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_第1页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_第2页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_第3页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_第4页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 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坚持科学发展 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宣勇2010 年 7 月 12 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林学院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 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 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 省”总战略, 适应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回顾总结 浙江林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认清新形势, 明确新目

2、标, 谋划新发展, 选举产生中共浙江农林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 查委员会,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与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 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 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一、过去六年的主要工作自上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校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 局,团结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 积极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全面实施“生态育人,创新强校”战略,扎实推进“六大工程”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学校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和“一个提升,两个强化”

3、的办学思路。六年来,学校党委结合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生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生 态育人,创新强校”战略,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积极探索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调动了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 面 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和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学校于 2006 年提出了将学校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的目标。 经过 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 2010 年 3 月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 浙江农林大学。(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凝 炼形成生态化教育理念,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健全教学 管理制度

4、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综合平台, 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工程,实施互派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六 年来,共招收普通本科生 24251 人、研究生 1444 人、成教生 3683 人(其中农民大学生 373 人)、留学生 417 人;在校生由 12141 人增加到 20258 人。本科专业数由 33 个增加到 51 个, 硕士专业数由 4 个增加到 24 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 4 个、省 级重点专业 3 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由 3 个增加到 9 个。新增 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省级精品课程由 6 门增加到 18 门;新增 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5、8 项,首 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 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 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和 省部级奖 245 项,其中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全国数学建 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各 1 项;获授权 专利 57 项;浙江省百篇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2 篇。在省第十 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男篮第一名、 田径男女团体第三名。 本 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0% 以上。(三)学科建设再上台阶。 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 重要着力点,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整合学科专 业资源,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

6、发 展规划,成立了环境科技学院、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茶文化学 院,形成了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八大学科门类 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森林培育学科、 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被评 为省重中之重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新增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 科,省部级重点学科由 5 个增加到 10 个。 2007 年获得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资格,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实现零的突破, 二级学科 硕士授权点由 4 个增加到 15 个,新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 权领域 9 个,涵盖了理、工、文、管、农、法等六大学科门类。(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切实加强科技条 件建设, 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科技创

7、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 增强,国家级项目、 国家级奖项和国家工程中心均取得重大突破。 六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 2622 项,其中包括国家“ 973 ”(子 项目)、“ 86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级科技项目, 到位科研经费累计达 3.2 亿元; 获省 部级以上奖 80 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 2 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4042 篇,被 SCI、El 收录 375 篇,其中在Nature Review: Genetics发表的 1 篇学术论文获第一届( 2007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 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奖”。

8、 建成了一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 争 取到国家工程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省部共建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和 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 平台、 7 个省级创新团队。切实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服 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学校与 14 个省(市、区) 的 80 多个市县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共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 71 人、农村指导员 5 人。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 出单位, 2009 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五)师资水平整体提升。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大力实 施人才工程, 以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师资整 体水

9、平提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 人,获省突出贡献 专家 1 人,入选省“ 151 ”人才第一层次重点资助 1 人;新增省 特聘教授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 头人 19 人,省“ 151 ”第一层次 7 人、第二层次 17 人,另有 多人获得全国、省优秀教师、 教学名师称号等。六年共引进专任 教师 512 人,其中博士、博士后 165 人;师资培养力度加大, 晋升高级职称 256 人;遴选了一批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教 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比例从 36.3% 上升到 78.1% ,博士学位比 例从 6.0% 上升到 24.7% ;高级职称人数由 196 人增加

10、到 434 人,实现了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的协调发展。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推进,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六年来,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总值由 7324 万元增加到 2.31 亿元,纸质图书由 61.52 万册增加到 131.81 万册。新建活动中心、学生公寓、智能实验 楼、学院楼等共 11 万平方米。 推进植物园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 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争 取各类专项资金 3.89 亿元 ,其中新校区还贷专项 2.17 亿元。深 入推进后勤改革, 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11、 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 工作先进集体。 关注师生员工利益, 顺利解决教职工参加省级单 位公务员医疗保险、 学生参加杭州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问题。 高 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 加强综合治理, 学校被评为省 “平安校园”。(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 长负责制,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健全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 学习制度, 加强了思想理论建设。 学校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树一创” 教育实践活动和支部建设创新活动, 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 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 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 21761 人, 发展党员 755

12、4 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综 合素质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建立健全惩治 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完善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提高了资金的使 用效益。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 加强了统战和离退休工作,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和离退休老同 志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思政教育和宣传文化工作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2004 年 16 号文件精神,出台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等文件。 建立完善了大学生成长成 才服务体系, 贫困生资助、 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扎实开

