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2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3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人类行为:个体交人影响宏观环境 社会的人 概念: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米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分类:(一)按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依据 1、统计规律;2、社会规 范;3、行为适应性;4、个体主观感受。(综合使用)(二八 按人生重要发展阶段(8 个) 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按性,整合性 二、社会环境 定义: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实体组织和创造物。 分类:物理社会环境:各种人造物;生物社会环境:人所控制的动植物;文化社会环 境: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基本假设。各项规 J章 0 1、 生命中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关键性的变化。(毕生发展

2、观) (1 )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贯穿终生 (2)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是由多方面多层次的(3) 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由多因素共同决定(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构成人毕生发展的 总体框架。 2、社会环境可改变人类行为。 (1)不同社会环境塑造不同行为方式。(2)相同社会塑造同质行为。(3)对人的不 同人生阶段,影响程度不同。(4)对个体行为特殊影响。(5)与遗传因素有关。 3、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1)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方式。 (2)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 (3)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 (4)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

3、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心理结构:意识,无(潜)意识(存在的证据:梦,过失,疾病症状),前意识 2、人格结构: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是人格的生物成分。 自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遵道德原则是人格的社 会成分。 3、心理动力:性本能:生本能:表现生存、发展、爱欲的力量。 死本能:表现对他人的攻击、毁灭,战争,谋杀。 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反投入,就是精神分析动力系统的要核。 4、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一一人格角度。(口唇期,肛门期,生

4、殖器期,潜伏期, 生殖期) 5、适应问题:变相宣泄,自我防御(压抑,否定,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 矫枉过正,转化,退行,幽默,升华) 6、 贡献: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批评: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泛性论的观点;过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定格。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01)感觉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希望”的出现: (1 3)肌肉发展阶段,自主与怀疑,“意志力”,“度”的把握。 (36)性器官阶段,主动与内疚,“目的”,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对异性父母的情结。 (612)潜伏期/学龄期。 (12 20)青春期。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忠诚”。 (20 40)

5、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 (40 60)创造与停滞。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熟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比较。 相同点:将心理发展分成若干阶段。 不同点:心理发展阶段;人格结构发展;心理动力;个人成长与发展。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发展的实质: 2、发展的因素: 3、发展的阶段:连续与阶段的统一。 感觉运动阶段(0 2):主要凭借感觉和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 前运算阶段(27):幵始能用语言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 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 11):获得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6、可进行逻辑运算,已经 幵始区 分自我和外部世界) 形式运算阶段(11 15)抽象思维 4、 道德认知的发展(他律一自律) 前道德判断阶段(5岁以前)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 10)道德实在论阶段:根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的 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0岁以后)道德相对论阶段:根据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结果。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常规道德:道德观念是外在的。 (1)自我中心:服从和惩罚的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 (2) 现实的利己主义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时期,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为行 为准则 2、常规道德:满足于社会舆论的希望,其道德标

7、准在于满足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 秩序。 (3)好孩子定向:满足亲近的人的期望,以行为者动机评价行为。 (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认为人都应遵纪守法。 3、后常规道德: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在的道德命令,是一种理想状态。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能从法律、道义方面辩证看待各种行为。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基于自己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 (五)行为主义的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 (2)强调刺激一反应模式。 (3)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论。 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应答性行为和

8、操作性行为(行为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模式化事件:注意过程一保持过程一动作再现过程一动机过程一行为反应 (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假设:(1)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 (3)一般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有足够活力行为 (4)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很多。 生理需要一安全需要一爱与归属的需要一尊重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1、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质上不可分离 2、镜中自我: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首属群体 (八)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1、基本观点:主

9、张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重视事物的意义,符号在 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2、自我的组成部分:主我客我自我 五、性别 (一)性别差异 1、生理差异:基因,内分泌,身体差异 2、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行为和脑力上。传统观念性别角色模式(阴柔,阳 刚) 3、 社会差异:性别角色作为一种行为模式,表现出最基本的男性女性差异。(男权, 女权)(玛格得特米德:男女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性 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形成的;男女性逐渐适应了成年早期的角色, 他们会更 多表现碑受到限制的特性,都变得更加中性一激素变化,角色需要) (二)性别社会化 1、影因:家庭(父母性别角色

