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_第1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_第2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_第3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_第4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双峰县中医院胡志兰2017年8月1日 第一部分: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经反复修改完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案。至此,在传染病防治法制定1 5年后,在经历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艰苦的实践后,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信息一、基本知识(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二)(三)(四)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职责n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或者发现其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医务人员报告

2、传染病的法定职责)n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和检出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n 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义务)n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义务)第二部分 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n 一、流行过程的概念n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

3、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n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n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 n 1.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n 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n (1

4、)经饮水传播 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导致疾病的流行。水源(地面水、地下水)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n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n (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n 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 n 3经食物传播 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

5、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或猪、患炭疽的牛或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牡蛎等贝类水产品等。其次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被外来污染。n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n 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n (1)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n (

6、2)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n 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n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n (1)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当它们与食物接触,体表所携带的病原体或随反吐或粪便排出的病原体即可污染食物导致人的感染,如

7、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n (2)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病原体被吸入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繁殖完成它特定的某个生活阶段后,方能感染易感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同一种疾病的外潜伏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影响。经吸血传播的疾病近200余种之多,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鼠疫等。n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人

8、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n 6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另一方面某些能形成芽胞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遇到破损皮肤即可感染宿主。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n 7医源性传播 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

9、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n 8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n (1)经胎盘传播 某些病原体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染,称为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n (2)上行性传播 病原体从母体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导致胎儿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n (3)分娩引起的传播 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分娩是病原体由胎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感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n (4)哺

10、乳传播 有些病原体可通过乳汁分泌,婴儿经食用母乳而导致感染。(三)易感人群n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三、流行过程的特征n (一)地区分布 n (二)时间分布 n (三)人群分布 n (四)流行的强度 四、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n (一)社会因素n (二)自然因素 五、疫源地n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同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n 六、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n

11、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n (二)有传染性 n (三)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n (四)有免疫性 二、临床特点n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n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n 2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 n 3症状明显期 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 n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二、临床特点n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n 1发热 n 2发疹 n 3毒血症 n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表现,

12、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四)传染病的诊断n 一、流行病学资料n 二、临床资料n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五)传染病的治疗n 一、一般治疗n 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饮食、护理、支持疗法和心理治疗。 二、对症治疗n 对症治疗包括如高热采用合理的降温方法;抽搐时及时应用镇静剂;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休克时应快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强心、血管活性剂等措施;这些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均有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及早恢复健康。三、病原治疗n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 n 1抗菌药的应用原则 n (1)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n (

13、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 n (3)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n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1)病毒性疾病和发热不明者不宜应用抗菌药物;2)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n (5)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三、病原治疗n (二)抗病毒药 抗病毒的化学合成制剂,目前效果还很不满意,可试用的有干扰素、无环鸟苷、阿糖胞苷、金刚烷胺、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等。n (三)血清疗法 血清疗法主要用于细菌外毒素所致的传染病,如白喉、破伤风、肉毒中毒等。n (四)抗寄生虫药 化学制剂占重要地位,如吡

14、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等,具体应用可参阅有关章节。 其它n 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n 五、免疫调节n 六、中医治疗n 七、康复治疗n六、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n (一)病人的管理 病人的管理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n (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n (三)接触者的管理 n 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在检疫期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n (四)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对其采取隔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n (一)经常性的预

15、防措施 (通风、清洁)n (二)消毒 n (三)杀虫 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n (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 (免疫球蛋白)n (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疫苗)n (三)药物预防 七、隔离n (一)隔离的概念与分类 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n 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与一般人群暂时分离,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同时,也便于污染物的集中消毒和处理。n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少数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层流室及器官移植区等。隔离n 2接触隔离 接触隔离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并经接触途径传播

16、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采取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新生儿脓疱疮、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隔离措施为:n (1)设隔离室,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同室床旁隔离,教育病人勿握手、交换书刊避免互相接触。n (2)接近病人时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前应洗手。n (3)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布类及器械需灭菌后再行清洗。隔离n 3呼吸道隔离 呼吸道隔离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经飞沫短距离传播而设计的隔离。属这类隔离的疾病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隔离措施包括:n (1)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隔离室,随时关闭通向过

17、道的门窗,病人离开病房需戴口罩。n (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帽子。n (3)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后才丢弃。n 、隔离n 4肠道隔离 肠道隔离的目的是阻断粪口传播途径,适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的主要措施为: n (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居一室,或床旁隔离,劝告病人相互间勿传递书刊等用物。n (2)室内应保持无蝇、无蟑螂、无鼠。n (3)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n (4)病人的食具、便器需消毒处理,排泄物、呕吐物及吃剩的食物均应消毒后才能倒掉。n (5)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袋装,标记后送

