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教材分析_第1页
地理1教材分析_第2页
地理1教材分析_第3页
地理1教材分析_第4页
地理1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地理1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温江中学杨进温江中学杨进一、一、地理地理1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二、教材的变化二、教材的变化三、重、难点分析三、重、难点分析一、一、地理地理1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1本模块侧重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本模块侧重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过程,突出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突出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模块是学生学习其它模块的基础。本模块是学生学习其它模块的基础。 3本模块对于运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本模块对于运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和地理学习方法都有重要意义。地理

2、视角和地理学习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4本模块为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本模块为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观念,提供知识基础和口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观念,提供知识基础和认识视角。认识视角。 二、教材的变化二、教材的变化 1从从内容上看,内容上看,根据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不拘泥于自然地理科学体系的全不拘泥于自然地理科学体系的全面与系统,对传统的自然地理内容进行浓缩、删减,以突出基本自然面与系统,对传统的自然地理内容进行浓缩、删减,以突出基本自然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对人类

3、活动的影响。 2 从呈现方式上看,从呈现方式上看,改变大纲版教材直白表达改变大纲版教材直白表达的呈现方式,多采的呈现方式,多采用图文结合方式用图文结合方式通过对概念和原理的直观化以及思考、活动、案例、通过对概念和原理的直观化以及思考、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等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问题研究等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3 从表达方式看,从表达方式看,大纲版教材以课文为主,栏目少并与课文结合大纲版教材以课文为主,栏目少并与课文结合不紧密。课标版教材减少课文的直接叙述,通过丰富的栏目(读图思不紧密。课标版教材减少课文的直接叙述,通过丰富的栏目(读图思考、

4、案例、活动、问题研究、阅读等,并且这些栏目与课文结合紧密)考、案例、活动、问题研究、阅读等,并且这些栏目与课文结合紧密)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状况。的状况。(一)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变化(一)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变化第一章第一章 行星地球行星地球 1删除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删除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 2保留各种天体图保留各种天体图(突出与地球关系密切的天体)以理解天体概念。突出与地球关系密切的天体)以理解天体概念。 3将天体系统文字变为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并采用从小到大(由将天体系统文字变为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并采用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排列,

5、使近及远)的排列,使从属关系和空间位置更加明确,且突出了地球在宇从属关系和空间位置更加明确,且突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宙中的位置;增加读图思考,填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增加读图思考,填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4删除八大行星比较数据表;保留太阳系图(立体化),删除八大行星比较数据表;保留太阳系图(立体化),增加活动,增加活动,通过图表分析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并以此说明地球是太阳通过图表分析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并以此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第一节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将太阳能量来源变为阅读。将太

6、阳能量来源变为阅读。 2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转变为直观的图文。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转变为直观的图文。 3删除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删除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4增加活动:分析太阳辐射的分布及与生物量的关系。增加活动:分析太阳辐射的分布及与生物量的关系。 5增加太阳大气各层的图文介绍。增加太阳大气各层的图文介绍。 6增加活动:统计图表阅读,分析太阳黑子变化规律及周期。增加活动:统计图表阅读,分析太阳黑子变化规律及周期。 7删除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加极光。删除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加极光。 8增加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增加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 9删除月相和人类对地球的新探索。删除月相和人

7、类对地球的新探索。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1将地球自转方向图变为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将地球自转方向图变为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 2增加读图思考说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两极增加读图思考说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两极点的自转速度。点的自转速度。 3删除删除“地球自转的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阅读材料的阅读材料。 4将地球公转速度表与地球公转轨道图结合,将地球公转速度表与地球公转轨道图结合,增加读图思考增加读图思考说明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原因。说明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原因。 5增加活动,演示自转和公转运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增加活动,演示自转

8、和公转运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6增加活动,绘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增加活动,绘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规律。 7增加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增加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3幅)和读图思考。幅)和读图思考。 8删除长江三角洲发育图删除长江三角洲发育图。 9在二分二至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图的读图思考中增加极昼在二分二至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图的读图思考中增加极昼极夜出现地区问题。极夜出现地区问题。 10增加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增加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删除大气的组成和垂

9、直分布一节。删除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节。 2将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温室效应)简化为受热将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温室效应)简化为受热过程;过程;保留活动,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保留活动,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剧烈的原因。剧烈的原因。 3 删除全球热量平衡。删除全球热量平衡。 4 增加两个活动:热力环流实验和海陆风形成增加两个活动:热力环流实验和海陆风形成。 5将城市热岛环流移到问题研究。将城市热岛环流移到问题研究。 6增加活动:等压线图的阅读。增加活动:等压线图的阅读。 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 1增加活动:理想状况下全球的热力环流。增加

