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_第1页
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_第2页
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_第3页
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_第4页
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教学要求1. 掌握放射性核的衰变类型、衰变规律、放射性活度及半衰期2. 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 了解平均寿命、辐射防护及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案例15-1 :1911年卢瑟福(E.Rutherford)通过o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1932年查德威克 (J.Chadwick)又发现了中子。这些发现,使人们在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Henry.Becquerel)在研究铀矿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1898年玛丽居里夫妇(Pierre Cur

2、ie and MarieSklodowska Curie)发现了镭Ra和钋(Po)天然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将这种化合物放出的辐射 现象取名为“放射性”,称铀的射线为贝可勒尔射线。1903年居里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后 100年内,有近20位科学家在与核医学 有关的领域研究中获得诺贝尔奖。20世纪70年代核医学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核医学领域,使得核医学成像由定性分析进入定量分析,由平面影像进入断层影像阶 段;二是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ECT)的发展与应用;三是以99mTc为代表的短半衰期核素广泛 应用;四是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得到

3、普及,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问题:1.了解核医学发展的历史资料2何为放射性3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中的应用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 结构和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它的应用 涉及工业、农业、医药等许多领域。尤其是放射性同位素、医用粒子加速器、磁 共振为基础医学的研究,为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手段。 本章主要讨论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 用,电离辐射与防护以及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应用。第一节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一、原子核的组成1.中子-质子模型卢瑟福(Rutherford)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虽然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1015分

4、之一,但核中却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荷,数量是氢核正电荷的整数倍,所以就认为氢核是各 种核的组分之一而被称为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核内有一种质量和 质子相近但不带电的粒子,后称为中子。因此原子核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 )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核子(nucleon)。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其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但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整体呈电中性。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用Z表示。中子数用N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称为 质量数(mass number),用A表示,即A Z N,原子核(

5、或原子)通常用符号AX表示,其中X表示核所属元素的符号,例如氦核或氦原子表示为:He。由于各元素的原子序数Z是一定的,所以 通常可以不写,如180、12C、107Ag等。2 原子核的质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0倍。原子核的质量常用统一的原子 质量单位u来表示。国际上以自然界中最丰富碳的同位素12C的原子质量的1/12为一个质量单位u,即1122721u m(6C) 1.660566 10 kg 931.5MeV/c1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很小,它们分别是mp 1.007276u,mn 1.008665u。3.核素质子和中子数相同且能量状态也相同的一类原子核或原子的集合称为一种核

6、素(nu clide)。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isotope)。如氢的同位素有1H,2H,3H。同位是指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即相同的原子序数。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但物理性质却有很大不同。原子核与原子一样具有分立的能级, 原子核可以处在不同的能量状态,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产生能级跃迁。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核异能素(isomer )。如处于激发态的核素134 mI ( m表示处于激发态)和处于基态的核素154l。质子数不同而质量数相同的核素称为 同量异位素(isobar).如16c和17n。中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一类核素称为同中

7、子异位素(isotone)。4.核力由于核中质子间的距离非常小,它们之间的库仑斥力很大。因而必然存在一 种很强的引力把所有核子结合在极小的空间里,这种力不是电磁力,也不是万有 引力,而是一种新生的力,这种核子之间存在的特殊引力称为 核力(nuclear force)。 核力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它是强相互作用力,比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大得多。核 力又是短程力,它的作用距离为10 15m的数量级。每个核子只跟它相邻近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且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5.原子核的半径原子核接近于球形,所以通常用核半径表示原子核的大小。 核半径是指核力的作用范围或核内电荷分布的范围,而不是几何半径。实验证明原子

8、核的半径R与核质量数A的近似关系可表示为1(15-1)R R0A3式(15-1)中,R0为一常数,通常取 R0= 1.2X10-15m。如果把原子质量m近似为原子核的质量mN,而原子核的体积V - nR3,那3么原子核的平均密度p为mmNPV - nR3A3271.66 10 A17“-3、2.3 x 10 (kg - m )415 3-n (1.2 10)3A3由上式可见,原子核是高密度物质,各种原子核的密度是大致相同的。二、原子核的结合能及质量亏损原子核是由核子组成的,它的质量应等于全部核子质量之和。 但精确计算表明,原子核的质量比构成这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之和要小, 两者的差称为质量亏 损

