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讨论稿)_第1页
福建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讨论稿)_第2页
福建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讨论稿)_第3页
福建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讨论稿)_第4页
福建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讨论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 施 方 案福建省气象局2006年4月26日目 录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二、改革的总体思路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3(三)改革目标3(四)改革重点5三、改革的主要任务5(一)建立多轨道业务5(二)健全综合观测体系10(三)完善预报预测体系18(四)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23(五)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29(六)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35(七)加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41四、机构设置调整错误!未定义书签。43五、配套政策措施46(一)人事政策46(二)投入政策和投入机制50(三)法规保障51六、组织领导52七、实施步骤54八、附表57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

2、略研究成果,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福建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福建气象部门实际,并与福建省气象事业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濒临西北太平洋,地处东经1155012044,北纬23312819。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曲折,总长3324千米。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511万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053.14

3、亿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福建省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理和地形影响,海岸带气候、立体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率高、种类全、危害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到最多年份的一百多亿元。影响福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等,尤其是雨季洪涝和夏秋季台风危害最大,年均登陆和影响台风4.9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迅速。通过“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前后共十年的建设,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防灾减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

4、益。随着社会发展,气象服务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气象业务体制与气象事业发展的不相适应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探测体系不够完善,站网密度不高,尤其是海上探测能力薄弱,一站多能还有较大差距,新拓展的业务所依托的探测系统很不健全。二是预报服务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指导产品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不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品种、质量、传播渠道等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专业气象预报还相对薄弱,业务工作的科技支撑不强。三是各级业务分工还不够合理,相应岗位设置不够健全,业务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四是气象及相关信息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包括部门内外),大中型气象技术装备和自动站维护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五

5、是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工作滞后于业务科技的发展,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相对缺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九大支撑体系。这为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福建省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使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福建省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深层

6、次矛盾和问题,有效整合和利用气象业务、科技资源,实现不同单位的业务合理分工,从而提升气象科技业务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此,福建省气象部门将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部门“三大战略”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精心部署,稳妥推进,促进福建省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气象”理念,依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面向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立足福建,面

7、向全国;立足部门,面向行业;立足眼前,面向未来,创新体制,增强能力,促进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建立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体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基本原则按照“实事求是、深入研究、突出发展、抓大放小”的方针,立足有限资源,实现有限目标。从战略高度谋求发展,面对现实解决现行业务技术体制的突出问题。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妥实施。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根据国家宏观改革环境和当前气象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突出抓好业务技术体制、服务体制、管理体制、科技机制等项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强业务技术体制总体设计,拓展业务领域,正确处理好部门与行业的横向

8、关系、省局到县局的纵向关系,以及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部门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各项改革等因素,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与发展需求的关系,立足有限资源,实现有限目标。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选准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抓住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全局的发展。坚持与发展规划相衔接,以项目带动发展。通过“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等重点规划项目的建设,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三)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建立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分工合理、保障有力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全面提升我

9、省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天气雷达应用、热带气旋和暴雨的预测、海洋气象等方面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巩固和提升气象事业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业务领域,逐步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业务体系。(2)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业务,从业务需求中提炼科学技术问题,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和业务有机结合,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科技含量。(3)建立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的业务体系,优化业务布局、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实现集约化

10、发展。(4)形成开放式业务体系,加强部门内外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社会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2.近期目标(1)明确福建省多轨道业务及各功能业务的布局与各级分工,确定各轨道的牵头单位、各功能业务平台依托单位及其主要职责、岗位设置和指导关系,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完成组织机构调整。(2)按照“三站四网”的布局原则和“一站多功能、一站多用途”要求,初步建立适应多轨道业务发展的综合探测体系和省级观测系统的数据质量实时监控体系。(3)建立省级天气、气候指导预报业务流程。(4)明确配套政策措施,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与新业务技术体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四)改革重点1.建立和完善多轨

