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1页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2页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3页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4页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8卷第2期vol. 38 no. 2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 outhwestunivers i tsocialsciencesedi t ion丫(2012年3月,乂21.2012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吴江1 ,申丽娟2()西南大学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院;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市4 2 . 0 0 7 1 5摘 要: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研究表明,产业提升和充分稳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是重要条件与保障;经济发 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劳动力素质和城乡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

2、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阻碍因素;城乡 分离的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市场体制以及经济社会失衡发展等已经成为重要屏障。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重庆()中图分类号:f 2 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3 9 8 4 1201202015105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产业、人口、科技、基础设施、制 度环境等因素通过并表现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实际中的数量特征。对这些数量特不同机理对其产 生复杂的影响,征与关系加以实证,既是对现阶段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效应检验的要求,也是明 确重庆新型城镇化更是找准重庆新型城镇化现实路径的重要依据。发展具体制约因素的

3、需要, 一、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一)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角度、层次对其界新型城镇化的基 本内涵丰富,定,而应从其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新型城镇 化的基本准则是遵城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共性的、一般性的涵义;另一方循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面,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有 着不同的实现形式,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个性的、特殊性的涵义。在目前的历史条 件下,结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新型产业和信息化为推动力

4、,追求人口、经济、社 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高效发展的多元演变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演变 新型城镇化脱胎于传统城镇化、互补于新型工业化、融合于特色城镇化、指向于 城乡一体化,过程,期间伴随着人口、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制度体制的博弈变迁以及社会生产、 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涉及经济、社 会等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和深刻革命,蕴涵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彼此关系的 和谐融洽以及整体效益的整合提升等。(二)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收稿日期:20110308-作者简介:吴江,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统筹城乡发展研 究院,教授。基于重庆的实证”基金

5、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城乡统筹视阈下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项目负责人:吴江。09yjazh0801 5 1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过程,是经济、产业、人口转移、科技创 新、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与耦合的过程。经济发展。城镇化是由经济发展引致的要素、生产、交换和消费向城镇集聚的过 程,是集聚1 .城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经济和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没有一定程度 的经济发展水平,口 14 之木。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相关性。产业发展。世界城镇化历程显示,城镇化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在新型城镇化路 径的选择2 .产业发展的内涵正向产业集群、产

6、业升级与转型和城乡产业融合转变。随着产业 结构的继过程中,口 5 7 续深入调整,第三产业最终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导动力。人口转移。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 镇,导致城镇人3 .口密度和空间密度猛增,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归结起来,人口转移对新型城 镇化路径选择的推动口 8 9力,主要受到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城镇就业率以 及社会保障等的影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 式发生相4.应变化,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效应。教育是 科技创新的基础,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水平越高、科技进

7、步的贡献越大,市 场竞争力就会越强、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城镇化口 10 12 水平也可能会越高。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城镇的布局与功能 是否合理、5 .口 13 14-综合承载能力是否充足,影响着城乡资源要素是否能顺利进行双向流动。制度环 境。随着户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农村财政金融等制度的创新步伐加快、改 革内6 .容趋于彻底,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制度环境就越优越。有研究表明,如果对户 籍制度及其配套的15政策进行改革,则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3个百分点左 右。二、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构建根据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

8、析,结合主成分的回归分析方法,依 次通过对变量的适合性检验、参数估计,得出实证结果。(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计出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 素的指标体系。,表1奠定后续实证分析的基础。表1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系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描述指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 1 (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x%) 2 (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x%) 3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 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元)5 (城镇登记失业率x%) 6 (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x人)7 (教科文卫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率x%) 8

9、(元)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9(公里)公路里程x 1 0 (城乡农产品商品化率比x11非农产业结构与非农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x12指标含义表征国民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支持表征第三产业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表征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表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对新 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表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机和压力表征城镇就业状况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反映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城镇竞争力的潜力综合反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支持表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反映道路设施的发展状况以及城乡联系的便捷程度反映市场机制对新