9、(mass defect。用表示核的质量,mp表示质子的质量,表示中子的质量, 则质量亏损为如=Zmp+(AZ)mn mN(15-2)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知,一个系统的质量变化如时对应有能量变化AE=Amc2。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有质量亏损,表明在结合过程中有能量释放。放出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 结合能(binding energy),用AE表示。2 2 2E Zmp (A Z)mnc mNcmc(15-3)1u的质量相当的能结合能愈大,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就愈多 量为,E= mc2= 931.5MeV。三、原子核的稳定性从原子核的结合能大小判定原子核的稳定性并不充分。核子越多的原子核结合能

10、越大,但并不是越稳定。原子核的稳定性通常用比结合能来描述,比结合能(specific binding energy)即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15-4)式15-4中AE和A分别表示结合能和核子数。比结合能越大的核越稳定。10121624305010015020024098)7654321A质量数图15-1比结合能与核子数A的关系图15-1给出了不同核素的比结合能与核子数的关系。图中表明,轻核和重 核的比结合能较小,轻核的比结合能还随核子数有周期性变化, 当核子数为4的 倍数时(如 42 He、 84Be 、162C 等)与邻近核相比有较大的比结合能。中等质量的 核,比结合能较大。当 较小的原子核

11、变为 较大的原子核时,有结合能释放出 来。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时释放出原子能,都是由于这一原因。实验表明原子核的稳定性还与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的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较轻的核A120的重核区,比结合能明显开始减小。由此可知, 对于中等质量的核最稳定, 说明核力的一种 “饱和性”。另外,原子核的稳定性会随着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增加而出现周期性的变 化。当质子数或中子数为 2、8、20、28、50、82、126等数值时特别稳定,这些 数被称为幻数。 这是因为当核外电子分布刚好填满一个壳层时,它们彼此结合得就比较紧密, 因此核就比较稳定。而当质子或中子数为幻数时,刚好填满一个壳层,此时,这些核就具有较

12、大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还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奇偶性有关, 偶偶核最稳定, 稳定核 素最多;其次是奇偶核和偶奇核;奇奇核最不稳定,稳定核素最少。除上述几种特性外,原子核还具有自旋和磁矩,可用于磁共振成像,这在 第十六章会详细介绍。第二节 原子核的衰变类型根据原子核的稳定性,可以把核素分为放射性核素和稳定性核素。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核素有300多种,其中280多种是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 60多 种是不稳定的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 nuclide),它们会自发地放出某种射线变成 另一种核素。这种现象称为 放射性衰变(radioactive decay),简称核衰变(

13、nuclear decay)。除天然存在的核素外,通过人工方法又制造了1600多种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是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H.Becquerel)发现的,他当时观 察到铀(U)盐发射出的射线能透过不透明的纸,并使其中的照相底片感光。随 后 1898 年居里夫妇(Pierre Curie and Marie Sklodowska Curie)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钋(Po)和镭(Ra)。之后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把已发现的射线分成a (氦核)、B (电子流)和Y (光子流)三种。根据衰变时放出射线的种类不同,放射性核衰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a衰 变、B衰变和丫衰变。在衰变过程中遵守质量守恒、

14、电荷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 守恒定律。一、a衰变质量数A209的放射性核素自发地放射出a粒子而衰变成另外一种核素的 过程称为a衰变。a粒子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He。a衰变的一般表示式为AX 令 4He Q(15-5)通常把衰变前的原子核称为母核,用 AX表示,衰变后的原子核称为子核,用;:丫表示。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用Q表示,它在数值上等于a粒子和子核的反冲动能之和,不同核素 Q值不同。a衰变使母核失去2个 与电子电荷量相等的正电荷,形成的子核较母核原子序数减少2,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将向前移2位,而质量数较母核减少4。例如288 Ra (镭)的a衰变 表示式为288Ra22

15、24 286Rn 2He Q图15-2 288 Ra的a衰变纲图实验表明,大部分核素放出的a粒子能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几组不同的分立值。说明原子核内也存在能级,且能量亦是量子化的。处于基态的母核发生a衰变时可以直接衰变到子核的基态,也可以先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放出能量 较低的a粒子,处于激发态的子核再向基态跃迁,放出丫射线。用图表示衰变过程,称为纲图。图15-2给出228Ra (镭)的a衰变纲图。衰变过程中放出三种a粒 子,同时伴随有丫射线放出。二、B衰变B衰变是放射性原子核放出B粒子而衰变成另外一种核的过程,是核电荷改 变而核子数不变的核衰变。它主要包括BB和电子俘获(electron c

