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识规矩颂浅解张秉权2009年7月28日印制16八识规矩颂浅解张秉权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颂将八识 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 为规矩颂。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 成唯识论要义,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学人若能于此 八识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 初机。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先列颂文,次出浅解。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
2、别颂 呢?这有二个原因:一、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 而不必一一识去重复说;二、在成佛果时,转八识成四智,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 作智,考虑到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第一句 性境现量通三性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 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先解释性境二 字,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每个人眼等五根,各有 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第一是浮尘根。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 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 最极清净,但肉眼看不见,唯大眼能见,此根有发识(
3、触发知觉)之用。对境之 时,依外境作为本质,五净色根各各自变相分,交与自识的见分去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胶卷成为底片,洗出来成为相片一般,唯识家称它为自变自缘。性境, 即是指自变自缘之境。次释现量,什么叫现量,现量是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境时, 还未曾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若起了分别,筹度之念,就不是现量 境了。后释 通三量”,是说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第二句眼耳身三二地居: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眼、耳、身三识, 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 耳鼻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起作用。 因为初禅天
4、以上,以禅悦为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识不起作用。既不受食,自然 也不闻香,所以鼻识也离了。二禅天以上,因为在定中,此三识更不起作用,由 于眼耳身三识,只能在欲界、初禅天二个地方起作用,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第三句与第四句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这二句是颂五识的相 应心所。说明眼等五识,只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那就是:1、 遍行心所五个:即触、作意、受、想、思;2、 别境心所五个:即欲、胜解、念、定、慧;3、 善心所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4、 中随烦恼二个:即无惭、无愧。5、 大随烦恼八个:即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 不正知
5、。6、 根本烦恼三个:即贪、嗔、痴。什么叫遍行心所?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遍善、 恶、无记三性;(二)遍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即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三)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四)遍与八个识的心王相应,具上四种情况,所以称为遍行心所。什么叫别境心所?是指此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乃是各别缘境的。 由于眼等五识缘境之时,同时意识(或称俱起意识)各引自类种子,各各缘境,(如眼缘色、耳缘声等)所以别境五心所也与前五识相应。十一个善心所为什么也与眼等五识相应呢?因为眼等五识,虽只缘现量境, 好像没有造作分别,由于业性纯熟,即使
6、偶然动了一念,不是动在善边,就是动 在恶边。若动在善边,就与五识相应,所以十一善心所完全与眼等五识相应。中随烦恼 无惭、无愧”二心所和大随烦恼 掉举”等八心所,唯是恶心所。五 识若偶动一恶念,就与五识相应。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心所,遍与一切染心相应,五识若缘欲界顺意五尘境,自 然起贪。若缘违意五尘境,自然起嗔 。执缘境为实有,体即是痴。所以此 贪嗔 痴”三心所也与眼等五识相应。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此颂第一句 五识同依净色根”,是说五识所依之根,不是肉眼能见的浮尘根,而是胜义根,即净色根。此净色根乃第八识所执受的相分,分映于五根门头, 虽非肉眼所见,但它
7、能发识,最极清净,所以称它为净色根。依此净色五根,方 能发识,所以说: 五识同依净色根。”第二句 九缘七八好相邻”,是说五识生识的缘,多寡不同。眼识九缘生,鼻、 舌、身三识七缘生,耳识八缘生。具体情况是这样:眼识须具下列九缘方能生识:一根缘、二境缘、三空缘、四明缘、五作意缘、 六分别依缘、七染净依缘、八根本依缘、九种子依缘。鼻、舌、身三识具下列七 缘方生识:以上九缘中除去空缘和明缘。因为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根境相合 时,方能知香知味知触的缘故),耳识具八缘方生识:即九缘中唯除明缘,因为 暗中也可闻声的缘故。此三识具缘多寡有些相近,所以说: 九缘七八好相邻。第三句合三离二观尘世”,是说鼻、舌、
