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_一个整体框架_第1页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_一个整体框架_第2页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_一个整体框架_第3页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_一个整体框架_第4页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_一个整体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一个整体框架作者简介 任声策 (1975- , 男 , 安徽寿县人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 ; 宣国 良 (1941- , 男 , 浙江嘉兴人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现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上海市投资学会理事、中国项目管理学会理事 , 主要从事企业竞争力研究、企业战略研究 ; 刘浩然 (1972- , 男 , 上海交 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管理学院 , 上海 200052任声策 , 宣国良 , 刘浩然经 济 理 论E

2、c o n o m i c T h e o r i e s当 代 经 济 管 理CONTEMPOR AR Y ECONOMIC MANAGEMENT2005年 12月 第 27卷 第 6期Dec.2005Vol.27No.6摘 要 文章在充分考虑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中 涉 及的 经 济 主体 、 城 市 管理 职 能 、 城市 经 营 服务 内 容 三 个 主 要 维 度 , 构 建了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 , 借助此整合研究框架 , 许多关于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和谐发展的问题可以系统化的提出和 分析解决。关键词 都市圈 ; 和谐 ; 整合框架中图分类号 F2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

3、461(2005 06-0011-05一、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发展问题 都市圈相关概念在国内有较多得提法 , 如都市连 绵 区 , 城 市 群 , 都 市 圈 , 都 市 带 等 。 史 育 龙 、 周 一 星(1997 建议分别采用都市区 (Metropolitan Area 和大 都市带 (Megalopolis 来统一各种概念。同时定义大都市带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 , 以若干大城市为核 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 济联系 , 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 化区域。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 , 而大都市带 的名称则逐渐被更简洁的名称 -“ 都市圈”所

4、取代。 都市圈概念准确地概括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层次衔接现象 , 为城市功能的地域研究开 辟了新的天地 , 因此都市圈经济很快成为经济学、 地 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 济 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 , 在实物形态上都 市圈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产 物和表现 ; 另一方面 , 在互动关系上都市圈经济又是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枢纽和环节。 都市圈是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聚集地 , 不但集中了大 量的传统的生产要素 , 如人力资源、 生产资料、 主要基础设施等 , 还是现代经济要素如信息、资本和服务的 汇集区

5、 , 因此都市圈是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 的交汇区。正因为都市圈经济的这些特点 , 它必然成为了国 家竞争力的主要载体 , 成为了拉动民经济的火车头。 在国际上 , 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 而国家的竞争 力主要体现于若干有竞争力的区域 , 这些区域往往以 都市圈的形态存在。在国内 , 都市圈利用其强大的吸 收和辐射功能 , 通过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深刻地影响到 周边和其他地区 , 带动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 , 都 市圈经济在一国经济体系中 ,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经 济体系中显得格外重要。我国对都市圈经济的作用非常重视 , 国家计委经 济研究所曾提出了到 2010年在中国建立 “ 九大

6、都市 圈” 的设想。虽然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全球 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之路 , 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具 有独特的经济环境。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很大 , 非农业 产业化程度不高 , 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悬殊 ; 我国 的行政体制具有条块分割的特点 , 并对国有和民营经 济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 我国都市圈内的人口众多并 高度聚集 , 但公共设施有限 , 服务能力不足 ; 我国的经 济增长速度很快 , 但能源消耗大 , 污染严重 , 给我国脆 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所以 , 我国都市圈经 济一体化进程之路不会没有坎坷 , 每次前进都必定是 多方利益主体反复博弈的结果。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

7、中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重复建设、产业同构、 环境污染、 资源过度开发、 招商引资政策恶性竞争、 基 础设施建设规划衔接不佳等。此外 , 还存在限制城市 之间资金、 信息、 人才、 技术等要素流动的障碍 , 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瓶 颈因素。 我国为推动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已经展 开 , 华东地区各省市高层行政领导联席会议、 珠江三 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合作计划等 , 都是有益的尝试。 但是 , 目前相关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却准备不 足 , 不能对经济管理实践提供足够指导。 因此 , 研究都 市圈和谐发展问题 , 为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提供理论支 持就显得非常紧迫。

