与技术的研发及技术的成熟度等有关; 外部因素是在技术之外影响技术模式形成的因素,包括水稻品种与自然灾害、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的发展、农机工作人员和农机农艺部门配合、扶持措施、经济条件和政府投入等.笔者在其他研究中曾重点阐述了技术模式形成的因素,在此不进行详述.结合调查数据,主要形成以下观点: 倒
8、春寒、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干旱、洪涝、寒露风、病虫害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对机械化技术使用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杂交稻和超级稻机械化作业在育插秧和收获环节面临技术难题.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制约着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其中,机耕道建设良好的稻田占总稻田的比例只有 50. 0% ,场库棚建设良好、机具停放维护良好的散户约占 58. 7% ,合作社的比例稍高,约占 71. 7% .虽然散户依然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机械化生产主体逐渐得到发展.相比于散户,这些组织平均作业量要高出 65. 3% ,成员的平均收入要高出32. 9% ,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农机专业合作社
9、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但依然面临结构松散( 占调查总数的 31. 1% ) 、市场竞争力不强( 占 23. 0% ) 、缺乏资金( 占 21. 3% ) 、人才紧缺( 占 16. 4% ) 及用地紧缺( 占8. 2% ) 等问题.农机工作人员数量不够、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缺乏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平均每个乡镇的农机工作人员是 2. 86 个,每个村是 0. 75个.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仅占总数的45. 1% .农机和农业部门主推技术的不一致导致技术模式不明确,最明显的表现是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的冲突.在诸多的扶持政策中,购机补贴政策效果最明显,燃油补贴政策效果最差.若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10、柴油成本约占机械作业成本的 41. 7% ,若要减轻机械作业主体的负担,燃油补贴政策需要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投入、乡镇企业的发展、兼业农户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模式的形成,广东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明显.由于经济条件好、政府支持力度大、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兼业农户比例高,珠三角地区机械化水平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此外,对于不同环节,用机械替代人力作业或技术使用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有所差异,本文对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3 所示.表 3 中数据代表该环节某项制约因素占所有制约因素的比例,可以看出: 地块规模太小、机械太贵、机械作业费用太高和传统习惯是制约机械
11、化技术使用的主要因素.2. 3 技术模式发展趋势技术模式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到技术本身,也包括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措施,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的结果,将技术使用和配套措施相结合,提出未来几年技术模式的发展趋势.1) 耕整地环节发展的重点: 使用作业效率更高、操作更便捷及节油、环保机械,并对老旧机具进行报废更新.如果长期使用大中马力的轮式拖拉机,会造成泥脚加深、犁底层破坏的问题,后续插秧机作业机器容易下陷,承载机器的地面不平整影响插秧质量.所以,应针对水田的特点,选择适宜马力的拖拉机,并逐步推广履带式旋耕机、机耕船、机滚船等耕整地机械.2) 种子处理环节发展的重点: 机械化种子清选、包衣、催芽,
12、如果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经试验证明有很好的效果,也可推广应用.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关键之一是品种的选择,好的机械化作业效果一定要配套严格的品种选择过程,种子本身应具有高产、抗性强、早晚稻生育期搭配等特性.3) 育秧环节发展的重点: 工厂化育秧.由于早稻倒春寒的影响,能够控温控湿的工厂化育秧技术会逐步得到发展; 但是所建的工厂化育秧设备在育秧结束后,要发展培育蔬菜、花卉等,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投资回收期.逐步采用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代替人工播种,但要解决播种精度和均匀度的问题.尤其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精量播种.发展集中育秧.集中育秧有利于技术的统一和技术的到位,培育出适宜机插的规格化秧苗.发展秧苗运输机
13、械,缓解地块分散、规模逐渐扩大所带来的高运输费用和用工量的问题.育秧基质.目前主推的拌浆育秧技术,采用的是大田中的淤泥作为基质,淤泥肥力难以控制,重金属超标严重,杂质太多容易打断秧针,且无法使用育秧播种流水线进行播种,只能作为一项低成本、农民易学的过渡技术.如果育秧基质是土壤,当规模扩大之后,取土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议逐步探索有机基质育秧技术.储备秧苗.为了避免低温、暴雨等天气导致普通农户大面积烂秧,耽误最适合的插秧时期并造成产量损失的问题,政府可以委托工厂化育秧中心以及集中育秧点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培育储备秧苗.4) 种植环节发展的重点: 机械插秧是机械种植的主要形式,6 行乘坐式和 4 行手扶
14、式插秧机是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机型.在丘陵山区,2 行小型机械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要推广机插秧,一是机插秧本身的效果.为了保证好的插秧质量,必须抓好育秧、耕整地环节,同时加强机手的培训,减少漏插的程度.二是提高机械利用率,鼓励适当范围的跨区机插.在肯定 30cm 行距的前提下局部地区尝试缩小行距的做法.农机农业部门结合,明确将机插秧作为主推技术.据调查,农业部门推广机插秧的仅占 4% ,而推广抛秧的占 60% ,直播的占 26% ,所以要解决机插秧的问题,必须要使农机和农业部门在主推技术上达成一致.5) 植保环节发展的重点: 植保环节将由背负式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效率更高和更环保的机械将得到应用.