10、活动:理想状况下全球的热力环流。 2增加北半球各气压带大气运动模式图(立体图);增加北半球各气压带大气运动模式图(立体图); 3 增加三圈环流活动:制作模型、观察分析和绘图。增加三圈环流活动:制作模型、观察分析和绘图。 4增加活动:绘图说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增加活动:绘图说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5将季风环流变为活动,说明东亚冬夏季风的风向、成因、将季风环流变为活动,说明东亚冬夏季风的风向、成因、性质和对我国的影响。性质和对我国的影响。 6删除南亚西南季风。删除南亚西南季风。 7增加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增加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8删除原第六节的气

11、候形成因子。删除原第六节的气候形成因子。 9将原第六节的气候类型改为活动,以实例分析气候类型将原第六节的气候类型改为活动,以实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比较气候特征差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分布特的分布规律;比较气候特征差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分布特点及原因。点及原因。 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常见天气系统 1增加准静止锋。增加准静止锋。 2增加活动:判断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增加活动:判断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 3增加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增加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4课文增加气旋、反气旋高、低空的气流状况(气压课文增加气旋、反气旋

12、高、低空的气流状况(气压分布)。分布)。 5增加活动: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状况。增加活动: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状况。 6删除锋面气旋图,增加台风、寒潮案例。删除锋面气旋图,增加台风、寒潮案例。第四节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 1增加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近百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增加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近百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及读图思考。化图及读图思考。 2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图及读图思考。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图及读图思考。 3增加阅读:我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增加阅读:我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4增加孟加拉湾图和案例增加孟加拉湾图和案例3。 5增加活动:预测全球变暖的后果和减少二

13、氧化碳的排放措增加活动:预测全球变暖的后果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施。 (开放性)(开放性) 6删除大气环境保护。删除大气环境保护。(二)教材的表达方式(二)教材的表达方式教材设置的栏目有:教材设置的栏目有:必必 修修内容提要内容提要读图思考读图思考阅阅 读读活活 动动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案案 例例课课 文文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为本章学习内容的概述和学习要求(课标要求),以内容提要为本章学习内容的概述和学习要求(课标要求),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如:问题的形式出现。如:问问 题题课课 标标行行星星地地球球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描述地

14、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圈层的主要特点。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问问 题题课课 标标地地球球上

15、上的的大大气气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有哪些?常见天气系统有哪些?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哪些危害?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16、,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会产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怎样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课文课文 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主要是对名词、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主要是对名词、概念的解释;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阐述等。概念的解释;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阐述等。与大纲版教材比较,新课标教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与大纲版教材比较,新课标教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文字更简练和准确。文字更简练和准确。 如:太

17、阳日和恒星日的长度。课标教材指出长度的差别是由于如:太阳日和恒星日的长度。课标教材指出长度的差别是由于参考点选择的不同。参考点选择的不同。 如:气旋、反气旋系统。课标教材特别强调高、低空的气流如:气旋、反气旋系统。课标教材特别强调高、低空的气流(气压)状况,以形成空间概念。(气压)状况,以形成空间概念。2课文课文 图像更丰富。图像更丰富。 数量增多。数量增多。如:大纲版第一、二单元图像分别为如:大纲版第一、二单元图像分别为19和和21幅,幅,新课标分别为新课标分别为24和和32幅。幅。 用立体图像表达空间概念。用立体图像表达空间概念。如:太阳系模式图,地球自转示如:太阳系模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

18、,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图等。意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图等。 尽量用图文结合方式来表达地理事物和过程。尽量用图文结合方式来表达地理事物和过程。如:天体系统,如:天体系统,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地球公转轨道,大气受热过程等。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地球公转轨道,大气受热过程等。3读图思考读图思考 读图思考是对课文中提供的图表进行阅读时的提示和思考问题。读图思考是对课文中提供的图表进行阅读时的提示和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增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问题增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观察、分析、运用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在第一、二章中

19、共设计了地理图表的能力。在第一、二章中共设计了9个。个。 1(4页)读页)读“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图,完成天体系统层次,并以此说明图,完成天体系统层次,并以此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观察、运用)(观察、运用) 2(13页)读页)读“地球自转示意地球自转示意”图,从北极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图,从北极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并绘极地俯视图,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并绘极地俯视图,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观察、绘图、空间转换)(观察、绘图、空间转换) 3(14页)读页)读“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图,说明线速度的图,说明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变化规律。(观察、归纳)(观察、归纳)

