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4416-20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120.20

CCSQ23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XXXX—202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

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rengtheningMasonryStructurewithUltra-highDuctile

Concrete

(报批稿)

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32/TXXXX—2022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维建研(江苏)设计有

限公司、苏州中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溧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延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常州

绿玛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鼎达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科杰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江苏韧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菁燕、余江滔、王华勤、杨建辉、滕新华、黄彬、顾天熊、吴文娟、李法善、

王道中、冯明岩、闵轶、丁钟铭、杨健文。

III

DB32/TXXXX—202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既有砌体结构工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

材料、设计与构造、施工和检验与验收等内容。

本规程适合于江苏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或配筋高延性纤

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的既有砌体结构的设计、加固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

注:以下6度、7度和8度抗震设防地区简称为6度、7度、8度地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T1499.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1499.3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

GB/T13788冷轧带肋钢筋

GB/T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T23439混凝土膨胀剂

GB50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T50083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GB/T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GB5055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702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728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GB55021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

JC/T246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4

DB32/TXXXX—2022

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63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T104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114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283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363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

JGJ/T426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

JT/T524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纤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cementitiouscomposites(ECC)

一种由水泥基胶凝材料、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和纤维等原材料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

硬化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且极限延伸率不低于1%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3.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ECCoverlay

通过人工抹压或机械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形成的厚度一般介于

10mm~40mm的薄层。无特殊说明时,面层覆盖整面墙体。

3.3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ECCstripe

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形成厚度介于10mm~40mm、

宽度介于300mm~1000mm的带状薄层。

3.4

空斗墙rowlockwall

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

3.5

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整体化加固prefabricated-slabfloorintegralstrengthening

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表面增设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薄层,从而实现楼屋盖的整

体性加固。

3.6

条带-砌体组合圈梁constructionalbeammadeofcompositedECCstripeand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类似圈梁的构件。

3.7

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constructionalcolumnmadeofcompositedECCstripeand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形成类似构造柱的构件。

3.8

墙体双侧加固strengtheningwallfromdoublesides

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

3.9

无筋加固strengtheningwithplainECC

5

DB32/TXXXX—2022

面层或条带中不配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材料力学性能实现加固。

3.10

配筋加固strengtheningwithsteelreinforcedECC

面层或条带中配置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钢筋的共同作用实现加固。

3.11

墙体单侧加固strengtheningwallfromsinglesides

对砌体墙单个侧面进行加固。

3.12

墙体双侧加固strengtheningwallfromdoublesides

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

3.13

极限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themaximalforce

最大拉力下总延伸量(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也称为极限拉伸应变。

3.14

残余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85%ofthemaximalforceafterreachingthemaximalforce

达到最大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拉伸强度降至最大抗拉强度85%所对应的延伸率。

3.15

应变强化strain-hardening

在屈服之后,材料仍然保持受拉应力随着拉应变的增大而不断增加的特性。

3.16

剪切销钉Shearpin

一种以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将带有直钩或弯钩的带肋短钢筋植入基材中,以增强加固层与原构件之间

的抗剪切、抗剥离能力的后锚固体。

4基本规定

4.0.1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和质量验收:

a)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

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

b)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筋砌体;

c)加固对象的块体强度不小于MU5.0。

4.0.2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空斗墙房屋的加固:

a)被加固砌体结构应为标准设防类及以下类建筑;

b)加固对象为一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三层;

c)加固对象为二斗一眠墙、三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两层;

d)加固对象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9m。

4.0.3采用本规程进行砌体结构加固前,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检测鉴定或抗震鉴定,并根据检测

鉴定结果,结合业主要求进行加固设计。

4.0.4本规程涉及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方法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

6

DB32/TXXXX—2022

带加固方法。其中,面层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承载力加固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

构造性加固。

4.0.5根据设计需求,可采取无筋或配筋的方式进行面层加固设计和条带加固设计,具体设计及构造

要求见本规程第5章的相关规定。

4.0.6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范围可以是整体结构或局部区段,也可为单独的结构构件,

但均应满足加固后结构的整体性要求。

4.0.7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工程,需提前完成预留预埋工作,加固完

成后不可进行二次破坏。

4.0.8对于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墙体,应先行实施临时有效支撑措施,

确保结构安全。

4.0.9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应定期检查砌体结构的工作状态。检查周期可由

设计单位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0年。

4.0.10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5材料

5.1原材料

5.1.1水泥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有关的规定,宜采用42.5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

