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ny restriction starts from withi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精选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认识平行四边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的特征以及认识了平行与相交,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认识梯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本课包括两个例题、1道试一试、6题想想做做以及“你知道吗?”。例1呈现了三幅生活场景图,通过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找一找、说一说哪里有平行四边形使之充分地感知平行四边形。接
2、着教材要求学生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使学生在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或沿着直尺边画平行四边形这些具体操作及交流中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的活动自主发现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点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2通过让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揭示底和高的含义。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此体会底和高相互依存的关系。此外,“想想做做”安排了实践性很强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中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最后,“你知道吗”介绍了平行四边形易变
3、形的特性及其应用,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能正确画出或测量它的的高。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在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学生学习地难易程度,我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作为教学重点。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作为教学难点。二、教学与学法古人强调
4、:“善诱者,善导。”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谈话法、讲解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不止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认真听讲、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三、教学准备按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直尺、三角尺、七巧板、吸管等,多媒体课件。四、说教学过程基于对新课标和本课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因此,课一开始,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三幅生活场景,并说:“同学们,请先欣赏几幅图片,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
5、找到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吗?”引导学生找出每幅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说:“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了解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将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认识平行四边形)”(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数学的结果,也要理解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将这个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动手操作,感知特征。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参与活动中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
6、方格纸上画、沿直尺边画四种做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逐一隐藏小棒、钉子板、方格纸和直尺,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第二层次:猜想验证,总结特征。教师根据刚才抽象出来平行四边形图形,板演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提问:“你能结合之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能会有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平行等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共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之后,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利用这一基本特征判断平行四边形,其中说说第二个四边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反例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外延,进一步认识
7、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三、四两个图形改变平行四边形的位置,通过变式图形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第三层次: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上下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能量一量吗?请学生板演如何量出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并画出相应的线段。教师相机告诉学生,像这样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教师进行板书,并标出底和高) 随后教学“试一试”,指导学生在图中指一指需要测量的线段后再分别测量三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后就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追问:“如果把
8、另一条边看作底,你还会测量出它的高吗?你认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最多有几个不同的数值?”让学生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同时体会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出示“想想做做” 第五题让学生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指导画法,并提醒学生把高画成虚线并标上直角标记。(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新课标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因此,我通过“想想做做”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提高。第2题让学生探索用两块以及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拼法。在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汇报不同的拼法,进一步内化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第3题是动手操作题。先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完成,再汇报方法,最
9、后教师课件演示改拼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第4题要求学生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是怎么剪拼的,使学生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再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沿合适的方向平移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为以后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孕伏。第6题可以请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再请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最后总结归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同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在将饮料管做成的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角变,边没变,所以周长没变)。进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10、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来感知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有利于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四)全课小结课的末尾,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引导他们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培养概括与评价的能力。(五)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本课采用的是纲要式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突出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数学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
11、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
12、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
13、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 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习(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
14、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
1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
16、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
17、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
18、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二)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
19、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
20、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五)教具学具小黑板二、说教学过程: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学生口头解答下面的应用题。把12张画片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教师提问:这12张画片是按怎样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师谈话,引出课题。1.平均分是把一个数量按1:1的方法进行分配,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同样对的。它的解题思路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量等于平均数即每份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
21、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这就不是平均分了。这种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分配。板书:按比分配2.教师提问: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呢?学生思考。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个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教师指出:按比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如药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3.教学例11.提升方法,1.教学例11(出示例题)学生先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分什么?总量是什么?(2)按照什么分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
22、让学生讨论发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小黑板上的图分一分。红色:有()格?黄色:有()格?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3)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兵说一说思路。方法一:3+2=530/5_3=18(格)30/5_2=12(格)这种方法十八个部分的比看着各部分的份数,按份数和总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先求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分别乘各部分的份数。方法二:30_3/3+2=18(格)30_2/3+2=12(格)这种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各部分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
23、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教师指出;今后我们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最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指导学生检验结果。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讨论,交流。方法一:18+12=30(格)把两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方法二:18:12=3:2求出两部分量的比,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比2.(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道题,想一想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分几步区解答。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是有总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体数量。它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是:(1)先看分什么,总量是多少。(2)再看按什么来分。(3)求出总份量。(4)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5)求出各部
24、分的具体数量,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计算。2.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的第1-3题。三、教法和学法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说课稿 篇4一、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起始课小熊购物。课标对低年级数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其应用意识。学
25、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解决有乘法又有加法或者减法的解题方法,通过教学的不同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针对本节课的课程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6、: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探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者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二、说学情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同时,对于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了一定的训练,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理解混合运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多交流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三、说教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去购物这一情境来理解并
