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1页
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2页
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3页
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4页
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e world will give way to those who have goals and vis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_的内容,准确把握_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2、归纳_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批判质疑,评读_,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教学设想】_是

2、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_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_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_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_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_奠定良好基础。【教学媒体】ppt【教学方法】发问与质疑式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

3、,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论证: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

4、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_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

5、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课堂实施: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课堂讨论、交流,辨

6、明道理,把握_命意)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四、延伸拓展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_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_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2)掌握_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论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

7、: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_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_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8、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理方法这篇_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_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

9、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反面事例 :列举明朝大理论家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 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知

10、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2引导学生区分_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

11、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

12、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

13、在。【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2整体感知_,把握作者观点。学生默读_,讨论:(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作者在_中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_基本观点的能力。3预设_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_的论证思路。(1)学生根据_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

14、顺序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_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_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学生预设_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_、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通过和_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_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_、传统内涵等)“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

15、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_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

16、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_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设计意图】将_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三)课堂小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

17、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四)布置作业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把握_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3、培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难

18、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纪录片大家:丁肇中片段,导入新课。1974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一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二、整体感知1、文体知识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_。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

19、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2、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了解背景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20、“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4、字词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zho)朱熹(x)彷徨(pnghung)中庸(yng)论语(ln)袖手旁观(xi)(2)解释下面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_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5

2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认真读、听,理清_的结构层次。参考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三、局部探究(一)把握_的内容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1、_论述的话题是什么?参考: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

22、怎样进行实验?参考:(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2)实验方法:“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参考:不够重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参考: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参考:“第一,寻求真

23、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二)质疑问难。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四、总结拓展1、总结所学。(1)复习字词。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论语()袖手旁观()解释: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2)总结全文。参考: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中国学生学习上的

24、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2、拓展交流。_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要举例论证。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学生各抒己见。五、作业设计1、搜集丁肇中的资料,做一期“向科学家丁肇中学习”的手抄报。2、完成试题中心“基础检测”部分。可参考影音资源试题中心六、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学

25、生交流对丁肇中的了解和认识,导入新课。二、局部探究精品课件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习论证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回答。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4、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答案预设1、(1)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不一样。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2、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以此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3、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

26、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4、举自己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_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参考1、道理论证。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又如,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2、举例论证。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

27、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机会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反面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反面可参考微课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活动三质疑问难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三、总结拓展1、深入思考内容,体会讲演词的特点。2、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_内容、论证方法等。3、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参考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

28、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四、作业设计可参考写作训练五、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一、学习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二、学习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

29、方法自读_。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3查询作者及_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_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三、重点难点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四、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了解作者。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二)。技能训练1、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朗读课文,(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0、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2)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探究学习参考主题: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儒家思想浅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2)

31、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

32、可。)(三)自我测评1、下面一段话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眼光勇气毅力b勇气毅力眼光c毅力勇气眼光d眼光毅力勇气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_和_。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6【知识教学点】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能力训练点】理解_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重点、难

33、点】1、重点:理解_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_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_作者从关注祖

34、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三、教学过程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_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格物

35、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_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_论点有什么关系?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然后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这两个事例,在_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

36、,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四、总结、扩展_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_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五、布置作业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一、点题、剖析“格物致

37、知”的含义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层次清晰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关于四书中的引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古时那些要想显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并推广开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贤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的。要想先治理妥当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要先整齐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使自己德行修洁;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洁,就一

38、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就一定先要广泛地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要想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就一定先要考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有经过考究而先穷尽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所在,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知识;只有先获得尽量多的各种有益的知识,然后自己的意志才会诚恳笃实;只有当自己意志诚恳笃实了,然后自己的心地才能够端正而不邪僻;只有当自己的心地端正无邪了,然后自己的德行才会修洁;只有当自身德行修洁了,然后才会感召自己的家人,使得家庭也修洁整齐;然后才会感化国人,使得国家也得以大治;只有当国家大治了,才会使得其他国家也从而效仿,从而使全天

39、下都达到大治的境地。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9),世称阳明先生,对于“格致”就有个很著名的故事:他二十一岁时,侍父于京都,遍求朱熹(宋理学家)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他想单刀直入探究朱学的内在理路,其诚可佳,其勇可喜,但其行动可笑:传说阳明的爷爷喜欢竹子,在“竹轩”前种了许多。阳明和姓钱的朋友每天从早到晚默默地面对竹子,竭心尽力地来格其中之理。朱子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们便身体力行。到了第三天,姓钱的朋友劳神成疾,阳明笑他不中用,但到了第七天,他也因耗竭心力而病倒

40、。这七天他怎样沉思其理,想了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一无所获。其实,程(宋理学家程颐)朱也并不这样去格竹子,程朱之格物致知,是对于经验中的事物,穷究其理;及至“穷”得多时,乃恍然有悟于万物共有之理。胡适也认为对“格致”“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作的。”还是在格致与科学一文中,他写道:“他们说,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穷究物的理。朱子说得最清楚: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即(就)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致知。”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

41、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_内容。理解_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_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42、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_,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肇(zho)埋没(m)彷徨(pnghung)(2)理解词义。

43、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_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

44、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

45、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

46、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_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明确:二、延伸拓展,

47、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明确: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

48、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15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3、教师作方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

49、,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四、课堂小结_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五、布置作业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应致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

50、格格精物致知。(25)物神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课后反思:2021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_内容。2、理解_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_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一、导入课文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

51、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_,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2、重点词语补充: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

52、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重点词语(1)生字: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三、整体感知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借此题理清_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