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品八上《礼仪展风采》教案_第1页
人教版思品八上《礼仪展风采》教案_第2页
人教版思品八上《礼仪展风采》教案_第3页
人教版思品八上《礼仪展风采》教案_第4页
人教版思品八上《礼仪展风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最新人教版思品八上礼仪展风采教案你能讲一讲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整个过程吗?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学校活动中 , 哪些礼仪最能体现我的风采?(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讲述。)教师讲述:礼仪缘于最初的人类交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礼仪既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 又与一个民族的传统相承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 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2 、板书标题 礼仪展风采二、讲授新课1 、因礼仪而优雅( 1 )礼仪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活动二:小茅经常扮“酷 ” (指名学生朗读材料)议一议:小茅的行为与礼

2、仪有关吗?请指出其不符合礼仪的地方。对我们来说, 有哪些基本的利益要求?(学生讨论回答。)“礼仪纯属私事, 与他人、学校无关, 也不存在合不合乎礼仪的问题 ”是这样的吗!( 2 )礼仪是一门学问 , 有特定的要求是一个礼仪之邦 , 自古以来都很重礼仪。孔子曾说, “不学礼 , 无以立。 ”看来礼仪无论是对国家对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礼仪是一门学问 ,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学校集体活动中、社会交往活动中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想一想:就个人礼仪来说,我们中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后 , 教师讲述并列举 “相关链接 ”的材料。)如果我们不讲

3、礼仪,不仅有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 ,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相关链接:(学生朗读材料)想一想:这个大学生最后问什么没有被录用? (不讲礼貌、不懂礼仪给人留下了轻浮的印象。)( 3 )人既是审美的主体, 也是审美的对象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的对象。我们在审视、欣赏生活中每一处美的东西 , 对美的一切我们赞叹不已;同时我们也作为审美的对象展示在社会生活中 ,被别人审视。所以说 , 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 , 关系到外我们的集体, 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活动三:比一比、评一评、做一做(见教材 p84

4、页材料)怎样使自己的姿态优雅、符合礼仪要求? 让我们比一比、评一评、做一做。(让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评论,教师适当引道点拨。)教师总结:(根据现场情况, 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适当指导。)( 4 )按礼仪要求去做, 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 , 更易被人接纳。(教师按教材讲述, 让学生示范, 其他学生进行评论, 从中体验利益的优雅 , 从而认识到讲礼仪的重要性和学习礼仪的积极性。)相关链接:(学生阅读后 ,学习正确的站姿、坐姿、步态等。)2 、社会交礼仪abc( 1 )社交礼仪涉及交往的各个方面, 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活动四:“见面的礼仪” (教材 p86 页材料)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我们与不同的人见

5、面时握手的礼节。(阅读“相关链接” )与同学相见: 与长辈相见:与异性朋友相见: ( 2 )社交礼仪的掌握不是自然形成的 , 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思考活动五:待客礼仪( p87 页) ( 按教材要求设计)待客礼仪的设计电话礼仪的设计资料介绍: 社交礼仪三题握手礼仪。握手是现代社会人么最常用的礼仪。握手时 , 主人应主动伸手与客人握手。年长者、身份高者, 应主动伸手与年轻者、身份低者握手。男性应等女性先伸手后再握手, 男性只握女性手指部分即可;女性无握手之意, 男性不应伸手, 而以点头致意。多人握手时不要交叉握手,要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待客礼仪。当得知客人要来访时,应将室内打扫

6、干净。收拾整齐。客人来时 , 要及时开门表示欢迎;然后请客人就坐, 送上茶水。对熟悉的客人可以随便些, 对初次登门的客人则尽可能消除其陌生感, 使之愉快、自然。交谈时,可以寻找些双方都熟悉和感兴趣的事作为话题。客人离开时,应有礼貌地送到室外,并打招呼 “欢迎再来 ”。舞会礼仪。参加舞会前要适当熟悉打扮, 着装要整齐、 大方、得体。不要穿过于暴露的服装 ,舞会进行中 ,邀请舞伴要有礼貌,男女可以互相邀请 ,但以男方邀请为主,女方对男方的邀请一般不应拒绝。舞姿要端庄、大方、健康, 说话要轻声, 不可旁若无人地大声谈笑。尊重舞伴,双方距离适度。大家正在起舞时, 不要在舞池中穿行、找人。( 3 )遵守

