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一)_第1页
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一)_第2页
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一)_第3页
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一)_第4页
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一)摘要 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 一是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传统。 前者以个人为核心,强调理性与斗争;后者以社会、家庭为中心,强调整体与和谐。当今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加速,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在科学道德、文学艺术、中医西医、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中国的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关键词 文化差异;哲学传统;生态文艺学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是学术界对当今世界的描述。其意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有两个世界发达国家

2、和发展中国家, 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问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正在走向 “一个世界 ”。我们真的是在走向 “一个世界”吗?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先生认为: “可能存在两种 一体化 :一是由某一个超级大国凭借实力和霸权垄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一是靠民族宽容、文化沟通促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 ”1(P266)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 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传统和现实)不同,虽然不一定会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爆发 “文明的冲突 ”,但激烈的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当今

3、世界的现实。一、文化的两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许这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种多样性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成为冲突或对抗因素,其本质是互补的。相反,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相互作用才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人类文化的差异,其中最高的层次,在当代人的文化认识中, “中国与欧洲,实际上便成了地球人类文化视野中东方与西方对立的两极。在过去的许多世纪中,中国人看西方,几乎类似于看妖孽、看怪物。最近 100 多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激增,东方与西方的相互体认日益广泛深入,地球上这两块截然不同的文化疆域在相互映照下,反而更加绚丽地呈

4、现出各自的神采与风姿 ”1(P263)。文化的两个世界主要是,以美欧日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或者加上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世界。鲁枢元在一位东方学者看欧洲一文中评介李默先生新着欧洲文化行时说: “在法国凡尔赛宫,那空阔的绿地、分布匀称的路径、修剪得体的苗木、激情奔放的喷泉,在李默看来是 聪慧 ,充满逻辑 的,与中国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完全不同,也与东方人的感觉、思维方式迥然相异。由此我想,西方园林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完全是可以追溯到笛卡儿、亚里士多德乃至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的。 ”1(P265)的确如此,文化有其哲学基础,例如西文文化注重形式性、实用性和纯粹理性及 “意欲向前”

5、的进攻性;东方文化注重意象性、情境和经验性及 “意欲中道 ”的和谐性。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及思维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打造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世界。根植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文化,形成于笛卡儿 培根的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及事物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认为世界是天演竞争, 适者生存,强调分析性思维、 理性思维和实验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高扬人的优越性,大举向自然进攻,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统治自然的工具,建设人统治自然的文化,不断加剧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和冲突。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它高扬少数精英(统治者)的优越性,实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剥削和统治,不断加剧人们之

6、间的分离、对立和冲突。在它指导下建设的现代化世界是一个分离、对立和冲突纷争的世界。根源于易经的中国哲学, 无论是儒家、 道家,还是以后的新儒家、新道家, “天人合一 ”是其主干, “和而不同 ”是其精髓,整体性思维是其主要思维方式。与西方 “斗争哲学 ”不同,中国哲学主张 “和为贵 ”,诚如张载所说: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正蒙)冯友兰先生说,如果按照 “斗争 ”哲学,“仇必仇到底 ”。这样,两个对立面只好同归而尽, 导致统一体被破坏。宇宙的正常状态是 “和”,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 “和”,人类目标和行为的正常状态也是 “和”。“和”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P251253)就人性而言, “性善论 ”是中国人性论的主流。诗经 大雅:“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秉彝是一种祭器,表示常规;懿是美好。意思是说,人民具有恒常之性,喜好有美德的人。孟子亦引此作为人之性善论的论据。这与西方基督教 “原罪论 ”认为人之性 “恶”是不同的。张岱年先生说:“西方的原罪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