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_第1页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_第2页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_第3页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_第4页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2011-07-18 19:54:15) 转载标签:杂谈漏出性中耳炎 (非化脓性中医炎、鼓室积液 )(谭敬书、李凡成 体验)宣告工夫: 2010-01-09 宣布者:李凡成 (走访人次: 992) 漏出性中耳炎与咽鼓管性能阻碍有关。上呼吸道传染常惹起 咽鼓管炎症性梗塞,鼻咽淋巴组织增生 (如腺样体肥硕 )、肥 厚性鼻炎等可导致咽鼓管机械性堵塞,以及中耳气压伤等, 从而使中耳腔组成负压,致中耳黏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添,鼓室展现漏出液而造成本病。万一病情重复暴发或病 程迁延, 则致咽鼓管常年闭塞、 鼓室黏膜增生、 肥厚、黏连, 鼓膜变厚、浑浊或萎缩

2、等转变,致听力受损。 临床上,本病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但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无 鲜明界线。急性期者,中医称为耳胀,慢性期者,中医称为 耳闭。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耳胀、耳闭的材料只有半点零落记 述。如宋 ? 杨士瀛仁斋直指载: 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 入耳内,痛即止。明?薛铠保婴撮要卷四:耳或胀痛, 或脓痒者,邪气客也。 明 ?窦梦麟疮疡体验全书卷二:耳胀痛,用江鱼齿 (又名脑内骨 )火煅为末,水调滴入耳内。 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中录有 鲍宝山,肝气挟湿,右 耳胀痛, 以疏风胜湿治之 ,某,舌白, 咳嗽, 耳胀, 口干, 此烦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味道等医案。及至近代,陆洁净群众万病顾问始

3、立耳胀病名,指出: 何谓耳胀 ?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 并罗列了病源、症状 及治法。关于耳闭,以内经论述为早,如素问?生机通天论说: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 厥,目盲不能够视,耳闭不能够听。 这里之 耳闭 指症状。 耳闭 作为病名,首见于明 ?方隅医林绳墨卷七,其云: 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 又说: 或有年老, 气血虚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 古医籍中,耳闭与耳聋意 义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学方面, 灵枢 ?刺节真邪载有自行 咽鼓管吹张法,明 ? 曹士衍保生秘要的叙述更为详明;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记录了鼓膜按摩法。如景岳全书 耳证卷二十七: 窍闭证,非因气血之咎,而

4、病在窍也,当 用法以通之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何 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压抑,随捺随放,随放随 捺,或轻轻动摇,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 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领导,恐因此渐闭而竟至不 开耳。 辨证论治1、肺失宣降证中耳属肺之系, 以中耳有窍 (咽鼓管 )通于颃颡 (鼻咽部 ),颃颡 亦为气道,属喉,为肺之系;中耳黏膜为呼吸黏膜瓦解而来 且与呼吸道黏膜相连续,二者的细胞与分泌物成分统一。故 外感风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致其 管道闭塞为病。症见自发耳窍内胀闷闭塞难受,耳鸣轰轰, 自声加强,听力减低,可伴鼻塞流涕。检验见耳膜稍内陷, 或

5、有略微充血, 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红充血肿胀。 舌淡红, 苔薄,脉浮。属风寒闭窍者, 治以疏风散寒, 宣肺通窍,所谓耳聋治肺 , 可用和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拗汤加减。 常用药物, 麻黄 6g, 杏仁、葶苈子、 白芷各 10g ,炙甘草、 石菖蒲各 6g 。风寒重, 酌加桂枝 6g, 白芍药 12,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属风热闭窍者, 见小便黄, 口微渴, 或有咳嗽黄痰, 舌偏红, 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 宣肺通耳, 用温病条辨 银翘散。 常用药物, 金银花 15g ,荆芥、连翘、桔梗、 黄芩、 杏仁、白前各 10g ,竹叶、薄荷、柴胡、甘草各 6g。 加减:伴鼓室少量积液者,乃肺

6、失宣降,津液壅滞,停饮于 中耳所致,加车前子 10g ,木通 610g ,利水通窍。2、少阳经气痞塞证 少阳经脉循行于耳,明 ?薛立斋保婴撮要卷四说: 耳者 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症精血不足,肝胆主外症 风热有余。 若因外感,少阳受邪,经气痞塞,则耳内胀闷闭 塞感,自声加强,耳鸣。伴头昏胀痛,口苦咽干。检验见鼓 膜内陷,或有血管爬行;舌淡红,苔薄,脉浮弦。 治以疏利少阳,行气通窍为主,用通气散合小柴胡汤。常用 药物,柴胡、黄芩、川芎、香附子、法半夏、白芷、车前子 各 10g ,石菖蒲、甘草各 6g 。3、饮停中耳证 本病一些患者常重复中耳积液,穿刺抽液只能取效一时,或 置管后中耳积液仍

