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1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2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3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 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 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 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

2、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 和团队意识。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 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 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 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 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

3、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 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 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 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 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

4、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 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 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 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 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

5、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 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 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 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 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 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

6、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 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 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 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 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

7、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 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 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 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 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 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

8、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 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 到考试失败、评奖落选等情况,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生活条件的变化,对刚 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有的学生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第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往往是从家庭环境, 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父母望

9、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 分严格,缺乏沟通,经常用高压加棍棒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失去了个性和棱角,不能 很好地适应社会;有的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子女独立性差,遇到困难就逃避,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有 的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自流,缺乏适当的教育,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自以为是,缺少教养,很难适应集体 生活;不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生活与心理负担过重,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当然这并不 意味着家庭贫困是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绝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家穷志不穷,刻苦 学习,成绩优秀;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父母感情不

10、合或离异等原因,容易产生心理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第三,学习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一时难以适应,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难免产生 失落自卑的心理。有些学生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顾此失彼,往往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于是 产生悲观失望、消极情绪。有的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片面强调智育、专业教育,忽视了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热衷于拿学分、拿奖学金,而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比较冷 漠,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激情与动力,变得自我封闭。第四,就业压力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学生一进校就

11、会思考毕业以后的就业问 题,为了将来自己的出路,许多学生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的机会,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 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各类证书的考试,以便将 来增加就业的砝码。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 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

12、在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 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第一,认知教育。认知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认知的发展规律、特 点及自身认知水平,帮助大学生客观而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第二,情 感调适教育。情感调适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情感、情绪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有效的调适手段,学会情绪的适度宣 泄和放松,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失衡。第三,意志力教育。意志力是人所独具的 心理现象。

13、通过意志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意志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提高意志行 为水平,增强心理承受力,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制的意志品质。第四,人格教育。通过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修 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人格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第五,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方法,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与人和睦相 处,善于团结共事,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六,适应教育。适应教育是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 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

14、持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的态 度,运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受教育者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 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 主要途径如下:首先,要形成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一是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 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中。二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 学生,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不应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看成

15、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防范性教育。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所有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优化学生成才环境。其次,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 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骨干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心理教师的培训、考核、检查及资格认定 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把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 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网络技术的飞速

16、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新途径。教育工作者 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辅导,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和途径,为大学生成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第四,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 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思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相 关。要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心 理健.大学生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

17、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 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 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 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 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 ?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 智力与非智力, 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促

18、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 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 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 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 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

19、中的稳定因 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2) 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 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 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3) 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 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

20、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4) 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 客观的测量。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 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 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 (身体 ) 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 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

21、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 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 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 起中介作用。 应该注意到, 对素质结构的探讨, 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 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 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 育实践

22、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 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 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 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 不是动物的脑, 这是遗传决定的; 但是, 究竟发展

23、成什么样的人脑, 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 ?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 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 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 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 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 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

24、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 ) ,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 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 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 1723 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 (或称青年晚期,从 1835 岁 )。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 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特别是在 2340 岁之间, 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的元认 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

25、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 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 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 “最近发展区 ”,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可以合理地扩 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 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

26、。第三个层次,研究从 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 层次的研究有关。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 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 关系。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 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

27、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 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 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 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 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2心理素质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

28、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 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 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

29、活、社会适应 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 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 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至于创造力,人的创造力高低受

30、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 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 一般而言, 最佳创造力年龄在 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 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 造性地开展学习、 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应该承认, 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 整

31、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 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 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 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 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 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 既要立

32、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 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 “最近发展区 ”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 构。研究策略:(1)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 确性的结合。(2) 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 )、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 (职业取向 )、学生 (个人取向 )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 括智力因素、非智

33、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 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 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 )与心理素质的表现 (外在 )混在一起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 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 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

34、、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 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 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 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自我概念、 敬业与责任感、 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

35、习、研究、工作和生 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 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 验证或修正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 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 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 使得正处于青春期、 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据有关调查显示, 全国大学

36、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 28 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 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 。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适应困难。 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 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2、自我评价失调。 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

37、不再,这使 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由于存在交际困难, 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 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 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4、就业心理困惑。 这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 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由刺激所引发,当我们有情绪产生时,在心理、

38、生理、行动等几个层面都会有所表现,且表现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 情绪对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它可以不可以传递信息,了解引发情绪的刺激可让人更了解事实的真相,因此更能掌握 主动权。同时,情绪也是一个调适系统,压抑、沉溺或过度反应都会有问题产生。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整我的情绪,使我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挖掘和培植我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我的情绪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 就能时时刻刻体会到积极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不断增强我的身心健康水平。二、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

39、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 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 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 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 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 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我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 明

40、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 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 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 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 情绪困扰表现为:(1) 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 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

41、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 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2) 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我的学识、能力等自 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 “佼佼者 ”变成大学校园中的 “普通一员 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3) 抑郁,是大学生对我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 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 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

42、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 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4) 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晓得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 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5) 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有 些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气的时,体内免疫细胞的 活性下降,人们抵

43、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减弱,这样会引发有机体本身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躯体疾病。消极情绪会干扰人的 理性判断,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故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通过加强情绪管理,使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加以有效调整,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增强学 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三、情绪管理的策略(一) 加强情绪教育 作为教育者,在平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加强学生的情绪教育,让学生能及时觉察我的情绪状态,并能运用语言准确 的描述出来。让学生不仅学会控制我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并能够从消极的情绪困扰中迅速恢复过来,且 懂得移情,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作为学校管理者,平日就应该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 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