10、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表征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等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人口转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以1本文数据主要来源或间接计算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共1以城镇人9 96- 2 0 0 8年为时间范围,3个样本量。在此体系中,注: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一城镇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或因变量。y)(二)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由于影响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各因素的单位不统一,取值的绝对值大小悬 殊,如果用简单1 5 2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的回归系数值可能差异极大,没有多大的可比性,从而就无 法深入分析各因素对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基于此,本研 究将采用对数线性模型:1 2inin eyt

11、= 0+ z2 优 + tj -j bx j = 1t) !_)其中,回归系数b为因素x对城镇化率x2, 22, 2 = 1,=1, j j 0是常数项,0的弹性系j (j ( b数,即x表示模型未能考虑的其他%所引起的城镇化率增长率为 b t为随机误差项,j每增长1 j %,随机因素 影响。原始数据经对数变换后,数据基本上在个位数的数量级,相对原始数据要 平滑得多,不仅消除了回归变量不同单位的影响,也使诸因素对重庆新型城镇化 路径选择的作用具有可比性。在对1首先对自变量进行适合性检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n xi n x 1 n x 1 , 21 2进行因子分析之前,等经济计量检验。结果显示,说

12、明数据可以进行因 子分析;巴kmo检验的适当性度量值为0 . 6 2 6,自由度6达到显著水平, 也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3 3 2. 7 8 3, 6下的显著性水平为0 . 0 0 0,说明了数据可以运用因子分析法。接着,用主成分法萃取出重庆新型城镇 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并求得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值不能小于 1、方差贡献率不能小于5 %和总方差贡献率必须大于等于8前两个公共因子对 原数据的方差贡献率达到9基本上没有5 %的原则,3 . 2 0 3 %,信息的损 失,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原数据7第二个因子则解释了原数据9 . 0 1 0%的 信息,14. 19 3%的信息。

13、表2 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 comonentpfl x 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主成分分析法。注:表3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第1因子系数f 2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0.1 0 40.0620.0780.1040.1030.0 8 70.104 0.0960.1 0 50.0 9 00.083- 0.09 7第2因子系数0. 0 8 7 - 0. 4 5 7 0. 3 8 4 - 0. 0 7 2 0. 1 0 7 - 0. 266 0. 0 1 1 0. 1 6 1 0. 0 2 6 0. 2 0 5 0. 1 7 4 - 0. 1910

14、.9860. 5 8 8 0. 7410. 9890. 9 8 00. 8260. 990 0.9 0 80.9950.8 5 80.7840.9200.1490. 7 7 8 0. 655 0. 1230. 1 8 3 - 0. 453 0. 019 0. 2 7 4 0. 0 4 5 0. 3500. 297 0. 325,见表2) f xxxxxxx通过对因子进行旋转(1在变量x 1、2、3、4、5、6、7、9和xi 0上有较大的负且这一因子解释了总体信息的7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的存载, 9. 0 10%。这表明,量和质量应是当务之急;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加快结构 转型、缩小

15、城乡差异应是基本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应是重要策略;但同时也决不 能忽视劳动力就业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fxx2在x3、8、10和 说明f教科文卫事业费占地x 2主要反映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 重、1 1上的负载较大,公路里程、城乡农产品商品化率比等影响,解释了总体 信息的1方财政支出比率、4. 19 3%。这表明,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 业、加强对教科文卫事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以及提高城乡市场一体 化程度,对于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与预期是一致 的。o要分析各个因子对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弹性大小,得求出各个因子得分 系数(表3):两主因子得分可表示

16、为(*号表示标准化后的数据)* * *fl = 0. 104inxl + 0. 062inx2+一0. 097inxl2 * * *f2 = 0. 087inxl 0. 4571nx2 一0. 191inxl2计算f用之与1用e f n y回归,views 6. 0估计得到以下结果:1、2 的值,iny=3. 6 6 7 0 + 0. 1749f1 0. 0112f2)t948. 180943.3835 2. 7852(1 5 3)0. 00000. 00000. 0193( (p (r2=0. 9947adustr2=0. 9937 jf-statistic = 945. 0 7 3 1 d

17、w= 0 . 9 9 3 7经过查dw分布表,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dl= 0 ,则无自861, d 1 . 5 62, d4 du = u dw i 01 1 i i 02 i i 06 i i 03 i i 04 i i 08i i 05 i i 01 i i 37 i其中b可以得到如下 i b9 i i兄0 i , 8、1 1和b1 2的值为负。对这 一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认识:(一)经济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仍显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0 .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 镇化率0 0 6 4,将提高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属于第一主因子中的解释变量, 负载系数高达0 .