13、 展。制定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 “红绿文化育嘉木” 、“中国茶谣” 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和全 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大 学生自强之星、 浙江省十佳大学生、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 划优秀志愿者等学生先进典型。 温家宝总理对我校学生志愿者的 信做出亲笔批示。 宣传工作不断加强, 校报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校 报,2 篇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积极开展校友联络活动。 2008 年 10 月成功举办了建校 50 周年庆典活动。工会、共青团、 学生会等都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开展了富有成 效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同志们,过去六年是我们抢抓机遇、

14、 开拓奋进的六年, 是学 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的六年, 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六年。 这些成 绩的取得, 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离不开 临安市和社会各界、 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 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 离退休老同志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各民主党派的热情参与, 更离不 开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在此, 我代表学校 党委,向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 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 同志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 感谢!回顾过去六年的工作, 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 是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学校过去的每一步发展, 都是 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

15、导,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引领, 与时 俱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的学校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特别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评估、更名大学、申报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平台等工作中, 全校 上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 取 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三是坚持特色办学,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立足农林院校的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学科、 专业和人才优势, 积 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促发展。 四是 坚持以人为本, 依靠广大师生办学。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 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把学校 事业推向前

16、进。 五是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坚 强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 基层党组织 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 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在总结工作、看到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 展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困难: 一是学校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与学 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校院两级管理有待深 入推进,办学活力需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 学科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与社会需求不尽适应, 学生创新创业教 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

17、学校的国际化 程度依然偏低, 国际合作办学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五是党的先进 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实 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些 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二、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各位代表、同志们,更名浙江农林大学,意味着我们肩负着 新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 清形势,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一)学校面临的形势第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 年)的实施,使高等教育面临重要的发展机 遇。党的十

18、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并将生 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要求“高等教育为社 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力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思想库 和 人才库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 献率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的战略目标。纲 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上作了战略性调整, 把提高质量作为高 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 的中心地位,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9、 牢固 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 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面向现代化建 设需求办出特色。第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林业, 农林院校发展进入最好的 历史机遇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 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给 中国农大师生的信中指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 务。这为农业院校赋予了重大责任, 也为广大农科学子提供了广 阔舞台。”第三,浙江“两创”总战略与生态文明

20、建设的推进,会为我 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 2007 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 为主攻方向。 政府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 创新载体, 建设科研机构创新基地,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今后若干年, 浙江省将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正筹划启动省一 级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建设 50 个省一级特色学科;加强重中之 重学科和各类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等大平台建设, 推动高校人 才强校和国际化步伐。最近, 浙江省委第十二届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共浙江省 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决定提出“全面实施八 八战略和创业富民

21、、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 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注重建设生态文化,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打造富饶 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 。决定强调,依托高校、科研 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类、 环保类科技创新载 体和服务平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健全生 态安全保障体系;重视生态文化研究,注重挖掘浙江山水文化、 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花文化、竹文 化、石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加快

22、推进制度创新, 健全生态补 偿机制,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等制度。综观形势 , 在高校新一轮的竞争与发展中,我们无疑有着自 身的不足, 综合实力与社会期待和同类院校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 距。但我们更应看到,创新型国家建设、浙江省“两创”总战略 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良机。机遇难得,稍纵即逝;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在重大的机遇 和严峻的挑战面前, 我们必须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 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二)学校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综合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 今后十年, 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 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3、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以学科建设为 主线,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核心、提升科研水平为重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 深化 改革,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坚持依法办学,充分调动广大师生 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研究水平 和社会服务能力。面向“三农” ,服务浙江,辐射全国,为科技 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依据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将以改革促发展,激发办学活力; 以质量求生存,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从教学型向创

24、业型的转型, 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型。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到 2020 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 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国内知名:名教授、名校友、名学科、名成果、名事件、名 校园等是大学声誉的标志。 其内涵则体现在学校核心竞争力: 在 不同学科领域, 拥有若干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甚至是国际先进 水平的学科; 拥有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拥有若干走 在国内前沿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 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智囊人 物。生态性: 一是表明了浙江农林大学将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 引领社会的办学使命与学科专业属性; 二是指生态化理念、 生态 化教

25、育、生态化管理与生态化校园的办学特色;三是指开放的、 竞争的、和谐的、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创业型:其内涵表现在学校办学精神上, 强调传承 “坚韧不 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 注重经世致用的创新与创业文化的 培育。 在学校组织与管理上, 强调组织对外部关系的反应性、 适 应性,注重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强调知识生产的效率, 注重 办学资源配置的效益。 在人才培养上, 强调生态化教育理念, 构 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在科 学研究上, 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导向, 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应用。在社会服务上,