16、apture, EC)。1 B衰变B衰变是母核自发地放出一个B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V,而衰变成原子序 数加1而质量数不变的子核。B粒子即是普通电子0e,反中微子v是中微子v的 反粒子,不带电,静止质量几乎为零。 B衰变方程式如下:AX ZA1Y 0e V Q(15-6)式中AX代表母核,ZA1Y子核,0e是B粒子,Q衰变能。原子核中并不存在电子,衰变后却放出电子流,这是因为核内的中子转变 为质子(留在核内)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而形成。n p 0e V Q2. B衰变B衰变是母核自发地放出一个B粒子和一个中微子v,而衰变成原子序数 减1而质量数不变的子核。B粒子即是正电子;e, v是中微

17、子,不带电,静止 质量几乎为零。B衰变方程式如下: ZA1Y 0e v Q(15-7)式中AX代表母核,za1Y子核,0e是B粒子,Q衰变能。原子核中并不存在正电子,衰变后却放出正电子,这是因为核内的质子转 变为中子(留在核内)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而形成。p n 0e v Q3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了与它最接近的内层电子,使核内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 同时放出一个中微子。电子俘获一般表示式为A0azX ie z iY v Q(15-8)如果母核俘获电子是K层电子就叫做K俘获,俘获的电子是L层的叫做L 俘获。由于K层电子最靠近原子核,所以 K俘获最容易发生。当K层电子被 俘获后,就留

18、下一个空位,外层高能级电子很容易来填充这个空位,产生能级 跃迁,能量以标识X射线形式释放出来,也可能把能量直接传递给同一能级的 电子,使它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种现象称为俄歇效应,这些被放出来的电子称为 俄歇电子(Auger electron)。放射性核素在发生B衰变后,子核可以处于基态或激发态,于是有 丫射线 产生。三、丫衰变和内转换当原子核发生a、B衰变时,通常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子核是极不稳定的,它要向低激发态或基态跃迁,同时放出丫光子。医学上常用放射源60Co治疗肿瘤,它发生的便是 卩衰变和丫衰变。如图15-3所示。图15-3 60Co的丫衰变图丫衰变过程表示式

19、为(15-9)AXY QZ mX处于激发态原子核,AX处于基态原子核,丫光子,Q衰变能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还有另外一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内转换。即原子核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并不发射 丫射线,而是把全部能量都传递给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这一过程称为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释放的电子被称为 内转换电子(internal conversion electron)。内转换过程由于释放 电子而在原子的内壳层出现空位, 外层电子将会填充这个空位。因此会同电子俘 获一样发射标识X射线或俄歇电子。案例15-2 :镭226Ra是最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天然放射性源,

20、衰变为Pb,放出三种射线,半衰期为1590年,平均能量为0.83Mev ;钻60Co为人工放射性源,半衰期为5.27天,广泛应用于腔内照射和体外照射;铱192Ir人工放射性源,能量为 350KeV,半衰期为74天,点源等效性好,临床 用于高剂量率的组织间插植和腔内照射;锶90Sr半衰期为28年,最高能量为0.54MeV用于治疗表浅肿瘤,对深部组织副作用小,不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可制成射线敷贴器,锶89Sr作为同位素治疗骨转移瘤;锎252Es用于腔内治疗的中子源;锝 99mTc作为发射射线的核素,主要用于SPECT断层成像;氟18F主要用于正电子发射型 PET断层成像。问题:1了解医学上常用放射

21、源的作用2. 上述放射源治疗病变的机理3. 讨论上述放射源衰变时都放出哪些粒子和射线第三节原子核的衰变规律一、衰变规律实验表明,所有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并不是同时发生,而是有先有后,各自独立。由于放射性物质的不断衰变,母核的数量会不断减少。衰变速率都与它们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有关,所有的衰变都遵守同样的统计性规律。在dt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dN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和时间间隔dt成正比,即dN Ndt(15-10)式中 为衰变常数(decay constant),表示1个放射性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概率,dN表示dt时间内原子核的减少量。对式15-10积分dNNdtln N t

22、 C(15-11)设t0时刻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为No,代入上式,可得C In N。,将C代入(15-11)可得t时刻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为NNoe(15-12)式15-12表明,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是随时间的增长按指数规律衰减的。这一 规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定律。、半衰期1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至其原有核数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用T表示。也可称为物理半衰期,相应的衰变常数称为物理衰变常数。根据15-12式可得No2Noe整理上式(15-13)In2 0.693T和 一样,是放射性核素的特征常量,表征原子核衰变的快慢,它与外界因素 无关,只决定于放射性核素自身的性质。式 15-12衰变