8、 对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和谐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 将有助于我国都市圈经 济一体化的实践 , 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在十六界四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促使学者对都市圈的和 谐发展问题进行更多关注。在研究都市圈经济问题 时 , 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率问题 , 还要考虑经济伦理、 社会和生态、 人口和土地、 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顺应我国当前全面构筑大都市圈经济的发展 趋 势 , 我们认为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问题进行 系统研究 , 对促进我国大都市圈战略实施 , 发挥都市 圈的整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的研究现状与不

9、足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 方面 , 一个是对发达国家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进 行总结 , 如对都市圈的概念、 评价体系、 进程规律和结 构规律的研究 ; 另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经济一 体化的研究 , 主要集中在乡村城市化的转型规律研 究。国外对都市圈不和谐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 , 但是 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了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演化规律 , 对演化过程中有关因素作用的讨论可以给我们的研 究提供一定的借鉴。(1 对发达国家都市圈的研究。最早提出都市圈 (Megalopolis 概 念 的 是 法 国 地 理 学 家 戈 特 曼 (Jean Gottmann ,

10、1957 。 Megalopolis 在希腊语中是特大城市 的意思 , 戈特曼把波士顿至华盛顿之间的城市带成为 BosWash Megalopolis 。都市圈概念的提出把城市学和 区域经济学联系起来 , 开辟了城市功能的地域研究的 新天地 , 因为它准确地把握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层次衔接和变化规律 , 所以很快成为经 济学、 地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 发达国家的学者对都市圈的研究逐步转 向微观实证和机制研究 , 发现或验证了都市圈经济一 体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因素 , 如人口、 知识和产 业结构等。瓦恩斯 (Warnes,A.M.,1991 大伦敦地区人 口

11、发展过程的研究 , 发现伦敦都市圈的发展是与城市 人口的聚集和扩散有关的。 埃伯纳 (Ebner,M.H.,1993 通过研究新泽西普林斯顿地区 , 探讨了教育、 科研以 及信息等产业在都市圈形成中的显著作用。(2 对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的研究 20世纪以来 , 亚 洲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 但这一过 程不是欧美城市化历史的再现 , 表现出许多新的特 点。 1985年 , 在美国阿科隆大学举行的关于亚洲城市 化 问 题 的 国 际 会 议 上 , 加 拿 大 地 理 学 家 麦 吉 (T.G. Megee 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理 论 , 注意到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引起

12、的变化 , 如乡村 人口流动、 都市圈内不同城市相互扩散、 次级城市冲 突等特点。 道格拉斯 (Douglass,M.,1991 认为麦吉把都 市圈内行为仅仅看成是城市土地利用向农业地区渗 透 是 狭 隘 的 观 点 , 科 培 尔 (Koppel,B.,1991 则 进 一 步 认为这种乡村地区的空间转型是更广泛的全国乃至 全球经济变化的一部分。加拿大学者 陈嘉欣 (Kayan Chan,1993 认为这些讨论建立在若干特殊因素之上 , 缺乏对其形成的初始约束条件及以后的发展方式的 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表明 , 国外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在发展中 国家的都市圈经济发展中有许多障碍性因素 , 如城乡

13、差距过大、 人口盲目流动、 恶性竞争等 , 而且也看到了 都市圈发展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过程 , 但是 , 对发展 中国家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入 的研究。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都市圈经济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至 20世 纪 80年代初 , 早期的研究多是对概念和统计方面的 探讨 ; 20世纪 90年代开始 , 由于区域间恶性竞争现 象频频发生 , 都市圈内部不和谐因素引起了学者们的 注意 , 但对不和谐因素本身的发生规律研究的较少 , 多数属于泛泛的分析。从有关研究文献看 , 我国学者 通过对都市圈经济的实证分析 , 已经在都市圈的发展 路径、 空间结构、 内部规划与协调等领域提出

14、了有一 些政策建议。(1 对都市圈概念的研究周一星早在 1980年代 就提出了与 Megalopolis 相对应的中国概念 -都市 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 egion , MIR 。在 以后的研究中 , 我国学者有许多类似提法 , 如都市连 绵区、 都市连绵带、 准都市连绵区、 都会经济区、 大都 会区、 城市群、 城市 (镇 密集地区等。鉴于 概念的混 乱 , 史 育 龙 、 周 一 星 (1997 建 议 分 别 采 用 都 市 区 (Metropolitan Area 和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来统一各 种概念。 同时定义大都市带是以

