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一)_第1页
浅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一)_第2页
浅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 (一 )调解这一理念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追求和谐与调争息诉是中国传统学观的特质之一, 它是 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 直到今天, 它仍然在我国法律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国际上也有 “东方经验 ”的美称。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指对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 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许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种结案方式。 法院调解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说, 法院调解是一种诉讼活动, 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在审理案 件过程中, 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其二, 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诉讼活动, 行使审判权, 审

2、理结案的一种方式, 具有特殊的司法 救济价值 。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显 露,因此, 应进一步改革完善调解制度, 以建立现代化调解制度, 进而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 能。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法院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 具有广泛的 适用性。 从案件性质上说, 凡属于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而引起的民事案件, 都可适用调解方式 解决;从诉讼程序上来说,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中,都可 适用法院调解。 因此, 法院调解是法院运用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 调解在及 时化解

3、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就确立了 “调解为主 ”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调解作为 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受到高度重视。 1956 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 “调查研究, 就地解决,解调为主 ”的民事审判工作方针; 1964 年这一方针被发展为十六字方针,即 “依 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至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调解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政策导向, 但在该政策的指导下, 一些法院片面追求调解率, 以 至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强迫调解。 为此, 我国在 1979 年起草民事诉讼法 (试行)时,对“调 解为主 ”

4、这项原则进行了修改,把 “调解为主 ”改为“着重调解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要求法院 立足于调解处理民事案件, 但它仍然保持着调解为主、 调解优先的基调, 实践中仍有大量为 盲目追求调解率而产生的强迫调解。因此, 1991 年 4 月 9 日我国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 )其中第九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理论界将其称为自愿合法调解原则。 将调解规定在总则部分, 避免了审判人员将调解误认为是开庭前的必经程序。 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突出了自愿调解, 从而使调解原则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

5、 本质。自 1991 年以来,审判实践中以调解方式结案始终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审理案件的一个 重要手段。 但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对法治的相对忽视,法院调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 使其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特点。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 行,调解制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调解制度本身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有的法院提出“强化审判,弱化调解 ”的改革思路,片面强调快审快结和当庭宣判率,渐渐显露出重判轻调的倾 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民事权益之争虽然日趋复杂化、 多样化,但是, 以调解的方式妥善处理各类纠纷案件,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仍然具有判决结案方式所不可替代 的

6、优越性。 因为民事案件,一般是人民内部矛盾, 这种矛盾可以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用民主 协商的方法和思想疏导方法来解决, 存在着进行调解的基础。 当事人对发生争议的民事权益 具有任意性,权利主体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行使和如何行使,可以自由处分,因而, 民事案件存在着调解解决的可能性。 从司法实践看, 法院调解深受当事人欢迎, 也是由人民法院的性 质和职能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替人民排难解忧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采用调解的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纠纷, 是保护人民利益, 增强人民内部团结的一种好的工作方法。 实践 证明, 坚持和强调法院调解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 法院调解的核心 是

7、通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 促使双方平等协商, 互相 谅解,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这样,纠纷解决得就比较彻底,也不存在上诉问题,调解 协议也能够顺利履行。 二是有利于增强人民内部团结, 维护社会安定。 民事纠纷虽属人民内 部矛盾,但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 也会影响当事人之间的团结, 甚至使矛盾激化,影 响社会安定。 人民法院通过调解, 采取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的方法, 提高当事人的法制 观念和思想觉悟,平等协商,解决纠纷,能够不伤和气,增强团结,维护社会安定。三是有 利于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守法观念,使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预防纠纷,减少诉 讼。人民

8、法院调解的过程, 也是向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 通过人民法 院的调解工作,使当事人和周围群众受到很好的法律政策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 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 从而可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二、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调解适用过于宽泛,有失法律严肃性。 一方面,法院调解的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原则,贯穿于民事审判活动的全过程。 法院调解可以在诉讼终结前的任何阶段进行, 在审判实践中大致可分为庭前调解, 庭审调解, 庭后调解等。另一方面,法院调解无审级的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 “人民

9、 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此条规定显示:只要当事人自 愿,不管是一审、二审还是再审,任何审级和审判阶段都可以依法进行调解。从表面上看, 这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 也是缓和当事人之间矛盾的方式, 但实质上无审级和审判阶 段限制的调解隐藏着许多弊端。 法院设置二审、 再审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纠正一审或已经生效 判决的错误, 而不是为了再给当事人一次调解的机会。 如一些当事人当得知判决对双方都不 利时,他们可能会合意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规避不利的后果。 当事人也可能通过调解的方式合 意推翻一审的判决。 因此,只要一审或已生效判决实体正确、 程序合法,二审或再审就应当 驳回

10、上诉或申请, 这有利于维护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也是严肃执法和维护法制统一 的必然要求。2、规定调解必须是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这与调解的目的和初衷不符,而 且也与处分原则相悖。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85 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 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若照此来看,事实在未查清楚的情况下,即便是 当事人双方已经达成调解协议的也不能结案。 但我国法律规定调解的目的, 就是为了既解决 民事纠纷又不伤当事人双方和气, 即达到提高办案效率、 减少诉讼成本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 的。而如果一味地强调在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11、那么就会造成当事人被迫 继续举证,法院被迫继续组织质证、认证。如果这样,调解的效率和效益也会大打折扣,难 以实现运用调解迅速、 高效地解决民事纠纷的目的。 而且此条款规定也违背了民事权利合法 自由处分的原则,不符合现代契约自由的精神。 民事诉讼法第 13 条规定: “当事人有权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调解是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一种 方式, 也是处分自己权利的一种表现。由此, 当事人在诉讼中,有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 择是调解抑或是判决。 即当事人在法院没有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情况下, 本着大事化小, 小 事化了以及不伤和气的心态, 对事实不再调查, 对责任不再追究,

12、 无论在何种程度上自愿达 成的调解协议, 都是当事人依法行使处分权的体现。 因此, 对案件事实的查明不能构成调解 的前提,由法院分清是非也无助于调解协议的达成。3、自愿合法原则在调审合一模式中的异化。 自愿合法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自愿原则在实践中体现为程序上的自愿和实体上的自愿两层含义 。在程序上,这种自愿原则体现为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 申请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但我国现行的是调审结合的审判模式,在民事案件审理中, 法官担任着调解人和裁决者的双重角色,而法官基于追求结案率或对错案追究责任等多方面的考虑,便会首当其冲地选择结案快、风险小、可规避法律问题以及省时省力的调解诉讼模式。在调解过程中由于其身份和地位上的优势,往往会使以当事人合意为基础的调解,演变为在以法官主持引导下的强制性调解。虽然有些当事人当时不愿意调解,但一般最终还是会接受,毕竟现在的调解者就是将来的裁判者。在实体上, 这种自愿原则应该体现为当事人双方在人民法院调解下达成的协议必须是自愿协商的结果。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利用其特殊地位向当事人施压,促使调解成功,这就容易产生强制合意。 在这种情况下达成的协议虽然也是当事人同意的,但决非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