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_第1页
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_第2页
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_第3页
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_第4页
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 摘要:明清时期,山东的盐业生产在管理体制和制盐技术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特别是清代,其制盐技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山东的盐业经济在沿海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明清;山东;盐业生产 明清时期,山东盐业生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产规模,在沿海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述了明代和清代山东盐业的基本情况,希望有助于盐业史以及山东地方史的研究。 一、明代的山东盐业 明代,制盐行业由户部掌管。当时,全国共设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盐使司下设有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山东盐业的生产与管理也按照这个结构运行。明史卷八

2、十食货志四记载:“山东所辖分司二,曰胶莱,曰滨乐;批验所一,曰泺口;盐场十九,各盐课司一。”山东各盐场在官方督导下从事盐业生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七洪武二年十一月己丑条记载:“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岁办大引盐一十四万二千五引有奇。”这是指明初山东的盐产情况。当时每引合400斤。进入弘治时期,改行小引,每引合200斤,但总产量未变。万历时期,据山东盐法志卷末附编记载,山东盐场引盐数额仍然保持在十五万左右,与明初相差不多。 明朝政府在山东海盐产地设有19个盐场,维持着元代盐场建置的基本格局。这19个盐场是:信阳、涛雒、石河、行村、登宁、西由、海沧、王家岗、官台、固堤、高家港、新镇、宁

3、海、丰国、永阜、利国、丰民、富国、永利。 在山东各盐场中,从事盐业生产的劳动力比较充足,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产业群体。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一八八卷引明人章潢图书编就说:“登莱濒海多盐徒”。盐民灶户主要聚集在各个盐场周围。顾炎武肇域志山东五诸城条记载:“信阳镇依山负海,设有巡检司、盐课司。灶户多居之,煮盐捕鱼为生。”在明初时,山东沿海地区已拥有较多的灶丁数额。明太祖实录卷一三洪武十三年四月庚辰条曾记载:“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奏:所辖一十九场,灶夫二万三千二百六十四丁。”众多劳动力的参与,使得山东沿海各盐场均保持着有效的生产能力。 制盐业在当时的山东沿海地区属于支柱产业,尤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滨州河海区域

4、,盐业更是其重要的经济收入。隆庆年间曾任利津知县的贾光大有诗描述:“古城谁筑在荒陬,遗址犹存动客愁。草色连天迷望眼,潮头喷雪簸渔舟。乍经茅屋人民少,惯见沙洲狐兔游。空有盐花堆似玉,年年辛苦几时休。”与贾光大同时期的兵备副使甄敬也写诗说:“村市依流曲复斜,上墙茅屋带烟霞。潮声夜动千门雪,盐蕊晴开万顷花。斥地经春无草木,商船入夏足鱼虾。观风暂驻皇华节,泛海难从博望槎。”从这些诗咏中可以看到,滨海盐场在当地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都占有最醒目的位置。 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贾光大均田至官灶城有感。 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甄敬公署即雨拟泛海未遂。 明朝前期,沿海制盐业全部由官方一手经营。灶户按丁计课,必

5、须完成国家规定的产额, 官方则给予工本米钞,完成盐课后的余盐也要交给国家,不能私自支配。灶户一入灶籍,不得解脱,官方于此控制相当严格。最初,官方对灶户比较优待。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记载:“明初仍宋、元旧制,所以优恤灶户者甚厚,给草场以供樵采,堪耕者许开垦,仍免其杂役,又给工本米,引一石。”但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官方控制过死、灶户作业不自由的盐业体制弊端就充分显示出来,时而食盐积压,时而无盐可收。于是官方逐渐减少了实物盐的征收量,采用盐课折色或折银的办法来向灶户收取盐课。据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一九盐法一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题准对“山东信阳等场盐课,每二大引折阔白棉布一匹”,这在全国各大盐

6、场中首开盐课折色之例;正统年间,盐课折色又扩大到官台等盐场;弘治年间,朝廷开始对涛雒、富国、高家港三盐场的盐课改折银两,“每一大引,折征银一钱五分”;正德三年(1508年),折银范围又扩大到西由、信阳、登宁、行村、海沧、固堤、官台等八场。以银两代替实物盐的征课形式弱化了官方对制盐业的控制力度,增大了灶户对盐产品的支配权力,松动了食盐交易的禁锢枷锁,这就为以后民营制盐业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虽然盐课折银的征收手段活跃了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制盐业的发展,但是在商业贸易并不发达的山东沿海地区,这种折银的形式有时也会难为盐产品卖不出去的灶户。雍正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艺文所载明人甘一