10、刻板印象)学校(教科书,教师,学生同伴群体)大 众传媒 2、 理论:(1)生物学理论:性染色体、荷尔蒙的平衡,性腺组成,内生殖系统,外 生殖器) (2)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性别源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解剖差异的意 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望的结合。 生殖器期:儿童发现男女之间有解剖差异;对异性父 母的爱 察觉构造差异认同同性父母性别认同传统性别行为 评价:高度的男性偏向;不能被实验证实;排除了社会影响;过分强调对同性父母 的认同 (3)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两性角色不是先天的,而是经过社会学习 而获得的男性观点和女性的行为由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中获得如果学习条件变化了 行为也可很快变化。(暴

11、露于性别行为中一一模仿同性父母一一传统性别行为一一性 别认同) (4)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性别概念而非行为。 代表人物:科尔伯格。 基本观点:性别角色发展中重要的是儿童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儿童大约3岁时产生性别意识,但还不知道性别是不可改变的。 只有当儿童获得性别 恒常性时,性别形成才发生,他们幵始以性别适当的方式行为(一看作是道德要求)。 批评: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女孩学会赏识女性角色。 没有说明儿童为什么用性别作为一种分类概念。 (察觉两性差别一一性别模式一一性别认同一一传统性别行为) (5)性别图式理论(察觉两性差别一性别认同一认同同性榜样一传统性别 行为) 基本观点:儿童很早就

12、获得了性别图式, 性别图式使儿童获得了系统而 深入的性别角色理论。 在性别图式的支配下,儿童学会了依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评 判他人的行为。 3、性别角色的优化发展。男女双性化气质。 (三)性别不平等 1、性别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 (1)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支配模式(社会规则);双重标准。 (2)对男性的消极影响:成功的压力,责任的重负,情感的压抑。 (3)对女性的消极影响:教育中得到较少的肯定;传统角色要求女性造成心理压力; 被期望与家庭相联系;被过分强调外表带来的压力。 2、性别不平等的理论研究 (1)结构功能主义 (2)冲突理论(德尔柯林斯)。基本观点:经济和技术是男女两性社会分工差

13、异的决 定因素;性别不平等来自男性获取权力能力优于女性。(为了改变不平等,应 鼓劲和促进女子与男子在必需程度上发生冲突。) (3)女权主义理论 六、家庭 1、家庭的定义: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 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2、家庭的特点:1、以婚姻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姻亲和血亲。 2 、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3 、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和深刻。 3、婚姻:婚姻并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是社会行为、制度化的行为、法律行为、历 史行为。 婚姻是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 性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结

14、果。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的动机。 (上古:经济一繁衍一爱情;中古:繁衍一经济一爱情;现代:爱情一繁衍一经济) 4、家庭的社会特征。 一、家庭具有历史性,家庭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形式、规模、观念,演变。 二、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是首属群体。 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婚姻、生育家庭制度。 5、家庭的形式 一、按家庭成员身份的转变。养育家庭、生殖家庭 二、按家庭成员关系及规模。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核心、主干、联 合家庭) 6、婚后夫妻居住地点:从男居,从女居,新居制 7、家庭中权力分配:父权,母权,平权 8、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

15、,一妻多夫 9、家庭生命周期:夫妇家庭、抚养孩子家庭、学前儿童家庭、入学儿童家庭、青少 年子女家庭、家庭成员出走阶段、中年夫妇家庭、老年夫妇家庭 10、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特点: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在家庭内部趋于平等;更注重爱情,情 感支柱。 冲突原因:对爱情的理解;对家庭的理解;其他因素的影响。 (2)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基本三角;父母对子女的双向互动作用:子女出现使夫妻 坏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家庭角色一一父母。影响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父母与子女是平等 的,人格上地位上独立而平等。 (3)婆媳关系:情感的独立性、排他性;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婆媳的相互关系: 家庭结构、代沟、男女差异、生理和心理