20、 4(14页)读页)读“地球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图,说明造成冬、夏半年日数图,说明造成冬、夏半年日数差异的原因。差异的原因。(观察、运用)(观察、运用) 5(17页)读页)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观察时区划分、区时计图,观察时区划分、区时计算和日期变化。算和日期变化。(观察、分析、运用)(观察、分析、运用) 6(19页)读页)读“北半球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北半球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说明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及极昼和极夜出现地区。图,说明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及极昼和极夜出现地区。(观察、归纳)(观察、归纳) 7(21页)

21、读页)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图,说明波速变化的原因,根据波速变化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说明波速变化的原因,根据波速变化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观察、分析、运用)(观察、分析、运用) 8(46页)读页)读“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说明气温图,说明气温明显上升的时段和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明显上升的时段和气温变化的总趋势。(观察)(观察) 9(47页)读页)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图,说明与气温变图,说明与气温变化趋势的共同特征,并分析浓度增加的人为原因。化趋势的共同

22、特征,并分析浓度增加的人为原因。(观察、分析)(观察、分析)3读图思考读图思考4活动活动 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培养能力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设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的一个重要栏目。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计的一个重要栏目。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让学,让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生通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探究、表达观察、探究、表达等学习过程,等学习过程,理理解地理原理、归纳分布规律、掌握演变过程解地理原理、归纳分布规律、掌握演变过程。同时活动的设计。同时活动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

23、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方式。 在第一、二章中共设计了在第一、二章中共设计了18个,可分为四类:个,可分为四类: 基本技能培养基本技能培养 这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这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对提供材料进行获取、整理、分析、运用对提供材料进行获取、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学习过程,地理信息的学习过程,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态度。 例例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4页)页) 从运动上看,八大行星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共同特从运动上看,八大行星具有同向性、共面性

24、和近圆性的共同特征。征。 从结构上看,类地行星具有相似的结构。从结构上看,类地行星具有相似的结构。 结论: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结论: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4活动活动 例例2用实例说明气候类型的分布,比较气候特征,分析温带海用实例说明气候类型的分布,比较气候特征,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差异及原因。(洋性气候分布差异及原因。(39页)页) 第第1题是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题是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别是大陆东岸和西岸的分布差异)。别是大陆东岸和西岸的分布差异)。 第第2题是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不同方向(低纬至高纬、题是读气温曲

25、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不同方向(低纬至高纬、沿海到内陆)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沿海到内陆)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第第3题是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比较分布差异,并结合海陆分题是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比较分布差异,并结合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4活动活动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这类活动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这类活动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题的设想。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

26、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质疑、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考方法。质疑、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考方法。 例例3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的预测。(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的预测。(49页)页) 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提高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农业丰收。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提高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农业丰收。 气温升高地表水蒸发量增多,大气中水汽增多,降水量增大。气温升高地表水蒸发量增多,大气中水汽增多,降水量增大。 气温升高会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增大,影响人体健康。气温升高会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增大,影响人体健康。也会使农作物病虫害出现风险增大。也会使农作物病

27、虫害出现风险增大。 4活动活动 讨论表达讨论表达 这类活动是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这类活动是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表达、交流、反思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精神和思辩能力。作、分享的精神和思辩能力。 例例4东亚季风的性质。(东亚季风的性质。(38页)页) 第第1小题是读小题是读“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图,分析冬、夏季风的风向和成因。图,分析冬、夏季风的风向和成因。 第第2小题是根据冬、夏季风的源地和大气受热过程来分析冬、小题是根据冬、夏季风的源地和大气受热过程来分析冬、夏季风

28、的性质,并与同学讨论。(本问题也为学习锋与天气打下夏季风的性质,并与同学讨论。(本问题也为学习锋与天气打下基础)基础)4活动活动 例例5减少二氧化碳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措施。(50页)页) 第第1小题要从减少排放和增加吸收两方面来考虑。小题要从减少排放和增加吸收两方面来考虑。 第第2小题是讨论削减排放的措施,可从控制排放量(改变能源消小题是讨论削减排放的措施,可从控制排放量(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止森林火灾等)、技术措施(使用节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止森林火灾等)、技术措施(使用节能技术、固碳技术等)和政策措施(发展公共交通、经济手段等)能技术、固碳技术等)和政策措施(发