7、骥盐河议曾指出:“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灶丁改征折银,每引七分五厘,共征六千余两。舍其所产,征其所乏,而灶丁渐累渐逃,愈逃愈累,无复更生之望。” 有明一代,由于灶户负担过重,逃亡现象便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正统年间尤为严重。如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乙丑条记载:“户部奏:山东石河场盐课司逃亡灶户三百八十三户,遗下盐拆布一千三百二匹有余。高家港场盐课司逃亡灶户三百七十九户,遗下盐课三千五十六引有余。其见在灶户岁有课额,又当有司杂差,又令代纲逃户布课,比又蝗涝,人实不堪”。同书卷一六正统八年七月乙亥条记载:“山东永利场盐课司奏:灶户因蝗旱灾伤,赋役烦重,挈家逃移”。又卷一三正统十年七月己酉条记载

8、,因灶户逃移,盐课积欠,朝廷不得不“免山东富国等场盐课司逃亡灶户盐五万二千二百六引”。灶户逃亡与盐课摊派,给盐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而明中叶以后,官方拿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或改额盐为折银,或余盐开禁,或优商贩运,或给灶户增加私有财产,其基本意图都是为了保持盐业生产的稳定。 明朝嘉靖以后,山东沿海私自制盐及贩盐者增多,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据明人黄祯记述:“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嗛其情,是故贩者假水火以剽窃,人所谓潢池之盗也。”当时,私自制盐及贩盐者来自四面八方,“或曰,盐徒者,东西南北人也,其散若飚,其合若乌,劻劻勷勷,出没无常,不为之所”

9、,他们与官府周旋,自取盐利,活跃在海滨地带。这些制盐及贩盐者游离于官营体制之外,给民营盐业的发展造成了有利氛围。 明代盐法实行开中政策,“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但山东沿海交通不便,商销者少,食盐积压现象严重,明孝宗实录卷一五六弘治十二年十一月甲申条曾记载:“山东运司盐课存积岁久,走卤消折,而涛雒等三场盐皆苦黑,商人不愿中纳。”为了解决食盐运输问题,有关方面一再考虑水运途径。明朝初年,凡是通向盐场的河道都得到开发利用。甘一骥盐河议记述:“国初,山东盐河有东、北二大支。其北一支属泺口、蒲台二批验所。为大清河,泺口上流自东平坎河口、东阿、平阴、长清、齐河而东入泺口,下流经齐东、蒲台、滨州、沾

10、化、利津人海,以通宁海、永阜、丰国、永利、利国、富民、丰民、王家冈等场,运盐出入八场,过蒲台、泺口二关而达运河。”又“其东一支属乐安批验所, 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卷十艺文,黄祯巨峰寨记。 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为小清河”。又“登莱等府,寿光、日照等县,各有支河人海,此盐河南一支属乐安批验所而通海沧、高家港十一场之盐利者也。”河道的开发利用,的确方便了盐产品的外运。然而由于自然原因,成化以后,山东东部的河流大部分干涸,水运被迫停止,食盐运输受到阻碍。甘一骥又说:“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支河干涸,商旅不行,乐安批验所裁革,而盐河南一支故道遂日就湮没,无复可寻矣。顾十一场水利

11、湮废,灶盐不售,所谓呴湿濡沫,乌在其能苏也。”当时,“灶河仅存者北一支大清河耳”,但也只是下流通航,上流湮塞。甘一骥又记述说:“大清河下流,齐东县间有浅处,尚无湮塞,蒲台而下,通行滨州、利津、沾化入海。大清河上流自坎河口筑,而盐舟不达于运河,至于山车三十里上船,而商人始告病矣。”为了保证运道畅通,朝廷决定疏通大清河,“以通宁海等八盐场之利”,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明一代,大清河始终是滨海地区盐产品外运的一条重要通道,基本保持着畅行趋势。 明代山东盐业开发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制盐技术的不断革新。几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沿海灶民一直在努力加大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提高制盐的技术含量。