26、强调面向“三农” ,服务浙江,注重为 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创业型大学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适应浙江经济 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立足 学校实际作出的战略选择。为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 “内涵发展、 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的道路。内涵发展。就是要将工作重心转到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上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 平,增强学术产出能力。特色发展。在学校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 上,走特色化道路,彰显生态性、创业型。在发展策略上,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 走差异化错位发展之路。 进一步凝炼和

27、凸显学 科专业特色。创新发展。即观念更新、制度变革和学术创新,以 创新的思维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 寻求学校发展新突破。 和谐发 展。即统筹校内各要素的关系,使要素与要素、局部与整体、个 人与群体都能各安其位, 各得其所, 在学校系统中都有各自合理 的生态位,形成相互依存、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从 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 创业与创新、教 学与科研、顺应与坚守的关系。传承与发展。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优良传统、 学校精神 和办学理念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新的发展起点 上,要特别重视对学校办学经验的总结提炼, 并在今后的办学中 加以传承与

28、发展。 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就是对“生态大学” 、 “生态育人,创新强校”办学理念与战略的传承与发展, “坚忍 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更是学校发展不竭的精神源泉。创业与创新。 创新是创业的源泉, 创业是创新的实现。 创业 型大学的建设,既要重视创业,更要强调创新;既要通过科技成 果的转化与应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实现大学的外部价 值,更要通过基础理论特别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技术的发明与 创新,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与核心竞争力。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 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科研是学校学术声誉和核心竞 争力的显性体现。学校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

29、究,科研反哺教学; 鼓励教师安心教学工作,开展教学学术研究, 提高教学水平。 必 须妥善协调好两者关系, 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体系, 建立教学科研等效评价制度,确保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顺应与坚守。 大学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内部与外部规律, 既 要适应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的要求, 又要遵循高等教育 内在的育人与学术发展的规律。 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既要主动顺应 市场与经济规律的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脚踏实地, 服务 社会,引领社会,实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外在价值, 更要坚守大 学的理想与精神,仰望星空,消浮除躁,潜心学术,保持大学的 核心价值观与相对独立性,按照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

30、术规 律,不断提升大学内在的知识价值和学术能力, 以卓越的学术形 象赢得社会的尊重。三、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今后五年是实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也是实现学 校育人质量新提升、学科建设新突破、 科研创新新发展、开放办 学新拓展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 2015 年,争取获得博 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7-9 个,二级 学科硕士授权点达到 40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达到 11 个。 争取 2-3 个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省部级以上重点学 科数达到 12 个,形成 4-5 个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 构建较为 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31、 建成国家工程中心, 争取到国家级重 点实验室, 新增 1-2 个国家级平台, 2-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 年度到位科研经费突破 1.5 亿元,获 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5 项。构建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成若干个品牌专业、 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示范基地和一批精品课程; 充分利用农场和林 场,建立一批学生创业基地; 引进和培养若干名国家级学术骨干 和学科带头人, 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 而出的制度环境。 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构建起 与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模式, 推进学校向创业

32、型 大学的战略转型。为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战略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战略问题是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学 校的战略管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根据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和浙江省高 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00-2020 年)的要求, 围绕“建设 什么样的农林大学”和“怎样建设农林大学”这两个问题,谋划 长远,规划未来,科学编制 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 划( 2010-2020 年),包括学校事业总规划和学科建设与研究 生教育规划、本科教育规划、 科研创新与发展规划、 人才与师资 队伍建

33、设规划、 和谐校园建设规划、 校园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规划、 教学和公共实验平台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强化战 略管理, 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为依据, 组织制定各二级学院 (部) 以及学科的发展规划。 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 机制,提高战略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力、 约束力。 着力推进 规划的组织实施,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坚持以有利于学术进步,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为改革原则,以校院两级管理为重 点,以全员聘任的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校院两级责权利相统一, 学术

34、与行政权力相协调, 适应 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运行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力推进学院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加大二级 学院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经费预算改革,实现学院自主理财, 逐步使二级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按照分类管理、 分层 考核的思路,实行目标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以学科 为基础、 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提高学科 组织化水平;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引导符合学校战略目标的分类 发展、特色发展, 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 逐步形成自我发展、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自我激励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学 校机关改革, 合理调整机构设置, 明晰部门职责,