29、展公共交通、经济手段等)等方面思考。等方面思考。4活动活动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这类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这类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从活动中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例例6热力环流实验。(热力环流实验。(29页)页) 通过实验过程:通过实验过程: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了什么规律;由由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总结、交流。小组总结、

30、交流。 例例7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15页)页) 例例8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35页)页)4活动活动5阅读阅读 阅读是为了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而设计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在第一、二章中共提供了课堂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在第一、二章中共提供了3个阅读材料。个阅读材料。 例例9到哪里寻找外星人?(到哪里寻找外星人?(7页)页) 是对地球宇宙位置知识的应用及目前人类寻找外星人的方法。是对地球宇宙位置知识的应用及目前人类寻找外星人的方法。 例例10太阳能量来源

31、。(太阳能量来源。(9页)页) 是对太阳辐射知识的拓展。是对太阳辐射知识的拓展。 例例11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47页)页) 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补充。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补充。6案例案例 案例是补充说明教材某一部分内容的综合性地理事实或现象的材案例是补充说明教材某一部分内容的综合性地理事实或现象的材料,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料,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实证、分析、应用实证、分析、应用等作用。其选择的等作用。其选择的材料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说明性和可迁移性。材料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说明性和可迁移性。 利用案例教会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利用案例实现对所学知利用案

32、例教会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利用案例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迁移、拓展是用好案例的关键。识和迁移、拓展是用好案例的关键。 在第一、二章中共提供了在第一、二章中共提供了4个案例,其案例的运用可从以下三方个案例,其案例的运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面入手: 用案例来诠释、实证所学用案例来诠释、实证所学“道理道理” 例例12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风暴袭击地球(12页)页) 案例的作用:实例证实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案例的作用:实例证实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要求:一般起实证作用的案例,通过阅读了解即可。学习要求:一般起实证作用的案例,通过阅读了解即可。6案例案例 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用案例

33、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道理道理”。 例例1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39页)页) 案例的作用: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为例,案例的作用: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为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不同。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不同。 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年变化较小;而在气压带和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年变化较小;而在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气候特征年变化较大。风带交替控制下气候特征年变化较大

34、。 还有哪些气候类型与材料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形成相似?(热带草原还有哪些气候类型与材料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形成相似?(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读图比较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关系。读图比较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关系。 6案例案例 用案例拓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用案例拓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例例14台风、寒潮及其危害(台风、寒潮及其危害(44页)页) 案例的作用:运用所学天气系统知识,分析台风、寒潮的形案例的作用:运用所学天气系统知识,分析台风、寒潮的形成及其危害。成及其危害。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台风属哪种天气系

35、统?它是怎样形成的?台风属哪种天气系统?它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影响。 寒潮属哪种天气系统?造成的灾害有哪些?寒潮属哪种天气系统?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寒潮对我国影响的时间和范围。寒潮对我国影响的时间和范围。7问题研究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为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问题研究是为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本章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栏目。其侧重而设计的栏目。其侧重点在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问题研究的作用:问题研究的作

36、用: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 2 让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如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让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如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建立模型和论证分析、比较不同解决策略等),培养学数据分析,建立模型和论证分析、比较不同解决策略等),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态度;生对科学研究的态度;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7问题研究问题研究 例例15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51页)页)

37、 时间安排:在学习完第一节后开始实施。时间安排:在学习完第一节后开始实施。 研究过程:研究过程: 明确研究课题明确研究课题分分 组组查阅相关资料查阅相关资料每一成员的作用每一成员的作用搜集资料搜集资料采集气温数据采集气温数据调查环境调查环境整理资料整理资料绘气温分布图绘气温分布图分析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成因、影响分析成因、影响提出建议提出建议展示成果展示成果讨论讨论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三、重、难点分析三、重、难点分析第一章第一章 行星地球行星地球第一节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说明地球是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说明地球是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

38、行星。 1利用图利用图1.2及及“读图思考读图思考”,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找找”到到地球,通过地球,通过“找位置找位置”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由各种表现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境是由各种表现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宇宙是有序的、有层次结构宇宙是有序的、有层次结构的;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渺小的天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渺小的天体。 2利用利用“活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图表自主探究、分析八大行星的,让学生通过图表自主探究、分析八大行星的运动和结构特征,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结论。运动和结构特征,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9、结论。第一节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3地球的特殊性,就是指地球是一颗地球的特殊性,就是指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教。教学时要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学时要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地球可以满足生命出现所需要的温度、液态水、面进行分析,说明地球可以满足生命出现所需要的温度、液态水、大气等条件。大气等条件。 4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到哪里寻找外星人?到哪里寻找外星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应用)。件的应用)。 5 安排安排“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月球基地应该是

