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和深度成就时政报道的厚度与温度_第1页
以高度和深度成就时政报道的厚度与温度_第2页
以高度和深度成就时政报道的厚度与温度_第3页
以高度和深度成就时政报道的厚度与温度_第4页
以高度和深度成就时政报道的厚度与温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高度和深度成就时政报道的厚度与温度如何做好时政报道,老一辈新闻人常强调这样几句话, “顶 天立地”“吃透两头”“站在天安门前想问题、 站在田埂上看问 题”“高占位、低落点”。每句话的前后部分,是对一名记者应 有的“高度”与“深度”的形象概括。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媒体 格局、舆论生态、传播载体如何变化,这两方面都应是一个党报 人应始终坚守的传统与根本。 因为,只有在“高度”和“深度” 上不断提升,一篇时政报道才有“厚度”与“温度”, 一张报纸 才能把要传播的信息、想表达的观点融入娓娓道来的笔触中、 融 入巧妙的谋篇叙事中,让报道活起来、亮起来、跳起来,更富吸 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内容更好看,读

2、者更爱看”。所以,在“高 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必须是一名党报记者贯穿其职业生涯 的“必修课”。学海“苦作舟” 心有“指南针” 什么是高度?是一名记者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对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略,对各级党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对大局大势的理解与 把握,是党报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中心、大局与指向,是 每位记者采写稿件的定盘星、压舱石与指南针。现实中,有些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认为理论是空的、 虚的, 学不学没什么必要,甚至对相关的讲话、文件、书籍不屑一顾。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如果不及时予以消除和纠正, 我们就难以 成为一名合格的党的政策

3、主张的传播者、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 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没有高度,就不会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党报是党和政府“喉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 如何发展,这一功能与定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弱化,特别是在价 值多元、思想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深度转型期,党报更应发黄 钟大吕之声、引社会思潮之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传播党的 声音,并将其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始终是我们的“第一使 命”。如果没有对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精神的深刻领会与精准把 握,如果大脑不与之“同步更新”,我们就难以在瞬息万变、错 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鉴 别力。我们在

4、做宣传报道时,就可能“跑偏”“整拧”,就可能 把握不好“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 “什么该做大、什么该做 小”时效度,甚至会影响出版安全。没有高度,就不会有灵敏的“新闻嗅觉”。新入行的记者, 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深入基层、参加会议,找不到重点,不知 该写什么、该怎么写,有时候好不容易写出的稿子也可能被枪毙 或是大幅修改。甚至一些参加工作多年的记者, 在参与一些稍微 宏观的重大策划、重大报道时,面对摆满案头的新闻素材,更思 维混乱、无从下手、难以表达,于是只得生拼硬凑、简单堆砌, 结果出来的稿子干巴巴、硬邦邦,无逻辑感、无可读性。这些,都是新闻敏感不强造成的新闻敏感,是一名记者日积月累而产生的一种

5、“条件反 射”,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的能力,是发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 值、表象下面的本质、个案中的宏观的能力,是见别人所未见、 言他人所未言的能力。形象地说,我们采写稿件,就像是看一幅 巨大的画,站在画中间,毫无概念。而当身居高处俯瞰,则豁然 开朗。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在爬楼,每上一层, 都会有不同的境界。胸中无全局,就是“身在此山中”;胸中有 全局,则是“一览众山小”。这时,再多的素材,也是为你的思 想和观点服务,也会被你融会贯通,不断地提炼、拔高,就像用 一条线把它穿起来、拎起来。这时,你才有能力把一些看似“小” 的新闻放“大”,把看似“轻”的新闻做“重”。没有咼度,就不会有咼质

6、量的米访。党报记者,米访党政机 关主要负责同志或处室负责人,是一种工作常态。如果你没有对 时事和时势的把握,面对面交流时,对于被采访对象介绍的情况, 你可能根本听不明白。试想,如果你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 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怎么会 有“愉快交流”“深度之问”?又怎么能赢得被采访对象发自 内心的敬重与折服?提升理论素养,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 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必须下笨功夫、苦功夫、细功夫、 实功夫。要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7、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国 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都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或专著。 他们以深厚的 理论知识,纵观时局、洞悉古今,不仅告诉我们中央正在做什么, 更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 这些,都是我们党报记者提高业 务素质与能力的“基础性”养分。要向人民日报学、向所在 省的党报学,这些报纸拥有深厚的底蕴、优良的传统,对中央和 省委主要精神、决策部署的及时跟进及纵深解读,无论时效性、 精准性还是权威性,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是学习中非常 优秀的辅导教材。我们只要坚持天天读、日日看,真正将其读懂、 吃透,就能与中央、省委精神“无缝对接”。深嗅“泥土香” 书写“大时代” 新闻理想是用脚丈量出来的。 这

8、,是一名老报人对后来者的寄语与嘱托,也道出了何为 “深度”的内涵与真谛。第二,心到。时政新闻,经常会有一些重大典型报道。而对 于这些稿件的采写,有些记者要个材料、唠上几句,就认为完事 大吉、打道回府。结果写出来的稿子好似流水的账本、事迹的总 结,毫无感染力。连自己都没感动,又如何感动读者、感动当事 人?如果不能深入被采访对象的内心, 必然会苍白无力。曾先后 采写郭秀明、陆幼青、汪洋湖、张云泉、王顺友、杨业功、白芳 礼、王庆平、华益慰等众多典型人物的新华记者张严平,其作品质朴真切,充满情感,富有诗性。其中,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 这样红荣获 2006 年第 16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采写的将 军已

9、经出发、 将军没有远行等多篇报道,被全国 600 多家 媒体采用。她采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马班邮 递员王顺友时,那个长年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走过来的人几乎没 有什么话,半天憋出一句,绝超不过 5 个字。这时张严平意识到, 面对着这样一个人,走进他心灵的唯一途径就是走进他的邮路。 正是这一路的奔波与辛苦,使她与王顺友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 友,并最终凝结为一万多字的、催人泪下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 样红。当有人问张严平写出好稿的秘诀时,她的回答只有一句 话,“好的采访是好文章的一大半。”第三,眼到。记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致入微的观 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微妙的新闻线索, 还可以使新闻报道更 具有说服力,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也可以在一起采访的 同行中脱颖而出,写出“独家”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辽 宁日报曾刊发一篇题为辽宁代表“抢”发言的特写,这篇 800 余字的小文,语言鲜活爽利,镜头感极强,从微观视角反映 了辽宁代表争先恐后、积极踊跃发言,认真履职的大主题。据了 解,该稿的作者,在半天会期里,和采访对象没一句对话,只是 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记录每位代表的一言一行,只用眼睛就 “采访”出了篇与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