23、定律亦可用半衰期表示t/T1(15-14)NN。一2在核医学中,放射性原子核引入人体内时,原子核的数目除按自身的衰变规律减少外,还会由于人体的代谢而不断排出体外,使原子核的数目减少。因此,生物机体内放射性核素数目的减少比单纯的核衰变要快。我们将各种由于人体代谢而产生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 ),用Tb表示。相应的衰变常数称为 生物衰变常数(biological decay constan),用 b表示, b ln2 /Tb。生物机体内的放射性原子核实际数目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有效半衰例15-1给患者服用29 Fe标记的化合

24、物来检查血液的病理状况。已知 26Fe的 半衰期为46.3天, 9天后测得人体内放射性原子核数量的相对残留量为 79%,求 29 Fe的生物半衰期。解:根据式15-17得NN。则有效半衰期为由式15-15得丄丄丄Tb Te Tt/T,9 / Te1 679%2727d46.310.0154d期(effective half life) Te。对应的衰变常数为有效衰变常数(effective decay con sta nt)e。则可分别表示为eb和丄丄丄Te T Tb(15-15)根据上式则衰变定律可改写为NNe(b)t Noe et(15-16)或NNo 1t/Te(15-17)2因此可以求

25、得56 Fe的生物半衰期为Tb 65d2 平均寿命放射性原子核发生衰变有些早,有些晚,寿命不一样,所以常用平均寿命(mean life)来表征衰变的快慢,它是指核在衰变前存在时间的平均值。设t 0 时有放射性核素为N。个,t时刻还有N个原子核没有发生核衰变,在tt+ dt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的寿命都为t,则平均寿命为1No 0dNt1N? 0入Ndt1NTNoeXct-0 e t(X)d(- t)通过对上式采用换元法积分得ln21.44T(15-18)即平均寿命是衰变常数的倒数,衰变常量越大,衰变越快,平均寿命也越短。案例15-3 :空气中14 C和12C的比值1.2:1012,在考古工作中通过

26、测出古生物遗骸中14 C,就可以算岀古生物体死亡的年代。问题:1.为何选14 C作为研究对象2.活体生物体同死后生物体比较,碳的含量有什么变化3 推算古生物体年代的理论依据。三、放射性活度放射性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数称为该物质的放射性活度,用A表示pl KIA 一 NNe 七七(15-19)dt式中A。是t 0时刻的放射性活度。将 In2/T代入15-19式,可得放射性活度 的另一种表示式t /T1A A0(15-20)2在SI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Becquerel, Bq),1Bq=1次核衰变/ 秒。放射性活度的另一单位是居里(Ci),1Ci 3.7 1010Bq。例

27、15-2 一个放射源在t = 0时的放射性活度为8000Bq,10分钟后放射性活 度为1000Bq,求:(1)该放射源的衰变常数和半衰期;(2) 1分钟后的放射性活度。解:1)由衰变式AN,有将式(1)t 0 时,At 10min 时,代入式(2),有No8000 Bq1 10NN0()T1000 Bq21 10 1()3(1)(2)(3)由(3)式解得该放射源的半衰期为哑 3.47 T2)1分钟后的放射性活度为衰变常数为10T min = 200s 33 -110 sA Ac(-)?8000 (丄)莎2 26498 Bq案例15-4 :24 Na的半衰期为15h,将1cm3的放射性Na溶液输

28、入人体血液中,此溶液的放射性活度为A02 103 Bq。经5h后抽出1cm3血液,测出其放射性活度为 0.27Bq。问题:1.核衰变规律2 放射性活度与半衰期的关系3.人体中的血液总量四、放射平衡自然界中的某些放射性核素并不是发生一次衰变就稳定下来,由于它们的 子体仍然具有放射性,因此将发生一系列连续的衰变,直到衰变到稳定的核素为 止,这种衰变现象叫 递次衰变。例如,由镭226Ra衰变到氡28:Rn,由氡鴛Rn衰 变到2;Po,钋还要继续衰变下去。某一放射性核素由于发生递次衰减而产生一系列放射性核素,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放射系(或称放射族)。目前已经发现天然存在的放射系有铀系、钍系和锕系。把最初开

29、始衰变的核素称为母核核素,衰变后生成的核素称为子核,子核不稳定,会继续衰减,母核的半衰期一般都很长, 有些可与地址年代相比,衰变过程中的任意过程都遵从指数衰变规律。在递次衰变过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各代子核的数量比,会出现与时 间无关的现象,称之为 放射平衡(radioactive equilibrium)。1长期放射性平衡母核核素的数量决定于自身衰变的快慢,子核除按指数规律衰减外,同时 还不断从母核的衰变中获得补充,因此,子核的数量变化不仅与自身的衰变常数 有关,还与母核的衰变常数有关。如果母核的半衰期相当长,子核的半衰期又相 当短,以至于母核的放射性活度在某一测量时间内可视为常数。在这种