18、焚烧或消毒处理。隔离n 7保护性隔离 保护性隔离是为了防止易感者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于抵抗力特别低下者,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早产儿、白血病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免疫缺陷病人等。隔离措施为:n (1)设专用隔离室,病人住单间病室隔离。n (2)凡进室内应穿戴灭菌消毒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拖鞋。n (3)接触病人前后及接触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n (4)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n (5)探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n (6)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进入隔离区。n (7)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通风换气。八、消毒灭菌的方法n (一)物理消毒灭菌n 1自然

19、净化 大气、地面、物体表面和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常不经人工消毒亦可逐步达到无害,这就是大自然的净化作用,如日晒、风吹、干燥、PH的变化。n 2机械除菌 指用机械方法,如冲洗、刷、擦、扫、抹、铲除和过滤,除去物体表面、水、空气、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减少其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而且简单、方便、实用、价格便宜。n 3加热消毒灭菌 是应用最早,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加热可灭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细菌芽胞。n (1)干热灭菌:主要有焚烧 、燃烧和干烤 n (2)湿热消毒灭菌主要有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低温蒸汽消毒法 、流通蒸汽消毒法

20、。n 4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属于电磁波辐射,根据波长分为A波、B波和C波以及真空紫外线。消毒灭菌应用的多为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n 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杆菌、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芽胞等。n (二)化学消毒灭菌 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消毒药物涂擦、浸泡或熏蒸,使之渗透细胞内,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或沉淀;或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破裂、溶解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凡不宜用加热消毒灭菌的物品,都可采用化学消毒灭菌法。n 常见消毒剂有84消毒液、漂白粉、过氧乙酸、碘伏等。九、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

21、略n 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n 疫情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人群n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监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n 传染病疫情报告n 针对传染源n 针对传播途径n 针对易感人群针对传染源的措施n 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n 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n 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n 动物传染源:隔离治疗、捕杀(严禁剥食、尸体要焚烧或深埋)n 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n 及早将传染病病人

22、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而定。n 甲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医疗保健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n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明确诊断。n 应急接种:对于那些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n 医学观察:是对某些较严重传染病接触者每天需测量体温,并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n 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需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因此,留验也叫隔离观察。n 检疫:主要针对儿童机构及集体单位中某些传染病的潜伏期携带者。检

23、疫期限为自接触日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止。检疫期间,可根据接触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医学观察、留险、卫生处理等。第三部分: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n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报告病种n 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

24、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报告病种n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n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

25、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填报要求n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 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

26、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时限n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

27、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28、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补报、查重n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n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

29、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重点传染病的防控n 一、流行性感冒n 二、甲型H1N1流感n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n 四、病毒性肝炎n 五、狂犬病n 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流行性感冒n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流感病毒传染性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易发生流行及

30、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动物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一次流行持续约68周,流行后人群重新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乙型流感与甲型相似,亦可引起

31、流行。而丙型流感多为散发感染。如有新亚型出现,由于人群对新亚型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可导致暴发性的流行。(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3天,短者仅几小时。 1.典型流感(单纯型流感) 最常见。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2.轻型流感 起病急,体温不超过39,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较轻,病程23天。 3.流感病毒性肺炎 常见于年幼及老年流感患者,原有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或免疫受到抑制的病人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

32、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检查双肺有干性啰音,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等一系列肺炎表现。(三)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当未出现流感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甚至在有典型流感样症状时,亦难确诊。流感流行时,临床较易诊断。特别是短时间出现较多数量的相似患者,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再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判定流感。 2.临床资料:呼吸道症状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实验室检查:在疾病的第23天,可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中直接分离流感病毒。标本直接接种于鸡胚或其他组织培养,均易于分离流感病毒。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1.支持治疗

33、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注意口腔卫生。 2.对症治疗 包括解热镇痛药物和支持治疗。但儿童患者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致命的Reye综合征。 3.抗流感病毒药物应用 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显示有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能缩短临床发热时间,减轻症状,加速疾病的恢复。(六)预防1.控制传染源 在流感流行时,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做好疫情监测工作。2.切断传播途径 在流感流行时,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应用与现行流行流感病毒株一致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可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

34、老年、儿童、免疫系统受抑制的患者,以及所有易于出现并发症的人,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但他们对疫苗的反应率较低,一般只能获得5060的保护效果。 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亦可给予药物预防。常用金刚烷胺1OOmg,每日2次,连服714天。鉴于该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妇及癫痫史者应禁用。该药亦仅对甲型流感有预防作用。二、甲型H1N1流感n 流行性感冒是由甲、乙、丙三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n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和N)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H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N9

