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_第1页
西医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_第2页
西医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_第3页
西医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_第4页
西医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医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作者:黄鑫 黄华 黄涛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西学东渐始于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西方,在经济及文化发展上都有了向海外殖民扩张的能力和需求。对于中国的学术界而言,这种外来的思维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科学视野,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西方科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中医以及中医的各个方面。相对于古代中医对外来医学的吸收和兼并而言,近代中医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与古代“自然哲学传统加经验主义积累”的传统中医有所不同,近代中医是在19世纪中叶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后,在两者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期间,中医的发展还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传统的中医思想被解构,新的思想被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发生了质的变化1。从方剂学来讲,这些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按西医的分科对方剂进行分类、在方剂组方思想与模式中掺杂西医理论、在方论和方名的中西名词混杂、药物剂量的中西合用,以及引进新剂型等方面。 1组方思想与模式的变革 近代西医传入之前,中医学曾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外来医学吸收兼并,将其形成中医药和方剂的组成部分。如在千金要方中便载有许多来自波斯的药材,如安息香、苏合香、薰陆香(乳香)、郁金香、枫香、青木香、荜拨、诃子、石蜜、阿魏、硇砂2。中医赋予它们性味,并以中医之理用来开窍、理气、活血、消积,像苏合香丸、木

3、香顺气丸等。近代西医传入之后,对中医方剂的组方思路和组方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产生了中西药合用的组方思路和中药西用、西药中用的不同组方模式。 11中西药合用的组方思想中西药合用是指中药和西药配伍,联合使用于1首方剂。中西药合用的组方思路早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有了端倪。据记载,康熙皇帝曾亲自服用过中西药合用的“肺胸舒丸”来治疗长期的咳嗽吐痰证3。根据中药学教材的解释,中药是指“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4。这个定义强调了传统中医理论对药物运用的指导原则;而西药则是“指西医所用的药物,通常用合成的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如消炎

4、片、阿司匹林、碘酊、青霉素等”5。这个解释着重于西医理论对药物运用的指导原则和西药的制作途径。从定义上来看,中药和西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但医家们在临证中总结出两者合用,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更好。如张锡纯创制变质化瘀丸治疗噎膈,“而愚以为欲治此证,必中西之药并用,始觉有把握”6。他对此进行了阐释,“西医名此证为胃癌其中果函有瘀血,原可用消瘀血之药消之。若非函有瘀血,但用消瘀血之药,即不能消除而消瘤赘之药,惟西药沃剥加留谟最效,此其在变质药中独占优胜之品也。今愚合中西药品,拟得一方于下。”方用桃仁、三七、硼砂、甘草,西药碘化钾、百布圣等。再如罗止园在止园医话(1938)中谈到,“此症为较重

5、之肋膜炎,必须中西药互用,方收速效。只用中药或只用西药,收效均不能迅速,且此数种中西药品之用法,试验四十余年,绝无防碍也。7”中西药物合用相辅相成,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上著名的例子就是张锡纯的石膏阿斯必(匹)林汤,方中石膏和阿斯必(匹)林合用,功效恰好形成互补,“石膏之性,又最宜于阿斯必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必林之原质,存于杨柳树皮津液中,味酸性凉,最善达标,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6。同时,中西药合用也可以消除双方副作用。例如“山药又宜与西药百布圣并用。盖凡补益之药,皆兼有壅滞之性,山药之壅滞而脾胃弱者多服、久服亦或有觉壅

6、滞之时。佐以百布圣以运化之,则毫无壅滞,其补益之力乃愈大”6。除了著名的石膏阿斯必(匹)林、山药百布圣合用外,张锡纯在临床上总结出不少中西药合用的配伍,例如“西药骨湃波浆,为治淋证之妙药也,而单用之亦恒有不效之时,以淋证之原因及病候各殊也。如用中药以济其不逮,其为热淋也,可与滑石、海金沙并用;其为寒淋也,可与川椒目、小茴香并用;其为血淋也,可与旱三七、鸦胆子并用;其淋而兼滑脱也,可与生龙骨、生牡蛎并用;其为传染之毒淋也,可与朱砂、甘草并用”6。近代的中西药合用在验方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如主张中西医汇通的丁福保在中西医方会通中记载了一些中西药合用的方剂,如治疗咳嗽的外国方,将龙脑、半夏、杏仁末、青