11、道业务。重点强化天气、气候业务轨道,大力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雷电、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轨道建设,逐步开展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业务轨道建设。2.调整业务布局和分工,明确牵头单位和职责。整合专业人才资源,落实业务岗位和人员;加强业务管理,强化上级台对下级台站的业务的指导。3.加强业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综合观测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学调整站网观测任务,增强对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能力;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精细化、无缝隙预报业务水平,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增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三、改革的主要任务(一)建立多轨道业务1.天气业务天气业务包括010天天气及相关灾害预警预报,专业气象预报以及相应的监测、信息处理、

12、服务等。天气业务实行省、市、县三级布局,逐级指导。省气象台牵头负责天气轨道业务建设。省级:建立精细化预报系统,完善临近、短时预报业务流程;强化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开展海洋、水文、交通、城市、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专业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建立应急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厦门市:结合厦门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特点,做好对海港、空港、厦金航线、旅游、物流中心等气象保障。其他业务方面同省级。市级:建立精细化预报系统。订正制作短时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重点建立完善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依托的临近预警预报业务流程;天气雷达所在地负责责任区的临近天气预警指导和联防业务。开展专业气象预

13、报服务。县级:根据上级预警报指导产品,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和气象信息,订正发布短时临近预报警报,订正发布短期天气基本气象要素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并制作专业气象服务产品。2.气候业务气候业务包括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系统影响评价、气候应用与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开展干旱、洪涝灾害监测及其影响评价。重点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异常的监测诊断能力,提升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气候业务实行省、市、县三级布局,以省级为主,市、县级在上级的指导下加强应用和服务。省气候中心牵头负责气候轨道业务建设。省级:重点整合省级气候业务资源;向各级台站提供本省级区域范围内精确到县级区域的指导产品。建立滚动制作短

14、期气候预测业务;开展动力模式产品解释应用和检验;制作气候监测与诊断、定量气候影响评估业务产品;建立气候应用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开展气候资源变化监测、评估、区划和开发利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工作;提供重大工程和经济发展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保障服务。厦门市:建立厦门区域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制作气候监测与诊断、定量气候影响评估业务产品,并相应建立气候应用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其他业务方面同市级。市级:开展上级发布的气候业务产品的应用、细化服务;加强本地气候事件、灾害影响调查等业务。开展本地气候影响评价;与省级业务部门合作,开展本区内重大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县级:依据上级指导产品,开展

15、相应的气候业务服务,制作气候影响评价产品,开展气候事件、灾害影响调查和上报工作。3.气候变化业务气候变化业务包括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等。重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评估和影响评估水平。气候变化业务以省级为主。省气候中心牵头负责气候变化轨道业务建设。省级:依托国家指导产品,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对策服务;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农业、能源、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以及各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和对策研究。4.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包括监测、情报预报、服务及灾害评估与防御对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等。生态与农业气象

16、业务实行省、市、县三级布局。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牵头负责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建设。省级:重点调整全省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项目,健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价系统;开展精细农业气候区划,开展农业项目开发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以及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发农业病虫害预警和评估系统;开展粮食产量预报与服务,应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估海洋环境、森林火灾、植被指数、土壤墒情等。厦门市:业务同市级。市级:完善市级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开展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业务,强化灾情和农情分析上报;根据各市特色农业开展生态与农业气象的适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争取将漳州天宝、福州、南平建阳农业气

17、象试验站改建为国家级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新建厦门同安红树林生态气象监测站。县级:开展县级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业务;开展农情、灾情和野外调查,为上级业务部门提供调查信息;开展当地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设、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服务等工作。5.大气成分业务大气成分业务包括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分析、研究、预警、预报、评估与服务。大气成分业务以省级为主,有关市县在省级指导下开展相应业务。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牵头负责大气成分轨道业务建设。省级:在国家级业务的指导下,开展大气成分的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开展大气成分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研究应用,制作发布有关的指