7、长流何止,时常可见鼓膜淡黄有积液线, 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缓,可从饮停中耳论治。巢元 方诸病源候论 ?虚劳诸病候云: 若膀胱有停水,浸渍于 肾,则耳聋而气满也 ,当指此而言。饮属水液,中医学以为,肺主宣发,脾主运化,肾主气化, 均与水液的代谢历程有关。因而,凡漏出性中耳炎鼓室有显 著积液体征,甚至重复积液,治疗之法,当留神利水通窍, 可用猪苓散、五苓散之类加减。 常用药物,茯苓、白术各 12g , 泽泻、车前子、猪苓各 10g ,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 6g 临床,以通气散合泽泻汤加石菖蒲, 结果多良, 药用:柴胡、 香附、川芎、泽泻、白术各 10g ,石菖蒲 6g 。通气散具行气 通窍

8、开闭之力,石菖蒲味辛性温,除湿浊而通九窍,此正合 于严氏济生方论治饮证 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 则津液流转 之说。通气、 顺气旨在使咽鼓管绽放, 积饮自得 下泄。泽泻汤中白术健脾燥湿,泽泻蠲除水饮。二方合用, 宣壅化湿,饮邪消退,耳窍自得健旺。如饮邪久积化热,耳 痛头痛,可加黄芩、龙胆草;伴鼻塞流涕,加苍耳子、辛夷 花;中耳分泌物稠浊,此乃饮凝为痰,可合二陈汤;数剂之 内药不应病,则可合五苓散,增强利水之力。五苓散中有桂 枝以助气化,取 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 之意,使水湿散于无 形。4、气虚窍闭证 耳为清阳游行交会之所。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邪干清窍,发为本病者,证见耳内胀闷闭塞

9、感,或有自声加 强、耳鸣、 听力减低显著; 面色不华, 轻易感冒, 倦怠乏力, 舌质偏淡,脉缓弱。或伴鼻黏膜色淡,或鼻塞有涕等邪滞鼻 窍症;或兼鼓膜增厚、浑浊等气滞血瘀证;或兼腰膝酸软、 肢凉,小便清长,夜尿多,脉沉弱等肾虚之证。 治以益气升清为主, 用益气伶俐汤合通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 黄芪、党参、葛根各 15g ,柴胡、川芎、香附、蔓荆子、白 芍药各 10g ,黄柏、石菖蒲、炙甘草各 6g。 加减:病程长, 兼气滞血瘀者, 酌加丹参、 红花、 泽兰之类; 兼邪滞鼻窍者,酌加藿香、白芷、辛夷、桔梗之类;兼肾虚 者,酌加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之类。本证有时 也用补中益气汤合通气散仿上

10、述加减。5、痰瘀互结证因邪毒久留,窍络不通,痰瘀互结,闭阻耳窍所致。证见病程较久,耳内闭塞感,听力减低显著,鼓膜穿刺有稠黏分泌物,或切开鼓膜后其分泌物呈胶黏状,鼓膜增厚、浑浊,甚 则黏连、萎缩;舌质或有瘀点。全身症候不鲜明,但可兼有 气虚或肾虚的各别症状。治宜除痰化瘀, 行气通窍。 可用二陈汤加减, 或投自拟 通耳 窍方 。通耳窍方由通气散合二陈汤加减而成。 兼气虚者加参、 术、芪、葛根之类; 兼肾虚者酌加熟地黄、 枸杞子、 菟丝子、 补骨脂之类。琢磨阐明,活血化瘀的某些药物如丹参,拥有激活纤溶、克 制成细微胞成长和增生的作用,治疗破旧性增生性瘢痕顶事, 这对于排除鼓膜增厚的病理、清除咽鼓管或