7、豆粉合西药摄涅瓦根末、辛衣格同用8。中西药合用处方是近代西医传入后,中医界人士为了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和学习了西医的知识,在西医病理、药理等学科知识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由于对西医的认识尚不深入,因而这些处方实践并未形成大的规模。 12新的组方模式传统中医的组方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病证为逻辑依据的“方从法出”和“君臣佐使”的组方模式,即中医根据“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法的指导下确立方剂,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根据证的病机和中药性味功能,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选药组方;二是古方加减化裁的组方模式,在张仲景方等传统古方的基础上进行化裁,或者扩大其使用范围。由于西医的传入,带来

8、一些传统中医学所缺乏的解剖学和药理学知识,近代医家们试图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药和西药进行相互沟通,或用中医理论来阐释西药的药效,或用西医的理论来说明中药的疗效,然后据此遣药处方。 2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西药制方 张锡纯是近代实行中西汇通医学实践的大家,他的基本用药思路是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中西药联合组方。按照“三因制宜”的原则,张锡纯对西药的使用并没有盲从西人,而是从国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中医理论,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用法。他认识到国人和西人地理、气候不同,体质差别较大,应调整西药用量。例如“西人用治肺结核之热,日服三瓦愚用阿斯必林治肺结核,视西人所用之数,则减之又减阿斯必林特

9、其发汗之力甚猛,若结晶坚而大者,以治外感,半瓦即可出汗;若当天气寒凉,或近寒带之地,须服至一瓦,或至半瓦是在临证者,相其药力之优劣,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6。张锡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来推断西药的药理、药化作用、药效和临床实践。例如,他认为规尼涅(金鸡纳霜)“味皆极苦,皆善退热,对于间歇之热尤宜,故为治疟疾之特效药。又能增长胃液,多进饮食,能增大红血球,使血脉充足,故又为健胃养血要药实为补益之品”。通过分析,张锡纯认为该药应具有健运脾胃兼养血的效用。再如张氏根据使用阿斯必林的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推断其性味及功效。“阿斯必林之原质,存于杨柳树皮津液中,味酸性凉,最善达标,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这种

10、解释不仅使当时的国人信服,也对后世的医者以启示。在中西药合用的方法问题上,张氏的原则是中药治本、西药治标。他在“论中西之药原宜相助为理”一节中明确提出:“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6”在实际应用中,他也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谈到西药安知必林时,“然治外感之热,仍宜与中药石膏、知母诸药并。用治内伤之热,仍宜与中药地黄、玄参并用。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标本并治,奏效必速也”6。因此,基本上来讲张氏还是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认识和使用西药的。 21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药制方从上

11、文中药学教材对中药的解释可以看出,其实上述这种组方的模式或可称为“西药中用”;另一种模式则是从西医药理作用的角度出发,认识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所谓“中药西用”成方。这种模式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其结果也是毁誉参半,像近年来频发的中药毒副作用事件,如马兜铃中毒、龙胆泻肝汤引起的肾衰竭等,均与此有着莫大的关连。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叶,西医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诊断等学科的发展初步向人们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欧美和日本先后开展了对中药药理、药化学科的研究。20世纪初,从西方留学的归国人士也开始着手于我国的药学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不仅发展了中药学科,对于方剂学学

12、科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对疾病和药物认识的更加深入,人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来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并找出其中有效的、可针对西医疾病病因、病机发挥作用的物质,这样中药就有了相应的西医适应症。在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中半夏泻心汤的方解中:“黄芩为清凉性消炎健胃药,内含一种植物基为司克胎拉米,用其煎剂有苦味质,对于急性胃炎、肠炎,有制酵防腐镇呕止利等作用”8(司克胎拉米,即黄芩甙)。既然中药能够针对一些西医病症起到治疗作用,那么就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配伍组方:西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药物的药化成分,药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药能否解除症状是问题的关键之一。这种配伍组方的例子有很多,以近代中医界著名人物