16、原因。 11、家庭功能:性欲的调控;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的功能;情感的慰藉C 12、家庭问题:(1)家庭暴力: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伤害;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 原因: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异化; 社会环境尤其是截 图传媒刺激;“期待”压力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传统道德失传。 (2)婚姻问题与离婚:双职工家庭中的问题:家务负担;传统观念造 成的婚姻问题;婚姻破裂及其原因:心理上粗暴,不尊重,性格不合;生理上性的因 素;社会上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因素。 七、胎儿期 发育过程:卵细胞期(受精 3周)一胚胎期(48/9周)一胎儿期(9周出生) 影响因素:一、遗传1、获得人类所共有的全部遗传信

17、息2、获得特定基因库所传递 的特征 二、 母亲的影响1、自身条件;2、营养;3、情绪状态;4、其他因素如疾病酒精药 物吸烟 三、环境:化学物质、辐射、胎教 胎儿的出生:扩张、产出、产后、恢复阶段 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一、夫妻角色的转换1、夫妻的核心地位让位给子女;2、 出现家庭经济紧张;二、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对长子女的安全感的建立是很重要的。 三、家庭秩序的重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年老父母与年轻父母的 关系 八、婴儿期 三划分:0-1欧美最为传统的划分法 0-2学会行走说出单词0-3个体心理发展整体和 连续性 研究的原因:社会服务的需要;早期智力幵发和早期教育的兴起;心理

18、或意识起源研 究观念的转变;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产生的发展。 生理发展:新生儿(头四周)一般特征:呼吸、排泄、循环、体温、消化、皮肤。 神经系统发展:脑重量速增加;头围变化;脑细胞形状大小都发生变化;神经纤维逐 步形成 脑机能:条件反射;兴奋和抑制机能;两信号系统的发展 动作发展:一般规律: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有一 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头尾原则 远近原则 简单原则 意义:接触和认识的发展;心理变化;社会交往增加;促进智力发展 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1 、反射活动(0-1月)行为不是有意图而是天生的反射结果。 、初级循环反应(1-4月)重复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

19、注意力集中在自己 的身体 (初级)重复的行为(循环)上 3 、次级循环反应(4-8月)关注的焦点从他们自己的身体转移其他物体(次 级)。 4 、习得图式的协调(8 12月)行为更有意向性,始形成物体恒存性,能 够模仿 5 、第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能够思考自己的行为,能有变化的重复。 6 、应付环境的新办法的创造(18-24月)向符号取向转变有着完全的物体 恒存性 二、智力幵发 语言发展:1、发展阶段:前咿呀学语阶段:哭泣:饥饿;愤怒;疼痛;挫折 咿呀学语阶段:(3-6个月) 独词句:(9-12个月)理解(定向反应到动作反应;能听懂 简单句子;固定化词义笼统)说(发音不清不准;单音重叠;

20、只有名词动词;一词多 义,以句代词 电报句:词汇量明显增加,幵始说出简单句(不完整,词序 颠倒) 2 、理论:(1)模仿说:传统/机械模仿说: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 临摹。 选择性模仿说:结构和功能上的模仿;自然情境下 的模仿 (2)强化说:认为语言学习不过是一系列联结过程,并通过选 择性强化使儿童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 (3)转换生成说:基本观点:决定人类言语发展的因素是先天 遗传的语言能力。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借助它,儿童可以把 生来就有的“天赋语言原理”或“普遍语法”转换成个体的个别语法。由于有了这种 装置,儿童只需从周围听到有限句子,就能产生出无限的句子 3

21、、影响因素:生物因素;人格特征;教养方式 社会性发展:1、自我的产生与发展(1)自我的认知:分不清物我;逐渐认识身体各 个部分;缺乏对自己整体形象的认识;“我”的出现。(2)自我的归类:简单机械(3) 自我的调控:服从、反抗意识。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主要照顾者特别亲 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倾向。(一)阶段(1)无差别社会反应0-2.3月:无选择的微笑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2.3-6.7 :选择性的互动(3)特殊的情感联结6.7-2岁:明 显依恋首要照顾者,产生分离焦虑(4) 目标调整伙伴关系 2岁以后:具有完全的物 体恒存性和他人的社交较多。(二)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影