11、鼓室的黏连也许 顶事。我们穿过活血化瘀治疗,的确观摩到鼓膜增厚或鼓室 黏连的患者,体征还原正常的典范病例。临床上,漏出性中耳炎病因病理庞杂,在其产生、进展历程 中,中耳腔的低毒性传染, 以及I型变态反响亦也许与本病的 组成均有关。因而时常病情重复。对此,用抗渗耳方,能收 到较好疗效。外治1、用减充血剂 (如 1%麻黄碱滴鼻液、诺通 )鼻腔滴药的方式 是必需的,目标是紧缩咽鼓管咽口黏膜,有有益还原咽鼓管 的通气与排放性能,但要采纳妥帖的滴药措施与体位。2、鼻咽部吹冰硼散对鼻咽部黏膜的急慢性炎症均有较好的 治疗作用,如能每天用喷粉器吹冰硼散于鼻咽部 12 次,结 果更好,有助于清除咽鼓管的炎性梗塞

12、。3、留神教会患者自行捏鼻鼓劲通窍法、耳膜按摩法,及耳 先后穴位按摩法,以疏导经络,通畅气血。并嘱患者一定早 晚保持举行,坚持不懈,方能取效。咽鼓管吹张对促使内陷 鼓膜复原原位的治疗价值已有人提出疑问,但我们以为,咽 鼓管吹张与鼓膜按摩对漏出性中耳炎的治疗拥有多方面的 作用,即便不能永久地使内陷鼓膜还原原位,亦能冲击咽鼓 管、运动鼓膜,以阻止或减少黏连,并能临时性地改进耳内 闭胀感,并由此对患者的良性心理作用 (尤其是对病程已久的 患者, 赞助产生必愈的决心, 从而能保持领受其余治疗 )是不 容忽略的。验方通耳窍方 形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 10g 当归 15g 红花泽兰法半夏 茯苓各 10

13、g 水蛭 5g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延续服一个月以上。一同合作自 行咽鼓管吹张法 (捏鼻鼓劲法 )、鼓膜按摩法,及耳先后穴位 按摩法。早晚保持举行。性能主治:祛瘀除痰,行气通窍。用于漏出性中耳炎,咽鼓 管梗塞,证属气滞血瘀痰凝者。方解:方中柴胡、香附、川芎为医林改错通气散,行气 通窍;当归、 红花、 泽兰、 水蛭活血破瘀; 法半夏燥湿祛痰; 茯苓利水渗湿;石菖蒲助通气散行气通窍以利咽鼓管通顺。 合用共奏祛瘀除痰,利湿化浊,行气通窍之功。抗渗耳方形成:柴胡香附各 10g 川芎石菖蒲白术茯苓金银花各 15g 黄 芪 30g 当归黄芩各 12g 水蛭炮山甲各 5g 泽泻 20g 性能主治:健脾

14、利水,化瘀通络,清热解毒,行气通窍。用 于漏出性中耳炎。方解:方中白术、泽泻、茯苓、黄芪健脾渗利水湿,以治中 耳积液漏出之源; 医林改错通气散合石菖蒲、水蛭、炮 山甲行气化瘀通窍,以利咽鼓管通顺;金银花、黄芩清热解 毒,以抗菌、抗毒;黄芪、白术、当归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以调剂免疫性能。 合用共奏健脾利水, 化瘀通络, 清热解毒, 行气通窍之功。用于病情缠绵,重复难愈之漏出性中耳炎。 医案例1李某某,男, 53 岁,医生。春末偶感风邪后惹起两耳内胀闷 难受一月余,自听加强,时有吱吱作响,耳内难受随气候变 动而时轻时重。无显著鼻塞症,二便调,余无难受,始终未 予药物治疗,仅时常自行咽鼓管吹张与鼓膜

15、按摩法。入夏后 气象经常有变动而耳闷不断加剧,故求治中医。检验:见鼓膜轻度内陷,无显著充血。舌质淡红胖,苔薄, 脉缓。因无显著证候可辨,以病因于外感所致,且中耳属肺系,故 从肺论治,给予宣肺通窍利水湿,用三拗汤加减:麻黄 6g , 杏仁 10g ,甘草 6g ,石菖蒲 6g ,葶苈子 10g ,车前子 10g, 三剂。仅服药一剂后耳胀闷闭塞感顿失,自行停药。一周后 因气象变动似又有些耳闷难受,续服完余下二剂而瘥。例2曾某某,男 53 岁。自诉感冒后耳闭三天,听力减,自听过 强,余无难受。检验:两鼻腔黏膜轻度充血,下鼻甲稍大,各鼻道无积脓, 两外耳道正常,两鼓膜轻度内陷,锤骨柄轻度充血,捏鼻鼓