18、导预报与服务产品。厦门市:加强现有的酸雨观测业务基础上,逐步开展满足厦门城市发展需求的其他大气成分观测项目;开展大气成分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制作、发布有关的指导预报与服务产品。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大气成分预报模式,形成大气成分的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市、县级:主要承担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开展应用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邵武、福州、厦门、永安酸雨观测业务,增加永定、福鼎、浦城酸雨观测业务;争取设立福州、厦门、邵武、崇武、永安、龙岩等6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大气成分监测业务。6.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包括抗旱人工增雨、水库增水、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防灭火、重大活

19、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行省、市、县三级布局。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牵头负责人工影响天气轨道业务建设。省级:建立以天气雷达探测指标判据为基础,以作业方案设计、决策指挥、通信传输为主要内容的高炮、火箭作业指挥系统,制作、提供高炮、火箭作业方案,评估作业效果。组织协调和管理全省人影作业,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筹备建设省级水库增雨作业基地和闽西北防雹减灾作业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省级人影作业条件预测、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系统。厦门市:组织协调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立和完善市级人影作业条件预测、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影作业指挥中心业务化水平。其他业务同市级。市级:完善人影

20、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流程;根据当地需求开展人影作业服务;发布作业条件临近预报,重点建立具有作业点GPS定位显示功能的作业指挥系统。县级:完善人影作业流程;加强作业点的规范化建设;负责人影作业和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上报,以及作业装备管理维护。作业前负责发布作业公告。7.雷电业务雷电业务包括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研究开发等。雷电业务实行省、市、县三级布局。省防雷中心牵头负责雷电轨道业务建设,雷电预警和发布由省气象台负责。省级: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雷电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促进省级雷电业务、科研和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由雷电研究、监测、预警预报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建

21、立科学规范的防雷工程设计技术性审核及竣工验收业务流程,开展技术咨询与工程服务。厦门市:开展省、市级业务。市、县级:开展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建立健全防雷装置检测以及新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业务流程、技术规程和服务体系;开展雷电灾害调查、技术鉴定、技术咨询与工程服务业务。市级开展雷电损害风险评估业务。(二)健全综合观测体系1.改革思路在提高各种观测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观测系统,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探测范围逐步向海洋延伸,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观测业务。2.重点任务(1)站网调整根据中国气象局最终确定的“三站四

22、网”布局,对现有台站进行调整。重点是对由一般站升格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基本站升格为国家气候观象台,特别是由一般站直接升格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台站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探测环境改善,以及业务人员的配备和培训。(2)加强空基探测在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增挂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并设立专职业务人员。主要负责卫星资料的获取、处理、产品制作、应用服务和研究开发等,为多轨道业务发展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市气象局根据服务的需要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开展无人驾驶飞机遥测与遥感业务,同时依托人影飞机开展飞机探测。(3)进行风廓线仪、GPS/MET、大气成分观测等专业探测网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建设规划建设在国家气候观象台、

23、国家气象观测站的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本省自行布设的系统,与国家布点构成专业探测网,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由本省进行建设。(4)业务运行国家级观测业务和任务按中国气象局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进度要求进行;业务调整、观测规范等按中国气象局的统一要求进行。(5)探测环境保护严格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做好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国家气象观测二级站和区域自动天气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分别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技术要求执行。其他观测任务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定按照气

24、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相应的技术要求执行。3.“三站”布局“三站”指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分一级和二级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1)国家气候观象台按照中国气象局目前确定的站网布局,我省有6个站为国家气候观象台(见附表3-2-1)。具体站点为:建瓯、福鼎、福州、永安、崇武、永定。(2)国家气象观测站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按照中国气象局目前确定的站网布局,我省有23个站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见附表3-2-2)。具体站点为:邵武、武夷山、浦城、长汀、泰宁、南平、宁德、上杭、漳平、九仙山、屏南、平潭、漳州、厦门、东山、建阳、寿宁、宁化、龙岩、仙游、尤溪、霞浦、晋江。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按照