22、响形成 因素:婴儿本身的气质:育儿方式不同;对父亲的依恋;与同伴的互动。3、社会性 互动:母亲和婴儿;父亲和婴儿 九、幼儿期(3-6岁)游戏期和学龄前期 1、游戏的理论:复演说;精力过剩说;生活预备说;精神分析说;认知动力说;学 习论 游戏的分类:皮亚杰:认知类:练习性 0-2、象征性2-7、规则游戏7-12 帕腾:空闲、单独、旁观、平行、联合、合作游戏(年龄越小同伴越少合作程 度越低)游戏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所需技能越来越高 级 游戏的意义:快乐经验获得;认知能力提高;社会性发展;性别的社会分化 2、 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评价的发展:从依存性评价发

23、展对 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的评价;从对自己的笼统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在心理的细致辨析; 往往不准确。 (2)自我体验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过渡;易变性易受 暗示性(3)自我控制的发展: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较弱。(二)性意识和性问题 (1)性意识的觉醒:性别概念的发展,使用正确的性别标签,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 性别角色观的发展(2)幼儿性问题与性行为 十、儿童期(7-11)学龄儿童期、童年期 1、生理发展:特点:平缓而稳定。 2、新问题:肥胖:遗传影响,错误理解,父母误导,偏食贪食,少运动;脊椎弯曲; 近视 3、 学校生活:(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活动。1、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发

24、展:动机: 初期常是被动的,受外界具体因素影响;逐渐和社会意义相联系;高年级具有重大学 习意义的动机。态度:对老师、班集体、作业。2、学习兴趣。对学习过程形式和外 部活动感兴趣向对学习内容结果感兴趣发展;从兴趣不分化向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 产生初步分化的兴趣发展;从具体向抽象发展。3、学习习惯培养:使学习成为儿童 独立活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着重基础知识技能培养。(二)学校的社会化作用: 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学校自身。 4、社会化交往:(一)与父母的交往:生活方式的变化降低了亲子互动频率;内容渐 窄;冲突数量减少;父母的影响:教导强化榜样。(二)与同伴的交往:幵 始建立同伴团体、有组织的集体

25、、自发的团体的时期;1、儿童小社会的形成;儿童 亚文化的出现;同伴交往增加;友谊的产生: 3-6前友谊6-8单向满足9-12双向满 足12岁后真正友谊阶段(三)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正确地看待自已;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十一、青春期(11-12) 1、生理发展:身体外形的变化;生理机能的发展、性的发育和成熟 2、性心理与性问题:1、早熟与晚熟;2、性意识的发展:发展阶段:抵触 -好感-依 恋;学校社工对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引导:抵触阶段克服和防止对立情绪;好感和依 恋阶段属过渡阶段,注意性意识的健康发展;爱情阶段因势利导。3、性教育:学校 家庭适时适度适当 3

26、、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下的发展:趋势: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平衡,较快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对自已形象的关注。 对自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明确意识。 成人感的产生。 对自已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关注。 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 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咼。 4、 社会性交往:与父母(独立、依赖);与教师;与同伴(友谊更强调相互理解忠诚 和亲密感;性意识幵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 青少年同伴团体普遍形成) 5、青少年犯罪:特征:低龄化;手段暴力化、智能化、成人化;类型主为侵财、暴 力、性犯罪;形式团体化、盲目性和突发性 十二、成年早期 1、发展理论(戈尔德,勒维来,哈维格斯特)

27、 2、发展特点:(1)基本特征: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智力发展到全盛;恋爱结婚 到为人父母;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2)走向顶峰时期:生理 特点;智力状态;创造与成就的最佳年龄;社会交往的特点。(3)成年早期的婚姻生 活:1.调适:忠贞如一;性生活和谐;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生活民主化;共 同做好家务劳动;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对子女的适应。2.非主流现象:独身;同性恋; 同居;晚婚晚育或自愿不育(政策成本压力观念)。(4)成年早期的工作和职业:1. 工作和职业的意义: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来源;确定个人身份;建立社会关系;圆 满个人人格;确立生活寄托。2. 工作和职业的发展:成长阶段(出生 -14岁左右)幻 想-兴趣-能力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试验-转折-尝试阶段;建树阶段(25-44 ) 适应-稳定阶段;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 ) 3.职业选择与适应:兴趣, 能力,性格和气质,社会需求 十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