12、到明朝时,“淋卤”的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汪砢玉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记载了当时的淋卤程序和注意事项:“诘旦,仍出坑灰摊晒亭场中,至申,俟盐花浸入灰内,仍实灰于坑以取卤。至于积灰,则又以年久为良,卤水清润,出盐尤多。然久旱则潮气下降,上燥而盐不生花,久雨则客水浸溢,亭场沾湿,晒灰反致销蚀,故以灰取卤,必雨暘时,若而后盐始丰。”其还记载了当时惯用的试卤方法:“其试卤必以石莲投之卤中,沉而下者为淡卤,浮而横侧者为半淡卤,煎之费菹薪。必浮而主于卤面者乃舀入盘煎之,顷刻而就。”看来,制卤是煎盐的前期步骤,其工序十分重要。 煎盐生产,劳动强度较大,旧时灶户为此颇费功力。古今鹾略所引山东盐志说:“煎盐之法

13、,率以天时为本,而成之以人力。每岁春夏间,天气晴明,取地卤注盘中煎之。盘四角槽为一,织苇拦盘上,周涂以蜃泥,自子至亥 谓之一伏。火凡六干,烧盐六盘,盘百斤。”按煎盐之法使用时间最长,晒盐法普及之后,还有很多盐场保留着传统的煎盐工艺,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如日照信阳盐场,直到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盐锅煎卤,年产量还达5000余担。 滩晒之法始于明代中叶,据说是福建人传授的技术。汪砢玉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这样记载:“海丰等场产盐,出白海水滩晒而成。被处有大口河一道,其源出于海,分为五派,列于海丰、深州海盈二场之间,河身通东南而远去。先年有福建一人来传此水可以晒

14、盐。今灶户高浮等于河边挑修一池,隔为大中小三段,次第浇水于段内晒之,浃辰则水干,盐结如冰。”章潢图书编卷九十一长芦煎盐源委也记载说:福建人在海丰场教“灶户高浮等”晒盐,一户试晒成功后,又有“五十六家见此法比刮土淋煎简便,各于沿河一带择方便滩地,亦挑修为池,照前晒盐,有占三五亩者或十余亩者,多至数十亩者,共占官地一十二顷八十亩。或一亩作一池,或三四亩作一池,共主滩池四百二十处。所晒盐斤,或上纳丁盐入官,或卖于商人添包。虽人力造作之工,实天地自然之利,但遇阴雨,其盐不结。”晒盐较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故而此法逐渐从海丰场传向山东沿海各个盐场,但直到清朝

15、时,晒盐工艺才在山东盐产区内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载:“海壖之场多晒盐,而场去斥卤远者多火盐。”按火盐,指用煎法获取海盐。 滩晒亦有多种制卤方式。在莱州、昌邑一带,或掘井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山东盐民根据不同的滩地条件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制卤晒盐,显示出 雍正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艺文,甘一骥盐河议。 自己的聪明才智。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记载了当时的滩晒制卤工艺:“若夫晒盐之法,其取卤则又有灰淋

16、、土淋之殊。土淋之法,以畚锸起碱鹻潮滩土晒干,寔土池中,注水取卤。如灰淋法,每灶各砌砖石为大晒池,旭日晴霁,挽坑井所积卤水,渗入池中曝之,自辰逮申,不烦铛鬻之力,即可扫盐以输官。” 山东有识之士,经常围绕着盐业生产、运销和官方政策而展开议论,指陈时弊者有之,献计献策者亦有之,各方高见伴随着盐滩灶火而流行于世。如明朝李开先就说:“山采海煎,雪凝玉屑,民之大命系之,军之命脉赖之。”“盐虽户曹之一事,而实户曹之重事也。括其大纲,为十有二:时开中以清本源,禁私贩以通官盐,便协支以宽法令,公权衡以杜奸欺,宽法纲以救商命,禁奸贪以杜侥幸,革夹带以正国体,比事例以补商本,通官盐以销引目,疏壅滞以便商情,兴废