13、杨则民(18931948)对贫血性浮肿的治疗为例。杨氏认为,治疗该病需要补铁,所以要选用含铁的某药:“治疗本病以铁为主剂,消化不良加健胃药以佐之,古方煮黄病绛矾丸即平胃散加含铁之绛矾也。少女患此病则四物汤加含铁之针器或绛矾可也,若出血者阿胶为其主剂,依此治之即无不愈。9”杨氏还有其他方法,如从西医的角度出发,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别,分别选用相应的药物。例如,杨氏将头痛症状分为充血症状、贫血症状、郁血症状、神经症状等若干型,不同的症状可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对症之药物疗法”中,作者谈到头痛病久,脑血管之血行异常,可采用调整血管剂,以药物如川芎、茶叶、当归、红花调整之,往往有效。由于血压上腾而

14、造成的头痛,可运用减轻血压剂,他还分析了几个方剂,如玉真丸中硫黄、半夏温降之力较大;石膏、硝石寒下的作用较好,“拮抗用之无非减轻血压耳”,“黑锡丹治头痛亦有此意也,清空膏以石膏与荆芥合用亦此意耳”10。对于头痛之厥冷剧痛者,可用兴奋剂如附子细辛等。在“治疗虚劳纲要”一节中,杨氏提出:“以温药补气,为劳者温之之意,甘药培元,为损者益之之义,治虚之通则,依此原则而相治,随起之兼证,只配合一两味已足,其式如下:温、甘药加镇静药加治兼症药(如涩精药、和痛药、安神药),温药如参、芪只有兴奋神经之功。甘药如归、地则有滋养和痛之力。为效不同,用法有异,而治兼症药中尤当分析注意其副作用,一切有刺激之药品,皆以

15、不用为是”10。这种组方思路在早期还很不成熟,颇有牵强附会之处。如中西医汇通派大师张锡纯认为,铁生锈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能够起到镇肝胆、补血气的作用,而肝胆火旺证的治疗恰好需要采用这种方法。所以1味铁氧汤可以治疗肝胆火旺的病证,虽然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铁锈的化学成分是不科学的,但是这种创方思路却在当时颇有说服力。 22方名与方论中西医名词的使用翻开近代中医学著作,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加答儿”、“枝气管炎”等半土半洋的西医名词比比皆是,这些音译或意译的医学名词多来自日本,充分反映了近代西医传入对中医学的影响。方剂学教材或相关著作也不例外,在方剂的取名、方论的阐述和病理的分析等诸方面,无

16、不保留着西医的痕迹。 23方名中西合璧方剂的命名方法多种多样,有突出主药,用方中1味药的全名或几味药的简称组合而命名,如麻黄汤、银翘散、参苓白术散、十枣汤等;有反映疗效和治疗范围的,如清营汤、小建中汤;有按照药效和作用机制来命名的,如生化汤、血府逐瘀汤、清骨散;有按照主治病症来命名的,如四逆汤、止嗽散、痛泻要方等;有借喻典故或带有含蓄借喻色彩命名的,如导赤散、泻白散、坎离既济丸、更衣丸、玉屏风散、济川煎、玉女煎等。还有一些方剂在祖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方名和祖方有引申衍化关系,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命名六君子汤;还有标明特征、按照用药剂量或时间或炮制方法进行命名的,如七厘散、六一散、鸡鸣散、