30、情况下, 子核的数量将逐渐增加,新生成的子核将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衰变,由于每秒衰变数与现有核数成正比,随着时间的积累,子核每秒衰变的核数等于从母核衰变 而得到补充的核数,子核的核数就不再增加,达到了动态平衡。此时子核的放射性活度与母核的放射性活度相等,称此现象为长期放射性平衡(Iong-termradioactive equilibrium)。因此长期放射平衡条件是母核半衰期远大于子核半衰期,且时间足够长TiT2或i2,且时间足够长t 7T2式中代表母核半衰期,T2子核半衰期,1母核衰变常数,2子核衰变常数。2 暂时放射性平衡如果母核的半衰期只比子核的半衰期大几倍,在这种情况下,子核将按照 母

31、核的衰变常数进行衰减,虽然母核和子核的原子核个数都在不断减小,但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母核和子核的原子核数目之比将保持一个固定的常数,整个衰N2N1变系都会达到暂时平衡,这种现象称为 暂时放射性平衡(temporarily radioactive equilibrium)。 此时,( N1平衡时母核数,N2平衡时子核数)2 1暂时放射性平衡条件是母核的半衰期并不太长,但比子核的半衰期长得多。即T1T2 或 12,t 满足 e(2 1t 13 不成放射性平衡若母核半衰期远小于各代子核,经过一定时间后,母核将几乎全部转变为 子核,之后,子核将按自己的方式衰变,这就是 不成放射性平衡 。由上述三种分析

32、可知,在任何递次衰变中,不论各代衰变常数之间的关系 如何,必有一半衰期最长者,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系统将剩下半衰期最长及其后 代,它们将按照它们的指数规律衰减。放射平衡在放射性核素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半衰期短的核素在 核医学中优势更加明显。 许多半衰期短的核素是通过半衰期长的核素衰变而得到 的,当子核与母核达到动态平衡时,子核数目最多,设法取出子核,经过一定时 间后,子核与母核重新达到放射性平衡, 这种通过半衰期长的核素获得半衰期短 的核素的发生器称为“母牛” 。一条“母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供应短半衰期的 核素,适合远离同位素生产中心或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展短寿命核素的应用工作。第四节

33、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各种射线在通过物质时, 都要与物质发生相互作 用,研究其作用过程可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射线的性质。另一方面,射线与物 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射线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也是用作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和理论基础。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和激发a $质子、电子等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由于与原子核的核外电子发生非 弹性碰撞而将能量传递给电子, 电子获得能量后脱离原子核, 产生自由电子和正 离子,合称为离子对,这一过程称为 电离(ionization),也称为初级电离。若脱 离出来的自由电子能量足够大, 它又可以使其它原子电离,称为 次级电离。如果 电子所

34、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脱离原子, 它将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使原子处 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 激发(excitation)。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会自发地回到基 态,此过程称为原子的 退激,退激时释放出的能量,可以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这就是受激原子的发光现象。由于带电粒子的电离作用, 它在通过物质的路径上将留下许多离子对, 每厘 米路径上产生的离子对称为 比电离(specific ionization)或电离比值。它表示带 电粒子电离本领的大小, 在生物体内表示对机体的损害程度。 比电离与带电粒子 速度的平方成反比。 此外它还与带电粒子的电量和物质密度有关。 带电粒子所带 电量越多,它与原子壳层电

35、子的作用力就越大, 比电离也越大; 物质的密度越大, 单位体积的电子数就越多,与带电粒子作用的机会就越多,比电离也就越大。2散射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由于受到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这种 现象称为 散射 。如果带电粒子散射前后能量不变,仅改变运动方向,这种散射称 为弹性散射 。若带电粒子不仅改变运动方向而且损失一部分能量, 则称为非弹性 散射。由于a粒子质量较大,散射不太明显,它的路径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而B粒子质量较小, 散射较明显, 因多次散射不断改变运动方向, 所以路径是曲折的。3轫致辐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 因受到原子核电场的作用,其速度突然减小,损失的 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

36、来,这种辐射称为 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a粒 子和质子在原子核库仑场中得到的加速度要远小于电子得到的加速度, 所以它们 由轫致辐射产生的能量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在B射线的安全防护中,必须考虑轫 致辐射的影响。为了阻挡高能电子, 一般认为应采用铅等重物质, 但由于重物质 易产生轫致辐射而发射X射线,所以对B射线的防护应采用复合屏蔽的方法。4射程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 由于不断地与周围原子发生碰撞, 其动能将随着前进 路程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最后因能量消耗殆尽而停留下来, 这种现象称为粒子被 物质吸收。由发射到静止,它在物质中所通过的最大距离称为 射程(range)。带 电粒子的射