17、绝以清宿弊,比事例以苏商困。”他还特别强调:“盐法有一言可以蔽之者,宽商而已。商犹农业,不夺农利,可使田也,不夺商利,可使盐也。夺其农利,彼不利我田,我田其自治耶?夺其商利,彼不利我盐,我盐其自食耶?是故利农者自利也,利商者亦自利也。在边陈陈相因,在部源源而来,国之利莫大焉。”李开先的看法是改善流通领域,以商促销,加大盐利的周转。清人赵继范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说:“计之人生,谷为要,次水火,又次盐”,绝不能“右商而仇民”,让商利过大而盐民之利太少,挫伤盐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抒己见,但目的都是为了山东盐业的发展。 文人墨客则从另一角度来审视盐业生产,他们往往通过盐滩灶火而倾泻才思

18、,或对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百般感叹,或为辛苦劳作的盐民讴歌呼喊。明人王悦在威海赋就描述说:“盐之所产,于海之洼,潮波既退,男女如麻。区分畦列,刮土爬沙,漉水煎卤,烓灶参差。凝霜叠雪,积屯盈家,饮食贸易,资用无涯。”诗家歌咏者更是意有所指,如明人李舜臣曾用“千村夜暖人皆足,万灶春回室已盈。好在三千勤管烓,莫随徐福海中行”的诗歌来描绘渤海南岸盐区的勃勃生机;赵执信则以“去海三十里,北望空冥冥。斥田秋草白,古灶盐烟青”的词句来形容胶州盐滩的开发景象;朱长春更以“溺溺秋沙水,溶溶海灶盐。鲑蔬经雨苦,稼穑带霜厌”来表述河海区域的盐灶风貌。细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老的盐业景象。

19、二、清代的山东盐业 清代保留了明代的盐业制度,只允许专业灶户开滩制盐,其他民户不得染指盐灶,故素有“民不侵灶”之说。官方严格控制盐业生产,但在灶户和滩户(清代又称滩晒者为滩户)的管理上,却比前朝更为放松。尤其是滩户可以自主选择滩地和制盐方法,并可以在划定范围内扩大生产规模,占有某些生产资料。随着清王朝对灶户管理的松弛以及商品经济的冲击,乾隆以后,山东制盐灶户开始发展私有产业。到嘉庆末年,西由盐场私开的盐滩盐池数量已超过官方规划的数倍以上;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富国盐场滩户已“私开野滩七十余副”,道光元年(1821年)时,私开野滩又达“一百余副”,“较去年更甚”。私开的盐滩盐池往往游离于官

20、方控制之外,成为私盐渊薮。然而这个时期,其他行业的人员仍然不能进入制盐领域。直到光绪二十年和二十九年,清朝政府两度驰放盐禁,沿海地区各业居民才得以涌人盐滩灶地,从事盐业开发。 李中麓闲居集卷六山东盐运司志序,明刻本。 世美堂文钞苦盐者说,载东莱赵氏楹书丛刊。 乾隆七年威海卫志卷九艺文。 雍正十一年乐安县志卷二十艺文,北海晴波。 因园集卷四再宿胶水客舍,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朱太复文集卷十三海上秋日漫诗三十首,明万历刻本。 同治山东盐法续增备考卷五煎晒滩地西由场灶户私添池地违例开晒奉饬照例改滩。 同治山东盐法续增备考卷五富国场私开滩池聚众侵害等情一案。 民国二十五年牟平县志卷五盐业。 清代山东

21、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数量要多于明代,据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八场灶户籍记载,康熙初年,山东盐场灶丁总数已达215万人,超过了明万历末年的数额。清初灶户的产业负担与明代相同,据民国福山县志稿卷四盐法记载:“各场灶籍户口有丁曰灶丁,每丁征银一钱四分七厘三毫零。又拨给灶户之地曰灶地,供刍薪者曰草荡地,供煎晒者曰滩池地,每亩征银六厘。又盐锅每面征银一钱二分。又有鱼盐课钞(明季设征,以供蕃府,今仍其名)、食盐折价(明时上下官司灶户皆供食盐,其后折价成例),皆征之于灶户。”雍正以后,灶户负担开始减轻。雍正四年(1726年)清查灶地,摊丁入亩,灶丁原有的“丁银”有一半被摊入地亩征收,到乾隆二年(1737年),灶丁的

22、另一半丁银“全摊地亩”,从此,官方彻底取消了灶丁的人头税,但从这以后,滩池征课提高,“每滩一亩,应征银一钱有奇,二亩为一池,应征银二钱有奇”。总起来说,取消丁银,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有利于灶户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清朝初年仍然维持山东19场旧制,后来屡加裁并。清史稿食货志记载:“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山东旧有十九场,后裁为八,行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裁高家港、新镇并入王家冈,裁宁海、丰国并入永阜,裁利国并入富国,裁行村并入石河。两年后,又裁官台、固堤。雍正八年(1730年),复设官台,以固堤并入;又裁海沧并入西由。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登宁并入

