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_第1页
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_第2页
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_第3页
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_第4页
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执雀外道非婆薮仙辨北朝至唐初佛教造像中常可见到一组对称出现的执雀外道、 持骷髅外道,一般称之为婆薮仙、鹿头梵志。敦煌壁画中这一内 容始见于北魏第 254254窟(约5 5世纪末 ) ,最晚的是初唐第 329329窟(约 7 7 世纪中叶 ) ,一共画有 3030 组。现知敦煌以外地区的这类图像有 2727组,见于云冈石窟 (3 3 组) 、小南海石窟 (2 2 组) 、曲阳造像 3 3 组、 正定造像 1 1组、藁城造像 2 2组、西安碑林延昌二年 (512512) 造像碑 (上 有 2 2 组) 、西安市考古研究所藏造像碑 l l 组、北京保利博物馆 1 1 组、 NeillNeill Ma

2、lcolmMalcolm 私人收藏 1 1 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2 2 组(其中一件就是著名的武定元年造像碑 )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 术馆 2 2 组、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 2 2 组、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1 1 组、美国罗得岛州设计学院 1 1 组、法国私人收藏 2 2 组、日本私 人收藏 1 1 组等(详见文末统计表 ) ,可见这一题材十分流行。增一阿含经卷 2020、五分律卷 2020 等佛经记载外道鹿 头梵志曾与佛在墓地讨论骷髅问题。增一阿含经卷 2020 云: 一次,释迦带鹿头梵志至一墓地, 共同分析五个骷髅, 判定男女、 死亡原因、 治疗方法、 死后往生之处等, 五人死

3、后分别往生地狱、 畜生、饿鬼、人道、天生等五趣 ( 五道,佛教还有一种六道的说 法,则是加上阿修罗道 ) ,鹿头梵志一一知晓,但最后佛示以罗 汉骷髅而鹿头梵志不能判定罗汉往生何处, 于是佛向他解释佛教 能断轮回,劝其“快修梵行,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梵志 即得出家学道,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术”修得阿罗汉果。所以此 持骷髅外道就是鹿头梵志,这是没有问题的。而执雀外道,长期以来都认为是婆薮仙,执雀是表示他主张 可以在天祠杀生祭祀,事见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3 3:“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羊瞰肉无罪于是举身没地中。从 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 言婆薮杀汝。”但这些

4、“婆薮仙”图像与经文未完全合契:一、 身份不合。图像上的“婆薮仙”多数是瘦骨嶙峋、形像 丑陋的外道形像;而经文中婆薮仙一般都是善神。北凉法众译大 方等陀罗尼经卷 1 1 云“婆薮”意为天慧、广通、高妙、离断、 善知、刚柔、慈悲、力善、神通、相好、总持等。由词义看, “婆 薮”实是仙人应具品格的代名词。二、 形像不合。图像上的“婆薮仙”执雀,而唐代密教图像 中的婆薮仙是一手持仙杖、 一手作眺望状的老人,未见执雀形像 之婆薮仙。三、 时代不合。“婆薮仙”、鹿头梵志因与释迦同时代,所 以一般出现在释迦像两侧, 而佛经记载婆薮仙是过去世仙人, 与 释迦并非同时代的人。三国吴竺律炎、支谦译摩登伽经卷上

5、载:“过去久远阿僧祗劫,我为仙人,名日婆薮,五通具足,自 在无碍,善修禅定,智慧殊胜。时有龙王,名为德叉。其王有女, 字日黄头,容色姿美,人相具足。我见彼女,起爱著心,生此心 故,便失神通及禅定法,深自悔责。”四、内容不合。佛教文献中未见婆薮仙执雀的记载,并且婆 罗门教的“供兽祭” (Nidhapasu(Nidhapasu -bandha)-bandha) 是用羝羊作供物的, 而 非用雀,这在佛经上也有反映。 摩登伽经卷上云:“一切恶 事皆婆罗门之所为作,汝婆罗门,性嗜美味,而作是言:若祠祀 者,咒羊杀之,羊必生天。若使咒之便生天者,汝今何故不自咒 身杀以祠祀求生天耶 ? ?何故不咒父母知识妻