25、中国气象局目前确定的站网布局,我省有43个站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见附表3-2-3)。具体站点为:福州郊区、龙海、光泽、松溪、政和、周宁、福安、柘荣、古田、清流、将乐、建宁、顺昌、明溪、沙县、三明、闽清、闽侯、罗源、连江、武平、大田、华安、安溪、永泰、永春、德化、秀屿、福清、长乐、莆田、长泰、南靖、平和、漳浦、同安、南安、诏安、云霄、连城、天宝、汤川、三沙。此外,我省争取继续通过逐个报批方式,增加石狮、翔安、泉州、泉港、钟山、湄洲等6站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3)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乡镇为基础,优先考虑福建省的重点暴雨敏感区、地质灾害区、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并适当增加特种气象观测,进行区域气象

26、观测站布点。共建设800个左右区域气象观测站,并共享750个左右水文气象观测点资料。4.“四网”组成福建省国家气候监测网由6个国家气候观象台组成;国家天气观测网由本省境内的2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和4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以及本省境内的国家气候观象台组成;区域气象观测网由本省境内的区域气象观测站,以及本省境内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和国家气象观测站组成。按照本方案提出的布点计划,福建省区域气象观测网的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50个站。我省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由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雷电及电场监测、海洋气象观测、水文气象观测、大气成分监测、航空气象观测以及其他行业气象观测等站网组成。具

27、体规划如下:大气成分观测6个站点为:福州、邵武、厦门、崇武、永安、龙岩、平潭。另外,在平潭大气海洋探测基地设立移动式大气成分观测系统。农业气象观测现有23个农试站,新增长汀站,共24个台站开展农气观测(见附表3-2-4)。现有福州郊区、古田、霞浦、浦城、建阳、宁化、连城、仙游、天宝、龙海、晋江等11个台站开展一级农气观测,拟报请中国气象局取消晋江站农气观测任务,或将任务移至崇武站;现有长乐、福清、福安、建瓯、武夷山、明溪、尤溪(汤川)、永定、南靖、漳浦、诏安、安溪等12个台站开展二级农气观测,拟报请中国气象局将其中的部分台站升级开展一级农气观测。并根据我省农作物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部分观测项

28、目。生态气象观测4个站点为:建阳(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气象观测站,观测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天宝(亚热带农田生态和森林生态气象观测站)、翔安(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站,观测类型为沿海红树林湿地生态)、福州郊区(闽江口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站,观测类型为滩涂湿地生态)。海洋气象观测在三沙、湄洲、石狮和东山4站开展有人海洋气象观测,在厦门、平潭建设海洋观测基地。建设60个左右的沿海和海岛自动气象站,与已建自动站共同组成我省海洋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站为:现有建阳、龙岩、长乐、厦门四部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在建设宁德C波段移动式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更新三明714SD天气雷达为S波段

29、新一代天气雷达,增建泉州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酸雨观测7个站点为:邵武、福州、厦门、永安4站已有观测业务,规划增加永定、福鼎、浦城3站。雷电探测网由多站式雷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和雷击电流测量仪组成:现有福州、福鼎、武夷山、南平、宁化、龙岩、平潭、厦门、德化等9站式雷电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福州(乌山和金山)、厦门、泉州(鲤城和泉港)、漳州、莆田、宁德、南平、三明、晋江、石狮、永安、建阳、福鼎、武夷山、宁化、龙岩、平潭、德化、秀屿、泰宁等22个大气电场监测站组成的福建大气电场监测网。建设九仙山(直接和感应式监测)、长汀(感应式监测)、长乐雷达站(感应式监测)、平潭(感应式监测)等4个雷击电流测量点

30、。风廓线仪观测规划6个站点为:厦门、永安、长乐、石狮(移动式)、武夷山、永定。L波段雷达探空4个站点为:邵武、福州、厦门、龙岩(移动式)。GPS/MET探测网共享地震局38个GPS基准站资料,其中:福州、南平、龙岩、永春、泉州、莆田、东山、厦门等8个站已建。新建30个GPS站:长乐、福清、平潭、罗源、连江、闽候、闽清、永泰、福清(江阴)、福州(北峰)、仙游、湄州岛、石狮、安溪、惠安、漳州、龙海、漳浦、华安、平和、永定、长汀、三明、大田、泰宁、武夷山、政和、宁德、福鼎、同安。太阳辐射观测在现有福州、建瓯两站的基础上,规划增加永安、崇武、永定、福鼎4个站太阳辐射观测站。电离层环境观测在厦门1套电离

