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围岩分级和围岩压力_第1页
专题二围岩分级和围岩压力_第2页
专题二围岩分级和围岩压力_第3页
专题二围岩分级和围岩压力_第4页
专题二围岩分级和围岩压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ccRRf15011001岩石 cR %10010单位钻孔长度以上岩芯累计长度cmRQD SRFJJJJRQDQwarh 四、四、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的不足之处 (1)分级档数偏少(2)整体上还处于半定量的阶段(3)没有考虑围岩的地质结构特征等因素(4)对于土质围岩没有明确的方法体系(5)修正方法存在问题改进方案:将岩体结构类型纳入分级标准中,并增加部分亚级。分级原则为:(1)在隧道围岩分级中考虑围岩地质类型和变形破坏机理。(2)结合工程实际,可将IIIV级围岩各分出23个亚级。(3)增加土质围岩的分级。(4)围岩基本分级指标体系的确定,应适当考虑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获取基础地质资料的难易

2、程度,但要保证两阶段分级指标体系的一致性与继承性。 围岩分级围岩类型围岩基本地质特征弹性波速(km/s)位移特性基本级别亚级岩质围岩完整围岩:极硬岩,岩体完整。层状围岩:极硬岩,巨厚层。A类岩:5.3。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为0.6D2D,后方为0.6D3D;掌子面位移比25%35%;掌子面最大位移15mm;最大位移位于0.5H。岩质围岩完整围岩:硬岩,岩体完整。块状围岩:极硬岩,岩体较完整。层状围岩:极硬岩,厚层状;硬岩,巨厚层。A类岩:5.3V4.5;B类岩:V5.3C类岩:V5.01岩质围岩完整围岩:较软岩,岩体完整,结构面不发育,结合好或一般。块状围岩:硬岩,岩体较完整,结构面不

3、发育,结合差。A类岩:4.5V4.0;B类岩:5.3V4.3;C类岩:3.5V5.0;D类岩:V4.0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为0.6D2D,后方为0.6D3D;掌子面位移比35%40%;掌子面最大位移15mm;最大位移位于0.5H。极限相对拱顶沉降为0.05%0.3%,极限相对水平收敛为0.05%0.6%。2岩质围岩块状围岩:极硬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发育,结合好,或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差;硬岩,岩体较完整,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好或一般。层状围岩:硬岩或软硬岩互层,以硬岩为主,厚层,岩层产状为横向陡倾或其它产状;较软岩,巨厚层,岩层产状为横向陡倾或其它产状。1岩质围岩完整围岩:软岩,岩体完整

4、,结构面不发育,结合好或一般。块状围岩:较软岩,岩体较完整,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好或一般。层状围岩:极硬岩,中厚层,岩层产状为横向陡倾或其它产状;硬岩或软硬岩互层,以硬岩为主,厚层,岩层产状为纵向中倾;较软岩,巨厚层,岩层产状为纵向中倾。A类岩:4.0V3.0;B类岩:4.3V3.3;C类岩:3.5V3.0;D类岩:4.0V3.0;E类岩:3.0V2.0。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为0.6D2D,后方为0.6D5D;掌子面位移比25%45%;掌子面最大位移1530mm;最大位移位于0.6H。极限相对拱顶沉降为0.06%0.8%,极限相对水平收敛为0.1%1.2%。2岩质围岩碎裂围岩:硬岩,岩体

5、较破碎,结构面发育,结合好;较软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发育,结合一般。层状围岩:极硬岩,中厚层,岩层产状为纵向中倾;软硬岩互层,以软岩为主,厚层,岩层产状为横向陡倾。四、考虑围岩结构类型及变形失稳机理的围岩分级方法四、考虑围岩结构类型及变形失稳机理的围岩分级方法 围岩分级围岩类型围岩基本地质特征弹性波速(km/s)位移特性基本级别亚级3岩质围岩块状围岩:软岩,岩体较完整,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好或一般;碎裂围岩:极硬岩或硬岩,岩体破碎,结构面极发育,结合一般或差。层状围岩:软硬岩互层,以软岩为主,厚层,岩层产状为纵向中倾或其它产状;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以软岩为主,中、薄层,岩层产状为横向中倾。A类