6、子眷属,而尽屠害, 使之生天。不灭己身,但杀羊者,当知皆是诸婆罗门欲食肉故, 妄为是说。”大方等陀罗尼经卷 1 1 记载:婆萸 ( ( 薮) ) 仙曾为商 主,率人人海采宝,归途遭遇摩竭鱼难,众人许愿若得生还,人 各一生,祭祀摩醯首罗天,果得平安。归国后,众人各牵一羊往 天祠。作为商主的婆萸仙反对杀生,为了改变他们杀生的习俗, 便化身为二:沙门与婆罗门,真身在天祠。沙门与婆罗门在路上 就杀生得大利还是得大罪进行辩论,最后到天祠请婆萸仙决断, 婆萸仙告诉沙门, 杀生不堕地狱, 沙门要求婆萸仙证明此事, ( ( 大 约婆萸仙杀了生 ) ) 婆萸仙“即时陷身入阿鼻地狱”,众人见状, 惊恐万分,畏惧地

7、狱,遂“各放诸羊,退走四方”。这是佛教利 用神话传说来宣传不杀生的一则故事。 也就是说, 婆罗门祭祀活 动中,天祠杀生用羊,而非雀。所有认为执雀外道是婆薮仙的文章都没有解释上述疑问, 笔 者在敦煌研究 )2002)2002 年第 2 2 期发表婆薮仙与鹿头梵志一 文,对婆薮仙的身份有所怀疑, 指出:持鸟仙人, 或持鸟于胸前, 或举鸟作观察状,或举鸟过头顶。由于他是仙人,所以有的绘有头光。一般将此仙人造像定名为婆薮仙,但存疑点。玄奘大唐西域记 卷 9 9 记那烂陀僧伽蓝“其西垣外池侧宰 堵波,是外道执雀于此问佛生死之事”。季羡林等校注本云: “案:此传说出处不详。”此事也见稍后义净著大唐西域求法

8、 高僧传:“ (那烂陀寺 )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丈余,是婆罗 门执雀请问处,唐云雀离浮图,此即是也。”这两条资料最可以 解释持鸟仙人的身份,但佛经并无记载。最近查得玄奘译俱舍论提到执雀外道故事,似更接近事 实真相。 俱舍论卷 3030 提到:“离系子问雀死生,佛知彼心, 不为定记。有边等四,亦不记者,以同常等,皆有失故,宁知此 四,义同常等。”此记语焉不详,玄奘弟子普光俱舍论记所 记载的执雀外道的故事较详细,卷 3030 云:“外道离系子以手执 雀问佛死生。 佛知彼心不为定, 若答言死, 彼便放活。 若答言生, 彼便舍杀。故佛不答。”原来执雀外道是离系子,但这一故事在 佛传、阿含经等早期佛

9、经中似乎没有记载,笔者目前所知较 早的记载是南朝真谛 (499-569499-569) 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 2323: “是故不可定为四答, 譬如不记尼乾弟子握中之雀。 ”也是一笔 带过,普光俱舍论记的解释是目前所知最具体的。离系子即尼乾子,有尼虔子、尼乾、尼 ?b b、尼犍、尼?b b陀 若提子、昵楗陀弗咀罗等多种译名,六师外道中的裸形外道( 自饿外道、无惭外道,有时指尼乾子这个人,有时泛指这一派的信 徒),主张离一切系缚而裸体, 自饿苦行 (尼乾子及其信徒病老时自行饿死 ) ) 。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 1414 提到:“裸形者, 名阿耆维道、尼犍子道。”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 1 1 云:

10、“谓 尼虔子,今言呢楗陀弗咀罗,翻为离系子。苦行修胜因,名为离 系,露形少羞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门徒,名之为子。” 翻译名义集卷 2 2 解释是:“萨遮尼 乾,此云离系,自饿 外道。尼乾,亦翻不系,拔发露形,无所贮蓄。”尼乾子是耆那教的开祖,这一学派主要思想散见于佛经, 如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 4 4 有尼乾经。南朝宋慧严等 编集大般涅经卷 1717 提到:“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提子, 一切知见,怜愍众生,善知众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 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 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 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

11、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 所谓辛头、恒河、博叉、私陀,悉人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 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不论好人坏人,人死即是报应 的最后实现,轮回也就终止,这不同于佛教提倡的生命轮回永无 休止的哲学观。尼乾子也是具有大智慧者,前面提到大般涅经卷 1717 曾 云:“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提子,一切知见。”这也成为释迦 在世时的最大劲敌,经常针锋相对,所以佛经记载甚多,这也为 了解尼乾子思想提供了资料。我在猕猴池侧法讲堂上,时有尼乾子,字伽罗楼,在彼处止,人 所宗敬,名称远闻,多有知识,利养备具。”卷 1717 记载:“弟 无畏白言:有尼乾子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