31、层垂直观测站,安装数字式测高仪,获取从100km到峰值高度处(300400km)的电子浓度剖面。在福州布设1套电离层闪烁接收机,结合全国GPS监测网络,获取电离层的TEC和电离层闪烁指数强度和分布的信息,为卫星通讯和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来源。根据业务需求,在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相应业务。5.业务分工(1)业务管理省级:制定和组织实施本省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负责本省观测业务运行和监控,组织应急观测;负责本省范围的观测数据汇集、质量控制、评价和观测产品的制作;负责本省的观测环境保护。厦门市:同市级业务。市、县级:组织实施本级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负责本地区观测业务运行、质量管理和

32、观测环境保护。(2)业务运行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候观象台配备观测精度更高的观测仪器,采取多传感器或双套运行等方式进行观测,确保气候观测资料的可靠性、稳定性与准确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向自动化观测发展,逐步取消人工观测。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现国家基准气候站的要求进行,每小时上传一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承担气象旬月报任务和每月气候月报(包括地面和高空观测)任务,天气报任务统一调整为02、05、08、11、14、17、20、23时(北京时,下同)8次天气报任务(2年内实现全部数据文件上传,取消天气报)。保留现有其他观测业务并按现行观测规范执行。如辐射、酸雨、农业气象、自动

33、土壤水分、高空、闪电定位、天气雷达观测等。按照观象台设置目的,分类逐步开展风廓线、大气成分、闪电定位及大气电场、生态气象观测、梯度与通量观测、卫星遥感陆地生态特征参数观测、土壤湿度观测、农作物观测、海洋气象观测、水文气象观测、近海海面浮标主要水文要素观测。逐站设计,逐步推进。福州国家气候观象台升级已有探空系统,使用高精度电子探空仪,将探测高度从现有25千米提高到3035千米,逐步满足气候系统对高空气象探测的要求。根据汛期气象服务和特殊需求,开展探测频次加密探测。福州国家气候观象台,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主汛期24小时连续体扫描观测;非主汛期定时连续体扫描观测,遇到天气过程24小时连续体扫描观测直到过

34、程结束。要从以往的定时观测向全天候连续运行发展,开展雷达组网拼图和定量估测降水及面雨量观测业务,为生成降水气候产品奠定观测基础。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两年内完成双套自动观测系统改造并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向自动化观测发展。地面观测按照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有关要求进行观测,但定时人工观测时次统一调整为02、05、08、11、14、17、20、23时8次,并承担编发天气报和气象旬、月报任务。其他观测业务,如辐射、酸雨、农业气象、自动土壤水分、高空、闪电定位和天气雷达等观测项目按现有的观测规范执行。分类逐步开展风廓线、大气成分、闪

35、电定位及大气电场、生态气象观测、土壤湿度观测、海洋气象观测、水文气象观测、近海海面浮标主要水文要素观测。两年内完成双套自动观测系统改造并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向自动化观测发展。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逐步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并取消全时值守。地面观测按照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自动气象观测项目的要求进行观测。其他观测业务保留目前观测项目,并按现有的观测规范执行。没有实现自动气象站观测或自动气象站处于平行观测期间的台站,按照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家一般气象站的要求,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现自动气象站单轨运行的台站,只进行8、20时两次人工定时观

36、测,取消白天守班和14时的定时观测,天气现象可不连续观测。区域气象观测站按照现行业务规定进行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实时上传自动观测数据文件。其中,厦门市区域气象观测站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到约60个;形成密度为5km5km的自动气象站网,港口地区、重要航线地区的密度达到2.5km2.5km,资料时间密度达到分钟级。配合厦金航线气象保障需要,通过两岸协商,拟在金门管辖的岛屿上建立一个7要素自动站,同时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开辟新的途径。建立同安区农气观测站和翔安区红树林湿地生态观测站,争取在翔安区建设海峡大气探测中心基地。6.升级台站改造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和进度对升级台站进行改造,详见福建省气象局业务