5.1.2细骨料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细骨料可以为

河砂、石英砂,其粒径不宜超过0.6mm。

5.1.3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用于水

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粉煤灰等级应为Ⅱ级及以上,矿渣粉

等级应为S95级以上。

5.1.4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有关规定。常用外加剂宜为聚羧酸粉体减水剂。

5.1.5膨胀剂剂应符合《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的有关规定。常用膨胀剂为钙类膨胀剂、镁类膨

胀剂。

5.1.6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

5.1.7钢筋应分别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

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的有关规定,抗震加固

中宜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

5.1.8面层加固用钢筋网片、钢筋焊接网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1499.3

的有关规定;性能指标的取值应按《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114的有关规定执行。

5.1.9合成纤维应符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中C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规

定,宜采用长度为6mm~24mm且直径为10~80μm的聚丙烯、聚乙烯醇、芳纶、聚乙烯等纤维,抗拉

强度不宜低于1000MPa,合成纤维的掺量宜为0.3%~1.5%。合成纤维应通过耐碱性能试验测试,其极

限拉力保持率不应低于85%。

5.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要求

5.2.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按力学性能指标分为I型、II型和III型,其主要力学性能

指标满足表1和表2的要求。型式检验合格标准为表2所列全性能指标,同时宜满足表1所列全性能指

标。

7

DB32/TXXXX—2022

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28d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指标

项目

Ⅰ型Ⅱ型Ⅲ型

立方体抗压强度/MPa,28d20≤fdc,cuk<3030≤<4040≤<50

极限抗拉强度/MPa,28d≥2.0≥3.0≥4.0

极限延伸率/%,加固时配筋≥1.5

28d加固时不配筋≥3.5

表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56d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指标

项目

Ⅰ型Ⅱ型Ⅲ型

立方体抗压强度/MPa,56d30≤<4040≤<5050≤<80

极限抗拉强度/MPa,56d≥3.0≥4.0≥5.0

极限延伸率/%,加固时配筋≥1.0

56d加固时不配筋≥3.0

静弹模/GPa,56d≥14.0≥15.8≥16.5

5.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离析、泌水,纤维不得团聚,

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

的有关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有关规

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宜符合《混凝土中国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

的规定。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拌合物采用人工抹压时,稠度宜为

25~40mm;采用机械喷射施工时,稠度宜为60~80mm。

5.2.3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极限延伸率和静弹模的试

件尺寸、数量应通过现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2461规定的试验

方法确定。

5.2.4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冻、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侵蚀、抗碳化等

耐久性能应符合加固部位及所处环境确定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要求。无配筋要求时,

可不作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的性能要求。相应的耐久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

项目指标

抗冻试验(快冻法)≥F300

抗水渗透(逐级加压法)≥P12

抗氯离子渗透(RCM法)≥RCM-Ⅳ

8

DB32/TXXXX—2022

抗硫酸盐侵蚀≥KS90

抗碳化性能28d碳化深度≤2.0mm

5.2.5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应按《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进行试件的制作、养护及性能测试,并按《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JGJ/T193的有关规定进行等级评定。在28d龄期或56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检测以上性能。当设计对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有具体要求时,应进行耐久性能指标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可

不做此要求。

5.2.6被加固的砌体结构的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4中指标要求。

表4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的界面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

合格指标≥1.0(MPa),砖或砌块内聚破坏

试验方法《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附录U

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的规定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550-2010的第13.4.3条。2)本表中粘结强度指标为28d龄期指标;3)被加固房屋为临时性建筑时,高延性纤维

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不低于0.6MPa。

6设计与构造

6.1一般规定

6.1.1本章涉及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于厚度不小于120mm且砖或砌块强度等级不低于MU5的承重

墙体。

6.1.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墙体双侧加固的方式提升结构承载力和整体性。双侧加固时,

宜保证两侧面层材料性能的统一。

6.1.3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25MPa。

6.1.4面层加固设计可采用无筋面层或配筋面层两种方式。无筋面层的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

附录C表C.0.2中CD3。配筋面层的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C表C.0.2中CD1。

6.1.5可采用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条带-砌体组合斜撑进行构造性加固,条带

加固分为无筋条带或配筋条带两种方式。无筋条带的材料抗拉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附录C表C.0.1中CT6,

且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C表C.0.2中CD5。配筋条带的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附录C

表C.0.2中CD3。

6.2砌体受压加固

6.2.1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轴心受压墙体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

符合下列规定:

''()

Ncom(fmAm+dcfdc,cAdc+sfyAs)6.2.1

9

DB32/TXXXX—2022

式中:

N——轴心压力设计值;

φcom——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比及配筋率,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中组合砖砌体构件稳定系数的规定取值;

fm——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m——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

Adc——新增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截面面积Adc=btdc。双面加固时,tdc取其厚度

之和;

α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砌体)受压加固时,取αdc=0.15;空斗墙体受压加固时,取αdc=0.35;

fdc,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αs——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αs=0.8;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αs=0.7

(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f’y——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

注: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不应超过原砌体受压承载力的1.8倍。

6.2.2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双面加固偏心受压墙体(图1)时,其加固后正截面

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NfmAm+dcfdc,cAdc,c+sfyAssAsdcAdc,t6.2.2-1

N·efS+fS+f'A('t-a-a)'(6.2.2-2)

Nmmsdcdc,cdssysw

公式中,钢筋的应力σs,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力σdc(单位为MPa,正值为拉应力,负

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ξ,按下列规定确定:

当b(即小偏心受压)时

s650800(6.2.2-3)

dcsEEdc/s(6.2.2-4)

''()

ffysy6.2.2-5

当b(即大偏心受压)时

()

syf6.2.2-6

dcfdc,t(6.2.2-7)

xt/w0(6.2.2-8)

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

'''()

fmSmNdfdc,cSdNsfyAesNsAseNdcAdc,teN06.2.2-9

eNaee(tw/2-a)(6.2.2-10)

10

DB32/TXXXX—2022

''

eNaee(tw/2-a)(6.2.2-11)

2t

ew(1-0.022)(6.2.2-12)

a2200

'

注:本公式适用于无筋或配筋加固后墙体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取新增竖向钢筋截面面积As和As

均取为0。

式中:

Adc,c——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

积,取Adc,c=b×tdc,1;

Adc,t——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

Adc,t=b×tdc,2;

eN——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距离;

Sms——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As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

Sds——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As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

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

ξb——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HPB300级钢筋,取0.575;对HRB335级钢筋,

取0.550;对HRB400级钢筋,取0.518;

SmN——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

SdN——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

'

eN——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距离;

e——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e<0.05时,取e=0.05tw;

ea——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

β——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

t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两侧厚度之和,tdc=tdc,1+tdc,2,见

图1);

tw——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取tw=tm+tdc;

tdc,1——受压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tdc,2——受拉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

a和a’——分别为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距离;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距轴向力N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s——距轴向力N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11

DB32/TXXXX—2022

(a)小偏心受压;(b)大偏心受压

图1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6.2.3采用本节公式计算所得加固后墙体受压承载力超过原砌体受压承载力1.8倍时,取原砌体受压

承载力的1.8倍为加固后受压承载力。

6.2.4应设置贯穿墙厚的对拉锚栓或锚筋。锚栓或锚筋宜成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

应大于500mm,并应确保锚栓或锚筋与面层可靠锚固。

6.3砌体受弯加固

6.3.1本节适用于实砌墙体的受弯加固设计。

6.3.2在双侧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厚度及材料性能一致。

6.3.3在双侧配筋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内配筋形式和数量一致,且钢筋在面层中配筋

率不应超过2%。

6.3.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a)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b)不考虑原砌体的抗拉强度;

c)在面层配筋情况下,面层重心与面层内钢筋的重心重合;

d)在双侧面层配筋情况下,不考虑受压面层内钢筋的抗压贡献。

6.3.5双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2):

M(fAfA)(tt/2x/2)(6.3.5-1)

ysdc,tdc,twdc,2

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如果按6.3.5-2式计算所得x≤tdc,1,则取x=tdc,1。

12

DB32/TXXXX—2022

'()

fdc,cAdc1fdc,cbxfyAsdc,tfdc,tAdc,t6.3.5-2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双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取

为0。

式中:

f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

α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受弯加固时,αdc,t=0.8;

A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拉侧的截面面积,取Adc,t=b×tdc,2;

α1——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可由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dc,c乘以系数α1确

定。当强度等级不超过50MPa时,α1取为1.0,当强度等级为80MPa时,α1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

插法确定;

b——砌体墙的水平宽度。

6.3.6单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3):

M(fAfA)(tt/2x/2)

ysdc,tdc,tdc,twdc,2(6.3.6-1)

6.3.7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

fbxfAfA

mmysdc,tdc,tdc,t(6.3.6-2)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单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取

为0。

式中:

αm——系数。受压区砌体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αm取为0.8;