12、称远闻, 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 者,心或开悟。”后一事又见于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 3939:“最胜白王言:今有尼 ?b?b 子,博览诸经,师中最上。唯愿 大王,往问其义。”北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卷 5 5 记载:“时此国中有一尼乾,邪见炽盛,毁谤正法,辩慧聪达, 善能数算。 佛陀蜜多欲化彼故, 往为弟子, 就受斯术, 不久习学, 皆悉通了。 ”刘宋佛陀什、 竺道生译 五分律 卷 1717 记载: “佛 在王舍城,尔时有一裸形外道,极大聪明,摩竭国人谓之知者、 见者。来至僧坊言:沙门释子,谁敢共我论议者? ?时诸比丘游戏诸禅,不共论议,亦不共语。舍利

13、弗作是念:彼作此语,若无人 共论议者,必毁辱佛法,我今宁可与共论议。复念:此尼?b?b 为摩竭国人之所宗敬,若我以一句义问不能通者,必失名闻,不归 大法,今当与之七日论议。念已,语言:我当与汝七日论议。时 王舍城长者、居士、沙门、婆罗门咸共议言:沙门释子舍利弗为 第二师,期与尼 ?b?b 第一师七日论议,当共往听。至期一日至于 六日。论说余事,皆使结舌。至第七日,舍利弗说欲从思想生, 尼犍子说欲从对起,时舍利弗而说偈言尼?b b闻此偈已,不能加报,便生善心,欲于佛法,出家学道。这件事又见于佛陀耶 舍、竺佛念译四分律卷 3434:“尔时佛在罗阅城,时城中有 裸形外道,名布萨,善能论议,常自称说言

14、:此间若有沙门释子, 能与我论者来。时舍利弗言:我堪与汝论。时诸比丘,以此事往 白佛。佛言:论有四种,或有论者,义尽文不尽;或有文尽义不 尽;或有文义俱尽;或有文义俱不尽。有四辩:法辩、义辩、了 了辩、辞辩。若论师有此四辩者,而言文义俱尽,无有是处。今 舍利弗,成就此四辩,而言文义俱尽,无有是处。彼裸形即难问 舍利弗义,舍利弗即还答遣,时彼裸形以五百迫难难舍利弗,舍 利弗即称彼五百迫难,而更以深义难问,而彼裸形得难问不解。 时彼裸形即生念言:甚奇甚特,沙门释子,极为智慧聪明,我今 宁可从彼出家学道耶。”在六师外道中,裸形外道大约是最有势力的一派, 一是尼乾 子有绵密完备的理论体系,见前文;二是

15、信徒很多,分布广泛。 北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 2 2 记载:“尔时南方 国大萨遮尼乾子与八十八千万尼乾子俱,游行诸国。教化众生, 次第到于郁0 0延城。复有无量百千诸众,或歌或舞,吹唇唱啸, 作百千万种种伎乐,前后侍从大萨遮尼乾子,诣郁0 0延城。”虽为夸大,但还是体现了尼乾子一派势力很大。释迦涅,迦叶奔丧 途中也是从外道尼乾子那里得到释迦的近况,长阿含经卷 4 4 记载:“尔时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在道而行,遇一尼 乾子手执文陀罗花。时大迦叶遥见尼乾子,就往问言。”裸形外道曾居住在迦兰陀竹园里, 而后被佛教徒赶走,建立 佛教寺院。后汉昙果、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记载:“有豪

16、长者,名迦兰陀,心中念言:可惜我园,施与尼 ?b b。佛当先至, 奉佛及僧,悔恨前施,永为弃捐。长者至心,卧不安席,先福追 逮,福德应全。大鬼将军名曰半师,承佛神旨,知其心念,即召 阅叉,推逐尼楗:裸形无耻,不应止此。鬼师奉敕,挝打尼楗, 拖拽器物,尼 ?b b 惊怖,驰走而言:此何恶人 ?暴害乃尔 ! ! 鬼师答 曰:长者迦兰陀,当持竹园,作佛精舍。大鬼将军半师,见敕逐 汝辈耳。明日尼楗共诣长者,深责所以:何故改施,令吾等类被 乎委顿 ?不谓长者见困如此。迦兰陀心喜:吾愿遂矣 ! ! 佛圣广覆, 照我至心。即答尼楗日:此诸鬼师,强暴含嗔,惧必作害,不如 委去,更求其安。尼 ?b b 怼恨,即