35、强化战略研究、 宏观调控和目标管理,提高政策研究、目标设定、考核监控、对 外联系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以岗位聘任制为重点 的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全员聘任,竞聘上岗。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合理配置学校人、财、物资源。 增强成本意识,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按照教育部和省政府的要求, 以“规范设置、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为目标,加大力度促进天 目学院健康自主地快速发展。(三)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学科的组织化程度为立足点, 以增强学科组织的知识 产出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建设若干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 通过 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重点突破,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按

36、照加强基础学科、 发展应用学科、 强化优势学科、 打造特 色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 建设高水平学科群的建设思路,调 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做大农学,做强林学,做实理学,做精工 学,做特人文社科,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科 性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明确学科组织的使命,科学制定学科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凝炼学科研究方向。 进一步明确学科组织的功能, 不断提升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强化学科 带头人的地位与作用, 着力提高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 战略规 划与组织管理能力。 加强学术信息建设, 高度重视对学术信息的 全面掌握和占有。 加强学科各类平台和省部级重

37、点学科建设, 进 一步扩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为争取国家级重点学科夯实基 础。加强学位点建设, 加大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培育与 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以省部级重点学科为主体的博士点培育工 作,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科基础 设施、科研条件和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深化学科文化建设, 完善 学科内部决策制度和激励、 评价以及分配制度, 为学科发展创造 良好的制度环境。(四)深入实施生态化教育, 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创业 型人才以生态化教育为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构建和完善创新 创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才特征更彰 显生态文明意识、 创新精神与创

38、业能力。 要深入实践以教育思想 和教育内容方法发展为要义,推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 推进创业教育。 以多样化人才培养为目标,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 案。以传输知识、启迪思想、强化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深化 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以强化能力为目的, 加强实验室、 实践教学基地等基本建设。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教育,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推行产学研合作创 业人才培养试点改革, 创立学校与科研院所、 行业企业联合培养 人才的新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第二和第三课堂的支持力度, 围绕 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的提升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以“增强适应性, 提升符合度” 为目标,

39、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实行分类建设,建设外有产业链、 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推进以 学分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改革, 不断完善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制 度。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常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 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加大教学投入,严格教学 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 实 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大硕士研究生 培养结构的调整,大力拓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加大资源投入, 不断改善研究生教育条件。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办学新思路、 新模式, 大力拓展学历和非 学历继续教育、 职业技能鉴定等办学领域, 逐步构建起

40、具有办学 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高效有序的继续教育体系。(五)整体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立地攀高的科研工作理念, 以生态文化、 生态科技与生 态产品为特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 务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努力争取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建 成国家工程中心,新增若干个国家级、 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重 点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校级科研院所, 建立若干个面向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院,构筑国家、 省、校三级 科技创新平台, 显著增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能力。 造就一批高层 次、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组建一批科研水

41、平高、 凝聚力强的 科技创新团队。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国家 “ 973 ”、“863 ”、科技支撑计划等高层次科技项目上取得新突 破。做强竹子、木材加工、森林碳汇、特色经济林、园艺等 10 大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文化创 意、休闲农林业、 生物农药与肥料等 5 大战略性发展领域, 重点 培育生态文化、农村区域发展、资源动物等 10 大科技新领域。 全力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奖励和高层次学术论文等标志性成果, 整体科研水平位居省属高校前列,部分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或领 先。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强化二级学院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与作 用,设立科研责任目标,实现分层、分类

42、管理。以科研成果为导 向,完善科研工作绩效评价考核办法, 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 合、争创高层次科研项目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管理体制 机制,营造多领域和谐发展的科研工作局面。(六)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依据“面向三农,服务浙江,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工作思 路,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平台、科研特色与多学科的人才优势, 强化产学研合作,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建国家级、 省级区域科技 创新服务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科技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 探 索建立促进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新体制、 新机制, 借助省 科研机构创新基地(

43、科技城)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努力规 范和积极发展校园科技产业与生态文化产业, 积极、 规范引导科 技人员利用技术成果开展创业。深化科技服务和科技特派员工 作,加大学校技术推广与转化力度,培养一支学术经营队伍, 做 实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研究院所 (中心 ) 。完善科技服务社会的绩 效评价体系, 增强科技人员的创业能力。 通过全面推进科技成果 转化与产学研合作,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七)坚持以人才为本,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 “办学以人才为本, 教师为主 体”的理念, 以“适度扩大规模, 着力优化结构, 大力提升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 为目标, 按