15、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 元 , 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 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 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 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 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普 遍 接 受 , 而 大 都 市 带 的 名 称 则 逐 渐 被 更 简 洁 的 名 称“ 都市圈” 所取代。(2 对都市圈不和 谐 因 素 的 研 究 我 国 这 方 面 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 ,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是研究的热点区域。对都市圈经济的不和谐因素 , 学 者们的讨论模式基本是 “ 现象 -原因 -政策建议” , 而对原因的分析往往是就事论事 , 少有经济学意义上 的深入分析。 有关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

16、不和谐因素 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行政决策分散并相互冲突、 中 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地区争夺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与 经济增长的矛盾等三个方面。行政区域分割和经济一体化的矛盾。 李月 (2004 列举了上海与江苏省和浙江省在机场、 港口建设和引 进外资方面的激烈争夺情况 , 以及三者在工业园区上 的重复投资建设现象。石忆邵 (2004 详细对比了 “ 行 政区经济” 和都市圈经济的区别 , 指出行政区域的分 割可能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吴良镛 (2003 研究 了“ 诸侯经济” 现象 , 认为政绩考核方式是主要诱因。 他提出要从全球化的高度 , 审视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在 国家发展及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17、 , 高起点选择区域 可持续发展模式 , 推进区域协调。官卫华 (2002 认为 高级别行政区对下级行政区经济数据的简单 “ 汇总” 是导致下级区域间矛盾激化的原因 , 行政管理体制的 弊端是问题结症 , 他建议从城市群体系统的区域层面 为出发点 , 对城市群总体发展的战略性部署与调控。 区域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的利益协调不畅通导致 的矛盾。薛凤旋 (2000 考察了香港和珠三角的关系 , 认为两者的冲突不完全是行政区域不同引起的 , 沟通 与协调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刘荣增等 (2001 通过上海及周边地区 , 尤其是包括苏州在内的 长三角城市密集区的关系研究 , 得到了与上面相类似

18、 的结论。谷人旭等 (2001 通过分析核心城市与区域互 相依存的关系 , 提出必须紧密协调才可达成双赢的局 面。宁越敏等 (1998 、 薛凤旋 (2000 、宗传宏 (2001 等 人都从加强沟通和协调的角度出发 , 各自提出了建立 都市圈协调机构和区域管治体系框架的设想和建议。 都市圈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许长新和王 水娟 (2004 认识到长期以来各城市以经济增长为首 要目标 , 缺乏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 使经济增 长的同时环境日趋恶化 ,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 物的污染增加 , 城市绿化面积减少 , 这些都潜在地威 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9、。所 以 , 他们认为建设都市圈必须大力进行整个都市圈的 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 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 不 和 谐 问 题 的 系 统 理论与实证研究明显不足。 对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缺 少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更没有针对都市圈经济一 体化的不和谐问题的系统研究。 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 从现象到政策建议的经验分析层面 , 缺少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 以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不和谐因 素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 不和谐因素对经济 一体化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 不和谐因素与区域经济结 构存在什么潜在关系 , 不和谐因素自身演化规律是什 么 , 等等。对这些关

20、键性问题目前还没有可以令人信 服的理论。正因为理论的空白 , 对政策的建议就显得 凌乱和随意。(2 以管理学、 经济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较少 目前活跃在都市圈研究领域的多为地理、 城市规划等 领域的学者 , 急需来自管理学、 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参 与到都市圈领域的研究 , 丰富对都市圈领域的研究视 角和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3 对都市圈经济中的 “ 硬” 因素分析较多 , 但对 “ 软” 因素分析的较少现有的研究论文 , 重视对都市圈 经济中“ 硬” 的因素的分析 , 如对人口、 地理条件、 自然 资源等地分析 , 但忽略了对“ 软” 的因素 , 如社会意识、 文化传统、 群体心理与行为习惯的

21、分析。而在现实经 济活动中 , 软约束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4 政策建议的战术性成分过多 , 缺少战略性的 眼光在规划和制度建设的研究方面 , 现有的研究更多 的是重视解决眼前的问题 , 往往忽视了政策的长期影 响和多因素的交叉影响 , 研究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 战略高度不够。(5 研究方法上大多数是简单的归纳 , 缺少足够 的挖掘深度在研究方法方面 , 很多研究工作停留在定 性描述、 简单对比和经验总结阶段 , 运用现代计量分 析方法和信息处理手段的研究较少 , 对已有的数据和 资料的挖掘深度不够。三、 关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和谐发展问题的一 个整合研究框架根据上文分析 , 我们需要建立一