40、什么样子”。 6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天文图片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天文图片展览。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利用图利用图1.7归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对谈太阳辐射对地球归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对谈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事例,要尽可能地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际,从教材所影响的事例,要尽可能地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际,从教材所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补充说明(风能、水能、生物能,温室、太阳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补充说明(风能、水能、生物能,温室、太阳能电池等等)或拓展到其它方面

41、(对建筑、交通运输、旅游、人体能电池等等)或拓展到其它方面(对建筑、交通运输、旅游、人体健康)。健康)。 2利用活动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能力培养)利用活动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能力培养) 3利用活动观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不同时间尺度坐标图的阅利用活动观察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不同时间尺度坐标图的阅读)。读)。 4对于案例对于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教师可补充资料说明。,教师可补充资料说明。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地理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地理1内容的基础,对于后继自然内容的基础,对于后继自然地理内容的学习具

42、有重要意义。地理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明确是由于参考点选择不同而产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明确是由于参考点选择不同而产生的,课堂上不要追究原因。生的,课堂上不要追究原因。 2让学生自主读图观察或用地球仪演示观察在南、北极上空俯让学生自主读图观察或用地球仪演示观察在南、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并绘出示意图。视,地球的自转方向,并绘出示意图。 3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可补充任一纬度自转线速度的计算: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可补充任一纬度自转线速度的计算:V1670/h cos(为地理纬度为地理纬度)。)。 4引导学生观察图引导学生观察图1.17,明确地球公转速度在远、近日

43、点的变化,明确地球公转速度在远、近日点的变化,并以此完成并以此完成“读图思考读图思考”。关于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与公转。关于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与公转轨道形状和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就可以了。轨道形状和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就可以了。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515页的活动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要让学生页的活动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要让学生用地球仪动手演示、说明,并完成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比较(有用地球仪动手演示、说明,并完成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比较(有条件的学校,在学生演示完成后,用三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运条件的学校,在学生演示完成后,用三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运

44、动)。动)。 6用立体图弄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关系用立体图弄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关系黄赤交黄赤交角;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不变;太阳直射点概念。角;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不变;太阳直射点概念。 7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直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直射的纬线或半球以及直射点移动方向)。射的纬线或半球以及直射点移动方向)。 8注意二至日与远、近日点的位置关系。注意二至日与远、近日点的位置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9按按16页活动要求,绘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并要求学生掌页活动要求,绘太阳直射点移

45、动轨迹图。并要求学生掌握:握: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太阳直射点哪段时间在北半太阳直射点哪段时间在北半球?哪段时间在北半球?球?哪段时间在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哪段时间由南向北移动?哪太阳直射点哪段时间由南向北移动?哪段时间由北向南移动?段时间由北向南移动? 每年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和有两次直射的范每年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和有两次直射的范围?且两次直射的时间间隔与纬度的关系?围?且两次直射的时间间隔与纬度的关系? 10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差异,是由于参考点(遥远的恒星和春分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差异,是由于参考点(遥远的恒星和春分点)选择不同而造成的。(由于地轴的进动,每年春分点沿黄道

46、西点)选择不同而造成的。(由于地轴的进动,每年春分点沿黄道西移约移约50,所以回归年比恒星年短,所以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分24秒。)秒。) 11用地球仪演示昼夜、昼夜交替;观察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用地球仪演示昼夜、昼夜交替;观察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昼弧和夜弧。线的关系、昼弧和夜弧。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12关于时间计算和国际日界线,以关于时间计算和国际日界线,以17页页“读图思考读图思考”为准。对为准。对于经历时间的计算方法、日期范围的计算以及用日期分界线定时间可于经历时间的计算方法、日期范围的计算以及用日期分界线定时间可不涉及。不涉及。 13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47、高度的变化应讲清楚以下几点: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应讲清楚以下几点: 演示二分二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观察昼夜长短和正午演示二分二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观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完成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完成19页页“读图思考读图思考” 。 用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观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用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观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归纳总结。律,完成下表归纳总结。 规律总结: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而且规律总结: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减小,纬度越高

48、昼越长夜越短。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减小,纬度与直射点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纬度与直射点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日期日期昼夜长短及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及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及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南半球春分日春分日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递减,纬度越高越小。道向南、北递减,纬度越高越小。春分日春分日至至夏至日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昼范夜越短;极