37、程与粒子的动能和吸收体的性质有关, 它反映了带电粒子对特定物质 的贯穿能力。a粒子的贯穿本领很弱,在空气中射程仅为几厘米,一张纸或生物 组织的表皮足可阻挡,由于a粒子的电离本领特别大,它一旦进入体内,将引发 大量的电离而危害机体。B粒子的速度很高,贯穿本领比 a粒子强,一般能量的 B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为几米到几十米,但在铝中的射程仅为毫米数量级,所以 B粒子很容易被铝所吸收,B射线易被人体表浅组织所吸收而造成危害,因此应 注意防护。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和丫射线都是光子流,它们自身都不带电,都是电磁波,它们与物质 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与带电粒子不同。 带电粒子通过多次与物质原子中的电子或

38、 原子核作非弹性碰撞,逐步损失能量, 一次碰撞只损失很小的一部分能量。 而光 子与物质中的原子只要发生一次碰撞就会损失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有时甚至损 失全部能量, 光子在穿透物质时也可能根本就不损失能量。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 用主要有三种方式:1光电效应当一个光子和物质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 将其全部能量交给原子中的一个壳 层电子, 光子消失, 获得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并将这 一过程称为 光电效应 (photo electric effect)。发射出来的光子称为 光电子 (photoelectron)。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克服电离能,剩余部分 即为光电子的

39、动能。 光电子大部分来自内层电子,当外层电子来填充空位时, 将 有标识 X 射线或俄歇电子发射。光电子与其它带电粒子一样,与物质间有相互 作用,可以引起物质中其他原子次级电离。2康普顿效应当入射光子与原子核的外层电子发生弹性碰撞时, 光子只把部分能量传给电 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光子则改变了波长和运动方向,这 种有波长改变的散射称为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散射过程中所释放出的 电子叫反冲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 可以引起次级电离。康普顿效应与光电效应 不同,在光电效应中光子本身消失,能量全部转移给光电子;而康普顿效应中, 光子本身并不消失,只是转移给电子部

40、分能量。 另一方面, 光电效应主要是与原 子的内层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会产生很强的 X 射线;而康普顿效应主要是 与原子外层电子作用,除与轻元素作用外,不会产生明显的特征 X 射线。3电子对效应 当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两个静止质量所对应的能量时,即大于 1.022MeV, 并从原子核旁经过时, 光子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 其能量可能被全部吸收而转 化为一对正、负电子,这一过程称为 电子对效应(electron pairing effect)。在电 子对效应中, 入射光子的能量一部分转化为正、 负电子对的静止质量 (1.022MeV),其余转化为正、负电子的动能。正、负电子对由于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1、而消耗能量,最后正电子将与物质中的一个负电子相互作用产生 电子对湮没(electro n pair anni hilati on)。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发生以上三种方式的概率与光子的入射能量有关。当光子能量较低时,发生光电效应的概率最大;当光子能量达到1MeV时,康普顿 效应的概率最大;当光子能量超过 1.022MeV时,能量愈大,发生电子对效应的 概率就愈大。此外,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也与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有 关。图15-4给出了三种作用占优势的区域。120100数序子原的质物收吸80604020 00.010.050.10.51510光子能量(MeV )图15-4 X ( Y光子与

42、物质作用的三种方式与光子能量和吸收物质原子序数的关系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弹性散射中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不像带电粒子那样直接引起电离而损失能量,所以中子在物质中能穿行很长的距离。 由于中子的质量接近原子核的质量,所以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与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或与原子核发生核反应。中子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时,将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核,改变自身的运动方向和速 度,同时引起原子核发生反冲,这种作用称为中子的弹性散射。弹性散射是中子 与原子核作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无论中子具有何种能量,无论是轻核还是重核, 都可以发生弹性散射。能量低的中子与轻核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弹性散射。根据弹性碰撞理论,反冲

43、核愈轻中子的能量损失愈大,所以常用含氢多的水、石墨等作为中子的防护剂。2 非弹性散射高能中子穿过原子核并与其相互作用,引起核反应,使原子核处于激发态,然后立即放出丫射线而回到基态。在这一过程中,出射中子和原子核的总动量不 再守恒,这种现象称为非弹性散射。因为入射中子的能量必须大于原子核的最低 激发态,所以非弹性散射主要是由能量大的中子引起。比如,重核的最低激发态能量较低,约O.IMeV,故此能量低于O.IMeV的中子作用于重核物质不会发生 非弹性散射。3 俘获反应中子射向原子核,也可能被原子俘获。根据发射射线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反应类型:发射丫射线,称为中子俘获反应;发射质子,称为电荷交