8、身三识是合中取境,眼、耳二境是 离中取境。观是能缘的见分,尘世是所缘的相分,所以说:含三离二观尘世第四句 愚者难分识与根”,这是说,识与根不同,愚者难于分别。愚,指愚 法声闻。因为声闻人唯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称为愚。由于五根对境,如镜 对像。五识缘境,唯是现量。只要尚不起随念、计度二种分别,还是现量境,直 到起了计度之心,方进入比量或非量之中。这就是根与识不同所在。因为识乃心 法,即八识见分,根乃色法,即八识相分,此色心不同;根能照境,识能缘境, 此根识不同,此根识不同之致,非愚法声闻所能知,更不要说凡夫了。所以说: 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是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
9、身息苦轮。”这四句颂转识成智情况。先释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是不诠真二句。变 谓变带,相谓相分。以眼等五识因中,一向缘五尘的相分境,托彼相分,变带观 空,(即净色根发识,自变自缘观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所以不能亲缘真 如之理。为什么呢?因为成所作是后得智故。盖佛有二智,一是实智,或称根本 智;一是权智,或称后得智。根本智缘真,后得智缘俗,前者用于证理,后者用 于度生,其用不同故。所以说: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上犹自不诠真。”诠者,具 也。第三句圆明初发成无漏,”这是说,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眼等 五识,即成无漏。为什么呢?因为五识即八识见分,乃同体之故,所谓 五八果 上圆”是也。第
10、四句三类分身息苦轮。”这是说,若五识转成所作智时,在佛果中,能现 三类身,化导众生,出生死苦海。一、大化身。即千丈卢舍那,为应十地之机所现;二、小化身。即丈六金身,为应二乘及凡夫所现;三、随类不定化身。随诸 各类众生,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种种不等。所以说: 类分身息苦轮。”六识颂土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第一句 三性三量通三境,这是说,六识具足善、恶、无记三性、现量、 比量、非量三量、。性境、带质、独影三境。此六识都具足。三性者,一、善性。 有顺益义,顺于正理,益于自他;二、不善性。有违损义,违于正理,损于自他; 三、无记性。则于善恶品
11、性,无所记录。(即不形成未来善恶果报)三量者,一、现量。现谓显现,缘所现性境,不起分别。无计度心,故名现 量;二、比量。比谓比类,于所缘前境,比度方知,如隔山见烟,即知有火。如 见日落处,即知是西方。三、非量。谓于所缘境,错谬分别,(推测错误)名为 非量。三境者,一、性境。即净色根于外境上发识,自变自缘之境;二、带质境。 分为二种:(1)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及心所, 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皆属之。(2)似带质。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 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所现之境。三、独影境,乃独头意识所现之境。第二句主界轮时易可知”,是说此六识力用最强,三界生死,六道轮回,
12、善 恶因果,唯此识所造。所以说:主界轮时易可知。”后二旬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这是说,六识与五十一心所法 都相应,业力殊胜。只要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或多或少,以类相从,没 有一定,故须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包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前二句是说,第六识于三性(善、恶、无记)三界(欲、色、无色)三受(苦、 乐、舍)之中,恒常转变改易不定。如正善时,忽生一恶念,方喜时,忽生一忧 念,改易不定。于顺境上,适悦身心,产生乐受。于违境上,产生苦受。于非苦 非乐境上,产生舍受。也常常转易不定。若恶念起时,则根本惑与随惑相连而起。 若善念起时,则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
13、所以说:性界受三包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后二句是说,身语二业,都由此六识方能发动。若论行相,于八识中独为最 强。引者,谓此识能引诸识造业,因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 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满者,谓此识能引前五,成满八识异熟果 报。因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 道别报。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能招业力牵”者,引业和满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如与善十一相应,则为善业牵之而往人大;如与 根、随染位相应,则为恶业牵之而往三途,招感善或恶的总报和别报。皆第六识 造业所牵感。所以说: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
14、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四句是颂第六识转妙观察智。前二句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这是说,第六识修生空观,在圆教七信位,始断分别我执。从八信起,修 法空观,经历八、九、十信,至圆教初住位,始断分别法执,至此分别我法二执 全断。约别教即是初欢喜地,乃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之时。(此时妙观察智仅作下品转)但俱生我法二执,现行尚自缠绕,种子尚自眠伏。所以说: 发起 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后二句 选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这是说,别教菩萨修法空观至 远行地(即第七地)后心,断俱生我执,即进入第八地,(此时妙观察智相应心 品作中品转)但俱生法