注:如果单侧加固计算所得等效受压区高度比x/tm≥0.3,则应改用墙体双侧受弯加固设计。

n

βx

=

n

x

x

εu

fdc,cα1fdc,c

dc,1

钢筋t

砌体

muu

tMM

加固面层

εd

bT=αdc,tfdc,ttdc,2b+fyAsT=αdc,tfdc,ttdc,2b+fyAs

dc,2

t

图2双侧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13

DB32/TXXXX—2022

εu

fmαmfm

n

n

n

x

x

βx

砌体

mMuu

tM

钢筋

加固面层

T=fdc,ttdc,2b+fsAs

bεdT=fdc,ttdc,2b+fsAs

dc,2

t

图3单侧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6.4砌体受剪加固

6.4.1沿平面内水平截面或沿斜截面破坏时,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VV

mdc(6.4.1)

式中:

V——砌体墙面内剪力设计值;

Vm——原砌体受剪承载力,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相关条文计算;

Vdc——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应按6.4.2条确定。无筋加固的情况下,Vdc不应超过原砌体

受剪承载力Vm的3倍。

6.4.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提高的受剪承载力Vdc应符合下列规定:

VfthfA(h/s)

dcdc,vdc,tdcdcsysdc(6.4.2)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无筋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取为0。

式中:

αdc,v——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剪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及空斗墙体在抗剪加固时,

αdc,v取为0.49;

hdc——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截面长度;

αs——钢筋强度利用系数,抗剪加固时,取αs取为0.2(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As——配置在同一截面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面截面面积;

s——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

6.5砌体抗震加固

6.5.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

dc()

VEVME+6.5.1

RE

式中:

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

VME——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

14

DB32/TXXXX—2022

V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6.4.2条计算;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γRE为0.85。

6.5.2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s=p120(6.5.2)

式中:

βs——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ŋp——加固后某楼层ŋpi抗震能力增强系数或某墙段抗震能力增强系数ŋpij应按本规程6.5.4条计算;

β0——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有关方法计

算;

Ψ1、Ψ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况,按《建筑抗震鉴定

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

6.5.3墙体加固后,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

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V

不计入构造影响时EpME(6.5.3-1)

计入构造影响时(6.5.3-2)

式中:

VME——墙段原有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有关规定计算;其中的

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的有关规定采用;

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

6.5.4面层加固后,楼层和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n

(pij1)Aij0

1j1

piA

i0(6.5.4-1)

240t

=(+0.075(m-1)/f)

pijt0240vE

m(6.5.4-2)

式中:

ŋpi——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

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σ>0.8fm时(σ为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fm

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基准增强系数ŋpi应乘以0.8进行折减;

Vdc,ij——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第i楼层第j墙段受剪承载力;

VME,ij——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第i楼层第j墙段受剪承载力;

Ai0——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Aij0——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j墙段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n——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

ŋ0——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

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

fvE——原砌体墙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根据GB50011中关于“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fv”和“砌体

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ζN”的规定进行计算。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fv取0.04MPa,

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1.0时,fv取0.06MPa。

15

DB32/TXXXX—2022

6.5.5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或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

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ŋ0应符合下列规定:

Vdc/0.85

01(6.5.5)

VME0

式中:

VMEO——原墙体(截面厚度240mm)的基准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GB50011计算;当原墙体厚

度不等于240mm时,应将其换算成截面厚度240mm的墙体后,再计算相应的抗震受剪承载力;

V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6.4.2条计算。

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时,基准增强系数应乘以0.8进行折减。为原砌体的抗压

强度设计值。

6.5.6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40tm

实心墙单侧加固kk00.75(-1)(6.5.6-1)

tm240

240tm

实心墙双侧加固kk0(-1)(6.5.6-2)

tm240

空斗墙双侧加固k1.67(k00.4)(6.5.6-3)

式中:

ŋk——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

ŋk0——面层加固后墙体(截面厚度240mm)的侧向刚度基准提高系数,可根据表5取值计算。

表5面层加固后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单面加固双面加固

面层厚度(mm)原墙体砂浆强度等级

M0.4M1.0M2.5M0.4M1.0M2.5

10---1.861.491.35

201.391.12-2.711.981.70

301.711.3-3.572.472.06

402.031.491.294.432.962.41

6.6面层加固构造规定

6.6.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a)无筋面层厚度宜为10mm~40mm。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时,面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钢筋

网的设置宜符合《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相关规定。

b)采用双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10mm;采用单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5mm。

16

DB32/TXXXX—20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