35、)n 猪流感是一种因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从猪身上分离到四种主要的甲型病毒亚型:H1N1、H1N2、H3N2和H3N1n 而2009年流行的病毒为H1N1亚型的新变异毒株。 甲型H1N1流感三环节 n 传染源n 临床病人n 呼吸道分泌物排毒n 出现症状前1天至病后7天或症状消失后24小时(二者中较长者)n 隐性感染者(可能性?)n 动物:猪;其它动物(可能性?)甲型H1N1流感三环节n 传播途径n 较大的飞沫近距离传播n 一般2米以内n 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n 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n 可能存在较小的飞沫空气传播甲型H1N1流感易感人群n 新重配病毒,与季节性流感H

36、1N1相差较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 死亡的人群n 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儿n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妇n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病等)n 患有免疫抑制疾病的成人和儿童n 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人员n 小于18岁的青少年中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患流感后服用阿司匹林易导致瑞氏(Reyes)综合征 我国防控甲型H1N1流感策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 依法科学处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n “外堵输入,内防扩散”n “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

37、n 加强学校、社区等场所的防控工作n 强化疫情监测、重症病例救治 技术方案n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指导方案 n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n 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试行)n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出院标准 n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已订正为修订版技术指南n 甲型H1N1流感预防干预措施应用技术指南(试行)n 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 n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 已订正为第二版n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已订正为修订版防控策略科学发展观n 因时、因地,不同阶段,不同地

38、区要分类指导,防控目标和策略有所不同,工作重点不同,随着疫情进展,所采取的措施要不断调整n 无病例或仅输入病例(预防传入,加强筛查和甄别)n 本地传播或流行(控制暴发,减少危害)n 广泛传播或流行(救治重症、减少死亡)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n 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不同亚型。迄今甲型流感病毒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n 所有禽流感病毒都属于A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感染禽类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中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n 人禽流感是指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所致的疾病。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7N1、

39、H7N2、H7N3、H7N7和H9N2亚型毒株。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易感人群n 由于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目前认为人对禽流感病毒不易感。n 高危人群n 12 岁以下儿童 n 与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触人群 n 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 传染源n 主要为病、死禽和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尤其是水禽。n 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感染危险因素n 直接接触禽类,尤其是病死禽(如宰杀病死禽)n 暴露于禽流感病毒(H5N1)污染的环境和活禽宰杀市场等 n 与人禽流感病例直接接触也可能与感染有关,但缺乏足够证据 n 高危职业史:实验室人

40、员,禽病防治人员,动物疫情处置人员,医护人员传播途径n 迄今为止尚未明确其具体的传播途径n 可能的传播途径n 禽人传播 n 环境人传播 n 人人传播 临床表现特点n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n H9N2 和H10N7 亚型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n H7N7 、H7N2 、H10N7 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 n 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 亚型病毒感染。 H5N1亚型感染n 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n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

41、、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n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n 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并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我国22例人禽流感病例的临床症状外周血象 n 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者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血小板降低n 对我国内地发现的人禽流感病例分析,几乎所有病例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n 诊治该类病人时要密切监测,12天要复查一次外周血象,以便了解病情的变化

42、。影像学检查n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人禽流感临床综合诊断和病情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对疾病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病情动态变化和发现并发症均起重要作用。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1) 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2)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3)诊断原则n 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综合进行判断 n 流行病学史是诊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n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人禽流感疑似病例诊断n 确诊病例需要严格的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测证据 治疗原则n 对症治疗n 抗病毒治疗 n 达菲:成人:75mg,bid,5天 112岁儿童:剂量与体重相关n 重症患者治疗n 多脏衰的治疗

43、(无创及有创通气治疗)n 中医治疗n 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n 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穿戴防护用品 一戴帽子 二戴口罩 三穿防护服 四戴防护眼镜 五穿鞋套或胶鞋 六戴手套,将手套 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脱掉防护用品 一摘下防护镜 二解防护服 三摘掉手套 四脱掉防护服 放入消毒液中 五脱鞋套或胶鞋 六摘口罩 七摘帽子 八洗手、消毒 (六)预防1.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受感染的动物应立即就地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并彻底消毒。2.发生疫情时 ,应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尽量避免与禽类和鸟类接触;接触后应洗手。3.做好个人保护。 疫区饲养员、屠