15、调查显示,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将是电动背负式( 占调查总数的 23. 9% ) 、机动背负式( 占18. 3% ) 、担架式( 占 14. 1% ) 、推车式( 11. 3% ) 、喷杆式( 5. 6% )和杀虫灯( 26. 8% ) .6) 收获环节发展的重点: 半喂入收获和全喂入收获将同步发展.全喂入收获机械优势是价格低、投资回收期短、作业效率高、可以一机多用、机器性能不断成熟、维修成本低.半喂入收获机械的优势是秸秆可以再利用、收获后的稻谷含杂率低、可以收获倒伏水稻,对于产量高秸秆量大的杂交稻和超级稻比较适用.深泥脚田的地区联合收获机应以履带式为主.丘陵山区将长期以小型履带全喂入和分段收获为
16、主.由于购机补贴的实施,机具保有量增加,跨区作业的范围在缩小,远距离跨区作业的利润在下降,所以主要鼓励省内或临近省份的跨区作业.为了避免焚烧秸秆,收割后的割茬不宜太高.7) 稻谷干燥环节发展的重点: 自然晾晒将最终被淘汰,机械烘干是必然趋势.鼓励建立烘干中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烘干机的停放需要高楼层的库棚,面临用地的问题.二是解决烘干机的闲置问题,提高利用率.如发展 2 次烘干,即先收湿粮进行烘干,烘干到 17 18 个水分,此时稻谷可以储藏 6个月.待所有湿谷第 1 轮烘干完毕再进行 2 次烘干,烘干到标准水分.三是燃料成本太高,目前正在逐步发展生物质燃料动力,原料包括柴火、家具企业的
17、边角料以及园林部门修剪下来的树枝、稻壳、花生壳及秸秆等,相比柴油、煤油等燃料,生物质燃料成本可降低 0. 1 0. 2 元/kg.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烘干中心购买湿谷集中烘干.8) 秸秆处理环节发展的重点: 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的不同,研究最适合的秸秆还田量.若还田后的秸秆腐烂效果不好,秸秆易缠绕在耕整地机具和插秧机的浮板上,影响耕整地和插秧质量.此外,秸秆腐烂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导致缓苗期延长.所以,需加强对秸秆腐烂技术的研究.只有解决了秸秆的循环利用和运输问题,才能有效缓解秸秆焚烧的现象.3 结论1) 技术模式包括水平和结构两个层面: 水平代表机械替代人力的程度,结构指机械化技术和装备
18、的差异.在水平层面: 分环节来看,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机耕、机收水平相对较高,机械植保和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其次,机播、机械烘干水平最弱; 分地区来看,珠三角地区发展情况最好,东西翼其次,山区机械化水平最低.在结构层面,从耕整地到稻谷干燥的各个环节均形成了各自的主导技术和试验示范技术.2) 技术模式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来自于技术本身( 如技术进步、技术的适应性、作业的效果等) ,是影响技术模式形成的根本因素,主要与技术的研发、技术的成熟度等有关.外部因素是在技术之外影响技术模式形成的因素,包括水稻品种与自然灾害、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的发展、农机工作人员和农机农艺部门配合、扶持措施、经济条件和政府投入等.3) 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象预报系统历史数据存储策略
- 教育寓言类故事的解析
- 软件应用教程
- 红海行动寓言故事中的成长启示
- Isoxepac-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剧装道具相关工艺美术品合作协议书
- 4-epi-Edoxaban-tosylate-4-epi-DU-176b-生命科学试剂-MCE
- 金融投资行业理财产品投资风险免责协议
- 小学生学习方法探讨征文
- 2025年超净高纯试剂合作协议书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全册】
- 物联网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1例妊娠糖尿病的个案护理
- 《排球正面双手传球》课件
- 光伏发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方案
- 财务报表涉税分析
- 五官科眼耳鼻咽喉科医疗常用器械的认识
- 企业清产核资报表
- 浅谈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技术运用论文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练习题(一课一练+单元+期中+期末)
-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