23、西由,裁信阳并入涛雒。山东盐场几经裁并,保留八场,即永利、永阜、王家冈、富国、官台、西由、石河、涛雒。光绪年间,黄河大水冲毁永阜盐场,山东盐场剩有七场。 据清稗类钞矿场类山东产盐区域调查记资料表明,光绪末年,“山东盐场凡七处,沟滩二百九十七副,井滩一千三百三十一副,大小池一千二百二十六副,斗子五百十一副,产盐总额四万万斤。”清代山东盐业生产最终达到这种程度。 清代盐业最初实行“官督商销”的办法,政府利用盐商的运作而最终实现盐业利润。所谓官督商销,乃指盐商向官府缴课领取盐引后,到指定的地点买盐,再运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官方绝不允许其它形式的自由贩运,也不允许越界行盐。诗家所云:“惟盐限疆域,只许

24、商经营。他人不敢卖,卖者得恶名”,即指此法。道光以后,改行票盐,实行“招贩行票,在局纳课,买盐领票”的政策,“不论资本多寡,皆可量力运行,去来自便”,但仍有区域限制。如光绪十七年沾化县志卷三盐政)记载沾化票商行盐区域时就说:“沾化、阳信、海丰、惠民、滨州、商河、高苑、乐陵、德平、陵县十州县,皆向沾化赴坨取盐。部票二千张。” 然而,清代山东的食盐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富商大贾往往指染两淮、长芦盐场,一般不愿意到交通不便、成本较高的山东盐场行盐,故而山东盐场商运效果极差,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无商贩运的尴尬局面。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五五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已巳条记载说“山东商盐滞销”,乃因“东省商人赀本较微,且上年

25、引地歉收,而行销地方,亦因旱成灾,商盐不能照常售卖,盐滞科缺”。清宣宗实录卷三十八道光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记载:“莒州、日照二处,商力积疲,每致歇业。自嘉庆二十二年,派令向行沂水、蒙阴两县票地商人代运昌即刘宝簵,认充兼办。上年莒州盐务,又复误运歇业,其日照商伙,亦俱私自散归。迄今莒州、日照二处,半载有余,无商接办。”清宣宗实录卷七十四道光四年十月五日则记载:“山东盐务废弛”,出现“无商行运情形”。为此,清政府曾经在山东盐场反复招商,但效果都不明显。上书又载:“盐政奏称:乐安等十三州县,于八月内始招有新商,距奏销之期,仅止一月,各商赶运期迫,不能依限解缴”。山东盐商不足的事实始终困扰着清朝官员,谁也

26、没有拿出更好的办法。 嘉庆山东盐法志卷八场灶户籍。 :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引盐法志场造门。 清诗铎卷三谢元淮鹾言二十首,中华书局1960年圈点本。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十四会同钦差覆奏体察淮北票盐情形折子。 为了解决商盐滞销的问题,清政府破例允许山东盐场“穷民散卖”,将一部分盐票“给与民贩赴滩陆续买盐”,同时采取“筑包设商”的形式来加快食盐销售。山东沿海盐场还有“旧制许贫人肩挑易米”的特殊规定。由于允许民贩散卖,所以山东才会出现“昌潍以东不食官盐”的现象。 尽管清政府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但各地食盐走私的行为还是屡禁不绝。清宣宗实录卷三十八道光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记载:“莒州、日照等处,与江南

27、海州、赣榆地界毗连,向为私枭出没之处。现在该州县引地,半年之久,无商办运,居民淡食堪虞,私枭即可借此日益充斥。”同书卷七十一道光四年闰七月二十一日记载:“山东武定、沂州二府滨海盐碱,未能归坨,时有枭匪纠众抢滩售卖,为害地方。至滨州、高苑等县商人,均因误运革退,日久未佥新商,以致私枭阑人,殊与鹾政有碍。”私盐贩卖的增多,构筑了民间销售网络,不但给官引销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弥补了商盐滞售的某些空缺。地方官府虽然重拳打击食盐走私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官盐引票的出售仍然没有太大起色。清宣宗实录卷九十五道光六年二月一日记载:“盐务积弊已久,近年屡经严缉私枭,官引仍未畅销。如该御史所奏山东盐引