44、宰工人等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人,必须做好保护工作,包括穿防护服、 戴N95口罩和乳胶手套、佩戴防护用具、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工作前后彻底洗手消毒等。4.接触患者应戴口罩和乳胶手套、 穿隔离衣,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前后应彻底洗手等。 (六)预防5.注重自身健康、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流感易暴发的季节,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不吸烟,勤洗手。 多食富含维生素 的食物,不喝生水,不食用未彻底煮熟的家禽肉及蛋类等。6.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 采用中医药辨证施防。7. 病毒分离应在国家指定的实验室进行。 四、病毒性肝炎n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

45、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n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 (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n 甲型肝炎戊型戊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n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1)甲型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

46、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餐具、手、食物等,经口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2)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较复杂,人类含有HBV的血液和体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被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有下列几种:经血液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其他 也有可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 (3)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4)丁型肝炎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与HBV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形式存在。(5)戊型肝炎 传播途径同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以隐性感染

47、者多见。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4.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1)甲型肝炎 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在幼儿园、小学及部队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流行。如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此外,卫生条件及生活水平差的地区感染率高,如农村高于城市。 (2)乙型肝炎 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约10%。西南方各省高于北方各省,农村高于城市。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多为散发,

48、但常见家庭集聚现象。患者及HBsAg携带者男多于女。(3)丙型肝炎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为散发,多见于成人,以多次输血与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血液透析、肾移植者、同性恋者等。在输血后的肝炎中,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国外统计为90以上,国内约为6080。(4)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几乎都发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 (5)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如下特点: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和饮品所致;隐性感染者多见,显性感染者主要发生于成人;有夏秋季高峰;抗HEV持续时间短,也不是保护性抗体;孕妇感染HEV者死亡率高。(二)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相似。1.潜伏期 各型肝炎

49、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平均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丁型肝炎为520周;戊型肝炎约40天。2.按临床表现将病毒性肝炎分为:n 急性肝炎 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n 慢性肝炎 1994年底世界胃肠病大会建议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 n 重型肝炎 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n 淤胆型肝炎。n 肝炎肝硬化。(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CP)、谷氨酰转肽酶(G

50、T)等升高。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减弱,PT延长提示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 。如果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胆分离,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 。 2.病原学诊断(1)甲型肝炎 血清抗HAV IgM 临床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AV IgM阳性表示现症或近期(36个月)内,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和可靠指标的重要标志。 抗HAV IgG 出现较晚,感染后23个月达到高峰,可持续多年或终生,属于保护性抗体。不需要注射甲肝疫苗。 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是诊断甲型肝

51、炎的证据。(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HBsAg阳性一般反映有现存的病毒感染;抗HBs阳性则表示恢复期或过去感染过,而且具有免疫力;如果两者都是阴性有两种可能,一是HBV感染后的所谓的“窗口期”,此时HBsAg已经消失,抗HBs仍未产生。二是表示未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属于所谓“易感者”,须接种乙肝疫苗作保护。 2)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HBeAg阳性表示病毒病毒复制活跃的重要指标,传染性强。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则易于转为慢性感染。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抗HBe即在血中出现,抗HBe阳性表示病

52、毒复制已减少,传染性降低。3)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与HBV DNA呈正相关,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血清中抗HBcIgM阳性表明体内有HBV复制,且有肝细胞损害,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但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血中亦可测到抗HBc IgM。抗-HBcIgG出现较迟,但可长期存在,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4)HBV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目前以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HBV DNA定量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检测方法有分子杂交方法和聚合酶

53、链反应(PCR)。前者敏感性较低,后者灵敏,但易出现假阳性。5)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聚合酶表示病毒还在复制,有传染性。(四)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治疗 治疗病毒性肝炎目前还无满意的特效方法,一般采用综合疗法,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避免饮酒、劳累,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 1.急性肝炎的治疗 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疾病。若能在早期得到及时休息,合理营养及一般支持疗法,大多数病例能在36个月内临床治愈。 (1)休息 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在以不引起疲劳及肝

54、功能波动的基础上,可逐渐增加活动量。(2)营养 发病早期宜给易消化,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但应注意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C和B族维生素。忌饮酒。 (3)中药治疗 可因地制宜,采用中草药治疗或中药方剂辩证治疗。2.慢性肝炎的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应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合理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等。 (1)一般治疗:在病情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达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正常工作,但应避免过劳,且须定期复查。合理营养 应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清淡饮食,如奶、蛋、鱼、瘦肉等。(2)改善和恢复肝功能的药物:维生素类、降酶药物 、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 、促进解毒功能药物 、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