6、岩:4.03.0;B类岩:4.3V3.3;C类岩:3.5V3.0;D类岩:4.0V3.0;E类岩:3.0V2.0。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为0.6D2D,后方为0.6D5D;掌子面位移比25%30%;掌子面最大位移30400mm;最大位移位于0.6H。极限相对拱顶沉降为0.06%0.8%,极限相对水平收敛为0.1%1.2%。土质围岩坚硬状粘质土,天然重度20kN/m3;密实状砂质土,细粒含量30%且细粒含水量18.75%,或细粒含量10%。密实状碎石土,细料含量30%且细料含水量14%,或细料含量30%。Q1粘质黄土,含水量20.5%;Q1砂质黄土,含水量22.6%;Q2粘质黄土,含水量2

7、5.6%;Q2砂质黄土,含水量25.6%。1岩质围岩碎裂围岩:软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较发育,结合差,或结构面发育,结合好。层状围岩:软硬岩互层,以软岩为主,厚层,岩层产状为纵向中倾或其它产状。A类岩:3.02.0;B类岩:3.3V2.0;C类岩:3.0V2.0;D类岩:3.0V1.5E类岩:2.0V1.0。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为0.6D2D,后方为0.6DD;掌子面位移比20%40%;掌子面最大位移30400mm;最大位移位于0.5H。极限相对拱顶沉降为0.08%1.4%,极限相对水平收敛为0.2%3.0%。土质围岩坚硬状粘质土,天然重度20kN/m3;硬塑状粘质土,天然重度20kN

8、/m3且塑性指数18,或天然重度20kN/m3。密实状砂质土,细粒含量30%且细粒含水量在18.75%43.29%之间,或细粒含量在10%30%之间;密实中密状砂质土,细粒含量10%;密实以下砂质土,细粒含量30%且细粒含水量18.75%。密实状碎石土,细料含量30%且细料含水量14%;中密状碎石土,细料含量30%且细料含水量18%,或细料含量30%Q3粘质黄土,含水量18.1%;Q3砂质黄土,含水量17.3%。四、考虑围岩结构类型及变形失稳机理的围岩分级方法四、考虑围岩结构类型及变形失稳机理的围岩分级方法 围岩分级围岩类型围岩基本地质特征弹性波速(km/s)位移特性基本级别亚级2岩质围岩碎裂

9、围岩或散体围岩:较软岩,岩体破碎,结构面发育或极发育;软岩,岩体较破碎,结构面发育,结合一般,或岩体破碎;极破碎的各类岩体。A类岩:3.0V2.0;B类岩:3.3V2.0;C类岩:3.0V2.0;D类岩:3.0V1.5;E类岩:2.0V1.0。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为0.6D2D,后方为0.6DD;掌子面位移比25%45%;掌子面最大位移400mm;最大位移位于0.5H。极限相对拱顶沉降为0.08%1.4%,极限相对水平收敛为0.2%3.0%。土质围岩硬塑状粘质土,天然重度20kN/m3且塑性指数18;可塑状粘质土,天然重度16kN/m3。中密稍密状砂质土,细粒含量10%;稍密密实状砂质

10、土,细粒含量在10%30%之间;密实以下砂质土,细粒含量30%且细粒含水量在18.75%43.29%之间。中密状碎石土,细料含量30%且细料含水量18%;稍密状碎石土。Q3粘质黄土,含水量18.1%28.6%;Q3砂质黄土,含水量17.3%26.4%。岩质围岩全部极软岩;受构造影响极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破碎带。A类岩:V2.0;B类岩:V2.0;C类岩:V2.0;D类岩:V1.5;E类岩:V30.40.2好一般破碎30.40.2差各种类型结构面。0.2一般或差极破碎很差一般围岩岩体完整程度划分结构面状态划分结合程度定性判定好张开度小于,无充填物;张开度1,为硅质或铁质胶结;张开

11、度大于,结构面粗糙,为硅质胶结。一般张开度1,为钙质或泥质胶结;张开度大于,结构面粗糙,为铁质或钙质胶结。差张开度1,结构面平直,为钙质或泥质胶结;张开度大于,多为泥质、钙质胶结或充填岩屑。很差泥质充填或泥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岩层厚度类别岩层平均厚度值d(m)巨厚层d1.0厚层0.5d1.0中厚层0.1d0.5薄层d0.1岩层厚度划分岩层产状结构面产状及其与洞轴线的组合关系纵向中倾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30,结构面倾角3075其它产状其它组合横向陡倾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60,结构面倾角75层状围岩岩层产状及一般岩质围岩结构面产状划分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指南共分5章(条文),5个附录,1个条文说明。 条文部分: 第1章总则 第2章主要术语和符号 第3章围岩分级指标 第4章围岩分级方法 第5章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附录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