17、日恚去。长者欢喜,修立精舍、 僧房、坐具,众严都毕,行诣树王祠处,请佛及僧。众佑受施止 顿。一时大化普济, 靡不欣乐。 ”印度古代信仰各类神, 如鸟神、 象神、河神、风神、水神、树神等等,祠庙遍地林立。树王祠, 想必是一个小神庙, 由此可见释迦在此地区是借住他处, 还没有 自己的生活与修行场所。富翁迦兰陀决定为他建立一所佛教寺 院,竟然将已经施舍给裸形外道的竹园收回, 建立迦兰陀竹园精 舍,这是佛教第一所寺院。 这件事即使今日看来, 也是很过分的, 佛教与裸形外道两派之间由此结下怨仇。上述资料表明, 敦煌壁画上的裸形执雀外道不是婆薮仙, 而 是裸形外道尼乾子 (离系子 ) 。尼乾子是当时六师外

18、道之一, 势力 很大,他执雀而问佛与鹿头梵志持骷髅而答佛正好是一对, 以此 来说明佛陀的大智慧。尼乾子与鹿头梵志的故事简单而生动, 却充分展示佛陀的智 慧和佛教对其他思想的超越, 故而在北朝至唐初颇为流行, 但敦 煌以外地区的隋代佛教造像中已经见不到这一题材, 敦煌初唐较 早的洞窟里尚存。这一组图像的消失可能与造像的时代潮流变 化、外道猥琐形像有损于佛国庄严景象、 对外道的鄙视态度也有 违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等等因素有关。 但笔者推测这一图像的消 失还可能与三阶教有关。三阶教在隋代至初唐间颇为流行, 它的苦行、 露尸葬等宗教 行为与裸形外道类似。 苦行本是在印度广泛流行的一种宗教修行 方式,但裸

19、形外道将苦行极端化,以致吃牛粪鹿粪,这就违背了 人性。对此,释迦在长阿含经 卷 8 8中曾有归纳: “佛告梵志: 汝所行者皆为卑陋。 离服裸形, 以手障蔽,不受瓦食, 不受盂食, 不受两臂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 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 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鱼,不食 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 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 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檬稻,或 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 食自落果。 或被衣, 或披莎

20、衣, 或衣树皮, 或草檐身, 或衣鹿皮, 或留头发, 或被毛编,或著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 者,或有剃发留髦须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卧果瓜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 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 ? ?梵志答日:此 法净,非不净也。佛告梵志:汝谓为净,吾当于汝净法中说有垢 秽。”。同经卷 1111则归纳为 7 7 条:“彼有七苦行,长夜执持。 何谓七 ? ?一尽形寿不著衣裳;二尽形寿不饮酒食肉,而不食饭及 与耖面;三尽形寿不犯梵行;四尽形寿,毗舍离有四石塔,东名 忧园塔,南名象塔,西名多子塔,北名七聚塔,尽形不离四塔,

21、为四苦行。而彼后当犯此七苦行已,于毗舍离城外命终,譬如野 干疥癞衰病死丘冢间,彼尼乾子亦复如是.又, 一时我在冥宁国白土之邑,时有尼乾子,名究罗帝,在白土住,人所宗敬,名 称远闻,多得利养。时我著衣持钵,人城乞食。时善宿比丘随我 后行,见究罗帝尼乾子在粪堆上伏舐糠糟。梵志,当知时善宿比 丘见此尼乾子在粪堆上伏舐糠糟已, 作是念言:世间诸有阿罗汉, 向阿罗汉道者无有及此,此尼乾子其道最胜。所以者何,此人苦 行乃能如是除舍骄慢,于粪堆上伏舐糠糟。”佛却不以为然:“汝 今愚人,谓究罗帝真阿罗汉,此人却后七日当腹胀命终,生起尸 饿鬼中,常苦饥饿。其命终后,以苇索系描于冢间 时彼善宿 故前到死尸所,语言:究罗帝,汝命终耶 ? ?死尸答言:我已命终。 问日:汝以何患命终 ? ?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