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文化--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_第1页
中国儒学文化--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_第2页
中国儒学文化--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_第3页
中国儒学文化--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_第4页
中国儒学文化--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儒学文化 - 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不论儒学在隋朝尚存在多少问题和困境,但伴随着隋朝在政治上 的南北统一,儒家学术确实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统一趋势,这种趋势不 仅表现在儒家学术南北差异的逐渐消失和弥合,而且充分表现在儒家 学者已开始能够以坦然的心态面对释道二教,既站在儒家立场批判释 道二教的思想异端,也能大度吸收和融化释道二教的 合理 思想要 素。然而,隋朝的立国历史毕竟过于短暂,儒家学术的这种趋势在隋 朝只是显露端倪,而真正将这种趋势变为现实,并由推动这种现实向 理学过渡的还是唐朝的那些政治家和儒者。汉代儒学重在明经,魏晋儒学重在义理,南北朝诸儒虽抱残 守缺,但当汉学已逝、唐学未兴的绝续之际,

2、南北诸儒所倡导的逐字 逐句注释经典的 义疏之学 ,实对唐代儒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唐朝 统治者对于儒学基本上是尊重和提倡的,然而由于儒释道三教冲突与 斗争的复杂背景,因而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唐朝建国之 初,原则上是以儒释道三教并举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国策。高祖 李渊个人对儒学甚有好感,颇重儒臣,即位之始,就下令恢复学校, 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三百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为儒学的 恢复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条件。武德二年 (619 )又下诏说: 肤君临区 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昭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 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考所闻,当加爵 ?, 明白

3、提倡 儒学聿兴 。并不时亲临国子学释奠,听诸生讲解经义。武 德三年,唐王朝在讨平东夏之后,海内无事,更锐意于儒学,在太宗 的倡议和直接组织下,于秦府开支学馆,广引文学之士,以杜如晦、 房玄龄、虞世南、搐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陆德明、孔颖达、 许敬宗等十八人各以本官兼署学士,分班轮值,讲述儒学义理。李渊、李世民父子对儒学的赞许与支持,无疑有助于改变儒 学在隋朝居于三教之末的局面,并为三教合一提供现实的可能。然而 从儒家学者的内在心情看,他们既无法忘怀儒术独尊的辉煌岁月更难 以真正与释道二教和平共处,良性互动。因而,当他们遇到李渊父子 这样明确支持儒学的统治者时, 他们不是保持适度的姿态去发

4、展儒学, 并为释道二教留下必要的生存空间,而是站在强硬的立场上,坚决排 斥释道二教。武德七年 (624) ,太史承傅变在所上请除去释教疏中 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运;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思不存,削 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 三途,谬张六道,恐吓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察 根源,信其矫诈,乃追既往之罪,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一钱,希万倍 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 犯宪章。其有造作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门诵佛经,昼夜 忘疲,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天,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 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描,而愚

5、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 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广显而易见,傅奕是站在传统儒学的立 场上排斥佛教的。排斥佛教或许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但并不必然合乎统治者的 利益。唐初统治者的真实想法,是儒释道三教并重,既不允许儒学一 枝独秀或独尊,当然更不可能彻底排斥释道二教。李渊在同一年所下 的兴学诏书说: 三教虽并,善归一掇。沙门事佛,灵宇相望。朝贤宗 儒,辟雍顿废。公正以下,宁得不惭。 显然是以三教并用为意识形态 的基本原则。鉴于此,唐初统治者当然不会一味支持傅奕的反佛主张, 李渊诏令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称变奏 合理 ,而中书令萧王 禹及佛教徒明概等人却一味反对。 明概在决对傅奕度佛僧

6、事 中说: 释迦悯斯涂炭,哀其沈溺,陈经敦劝善以诱贤,制戒律禁恶以惩罪, 皆令息妄归真, 还源返本。 佛教不仅是为了治天下而产生, 而且其功 能也并不比儒学差, 比手中原之地, 上古之初,世朴时淳,书契未作, 民浇俗伪,典籍方兴。故周公不出于上皇,孔子唯生于下代,制礼作 乐,导俗训民,致治兴风,匡时救弊,皆欲令止浇息竞,返素还淳, 出于释迦,其揆一也 ?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排斥佛教呢 ?于是由傅奕引发 的这场争论终李渊一朝不了了之。这样说当然并不意味着博奕的反佛理论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事实上,由于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以及寺院内部的混乱等,世俗王 权在利用佛教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佛教的发展加以遏制。武

