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地理中的经纬度_第1页
如何辨别地理中的经纬度_第2页
如何辨别地理中的经纬度_第3页
如何辨别地理中的经纬度_第4页
如何辨别地理中的经纬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纬度口诀: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B:前言: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 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头疼,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 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按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 的进一步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 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希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一上的帮助。例一:见右图。1 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C:D:2. 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位于南半球的是 (填代号),四季分明的是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2、昼极夜现象的能、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四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 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如图:北级做法:箭头指示法图示说明:向东变左为东经向.西变大为西经 向北变大为北纬120 143 160 180 160W 1OVAD580160140唄201020S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A: 140 E. 80 N B: 140 W. 40 N C: 140 E、 2

3、0 N D: 140 W. 20 S第二步(题):判断方向4Ai-4CD(-116014012014016018080604020020方法: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岀东四南北,然后看 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 向。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四南北半球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 W和160。E。判断东四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 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

4、: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答案: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 位于西半球的是BD。(填代号)第五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 5度为热带,23. 5-66. 5度为温带,66.5-9。度为寒带。答案: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分明的是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例二: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1)用箭头在图中标岀地球的自转方向:(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

5、纬度。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 或南北极的判断。判断依据: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候建议在箭 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而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 向东,反方向为四,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而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第二步(题):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1)经度的判

6、断:图中已有0度和180度,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数,如图:(2)东西经的判断: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经度从小 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如图: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四经。(3) 纬度的判断:北极点90度,最外围为0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30度和北纬6 0度。如图:W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像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的。(3)答案:A: 90 E, 60c N B: 45 W, 30 N总结:从这两个例题的解答过程,你学到了什么呢?下而我们总结一下技巧:1.

7、而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经纬度及代号。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 及代号。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血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从不同视角看经纬线的形状不同。1 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如图所示.方向沿经纬线方向延伸。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増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方向一般为“上北下 西右东”。如图:经线为45 W, B点为100。E 36 S。2. 俯视图这类图持点: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纬线为一组同心圆.圆心为北极或南极。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 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増大。极点判读方法: 根据恻心处的字

8、标:标有S的为南极.标有N的为北极。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地球逆时针自转的,为北半球图,恻心为北极:地球顺时针自转的.为南半球图,圆心为南极。 根据图中标注的度数:沿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増大的为东经.沿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减小的为西经。3. 极地附近上空的斜视图这类图持点:经纬线为弧线,判断经纬度需满足以下条件:某条经纬线的度数,地球自转方向。二. 根据经纬网计算距离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址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全球徐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约是1 llkm/r o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 llkmo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c纬线上的长度为赤 的一

9、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a)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纟 llcosakmo W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汁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两処 近距离的判断: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o,则过两地的大恻为经线圈.两地最近距离为大恻中过两极点的劣弧:若两地经度差芥 180o.则过两地的大恻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两地最近距离不过极点.而是过两极地区。三. 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由于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纬线是沿地球自转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线,所以根据经纬网可以准确定向。四. 根据经纬网比较比例尺大小一般來说.经纬度间

10、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商,表示的范困越小:纬度越低,表示的范困越大。在图幅大小相同、纬度 相同时.经纬度间隔相等的网格的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网格而积越小,比例尺越小。就复制!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血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从不同视角看经纬线的形状不同。1 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如图所示.方向沿经纬线方向延伸。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増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方向一般为“上北下1$ 西右东”。如图:经线为45 W, B点为100 E, 36 S。2.俯视图这类图持点: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纬线为一组同心圆,圆心为北极或南极。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幻 表示北纬,且数值向

11、北极点増大。极点判读方法: 根据圆心处的字标:标有S的为南极,标有N的为北极。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地球逆时针自转的,为北半球图,恻心为北极:地球顺时针自转的.为南半球图,圆心为南极。 根据图中标注的度数:沿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増大的为东经,沿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减小的为西经。3极地附近上空的斜视图这类图持点:经纬线为弧线,判断经纬度需满足以下条件:某条经纬线的度数,地球自转方向。二、根据经纬网计算距离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虽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全球徐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I大1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约是1 Ukm/r o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i 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 llcosakm. With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两地 近距离的判断: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o.则过两地的大圆为经线圈.两地最近距离为大恻中过两极点的劣弧:若两地经度差不纟 180o,则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