22、个体系化的框架 来研究世界和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过程理 论 , 系统探索世界及我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 和谐发展问题的表现、 相互关系以及根源 , 从而可以 进一步用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都市 圈、 城市以及都市圈之间、 城市之间、 都市圈和城市之 间协调高效发展的总体经营战略、 专项子战略以及战 略实施机制。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涉及 到 区域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理论、 组织理论、 战略管理理 论、 国际贸易理论和博弈论、 国际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等理论 , 研究层次会涉及到宏观层面、 中观层次、 微观 层次等。根据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与主要的视角 的

23、 确立 , 我们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 , 如下图所示 :我们以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即形成 动 因和演化机制为理论基础 , 从都市圈所涉及的经济主 体、 城市经营服务内容、 城市经营管理职能三个维度 出发 , 建立了一个关于都市圈和谐发展问题的立体矩 阵整合研究框架。 都市圈所涉及的经济主体维度主要 根据行政区划主体来界定 , 一方面是都市圈内部的经 济 (行政区划 主体 , 另外则可能是都市圈与都市圈周 围的经济主体 ; 而且都市圈内部的经济主体之间则存 在水平、 垂直、 网络三种关系 , 即各经济主体可能是行 政上的水平对等关系 (水平 , 也可能是行政上的隶属 关系 (垂直 ,

24、也可能是行政上水平、 垂直关系共存 (网 络 , 每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研究视角 ; 从 城市经营管理职能维度出发 , 我们可以按照管理理论 的经典方法划分为战略、 组织、 协调和控制 (合并称为 控制 三个具体视角 ; 从城市经营服务内容维度出发 , 则可以根据提供服务的对象分为个人、 企业和公共服 务三种 , 针对每个服务对象会有系列具体的服 务内 容 , 比如针对个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企业的工商 税务体系、 针对公共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等内 容。 三个维度的不同具体视角将聚焦成具体的研究内 容 , 如若都市圈经济主体维度为都市圈内部的水平主 体关系 (例如长三角都市圈内部

25、的苏州和宁波 , 城市 经营管理职能维度为战略 , 城市经营服务内容维度为 公共服务领域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 则这三个视角聚焦 成都市圈内部水平经济主体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战 略和谐问题研究 , 以此类推 , 会得出一系列值得研究 的领域。结合上述框架 , 当前有下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都市圈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 , 已经或可 能存在的影响和谐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 如何运用国家 战略指导都市圈的和谐发展问题 ? 都市圈内部各层次 经济主体之间在战略、组织和实施控制中的矛盾 , 如 何解决 ? 如何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专项战略 :资源 开发与利用、 能源战略、 基础设施战略研究如何协调制

26、定和组织实施 ? 具体到研究内容 , 包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演化理论研究 ,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 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战略、 组织和控制机制种的和 谐问题动因、 解决思路研究 , 都市圈专项战略和谐发 展研究 , 如能源战略、 水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基 础设施建设战略等等。四、 结 语我们根据对当前关于都市圈研究文献的分析 发 现 , 当前的研究在研究的系统性、 研究的深度上都存 在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 另外由于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 相关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 但是目前尚 没有形成多元化、 跨学科的研究群体 , 而是以经济地 理领域的学者为主 , 尤其缺乏管理领域学者的

27、参与。 本文在充分考虑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涉及的经济主 体、 城市管理职能、 城市经营服务内容三个主要维度 , 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 , 借助此框架 , 许多值得 研究的问题可以系统化的提出和解决。参考文献 1Corey,K.E.In Memoriam Jean GottmannJAnna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5(2.2Gottmann, N.J.Metropolis on 1995, the MoveZ. John Wiley &Sons.Inc 1967.3Gottmann, N.J. Megalopolis R evis

28、ited:Twenty-five yearsLaterM. College Park, Maryland;: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stitute for Urban Studies1987.4Jeffrey, E.H. From Megalopolis to MegaroporisuJ.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993, (19 2.5A.C.Nelson,K.A.Foster,Metropolitan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ncome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

29、1(1999309-32413. 6D.Stansel,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economic performance:A cross-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US metropolitan areasZ.in:George Maso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No.02.16,2002(available from /departments/economics/working/directory.html7K.A.