7、德九年 (626 ),李渊发布沙汰僧道诏 ,虽不像傅奕建议的那样彻底废除 佛教,但其整顿、纯洁宗教的想法显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博奕反佛 建议的回应。李渊说: 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 役,妄为剃变,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阃 阃,驱策畜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 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 妖讹,变通豪猾,每罹宪网,自陷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法。譬兹 稂萎,有秽嘉苗;类彼瘀泥,混夫清水。 如此混乱与不洁,不进行整 顿与淘汰怎么行呢 ?于是李渊决定: 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 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

8、就大寺、观居住,官给衣食,勿令乏短。其 不行精进、戒行有阙者,不堪供养,并令罢退,各还桑梓。所司明为 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 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 这就是李渊对傅奕建议的回答。李渊沙汰僧道的决定虽然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但 势必破坏三教并立的格局,有损于唐王朝的政治统治,因此当这道诏 令下达仅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李渊又下令撤销这一决定, 其僧、尼、 道士、女冠宜依其旧。 由此既可见唐初统治者对三教的真实心迹, 也 可知三教冲突在唐初是何等严重。李渊未能解决儒佛之间的冲突就传位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 多次公开宣布 朕于佛教,非意所遵 ;朕所

9、好者,唯尧、舜、周、孔 之道?然而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李世民也不愿破坏三教并立并用的 既成格局。他在即位伊始,就向反佛健将傅奕问道: 佛道玄妙,圣迹 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 及听傅奕复述 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 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 的观点后, 却又颇然之 ,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儒释道三教的冲突在唐初愈演愈烈,李世民模棱两可的态度 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他虽然清醒地意识到佛教无益于治国: 至于 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何则 ?求其道者,未 验福于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于既往。至若梁武穷心于释氏,简文 锐意于法门,倾帑藏以给僧祗,殚人力以供塔

10、庙。及乎三淮沸浪,五 岭腾烟,假余息于庶蹯,引残魂于雀彀。于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顷 而为虚,报施之征,何其谬也 ?然而,他既无法,也不愿真的废佛教, 而是即位之初,便下令 复浮屠、老子法 。李世民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不可能废除佛道二教而独尊儒 术,但作为一代英主,他内心深处当然明白唐王朝真正应该依赖的精 神支柱只能是儒学,他不止一次地说过: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 道,周孔之教。以为如乌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据记载,在他即位之后,继续执行为秦王时所制定的重儒政策,尊崇 儒学,提倡教化,设弘文殿集四部之书二十余万卷,殿侧开弘文馆, 精选天下儒学名士于殿内讲论经义,商讨政事,或至夜

11、分力罢。又诏 勋贤二品以上之子孙来弘文馆就学,为弘文馆学生。贞观二年,停以 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宜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 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并不时赐以柬 帛。学生能通一经以上者,咸得署吏。又于国学增筑牛舍干二百间, 太学、四门博士亦置生员。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蓄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大于国学之 内。 鼓筐而开讲篷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背末之有 也。 儒学的地位提升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三教中居于中心地位。备注说明,非正文,实际使用可删除如下部分。本内容仅给予阅读编辑指点:1 1、 本文件由微软

12、 OFFICEOFFICE办公软件编辑而成,同时支持WPSWPS。2、 文件可重新编辑整理。3 3、 建议结合本公司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编辑。4 4、 因编辑原因,部分文件文字有些微错误的,请自行修正,并不影响本文阅读。Note: it is not the text. The followingparts can be deleted for actual use. This content only gives reading and editingin structi ons:1. This docume nt is edited by Microsoft office office software and supports WPS.2. The files can be edited and reorganized.3. It is suggested to revise and edit accord 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