44、照“分类管理, 分类建设,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的原则,紧紧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三 个环节,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 创业型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适应学校战略发展目标需要,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高层 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两个重点, 基于学科组织化与学科使命的发展 要求加强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力争高层次人 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有新突破。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青年教师 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适应建设创业型大学需要, 推进教师有效转 型,培养一批领导型的学科带头人、 学者型的名师和具有良好实 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统筹规划党政管理和综合保

45、障队伍建 设,提升管理能力和职业化水平。构建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 制。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岗位职责考核与 业绩评价。 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在广大教职工共享学校发展 成果的同时, 继续加大向优秀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人才的倾斜力 度。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 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环 境。(八)大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 优质资源、两个市场,以学院为主体,以教师为桥梁,构建多方 位、多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运作模式,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 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

46、,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教育水平。 设立专项资金, 加大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留学、 进修学习和访问考 察,加大引进外籍教师,提升师资外语能力和国际教育比例。 拓 展学生交流项目, 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 加大与国外高校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拓展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海外教育、 国际实习 和海外就业项目。 推动国际合作研究, 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或牵头 组织国际间重大科研项目。 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 建立健全外国 留学生教育平台和机制。 探索和积累中外合作办学经验, 引进优 质资源,积极实施对外汉语和双语教学, 探索建立海外孔子学院。(九)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按照“开源节流、 优化配置、

47、注重绩效, 保障有力” 的思路, 积极创建节约型校园、 低碳校园和生态校园, 保障并促进学校事 业发展。坚持校外开源与校内挖潜相结合,努力构建多元化筹资体 系。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资金投入的同时, 通过 社会服务、 发展校园产业和采取项目融资等方式, 拓宽资金来源 渠道。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建立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 办学效益。优化校园建设布局,新建学院楼、学生公寓、研究用房、体 育用房和国际交流中心等基础设施。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 实验室、图书馆、档案室建设管理, 提升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水 平和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源。进一步健全学校资产管理机 构,对学校资产

48、进行分类管理。成立资产经营公司, 深化产业经 营改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加强公用房管理,逐步建立公用房“分类定额、二级管理、动态调整、有偿使用”的运行机制。加 强教学科研公用平台建设和管理, 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和大型仪器 设备开放使用的效益。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提高后勤集团的企 业化水平, 完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 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发展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以发展和繁荣生态文 化为特色,以体现时代特征、 增强人文底蕴、 弘扬生态文明为要 求,全力构建以和谐、包容、开放、创新为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 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

49、导和统筹, 着力打造校园文 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传承和丰富“坚韧不拔、不 断超越”的学校精神内涵, 凝炼和完善校训, 积极倡导师生学唱 校歌、使用校标,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增 进师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感。 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 引领生态文 明新风尚, 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 积极推进生态 文化的理论研究, 广泛开展生态文化的宣传普及。 进一步营造崇 尚科学、严谨求实、宁静致远、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 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 广泛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 动,开设“东湖讲坛”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来校讲学。 重视人文景观和文化活动设施的

50、建设与管理, 完善学校形象识别 系统,努力建设生态良好、文化浓郁、开放大气的校园环境。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 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规划党建工作,以改革的 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努力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为学校的改革、 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思 想、政治和组织保证。(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党组织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校师生员工, 扎实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理论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完善促进学习的长效机制。 继续坚持并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

51、 制度,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把理论学习同解决学 校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党的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师生员工 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 制订党 校建设规划, 完善校院两级党校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党校在理论 武装上的“阵地”和“熔炉”作用。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充分发 挥我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生态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优势, 推出 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领导现代大 学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学校科学发 展的关键。 要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核心, 努力建设高素质领导 班子和干部队伍。 坚

52、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着力提高学校 党委领导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能力。 健全学院党政分工协作、 共 同负责的管理机制,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交叉任职制 度,切实提高学院领导班子把握机遇、 改革创新、 推动发展的能 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培养、 考核监 督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干部谋事、干事、干成事的制度环境。 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 提 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制订并落实干部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中层干 部任期制和交流轮岗制,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 制订并落实干 部教育培训规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委托培训、 选派培训、挂职培 训,积极探索跨省和境外干部培训。 切实加强中层后备干部队伍 建设,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切实增强党组织的 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 以“育人成才先锋” 创先争优 活动为契机, 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为重点,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 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在条件成熟的单位 设立分党委。 坚持把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 把学生党支部建在 班上, 使其真正成为富有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坚强战斗堡垒。 进一 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 加 强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支部书记、 组织员队伍建设。 大力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