44、换 反应;发射a粒子;发生核裂变,即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 同元素的轻核。进入机体内的慢中子与组织的氢、氮、钠、磷等作用发生的核反应式为;H10n2h10n16c ;h23Na0-2:h35p0n32P这些核反应产生的光子、质子和反冲核都有电离能力,可导致组织的分离,有些放射性核素还可能长时间滞留在生物体内造成长期的影响。案例15-5 :19361940年Stone及其同事使用早期的回旋加速器产生的快中子治疗249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肿瘤消失,但当时对中子的物理学特性缺乏了解,造成超量照射,中子治疗一度被终止。20世纪50年代,放射生物学家通过哺乳动物、培养细胞对快中子进行放射性研

45、究,其特性再 一次得到认识。20世纪60年代英国伦敦医院报告许多晚期颈部肿瘤患者对中子治疗反应很好。 美国的RTOG(放射肿瘤学协作组)和NTCWG (中子治疗临床工作组)通过随机临床实验,指出 快中子放疗最成功的肿瘤是恶性涎腺肿瘤,相对生物效应值最高的是囊性腺样癌。问题:1.分析中子治疗的优缺点2了解目前国内外中子治疗的基本情况第五节辐射剂量与防护、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a B、丫射线和中子通过物质时,能直接和间接产生电离作用,统称为 电离 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各种电离辐射都将使物质发生变化,为辐射效应。人 体组织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后,会产生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的变化,

46、导致生物组织 的损伤,称为放射生物效应。生物体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当人体被射线均匀辐射时,如果平均每1kg物 质吸收10J的辐射能,将导致人的死亡,尽管吸收的能量使人体的体温升高 0.01 C。电离辐射对生殖细胞或正处于增殖、分裂期的细胞尤为敏感。电离辐射的剂量有累积性,电离辐射对生物体所造成的伤害大小与各次辐射 的总和成正比。中等剂量的电离辐射所造成的损伤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要经过若干天后才会有临床表现。一般趋势是,接受剂量越小,“潜伏期”越长,有的可达几年到十几年,称为放射性损伤的“远期效应”。小剂量的电离辐射所造成的损伤,是以一定的概率出现的,称之为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的损伤往往表现为遗传

47、性疾病。 随机效应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存在剂 量限值,累积量越大,出现遗传性疾病的概率越大。 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严重损 伤人的机体,产生烧伤、白内障、生殖机能损坏、组织纤维化、器官功能丧失, 直至生命终止。二、电离辐射的计量单位剂量是用来表示人体接受电离辐射的量。这一部分我们就介绍剂量的概念、 单位及电离辐射的防护知识。1 照射量X射线或丫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产生出来的所有次级电子,当它 们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所形成的任何一种符号离子总电荷量的绝对值。 称为照射量(exposure)。即dQ E(15-21)dm式中dQ表示X射线或丫射线的光子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产生的所有次级

48、电 子均被阻止于空气中时,在空气中所形成的任何一种符号离子总电荷量的绝对 值。照射量E是从射线对空气电离本领的角度说明 X射线或丫射线在空气辐射场中的性质的物理量,它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辐射(如中子或电子束)。在SI单位制中,照射量E的单位为库仑每千克(Ckg),曾用单位为伦琴(R), 1R= 2.58 10-4CkgT。根据定义,dQ中不包括次级电子发生轫致辐射被吸收后产生 的电离。照射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的增量。pl匚E(15-22)dt照射量率的SI单位为库仑每千克秒,即CkgT sT。也可用旧单位如伦每秒 R s-1等表示。2. 吸收剂量电离辐射在人体中产生的效应程度取决于人体吸收

49、辐射能的多少。单位质量的被照射物质所吸收的电离辐射能量称为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定义式为pl匚D (15-23)dm式(15-23)中,吸收剂量D的单位在SI单位制中为戈瑞(Gy), 1Gy= 1J kg-1,曾 用单位为拉德(rad), 1Gy= 100rad。吸收剂量适用于任何类型和任何能量的电离辐射,以及受照射的任何物质。 由于在同样照射条件下,不同物质,例如骨和软组织等吸收辐射能量的本领有差 异,所以在涉及吸收剂量时,应该说明辐射类型、是什么物质和照射位置,单位 时间内的吸收剂量称为 吸收剂量率,即:D 竺(15-24)dt其SI单位是戈瑞每秒(Gys-1)。3. 当