18、6 4个百分点;9 8 6。实证结果与预期是一致的,说明经济 发展水平是推进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重要源泉。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 重庆新型城镇化进程,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因子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即重 庆相对较为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束缚了新型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排序中仅居 于第9位,城镇化发展。这也再次表明: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对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具有基础性的支撑功能。(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成效显著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 .即当这三者提高1 %时,城镇化率将 相应地提040

19、3、0. 0303和0. 0261,高4.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 数占总0 3 %、3. 0 3 %和2. 6 1 %。三者均属于第一主因子中的解释变 量,就业人数的比重的负载系数为0 .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的负载系 数、第二产业从业人9 8 9 ,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负载系数也分别为0 . 5 8 8和0 . 7 4 1。说明重庆城镇化取得的成效与相关结构的调整所形成的互促 共进的格局紧密相关。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 速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城镇就业机会,加速了重庆城镇化发展的人口转移进程。 这表明,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必须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条主线,尤其

20、是要重视推进就业结构与产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业结构同步优 化,(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有待发挥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里程的弹性系数值分别为0 .即当两者增加1个0 0 4 0和0. 0 0 3 9,城镇化率将分别提高0 .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城镇百分 点,4 0和0. 3 9个百分点。这与预期是一致的:化的重要解释变量;直辖以 来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促进了重庆城镇化发展。这说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降低城乡居民(或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庆新型城 镇化路径选择的重要条件。但是,公路里程在弹性系数排序中位于倒数第1位, 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于1 5 4倒数第2

21、位。止匕外,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属于第一主因子中的解释变量,且其 负载系数最大,高达0.公路里程也属于第一主因子中的解释变量,且其负载系 数为0 .重庆交通9 8 0, 8 5 8。这表明,:难通讯设施落后等瓶颈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完善投 融资环境仍然是促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四)科教创新的动力结果与预期偏差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的弹性系数为0 .即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提高1 % ,城镇化0 0 4 9,率增长仅0.且属于第一主因子中的4 9%。但是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的负 载系数高达0 . 9 9 0,解释变量。教科文卫事业费

22、占地方财政支出比率的弹性系数为-0 .这与预期不 一致。为负值1 7 4 ,的弹性系数并不是意味着增加教科文卫事业投入对重庆城镇化路径选择起着负面 效应,其原因可一是通过增加教科文卫事业费投入来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 移能力,能有二:进而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具有长期效应的工程;二是重庆教科文卫事业 投入经费不足,削教科文卫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率属于第弱了这一因素对重庆城镇化路径选择 的效应。另外,二主因子中的解释变量。因此,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等事业,增强政府的投资力 度和政策倾斜程度,同时努力塑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是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 选择的重要的持续性的动力。(五)

23、城乡制度安排成为屏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为0 .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1 %,城镇化率将 提高0 0 7 2 ,且其属于第一主因子中的解释变量,其负载系数高达0.虽然重庆新型城镇0 . 7 2 %; 9 8 0。这说明,但是这一因子在弹性系数排序中仅居化路径选择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变量有 内在的关联性,于第8位。形成上述悖论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不 仅受城乡预期和实际收入差异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城镇就业率和社会保障水平等 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弹性系数为0 .即当城镇登记失业率 降低1 %时,城镇化率将提高3 .且城镇登0 3 2 7, 2 7 %

24、,在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进程中,不记失业率位于第二主因子中的 解释变量。因此,仅要给予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高水平的工资收入预期,更要努 力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问题。非农产业结构与非农产业就业结构偏 离度、城在收入、乡农产品商品化率比与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关联性最强,弹性系数分别为 -0 . 5 4 8 和即非农产业结构与非农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城乡农产品商品化率比降低1 %, 城镇化0 . 0 5 2 0,率分别提高5 .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有序地引导农村人口进城入4 8 %和5 . 2 0 %。这进一步表明,推进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进程。镇