28、,每引浮舂多至三五十斤至百余斤不等”。有清一代,官引销售与私盐贩运始终并存。 有关胶东沿海食盐销售的制度,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这样记载:“登属食盐情形,向系灶煎灶晒,民运民销,课归地丁,额设引票,从无积滞。”民国福山县志稿卷四盐法也记载:“定例有商之地,灶煎商卖,无商之地,灶煎民卖,无票即为私盐。登州盐课摊入大粮,不设商,亦无领票之民,每年皆官为领票。地丁征税完,仍由官缴票价等项,各滩灶产准其自煎自晒,民运民销,并无官价,随贵随贱,民灶两便。惟须各守疆界,不得搀越。仍不准豪民利徒无票行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胶东地区食盐销售的环境相对宽松。 利津盐场盛于昔时。明朝时,利津共有

29、永阜、丰国(在今利津汀河)、宁海(在今垦利县境)三大盐场,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三大盐场合并为永阜场,场区东西跨度130里,当时共有滩池446副,其中内潮滩248副,井滩198副。场内设仁、义、礼、智、信五处盐坨,分列大清河两岸。清人刘学渤在北海赋中曾以“滩池弥望,星罗棋布,漉沙构白,澄波出素,灿如飞霞,峙如积璐,商市万金,税足国赋”的语句来形容利津盐业的隆盛景象。道光进士张铨也以“盐滩四百冠山东,棋布星罗广斥中”、“今夕方池成雪海,明朝平地起冰山”的诗篇来描述利津风貌,向人们展示那种“一夜全收大海盐”、“盐坨万点乱山尖”的盐场景观。 咸丰四年(1854年),海潮把利津沿海大部分滩池冲毁,

30、当年仅剩滩池160副。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河改道,永阜场盐滩全部淤没,利津沿海被迫停止盐业生产。此后一段时间,利津盐业处于萧条状态。 沾化沿海一带盐滩密布,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很多,康熙五年出任沾化知县的孙锡蕃曾指出:“沾化属有利国、丰民、富国、永利四场课司,均系产盐之地。而县境接海,斥卤不毛,故沾人世业,灶七民三。盖地方产盐,人惟以盐为生计;沾邑刚卤之地,仅以盐为命脉。”从职业构成来讲,沾化灶户占有较大比例。 莱州盐业始终保持正常生产状态,其盐利滋润一方生民。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八就说:“山左掖县一带滨海之地,斥卤不毛,盐利最厚。”当地人采用滩晒方式制盐,成效十分显著。乡园忆旧录卷八又

31、记载说:“平原广阔,周回筑短垣,留缺口以待海潮。潮入,以板闸水,深入垣等。炎天烈日,一日成盐。上面余水,开闸放之。或辟地成畦,于海滨掘 乾隆五年莱州府志卷十三艺文,严有禧上王制论昌邑盐政书。 光绪十七年沾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孙锡蕃条陈荒疲请宽积逋议。 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卷十六盐法。 民国利津文征卷五。 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永门竹枝词咏盐组诗。 光绪十七年沾化县志卷十二艺文,条陈荒疲请宽积逋议。 沟与坑,积水、挹水入畦,土以渗之,风以掠之,日以暴之;积之如陵,望之如雪。然后包以芦席,载以舟车,是名盐滩。拥摊者富与千户侯等。”顾炎武诗“海右称名郡”、“漉海盐千斛”,黄钺诗“居民自擅鱼盐利”,都是对

32、莱州盐业的现实吟咏。在诗人笔下,莱州盐场的生活景观中也处处散发着海盐气息,如宋书升莱州词这样描写:“黄茅十里晒盐场,矮屋人家坐晚凉。何物渔婆偏解事,鲍鱼风里说秦皇。” 莱州产盐始终以西由场为标识。雍正九年(1731年)时,西由场盐田达到328亩,海沧场则为62亩。到清末时,西由之盐还以其地产特色而被人称道,山东产盐区域调查记这样说:“西由场在掖县西由庄,沟产质轻色白,粒小味淡,井产质重色青,粒大味厚。又有一种粒小味淡色白者,曰莱盐。”王士禄就说:“莱西由场盐最细白”,他还以“风土看真异”、“场盐玉雪侔”的诗句来赞美西由食盐。 福山、牟平、文登、荣成四县盐场均属登宁场,道光十二年(1832年),