15、执犹在,尚偶尔现起,然不是有漏。远行地后的后字,也包括九、十两地及至等觉位。因为至等觉后心,六识方得纯净无漏,妙观察智作上品转而圆明遍照大千世界。所以说: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c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这四句是颂七识的境量和心所。前二句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这是说,第七识所缘,乃托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本质,是为真带质。什么 叫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就是以此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我,七识与八识见 分本质,交带挟起中间相分,以此相分,一半与所缘第八见分同一种生,一半与 能缘第七见分同一种生。但必须明白此乃体相之相,不是形相之相。所以
16、称为真 带质。此识虽非善恶,性是无记。而有四惑我见(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 盖覆真性,所以是有覆无记。通情本三字怎么解释?是说这真带质,既通七识能 缘心,以常起我执,就是通情。又通八识见分,是它所缘之本,就是通本。由于 三界有情,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故三量中名为非量。所以 说: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后二句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这是说,第七识所具的相应心 所,大随烦恼有八个,遍行有五个,别境唯一慧心所,根本烦恼有四个,即我贪、 我痴、我见、我慢。共十八个心所。此十八心所常与第七识相应。所以说: 八 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包审思量我相随,有情
17、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四句是说第七识的力用。第一句 恒审思量我相随”,是说此第七识包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执以为我。包是恒常,不间断之义。审是审察,分别之义。包与审,八识有四句分别:第八识,是包而非审。不执我,故非审。无间断,故是恒;第六识,是审而非包。 有分别,故是审。有间断,故非包;前五识,是非包非审。有间断,故非包。不 分别,故非审。唯有第七识,是亦恒亦审。不问断,故是恒。以执我,故是审。 所以说,包审思量我相随。第二句 有情日夜镇昏迷”,是说由于此第七识于有漏 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使有情终日昏迷, 不能自拔。所以说: 包审思量
18、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三、四句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是说四惑(我贪、我痴、 我见、我慢)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 知)包与第七识相应。前六转识修布施、持戒等善行时,由此第七识念念执我, 使所修善不能亡相,只成有漏善,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转识 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所以说: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包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此四句颂七识转成所作智。第一句 极喜初心平等性”是说菩萨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圆教七信 位,(或别七住位)断分别我执,转修双空观,历八九十信,(相当于别
19、教三贤 位)于十信后心,破分别法执,即入圆教初住,(或别教初欢喜地位),由于断了 分别法执,第六识初转妙观察智,(此为妙观察智为下品转)以六、七二识相依, 第七识自然也转为下品平等性智,由于俱生我法二执未断,此第七识未得纯净无 漏,仅初心阶段净而已。所以说:极喜初心平等性第二句无功用行我包摧:这句是说,俱生二执,十分微细,必须地地分除。 第六识修双空观至远行地后心,方舍藏识,断俱生我执,进入第八地,由于六七 识相依,这时平等性智为中品转,无功用行现前,俱生我执永伏不起了,所以说: 无功用行我包摧。”第三、四句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这是说,俱生我执虽破, 但俱生法执犹在,直至到了等
20、觉后心,方才断尽俱生法执,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是也。此时第七识方转为纯无漏的平等性智(此为上品转)。在佛果位中, 现十种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说法,所以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净。”这四句是颂八识行相。第一句性唯无覆五遍行”,这是说第八识唯是精明之体,本无善恶,故四性 中,(即善、恶、有覆、无覆)唯是无覆无记,以有细微流注,故唯与五遍行心 所相应。所以说: 性唯无覆五遍行,”第二句 界地随他业力生”,这是说,三界(欲、色、无色)九地(欲界五趣 杂居地及色界四天、无色界四天)是众生流转六道之处,这第八识为总报主,而 被
21、他六识善恶业力牵引去投生。所以说:界地随他业力生。”前面六识颂说,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指这种情况。第三句:乘不了因迷执”,是说二乘不了解第八识,不信有八识存在,由于 八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恐怕二乘产生误解。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就是恐他们分别执为我故,因此二乘不能了解 此识。所以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第四句 由此能兴论著主净”这句是说,由于二乘不知,不信有此第八识存 在,是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而与之净论,所以说:由此能兴论主净。”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四句是颂八识的体相和力用。第一句,浩浩三藏不可穷,”浩