37、技术体制改革“三站四网”实施方案。7.实施进度(1)南平市气象局作为试点市局,2006年10月1日起,所有台站现有业务按照中国气象局“三站四网”要求运行。(2)2007年1月1日起,所有台站现有业务按照中国气象局“三站四网”要求运行。(3)20072008年:按照中国局和省局的要求和经费安排,完成有关升级站的探测环境改造或建设任务。完成天宝、汤川、三沙站3站的自动站建设。开展石狮、钟山、泉港、翔安、湄洲5个拟新建站的观测场建设,并向中国气象局申报建站。(4)2008年: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全面按照新业务体制运行。 总体时间安排如附表3-2-5。(三)完善预报预测体系1.改革思路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38、的需要,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以分析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平台,综合利用多种资料信息和预报预测技术方法,充分发挥预报员作用,发展完善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2.重点任务天气业务重点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建立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以定量降水预报为突破口提高精细化预报能力,提高突发性天气预报时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拓展海洋气象服务和城市气象服务。气候业务重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进行滚动预测,开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应用服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气候变化业务重点开展省级气候变化的检测业务,对省级气候变化影响进行评估,

39、提出应对措施等。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重点提高粮食产量预报和主要生态领域的监测评估水平。做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试验区规划项目“福建生态农业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重点提高作业区作业条件的预报水平和开展作业效果评估。雷电业务重点提高雷电定时定点和危害等级的预报预警水平。大气成分业务重点建立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预报系统,提高预报水平。近期着重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和精细化预报体系:建立和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以雷达监测为主,综合利用卫星、地面观测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加工制作各类灾害性天气的012小时展望预报、06小时短时预报、03小时临近预警。制定切实可行的

40、短时临近警报预报的业务流程,并开发相关的业务平台。建立灾害性天气临近短时预报警报业务流程。建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展望预报、短时预报、临近警报的业务流程。实时发布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降水要报具体雨量值)、落区的预报警报,预报3小时内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则每1小时更新一次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临近短时预报警报。建立精细化预报体系以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等大气探测系统为手段,依托国家级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省级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应用系统等,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的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开展0168小时数值预报可用时效内的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短期气候预测开展气候异常的物理机制研究

41、,预测方法由以统计为主向以动力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和统计相结合转变。滚动制作气温、降水为主要要素、主要灾害的短期气候预测产品。海洋气象依托“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海洋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包括:遥感资料信息处理与应用业务系统;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海洋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库;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以及海洋气象信息服务与警报系统。系统建成后能够制作发布:沿海和海域短时、短期和中期预报、海上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海洋气象专项预报产品。3.业务分工(1)省级省级预测预报业务产品见附表3-3-1。天气业务短时临近预报:制作全省012时、06时展望短时预报,03小时灾害临近警报。中

42、短期预报:制作全省110天天气趋势分析预报;17天逐日滚动分县基本气象要素指导预报;48小时全省灾害性天气落区(分县)预报。中短期预报发布时效应为24小时内间隔6小时,2472小时间隔12小时,72h7天间隔24小时。专业气象预报:制作13天海洋、交通专业预报产品、24小时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产品;48小时流域面雨量和流域洪涝等级预报产品。其他业务:负责开展与邻省灾害性天气联防,负责全省天气及相关灾害预评估、调查和评估。气候业务向各级台站提供本省级区域范围内精确到县级区域的指导产品。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业务:建立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业务,制作监测业务产品。气候预测业务:加强国家级和区域级气候模式在本

43、省的降尺度应用和检验,制作本省范围内的精细化短期气候预测,建立滚动制作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制作月、季、年和重要季节的短期气候预测产品。气候影响评价:开发和建立定量、双向、全程气候影响评估业务系统;针对灾害较重的气候事件进行评估;制作本省气候影响评估业务产品和气象服务材料。气候应用与服务: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对气候的影响可行性论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工作;建立建筑、交通气候区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开展气候资源监测业务、气候资源变化评估业务;参加气候资源评估的数值模拟等科学试验;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估服务。气候变化业务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重点开展省级气候变化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