50、量剂量生物体内单位质量的组织,从各种射线中吸收同样多能量, 所产生的生物效 应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当辐射类型与其他条件发生变化时,某一生物辐射效应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改变。因此,须对吸收剂量进行加权,使修正后的吸收剂量比单纯的吸收剂量能更好地与辐射所致有害效应的几率或严重程度相 联系。在辐射防护学中,将生物体所接受的吸收剂量根据生物效应加权修正,经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在放射防护中称为 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对于某种辐射R在某个组织或器官T中的当量剂量Ht可以由数学公式表示为:(15-25)H T Wr dt RWr为某种辐射R在某个组织或器官T中的吸收剂量修正因子,又称

51、 辐射权重因子(radiation weighting factor); Dtr表示辐射R在组织或器官T中产生的 平均吸收剂量。当量剂量的SI单位是希沃特(Sv), 1Sv=1J kg-1。并用的旧单位是雷姆(rem),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Sv= 100rem。需要注意的是,剂量当量与吸收剂量的量纲相同,但物理意义不同。吸收剂 量反映的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对辐射所吸收的平均能量,它对任何物质都相同;而当量剂量只适用于人和生物体,是反应辐射对人体损伤程度的物理量。表15-1列出几种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值,所给出的数值是以X (Y射线作为比较标准的。表15-1辐射权重因子射线种类能量范围辐射权重因子w

52、RX ()所有能量1射线和子所有能量1粒子,重核所有能量20中子20MeV5质子2MeV5案例15-6 :机体效应、照射量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年纪越轻辐射危害越大。接受辐射的最危险时期为岀生前。在胚胎发育时期的辐射可以产生畸形。家鼠发育的第8天(相当于人的第 23天)是20天妊娠中最敏感时期,剂量小至25伦琴就可以使家鼠产生畸形。案例15-7 :1945年日本广岛及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111.7万人中,发现白血病117例,较正常人高出一倍。在接受较高辐射剂量 4Gy的幸存者中,发病率为正常人的 40倍。问题:1.常见辐射的机体变化2 辐射剂量与辐射的机体效应的关系3. 讨论辐射与癌变三、电离辐

53、射的防护放射性核素在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接触放射性核素的人日益增多,因 此在使用、保存和清除放射性废料时, 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安全使用的 目的。1 最大容许剂量人在自然条件下会受到各种射线的照射,这些射线来自宇宙和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这种天然照射称为 本底辐射(background radiation)。可见人体受到一定 剂量射线照射并不影响健康。国际上规定经过长期积累或一次性照射后, 对机体 既无损害又不发生遗传危害的最大允许剂量,称为最大容许剂量(maximumpermissible dose, MPD)。对这一剂量各国规定各有不同,我国现行规定的MPD为每周100mrem,

54、即每年不超过5rem,放射性工作地区附近居民不得超过 5X10 3remd, 般居民还应低,但医疗照射不受这个限制。2.外照射防护放射源在体外对人体进行的照射称为外照射,人体接受外照射的剂量与离放射源的距离及停留的时间有关。故此,与放射性核素接触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远 距离操作,且减少在放射源附近停留的时间。 此外还应在放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 设置屏蔽,以减弱放射性强度。对于a射线,因其贯穿本领低,射程短,工作时只要戴上手套就能有效进行防护;对于B射线,除利用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外,使用的屏蔽物质不宜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以避免产生轫致辐射,一般采用有机 玻璃、铝等原子序数中等的物质作为屏蔽材料;对于

55、 X(Y射线,因其穿透能 力强,应采用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如铅衣、铅和混凝土等作为屏蔽材料。3内照射防护将放射性核素注入体内进行的照射叫内照射。 由于a射线在体内具有的比 电离高,其造成的损害比 氏丫射线都要严重。因此,除介入疗法或诊断的需要 必须向体内引入放射性核素外, 任何内照射都应尽量避免。 这就要求使用放射性 核素的单位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接触人员的一切行为进行规范, 以防止放射 性物质进入体内。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一 、 示踪原理任何一种元素的同位素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它们在机体内的分布、 转移和 代谢都是一样的。 如果要研究某一种元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可在这种元素中掺 入少量该元素的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参与各种过程的变化, 借助 它们放出的射线,在体外探测该元素的踪迹,这就是 示踪原子法 。引入的放射性核素,称为示踪原子(tracer ato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