49、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北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逐渐扩大。极圈逐渐扩大。昼短夜长;且昼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夜范夜越长;极夜范围从南极点向南围从南极点向南极圈逐渐扩大。极圈逐渐扩大。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回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赤道至北回归大;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先增大,后线之间先增大,后减小。减小。直射点由赤道向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渐减小。夏至日夏至日一年中昼最长夜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纬最短的一天

50、;纬度越高昼越长夜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以越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内出现极昼。一年中昼最短夜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纬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短夜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以越长;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内出现极昼。直射北回归线;由直射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回归线及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一年中最其以北达一年中最大值。大值。直射北回归线;直射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达一年北递减;达一年中最小值。中最小值。夏至日夏至日至至秋分日秋分日昼长夜短;且昼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昼范夜

51、越短;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逐渐缩小。极点逐渐缩小。昼短夜长;且昼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夜范夜越长;极夜范围从南极圈向南围从南极圈向南极点逐渐缩小。极点逐渐缩小。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回向赤道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北回归线至赤小;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先增大,后道之间先增大,后减小。减小。直射点由北回归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线向赤道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渐增大。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的内容是

52、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的结构。本节的内容是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的结构。 1在了解地震波的基础上,通过在了解地震波的基础上,通过21页页“读图思考读图思考”,指导学,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生观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范围和界面)。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范围和界面)。 3指导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读图1.27,明确,明确外部圈层的位置、名称和基本外部圈层的位置、名称和基本特点;特点;外部圈层的相互关系外部圈层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原因、过程和结果)。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原因、过

53、程和结果)。 1补充:补充: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长特性;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长特性;低低层大气组成及吸收特性。层大气组成及吸收特性。 2利用利用28页图页图2.1(建议结合(建议结合29页图页图2.2),设计板图或课件,采),设计板图或课件,采用动态演示方法,讲清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转换过程。用动态演示方法,讲清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转换过程。让学生重点理解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大部分让学生重点理解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所以,地面是地面长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

54、热增温,所以,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3 29页页“活动活动”通过地、月对比,重点在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通过地、月对比,重点在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第一章第一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429页页“热力环流实验热力环流实验”的处理。的处理。 5采用板图或课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受热不均采用板图或课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引起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高空和近地面)气导

55、致同一水平面(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的差异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构成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6 关于关于30页图页图2.3中等压面的处理。讲清楚中等压面的处理。讲清楚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空气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同一海拔高度)气压的差异;空气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同一海拔高度)气压的差异;同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弯曲的特点(一水平面等压面弯曲的特点(“高高低低高高低低”)。)。 730页页“活动活动”海陆风为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海陆风为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绘图;绘图;为为季风学习打下基础;季

56、风学习打下基础;可拓展到山谷风、城市风等。可拓展到山谷风、城市风等。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节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8补充等压线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讲清水平气压梯度(等压补充等压线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讲清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疏密)是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线疏密)是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因。 9采用板图或课件,讲解高空和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在分析采用板图或课件,讲解高空和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在分析风的成因时,结合物理学上力的合成原理进行讲解。风的成因时,结合物理学上力的合成原

57、理进行讲解。 1032页页“活动活动”为结合实例,学会等压线图的阅读方法。为结合实例,学会等压线图的阅读方法。气气压高、低判读;压高、低判读;气压梯度大小(等压线疏密变化)的判读;气压梯度大小(等压线疏密变化)的判读;风风力大小、风向的判断。力大小、风向的判断。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教学要围绕本节的活动和案例进行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教学要围绕本节的活动和案例进行。 1讲清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有规律和长期平均状态)。讲清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有规律和长期平均状态)。 2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采用层层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

58、,采用层层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取规律,形成空间概念。体验,获取规律,形成空间概念。 33页页“活动活动”可让学生在复习热力环流和地转偏向力的基础上完可让学生在复习热力环流和地转偏向力的基础上完成;成; 利用板图或课件,动态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剖面图与平面利用板图或课件,动态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剖面图与平面图相结合),注意讲清空气垂直运动与高、低气压带形成的关系;高、图相结合),注意讲清空气垂直运动与高、低气压带形成的关系;高、低气压带间风带的成因、风向和风带位置的分布规律;比较赤道低气低气压带间风带的成因、风向和风带位置的分布规律;比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不同成因;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不同成因;第二节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 35页页“活动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