25、,参考文献:口 ()美)钱纳里,以)塞尔昆.发展的型式(李新华,译.北京:经济科 学出版社,11950 1970 m. 1 9 8 8.(口 一一理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模式与政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m . 2 0 0 4. 成德宁.口():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3 j . 2 0 0 9 1 0 42 1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口():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地理研究,4j. 2 0 0 9, 282464474.陈明星,一口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5m . 19 8 9. 西蒙库兹涅茨.口。:中国城镇化理论

26、研究回顾与述评城市规划汇刊,6 j . 2 0 0 23 4 4 4 9.姜爱林.一口():朱守先.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 一中外发展研究对比地 理研究,7j. 2 0 0 8, 274863872. 张雷,一口():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8 j . 2 0 05, 15 1117 12 1.俞宪忠.一口。: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j. 2 0 0 7, 2 0 4 7 0 7 4. 刘小翠.一口。:城市化发展与教育教育发展研究,1 0 j . 2 0 0 5 8 1 5 21 . 张妍.口():罗能生,王家清等.教育对城市化的

27、促进作用经济地理,11j. 2 0 0 7, 274607609. 许抄军,一口 一一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口 ():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一统计研究,12j. 2 0 0 9, 2654046.程开明.一口():杨建伟,邓恂.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因素分析城市发展研究,13j. 2 0 0 6, 135912. 刘贵文,一口。: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城 市发展研究,14j. 2 0 0 9, 1 6 9 6 1 6 4.蒋时节,口。:夏杰长.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与 管理,15j. 2 0 0 8, 229510. 李勇杰,

28、一责任编辑刘荣军1 5 5“froml 1 lus i ontodeve 1 omentaph i losoheofcontemorarca(socialweal th()q i up p y q p y p weidonl21g,drivearcatuendsuem e n t i d e a o f w e aandthewea 1 thdomadee 1h . thi skindofs o c i a 1 w e a 1 thshoul dneverbethet . thev i e w olentframeworkobenef i tsandeoles interests.thev i

29、 e w o fglobentedsocsocialweal t hpgpgpyppp theq y pd e o 1 o i c a 1 i z a t o i ns hao f a 1 2 8,t h e t radf i c r o d u ctheconteo b a 1 i z a t1 d a t h , a ni t i o n a 1 s t o f t r a d i x t o fi o n a n d n e d c a r r i e re n s e o f it i o n a 1 vt w o r k i n o f i d e o 1d e o 1 o i sa

30、 1 u e s w hg yt h e s u b e o i c a 1 f oa s e c i i 1 e i np p , , , 1 c t f i e r m a t ionhasunde rggjpg-ones ini ficantchane. t h r hecontextoflouhanana 1 s io b a 1 i z a t i o nsofideoloint a n d n e two rg g g g y g y k i n t h e a ess i o n obasisitroosesthatid e o 1 o i nthenewerashowsaroc

31、essofreideoloandsomenewfeatures i n c1 u d i n v i r t u a 1eldsurvivalonesssubect i v e egpypj, andcthehumanva 1 u es inthenewcontext. o f rformanceinformal inst itutionandln s t i tut i o n p ebasedonthepe rsect iveof loca iknow 1 e d epg()raoxueniu haixial39 lpg-ersect ivesersect ivetherearefourm

32、ain ininformal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he ofsocialpppp,socialnetworkandsociocul tural stru cturescholoicalersect iveersect iveer sective. inforpygpppppp:m a 1 i n s t d d e d i n t h a r a c t e r i bedmenta o n s a r e i m u t i o n e r f ,t h e o f s s v e r e 1 a t i o n a n d i n f n s t i t u t i s t o i m r o v e .fthefact a n i z a t i o gi t u t i o n e s o c i a 1 s t i c s e m n d 1 o c a 1 o r t a n t f o r m a n c e t e m c o n s o n s h i b e o r r o c e s o n m u s t b e t h e i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