7、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 是我们与他人顺利交往的前提活动五:中华民族的礼仪习俗中华民族的礼仪习俗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民族的根,我们应该加倍珍视。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 你是怎样看待以下礼仪习俗的?春节的传统习俗:祭灶 扫尘 贴春联 贴门神 年画 除夕夜 年夜饭祭祖 守岁 迎春 红包新年放爆竹拜年(大年初一, 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初二到初四五,是走亲戚的时间。)你的评价: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端午食粽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你的评价: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 此外还有观桂花你的评价:(学生朗读教材p87 页最后一段)( 4 )在于少数民族交往时,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

8、礼仪习俗, 要 “入乡随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 个民族 56 朵花 ,装点着美丽的民族大家庭。在民族大家庭中 , 我们要以礼相待, 和谐共处。活动六:你对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了解多少?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苗族: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 , 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 , 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 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 ,不喜欢吃肥肉 ,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 ,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9、彝族:彝族人热情好客, 客人来访常常以酒当茶招待客人, 所以谚语说:“汉人待客贵在茶, 彝人待客贵在酒 ”,无酒不成敬“, 无酒不成礼。 ” 彝族人喝酒不分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 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圈 ,端着酒杯依次轮流着喝,这种喝酒的习俗叫喝 “转转酒 ”。彝族人对人很真诚 ,凡是到彝家做客 ,主人都要端出酒来,与客人一边谈心一边劝酒,对客人说: “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彝家没有错喝的酒。 ”直到客人醉倒才不再劝。另外,在过年时 ,彝家人端出一坛酒,插上几枝麦杆或竹竿 ,摆在家门口的路上,凡是来往的行人都要劝他吸上几口才让走,彝家称之为 “杆杆酒 ”。彝族家庭是父系家庭, 父亲起支配作用 ,

10、对内对外的事务均由父亲决定客人一般也由父亲作陪。壮族: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 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 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 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客人到家 ,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 ,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 , 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 , 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 “慢吃 ”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 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 ,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

11、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 “公公 ”, 女的则称 “奶奶 ”或 “老太太 ” ;遇客人或负重者, 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白族:礼仪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 , 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 “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 ,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 进屋时应谨慎。白族喜欢敬茶待客 , 同样有 “酒满敬人 ,茶满欺人 ”之说;在喝酒方面, 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习俗 白族家庭里, 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 , 白族民间有 “酒满敬人 ,茶满欺人

12、”之说。纳西族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废物或倒垃圾, 禁止向河里吐口水 , 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长辈面前说丑话脏话, 忌外人闯入产妇房间 ,忌孕妇进入新房。忌坐在门坎上 , 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边吹树。土家族: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 ,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 ,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 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

13、 故回避八和十。哈尼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节,有些地区还有 “黄饭节 ”、 “仰安纳” 、新料节等3 个小节日。哈尼族为父权制的小家庭。男子一旦结婚并有了孩子之后 , 一般都要与父母分家, 独立生活。父母把田地、房产、耕畜、家具、农具等,平均分给独立生活的儿子,幼子留在身边继承大房子和献祭本家族祖宗 ,家族观念认为幼子的血缘最可靠 , 而幼子尚年幼 , 尚需父母继续教养。家庭中以长者为尊。 人死实行棺木土葬。哈尼族有尊老受幼的风尚。并喜爱音乐 ,能歌善舞 ,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带着乐器。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俗称 苦扎扎 或祭秋房、祭田节)等。教师总结:在于少数民族交往时 ,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要 “入乡随俗 ” 。尤其不能违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