44、省级气候变化的检测业务,利用国家级和区域级气候变化业务产品,对省级气候变化影响进行评估,制作气候变化业务产品。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预报系统,提高产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中长期预测和主要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水平。大气成分业务。开展城市酸雨预报、关键大气成分(地面臭氧、二氧化碳等)浓度预报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开展人影作业条件的预报。雷电业务。开展雷电预警、预报技术方法研究,以及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服务。(2)厦门市业务基本同省级。根据需要确定具体大气成分业务;不开展气候变化业务。建立和完善城市和海洋预报服务系统;完善厦金航线预报服务系统,将航线预报区域从金门延伸至台湾岛

45、。(3)市级市级预测预报业务产品见附表3-3-2。天气业务。开展临近天气预报预警;补充订正本市中短期、短时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补充订正本地海洋、城市、水文、交通、地质灾害等专业气象预报,并对本地区县级业务进行指导。气候业务。订正制作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制作气候影响评估产品,加强气候事件、灾害影响调查上报。开展对省级气候监测诊断、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的解释应用。生态与农业气象。开展农作物产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短期预报和高火险时段中长期预测,开展本地农业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作物影响评估和农业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研究论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负责发布作业条件临近预报。雷电业务。负责本地雷电

46、监测预警业务运行。(4)县级县级预测预报业务产品见附表3-3-3。天气业务。订正制作短时临近、短期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订正发布常规要素天气预报;开展海洋、城市、地质灾害、交通等专业气象预报的订正服务。气候业务。负责本地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影响调查上报,根据当地需求,依托上级指导产品开展相应的气候业务服务。生态与农业气象。根据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的需要,调查上报农情、灾情;面向当地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服务。大气成分业务。按需开展酸雨和关键大气成分(地面臭氧、二氧化炭等)浓度的监测等。雷电业务。负责本县雷电监测预警、灾害调查、风险评估等技术服务。4.实施进程天气:2006年4月前完

47、善短时、临近预报流程,5月起正式制作发布短时临近预报产品,以后每年39月制作发布。5月制作全省各县17天逐日滚动指导预报;汛期开展闽江、九龙江等较大流域水文气象预报;20062008年逐步开展海洋气象、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气候:2006年6月底建立省级滚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流程。412月初步建立气候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系统。12月底初步建立气候应用信息咨询服务系统。20072008年建立气候资源的综合评估业务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水资源等敏感社会经济领域的综合和对策评估研究。生态与农业气象:2006年5月前建立新一代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开展土壤墒情监测

48、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20062008年,建立主要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评估体系,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建立农业病虫害预警和评估业务系统。(四)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1.改革思路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防灾减灾服务放在公共气象服务的首位。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可视化,不断满足和适应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加强气象科技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增加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气象应急服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构建集约化、开放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2.重点任务(1)完善气象决策服务系统,提高决策服务效益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放在突出的位置

49、,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完善和规范决策服务产品,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加强气象灾害普查、调查工作,编制各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全过程的灾前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恢复评估工作。围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重点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等决策服务。建立健全省、市、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完善联动机制。省局成立应急气象服务保障指挥部,由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组织和协调全省应对气象灾害和相关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工作。制作省级气候变化业务产品,分析未来气候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开展气候变化

50、对农业、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等影响评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跟踪服务,做好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2)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贯彻“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统一公众服务出口,强化公众服务机构的基本业务属性。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短信、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的要求。在街道、宾馆和社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并实现气象信息的语音化和可视化。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气象新闻发布制度,规范气象新闻发布和新闻采访,保证重大气