27、掌握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并通过合作交流、同伴互助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出示10道口算题,其中包括2道连加、连减口算,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一是属于课前的常规训练,二是通过2道连加、连减题目的计算,为本节课“乘加”“乘减”问题的运算顺序做好铺垫。(二)导入小熊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今天我们就和小熊一起去购物,看看会有什么收获。(通过一个情景的导入,吸引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新授(a)提出问题1、现在我们来到了超市里,介绍超市中都出售哪些物品?(让学生把自
28、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根据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部分可以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可能提出加法、减法、乘法不同的问题,也有可能提出一步、两步甚至更多步的问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是结合本课的数学信息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提出和本课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也就是乘加或乘减问题是,老师就应当即把相应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为后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b)解决问题乘加问题1、结合实际情
29、境,理解乘加问题算理根据老师板书的问题,指名找学生完整读题。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同时找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么想。(虽然以前学生接触过连加、连减或者加减混合的两步运算,但本节课作为两步运算应用题的起始课,要解决 “乘加”“乘减”两步运算应用问题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所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说清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针对学生所列的两种不同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并且向学生介绍
30、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后在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2、介绍脱式的书写。强调“=”位置的书写,同时注意训练学生完整的进行讲题。同时提示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加上单位名称和答。(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在计算综合算式时,要运用脱式计算的方法,同时老师要教给学生完整讲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3、巩固内化练习结合开课时学生提出的和本课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进行巩固内化练习。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出一道有乘法,又有加法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在下面独立完成。(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面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的内化练习,同时引出加法在前时的书写,这部分如果前面的讲解扎实
31、,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很简单)4、观察算式,总结乘加问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黑板前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总结出: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5、小练习,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样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乘加问题运算顺序的掌握)乘减问题1、结合问题,理解乘减问题算理出示有乘法,又有减法的应用题,让学生读题后,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同时注意脱式的书写。(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前面的乘加问题的迁移,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在解决乘减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相对熟练了很多,也简单了很多。)2、总结乘减问题的运算顺序总结乘加、乘减问题的运算
32、顺序观察黑板前的乘加、乘减问题,自己总结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c)新授小结学生在总结新授内容时,能够总结出两点来:一是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是脱式书写;第三点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应用题也可以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不一定能够总结出来,可以由老师加以补充。(小结的时候,让学生回忆新授部分的学习内容,自己尝试着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整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四)练习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第一题,计算题。这道题的设计:一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二是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检查学生计算的准确性。第二题,改错题。设计了3
33、道题,其中2道错误,1道正确。2道错题分别是运算顺序出错和脱式的书写出错,目的同样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脱式书写的掌握。第三题,计算题。在前面改错的基础上,自己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醒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计算。第四题,应用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学生运算顺序和脱式书写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前面以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立体图形的形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照片或画面中的物体,以二维空间的画面来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教学目标:1、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
34、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说教法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创设现实的情境,通过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想象、推理、判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教学中我在注重教法选择同时也以课件、实物来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运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自学方法,借助学生独立思考
35、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四、说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依靠学生的空间想象、合理推理等思维来透视二维的画面从而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而在平时学生对于观察相应的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比较缺乏,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少,没有什么东西可说,因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课前我利用学校校园自身的教学资源带学生在校园内转了一圈,让他们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二)古诗引入: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引入设计时,我用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36、引入,让学生背背这首古诗,想想古诗与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切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同时在数学课上背古诗也能很快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在这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数学_于生活,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1、对于书上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小狗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节日礼物,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可能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换成
37、了学生动手操作,将不同高度的东西放在书桌上,然后在不同的高度进行观察,可以坐在地上,也可以蹲着看,可以坐着看,还站起来看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都从亲身的体验中感觉到了从高低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总结并板书。把书中的主题图改成练习,这样学生就能从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电脑出示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对于设计远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
38、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你发现有什么变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站得远,看到的东西多,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东西少,范围小,但是清楚。近大远小。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接着不作较多的教师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闪烁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在操场由远到近拍摄到的四幅照片,让学生进
39、行判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相机板书)整个教学过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巡视指导。)(五)总结: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从情感与知识两方面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说说收获,对总结作了提升。五、板书设计:(电脑出示)观察物体低桌子上的物体少观察点高桌子上的物体多远物体小范围大近物体大范围窄(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数学说课稿 篇6今天我说课的
40、内容是高二立体几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节第八小节棱锥的第一课时: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棱柱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球的必要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棱锥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猜想、类比、比较、转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因此,应该利用这节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2. 教学目标确定:(1)能力训练要求使学生了解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的概念。使学生掌握截面的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及各元素间的关
41、系式。(2)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形状到归纳其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点。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重 点:1.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 2.正棱锥的性质。难 点:培养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事物与事物的区别。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启发性题目,采用启发式诱导法,讲练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2、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大纲中“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
42、量大,整节课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积极探索。三、说学法:这节课的核心是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锥)、由一般(棱锥)到特殊(正棱锥)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四、 学程序:复习引入新课1.棱柱的性质:(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2.几个重要的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思考:如果将棱柱的上底面给缩小成一个点,那么我们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A证(企业负责人)-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考前练习)
- 广东省中山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三模数学试卷附答案
- 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 高一化学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 2024高中地理第3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3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蜀相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21课自主赏析项羽之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练5化学与STSE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41烃的含氧衍生物强化训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练3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化学用语含解析
- 呕血护理查房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朝韩关系相关分析
- 校园热水方案
- 跟踪服务项目活动实施方案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析与对策
- 财务机器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 建筑保温隔热构造
- 智慧财务综合实训
-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3
-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