30、Foster, 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metropolitan growthJ.Political Geography ,12(1993,523-547. 8Bowman, Ann O M. Competi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Southeastern CitiesJ. Urban Affairs Quarterly1988. 23(4:511-27.9Dowding, Keith, Peter John, and Stephen Biggs. Tiebout:A

31、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 Urban Studies 1994.31(4/5:767-97.10Dye, Thomas, and John Garcia. Structure, Function, and Policy in American Cities.J.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978.14(1:103-22.11Lowery, David, and William Lyons. The Impact of Jurisdictional Boundaries:An Individual Level Test

32、 of the Tiebout Model. J.Journal of Politics1989. 51:73-97.12Ostrom, Vincent, Charles Tiebout, and R obert Warren. The图 1、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和谐问题研究框架 :基础与维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理 :动因与演化理论1、都市圈经济主体维度都市圈内部都市圈与外围水平 垂直 网络2、 管 理 职 能 维 度战 略组 织控 制水平城市 之间战略 管理问题 垂直城镇间组织管理问题城镇网络 间管理控 制问题3城 市 经 营 服 务 维 度个人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体系 户籍管理等

33、企业服务 产业结构 工商税务等 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利用 资源开发等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J. Ameri can Political Science R eview 1961, 55:835-42.13Tiebout, Charles.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 64(December:416-24. 14Keeok Park.Friends and competitorsJ.Policy i

34、nteraction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in metropolitan areas ,Political R esearch Quarterly. Salt L ake City:Dec 1997.Vol.50, Iss. 4; pg. 723, 28pgs15P.Mieszkowski and E.S.Mills, The causes of metropolitan subur ban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es,7,1351471993. 16W.E.Oates and R .M.Schwab, E

35、conomic competition among juris dictions: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 inducing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35, 333-354, 1988.22.17Grif?n E C,Ford LR .A model of Latin American city structureJ. Geographical R eview 1980;70:397-422.18史育龙 , 周一星 . 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 J. 经济地 理 , 1996,(16 :3.19史育龙 ,

36、 周一星 . 关于大都市带 (都市连绵区 研究的论争及近今 进展评述 J. 国外城市规划 , 1997,(2 :2-11.20宁越敏 , 施青 , 查志强 .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 域规划研究 J. 城市规划 , 1998,(1 :16-20.21薛凤旋 . 都会经济区 :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 J经济地理 , 2000, 20,(1 :37-42.22吴良镛。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 J城市规 划 , 2003, 27,(2 :12-16.23宗传宏 . 大都市带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 城市问题 J.2001, (3 :8-12.24宫卫华 , 姚士谋 ,

37、 朱英明等。关于城市群规划的思考 J. 地理 学与国土研究 , 2002, 18,(1 :54-58.25刘荣增 , 崔功豪 , 冯德显 . 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定位研究以苏 州与上海关系为例 J地理科学 , 2001, 21,(2 :158-163.26谷人旭 , 殷为华 . 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及其核心城市 上海的功能定位 J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1, 20,(1 :27-31.27李月 .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J. 经济论坛 , 2004, 11.28许长新 , 王水娟 . 都市圈型城市化的风险识别及其防范 J. 中国人 口 资源与环境 , 2004, 14.

38、29石忆邵 .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J. 长江经济流域与 环境 , 2004, 13.30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J. 管理世界 , 1996, (4.31张京祥 , 沈建法 , 黄钧尧等 . 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 的影响 J. 城市规划 , 2002, 26,(9 :4044.32刘成昆 , 城市群整体效益刍议 J城市问题 ,1996,(2 :9-12. 33张尚武 ,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研究 J. 城市规 划汇刊 ,1999,(3 :3235.34石忆邵 , 章仁彪 . 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地区 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城市规划汇刊 J.2001,(4 :51-54. 35石忆邵 , 朱红燕 . 市场群落、 企业群落与城镇网络 -兼论长江三 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模式 J城市规划汇刊 ,2000,(2 , 35-37, 36朱英明 , 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发展趋势 J城市问题 ,2001,(6 : 22-24. 37薛东前 , 姚士谋 , 张 红 . 关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 J. 经济地理 , 2000, 20,(6 :52-55-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