51、象信息准确、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发布。实行公众服务调查制度,开展气象服务公众抽样调查。继续做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将预警信号从目前的台风、暴雨、高温、寒冷灾害扩充到包括强雷电、大雾等灾害,并细化防御指引。(3)建立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依托基本天气业务系统,建立专业气象服务平台。以海洋气象、水文气象、农业气象、城市气象、资源气象、军事气象、电力气象、交通气象、地质气象、森林火险气象预报等预报为重点内容,扩大专业气象服务的领域。建立全行业和跨部门的互动合作机制,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强专业气象的科研开发,分析气象与各行业的内在关系,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和精细化程度,提供

52、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产品。(4)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质量,拓宽气象科技服务领域把气象科技服务纳入业务渠道,加强专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业务考核,建立专业气象服务效益反馈机制。开展重大工程气候环境可行性论证、雷电防护、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从单纯依靠气象信息资源求发展,向全面依托气象科技求更大发展转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向社会经济更宽领域和更广空间发展。3.业务分工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实行三级布局,省、市、县各级气象局根据当地需求,开展相关气象服务工作。(1)省级负责省级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气象服务产品按分工的不同由省级各业务单位对业务产品再加工和包装,形成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

53、决策、公众、专业和科技服务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产品按各自渠道进行分发。决策气象服务加强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充实岗位人员。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挂靠在省气象台,负责为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负责省级决策服务产品的加工制作和服务,组织全省范围内的决策气象服务;负责全省性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研究与开发,为下级台站提供决策指导产品和技术指导;负责全省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以省气象局的名义发布。由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依据决策服务需求提供预报服务产品,汇由决策服务中心进行加工后分发。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见附表3-4-1、附表3-4-2。公众气象服务负

54、责省级(含福州市)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手机气象资讯和省级12121 服务平台、气象网站的建设、运行与维护;参与国家气象专用电视频道的节目制作;负责省级的影视气象服务节目、广播电台、报纸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制作;为下级台站提供公众气象服务指导产品和技术支持;负责接受省级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采访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新闻发布会,组织进行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工作。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以省气象台的名义发布,由省气象台、省专业气象台、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气象影视宣传中心依据公众服务需求对预报产品进行加工后向公众发布。省级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见附表3-4-3、附表3-4-4、附表3-4-5、附表3-4-6。专业气象服务

55、承担省级各业务轨道制作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对外服务;负责全省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研究与开发,根据需要开展海洋、农业、林业、水文、交通、旅游、电力、航空、医疗健康、体育、军事活动等专业气象服务,为下级台站提供专业气象服务指导产品和技术支持。通过公共媒体向公众发布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以气象台名义发布,通过其他渠道发布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可由制作业务单位的名义发布。服务产品见附表3-4-7、附表3-4-8、附表3-4-9。气象科技服务组织承担全省性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研究与开发;组织承担全省范围内的气象科技服务;指导地市组建气象科技服务分支机构,与市级气象科技服务合作。省级业务单位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承担

56、重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期气象保障、气象信息咨询、防雷检测和雷电防护、气象装备保障等技术服务业务。省级业务单位按照任务分工承担相关的气象科技服务,有资质许可和省局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2)厦门市业务同省级,其中厦门市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以市气象局的名义发布,由市气象台其他部门依据决策服务需求对预报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后分发。(3)市级以上级指导产品为基础,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对上级指导产品进行再加工和包装,制作和分发市级气象服务产品。决策气象服务负责本地市决策服务产品的加工制作和服务,组织本地市范围内的决策气象服务;负责本地市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为下级台站提供决策指导产品和

57、技术指导。决策气象服务以市气象局的名义发布。市级气象部门参照省气象局的灾害应急管理和联动机制,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公众气象服务负责本地市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负责本地市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气象短信平台、12121 服务平台、气象网站的建设、运行与维护;负责本级广播电台、报纸公众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发布;参照省级建立相应的气象新闻发布制度和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制度。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以市气象台的名义发布。专业气象服务承担市级各业务轨道制作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对外服务,开展本市范围内农业、海洋、水文、交通、电力等专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由市气象台或专业气象台制作并署名发布。气象科技服务承担本市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研究、开发和服务,开拓气象科技服务的新领域。市级科技服务单位按照职责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有资质许可和省局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4)县级以上级指导产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