22、浩者,广大无涯貌。就是说,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此识体广大无涯,具足三藏, 名为藏识。三藏者,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一能藏。谓无量劫来,前七识所作一切善恶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边说;二所藏。前七识所 作异熟果报,此识是所藏之处,此约受熏边说;三我爱执藏。第七识执此识见分 为我,故云,我爱执藏,此唯约被第七所执边说。有此三义,故令累劫善恶因果, 不失不坏,不可穷尽。所以说:浩浩三藏不可穷。”第二句渊深七浪境为风”,这是说,此识如水,为境风所鼓动,起前七转识 波浪。楞伽经云: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所以说:渊深七浪境为风。”第三、四句 受熏持种根身
23、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是颂第八识的力用。前 七识现行,返熏此识,以其识体坚住,一味无记,包时相续,有可熏性,故能受 熏。前七转识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全不散坏,作为三 界总报主,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 所以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此四句颂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识有三名,一名藏识。谓此识因第七识念念 执为我故,无始以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别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 经历三贤、登地及到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第八识方得舍藏识之名,显过失最 重。所以说:不动地
24、前才舍藏。二、异熟识。谓八地以后,虽舍藏识之名,因 有微细俱生法执及有漏善种间或生起,尚引后果,所以名叫异熟识”。至金刚道后等觉后心,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所以说: 金刚道后异熟空。”三、庵摩罗识。 此云白净无垢识。异熟若空,一念顿断最初生相无明,入妙觉位,此识在妙觉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与大圆镜智同时发起,到此地位,境智相应,法身显 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所以说: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注一、菩提身。谓如来菩提树下成道身。二、愿身。谓如来下兜率,降生 人间,酬宿因愿度生之身。三,化身。谓如来随类化现之身。四、力持身。谓如 来灭后,碎全身为舍利,永久不坏,作众生福田,名力持身。五
25、、相好庄严身。 谓如来证得微尘数相好庄严实报身。六、威势身。谓如来处于众会,威德广大, 天魔外道,无不归伏之身。七、意生身。(亦称如意身)谓如来随自他意,处处 受生,意有所往,身即随到,是名意生身。八、福德身。谓如来福德具足,犹如 大海,无不涵容,是名福德身。九、法身。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 界,犹如虚空,是名法身。十、智身。谓如来妙智圆明,决了诸法,通达无碍, 是名智身。(出华严经教门指掌)taolun性境现量通三性。此句是说眼、耳、鼻、舌、身五识,其所缘的境,於三境中,惟 缘性境。其能缘的量,於三量中,惟缘现量。其业性,则通善、恶、 无记三性。性境是说所缘(所知、所分别)境的实质
26、问题。现量是说能缘(能 知、能分别)的认识程序及所获得知识真伪问题。通三性是说前五识 与三性相通的性质问题。现分述如下:性境”一性境,即实境。为什么呢?因为前五识所缘的五根五尘,乃四大四微(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物质分子)八法所构成,体非虚妄,乃真实相分,故云性境或实境。既云实境,为何又说是性境呢?因为根、尘等境,乃八识所变相分。而此能变的第八识,乃真如随缘而成。则相分原是真如无相之实体,今虽迷而变为有相根、尘之妄法,而其性本真,故云性境。此境如果以无分别心照之,则法法皆真,唯一真实。如果以分别心取之,则为带质之假法。性境,又称为“有体实相为境”。谓第八自证体上变起见、相二分,前七识即
27、见分;内之“白净色”,外之根身器界,皆相分,今前五识是第八见分(第八是精神中枢,前五识是枝末)。其所缘之境,即第八识相分。 虽见相有二, 但同一自证体生起, 本是实有, 故云 “有体实相分境”。前五识见分所缘的“相分”,有亲疏之别。在身有知者,直接触到的影相,印象,称为“亲相分”。身外无知者,间接接触到的本质色,山河大地,房屋用物等,称为“疏相分”。我们所缘的一切影相,印象,既托第八识相分为质,亦托外色反映,犹如一面镜子,见分是镜光,相分是镜影,自证分是镜面,证自证分是镜背。见分唯缘相分,此缘正确与否?由自证分核对。自证分核对是否正确?再由证自证分复核。 由此四分作用, 证明所缘相分基本无误。此四分义,是识体的内部结构,是能缘对所缘的互相关系;一切认识“概念”,都是由此产生的。又:前五识所缘境有实体者;谓根、尘等相分,各随自已的“相分种子”生起。此有二种:一是“不共相体”,谓“根身”(各人的身体)种子为有情各别业力所成;虽根有胜义,浮尘差别, 俱名“内色” 。实际上 “胜利根”(体内的神经系统) , 唯自受用, 称为 “不共相体” 。 “浮尘根” (身体外形),他人亦可受用的。二是“共相体”,谓外器五尘,山河大地,乃诸有情共业所感,称为“外色”,一切有情皆可受用,故名“共相体”。前五识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筋工程分包协议模板
- 会议合作志愿服务协议
- 网约车服务协议
- 足浴店承包合作合同样本
- 个人借款免息合同模板
- 稳定生产设备订购
- 促销赠品购买合同
- 方木购销合同书
- 橡胶绝缘电线购销协议
- 预采购合同注意事项
- DB34T-老旧电梯更新、改造、重大修理工作导则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监理检查表
- 不符合慢病证办理告知书
- GB/T 44230-2024政务信息系统基本要求
-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全套教学课件
- 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事业单位定向公开招聘驻县部队随军家属工作人员5人(第1号)(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GB/T 44257.1-2024电动土方机械用动力电池第1部分:安全要求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无答案)
- 浙教版劳动九年级项目四任务二《统筹规划与工作分配》教案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法理学》(第三版教材)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 洗浴中心传染病病例防控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