16、劲阐明咽鼓管欠通顺,听力查看双耳呈导音性聋。舌质淡, 苔薄白,脉弦细。诊为漏出性中耳炎。治疗:因患者全身证候不显著,从舌脉辨证为气虚,寒邪闭 阻清窍,治以升清疏表,通经宣窍。处方:升麻 5g ,葛根、 白芍药、白术、黄芪、石菖蒲、川芎、香附各10g ,柴胡、白芷、炙甘草各6g。嘱自行捏鼻鼓劲及鼓膜按摩法,各日行数次。服药四剂后, 自发症状消亡, 鼻黏膜充血退, 下鼻甲不肿大, 各鼻道无脓,捏鼻鼓劲法示鼻道通顺,鼓膜仍有轻度内陷, 棰骨柄充血消逝。例3刘某某,男, 17 岁,农民。 1981 年 1 月 17 日来诊:诉右 耳闭,听力减低三年多。查看见鼓膜内陷黏连稳定,咽鼓管梗塞,音叉检验属导音

17、性 聋,舌质稍红,脉弦。诊断为漏出性中耳炎 (右 )。依据部分辨证为耳窍气血瘀滞。治以活血化瘀通窍为主,药 用红花、泽兰、白芍药、白蒺藜各 10g ,黄芪 12g ,石菖蒲 6g。方中黄芪、白芍药益气养血,以防红花、泽兰之削伐太 过;白蒺藜舒肝解郁, 古人有用于聪耳的病案。 嘱每天 1 剂, 延续服药三个月,并合作捏鼻鼓劲法及耳膜按摩法。1981 年 4 月 21 日复诊,右耳已不闭,听力亦显著起色,检 验见鼓膜黏连已消除,运动度亦好,咽鼓管通顺,仍于原方 加丹参、葛根各 20g ,当归 10g ,以加强其活血补血之功, 服药一个月。9月 14日复查, 音叉检验大致正常, 遂以六味地黄汤加味以

18、 善后。例4周某某,女, 35 岁,效力员, 1986 年 8 月 16 日初诊:诉 四月中旬患感冒发烧, 双耳胀闭, 感冒愈后, 左耳胀闭消亡, 惟右耳至今仍有闭塞感, 但无耳鸣, 纳可,便调,舌质稍红, 苔薄黄,脉缓滑。查看见右鼓膜稍内陷浑浊,右咽鼓管不通,音叉检验右耳呈 轻度导音性聋,诊断为漏出性中耳炎 (右 ),为痰瘀阻滞少阳脉络之证。 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窍,方用通气散加味,药用柴胡、川 芎、香附、石菖蒲、法半夏、茯苓、炙甘草、陈皮各 10g , 赤芍药、丹参各15g ,红花3g,泽兰6g。五剂,水煎服。 8月 21 日复诊, 右耳闭塞感显著减少, 惟睡眠欠佳, 查右咽 鼓管已通,于

19、原方加夜交藤 12g ,再进七剂而安。例5戴某,男, 4 岁半。 1994 年 12 月 3 日初诊。其家人诉:患 儿原患漏出性中耳炎在此服药而瘥,近日听力又不好。平时 轻易感冒,纳差。检验见双鼓膜稍内陷浑浊, 94 年 11 月 14 日外院声阻抗报 告为双鼓室压图 C 型。舌灰暗,苔薄白,脉缓滑。诊断为漏 出性中耳炎 (双)。证属肺脾气虚,痰浊瘀血结聚耳窍。 治以益气健脾,活血除痰。用抗渗耳方加减:柴胡、香附、 川芎、炮山甲(打碎,先煎)、炙甘草各5g,黄芪、党参、金 银花、石菖蒲各10g,白术、泽泻、茯苓各15g,法半夏6g, 水蛭 4g ,七剂。一同举行穴位贴敷疗法共 4 次。12 月

20、 11 日来诊,家人谓小孩听力起色。效不更方,乃稍作 药味加减,延续进服中药四十二剂。1995 年 1 月 21 日,家人谓小孩听力大致还原正常, 95 年 1 月 20 日统一医院声阻抗报告为双鼓室压图 A 型。嘱常服归脾丸以稳固疗效。例6章某某,男, 63 岁,退休教师, 1988 年 3 月 9 日初诊。右 耳胀闭疼痛近一月,自声加强,听力稍差,头迷糊,近月余 无伤风感冒病史。检验:左耳鼓膜内陷,光锥消亡,近鼓脐处可见一液平面如 发丝,随头位转变而变化, 捏鼻鼓劲尝试双侧咽鼓管均不通。舌稍红,苔薄黄,脉缓滑。诊为左耳漏出性中耳炎,证属饮 停中耳。治以以利水通窍,用四苓散合五苓散加减:猪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