33、登宁场裁归西由场管辖。此后一段时间,登宁盐滩管理十分混乱。 官台场在寿光,王冈场在乐安(今广饶),富国场在昌邑,构成渤海南岸的连片盐场。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后,官台盐场发展速度才开始加快,当时山东最大的盐场永阜场被黄河水冲毁,复滩无望,官台与王家冈两场之盐顿时供不应求。经运使丰伸泰提议,山东巡抚李秉衡题准,在官台与王家冈两个盐场大量辟滩。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官台场开辟新滩已达348副,年产量达17万吨。这时,官台场逐渐成为山东第一大盐场。 涛雒场位于日照沿海,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巡抚会同巡盐御史到涛雒场勘察盐田面积,经核实,全场共有灶地26355亩,草荡地31760

34、亩。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信阳场并入涛雒,涛雒滩场更为广阔。 石河场设在胶州,康熙时将行村场并入石河场,胶州、即墨、莱阳、海阳之滩场均归其统辖,其滩地横跨二州,产业规模相当可观。据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卷十六盐法记载:“石河场坐落胶州,距城二里,胶州滩场十一副,盐锅四十三面;即墨县滩场十五副,草荡四处,盐锅九十三面;莱阳滩场二副,草荡四处,盐锅二十一面,海阳县滩场十二副,草荡二十四处,盐锅五十四面。”可见道光年间,石河场仍然采用晒盐和煎盐两种方式从事盐业生产。上书又记载了石河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全场共有灶丁688丁,配运额票10133张,每岁应配盐2279925斤。赵执信因园集卷四再宿胶水客舍

35、所云:“斥田秋草白,古灶盐烟青”,描写的也正是石河场的景观。 清朝时,山东不少盐场还在使用煎盐方法制盐,康熙年间,晒盐工艺广为推行。与煎盐相比,晒盐生产的成本低,产量大而省工时,故而此法逐渐传遍山东沿海盐场。如乾隆二十三年掖县志卷八拾遗引坚瓠集云:“掖旧止煎煮盐锅,不足办税,因摊入地亩。康熙四十年,西山唐玉之倡为晒滩,一摊岁可得数千斤。初只二摊,今则沿海皆是。暮春初夏,堆累如山,视熬煮者工简利倍。”从煎晒转换情况来看,日照、莱州在康熙时改煎为晒,昌邑、寿光、沾化在雍正时改煎为晒。文登最晚,在道光时期才改煎为晒。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记载:“文登既隶西由场,遂各弃起锈敝之锅,垦海滨晒盐之

36、池。” 然而有清一代,煎盐劳作方式仍然散见于一些盐场灶地。民国25年牟平县志卷五盐业记载说:“山东古为煎盐一种,明之中叶,已有晒法,清嘉庆时,煎晒兼用者,尚有数场,嘉庆以后,煎锅渐废。”由于煎盐之法流传时间特别长,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难以当即取消,况且开滩晒盐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并非所有灶户皆能一步到位,所以在晒盐法普及之后,传统的煎盐工艺依然保留下来。在阴雨季节,滩晒无法进行,很多灶户继续煎盐。如光绪二十三年文登县志卷十三土产记载:“西由场旧制:晴晒雨煎。”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如王培荀乡园忆旧 顾亭林诗集卷三莱州,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壹斋集诗集卷二十五莱州道中,光绪七年许氏重刊本。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八,退耕堂1929年版。 清稗类钞矿场类,中华书局1984年标点本。 国朝山左诗钞卷十三忆莱子杂诗并序,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刻本。 录卷八记述说:“诸城一带则煮海为盐,味苦不如晒者。”而日照信阳盐场,到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盐锅煎卤,年产量还达5000余担。 在清代山东盐业生产中,煎盐与晒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生产工艺。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卷十六盐法曾详细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 东海取盐之法二,负海近者晒以池,厥形颗,厥品中,是谓盬盐;其远而不宜池者,利用煎,煎以盘,厥形散,厥品上,是谓末盐。煎盐之法,临海置滩,潮汐时至弥漫四走,既退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