17、四生丸等。近代西医传入后,方剂的命名出现了新的现象,方名中包括西药或西医的病名,如张锡纯著名的石膏阿斯必(匹)林汤、朱砂骨湃波丸,施今墨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等。虽然命名方法不出上述藩篱,但其中新名词的使用却令人耳目一新,使得当时追求时髦或思想守旧的人都能信服并使用。 24方论中西合参方论是方剂学独有的一个特色,一是可以解释药物使用配伍的道理,使服药者信服;二是可以启迪后学,开启同道思维。近代方论中也使用大量西医的名词,这些名词使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造新词,更在于阐发新论。因为西医的知识启发了医家的思维,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并尝试着用西医的知识来解释方剂的功效、配伍等,从而对方剂学的

18、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是一种革新,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传统理论模式,探索新的事物,这对于今天方剂学研究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41用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来解释方剂功效在方论中,作者往往用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来解释方剂的功效,如四君子汤的方解,“此为补益通用之方剂。人参为滋养健胃药,内含钙质镁质磷质,以及甲乙丙3种维他命,又有滋养补身之糖质甚多,对大脑有镇静作用,使血管运动神经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之功,促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治疗贫血、神经衰弱等证,配以有甲种维他命之白术,能刺激消化器黏膜,使消化液分泌亢进,促进消化机能,补益之功益著;茯苓利尿,使肾脏内血液循环旺盛,肾脏分泌细胞机能亢进;甘

19、草甘平,协参术苓,同为调补之作用”。 242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药物的配伍在方论中用西医的理论来阐释药物的配伍。例如,大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相偕,开发汗腺以放散高温”11,麻黄石膏同用,发散郁阳以解除烦躁,为外感而里热之表里双解剂。旋覆代赭汤方解:“代赭石矿物有铁质,入血能使中枢神经镇静,止呕和胃,除噫气,汗吐下后,心下痞硬,胃肠起虚性反应也,故以人参缓抚之。 243用西医知识分析病因病机方论中也用西医的理论知识来分析传统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加深对古方的认识与使用。如地黄饮子主治“中风,舌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其方解为:“刘河间此方,大有价值,中风是血压高,动脉硬化,为之预因,此方一派滋润之品

20、,所以使动脉硬化而致神经硬者,得以柔和。心脏衰弱而血压高,不宜人参,故仅以附子等强心,患中风者,大都高年肾水亏弱,故以苁蓉巴戟之类,以补肾,古人不解所谓血压高,动脉硬化等病理,而制方确合此等病机,真不愧一代大医。 244扩大了方剂的使用范围西医知识的引入,尤其是将西医病名用于方剂的适应症中,扩大了已有方剂的使用范围。如杨则民在评价桂枝汤时论曰:“此为伤寒论中第一方,用途最广,无论病者,放温机能亢盛,或衰退,只要审查脉浮而弱。无汗或汗自出者,无论病在排泄系、消化系、淋巴系、呼吸系、循环系、神经系,又不论伤寒感冒温症及一切杂病,俱可用此方,促进放温机能,排泄毒素。13”方解认为,此方可以促进内分泌

21、,增加“淋巴液与神经药力协和”,改善血液循环,为解热剂之“总司”,“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管不充血,毛窍不紧闭者”,都可用此方发汗,降体温。至于原因则解释为“桂枝芳香性、挥发性,能强心促进循环散寒,味甘苦,能利于淋巴腺,开腠理,以放散体温,为发汗液”14。张仲景的桂枝汤方为太阳中风证治疗方,且可调和营卫。现在从方解中我们可以了解,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一切发热类疾病,而且还可以促进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治疗排泄系(泌尿系统)、消化系、淋巴系、呼吸系、神经系及一切杂病,主治范围被大大扩展了。近代日本多用汉方治疗西医病症,他们在实践中也扩大了中医古方的使用范围。如蔡陆仙在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中谈到日本医家汤本求真运用大青龙汤治疗颗粒性结核膜炎的例子。他还引用王润民的看法:“可见大青龙除有发汗之功外,治沙眼(即颗粒性结核膜炎)亦有功效,此亦后人对于大青龙汤症之新发明处也。 245按西医疾病分科对方剂进行分类历代方剂学的分类方法有按病证分类,如五十二病方;按脏腑部位分类,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按照病因分类,如张氏医通;按组成分类,如祖剂;按照治法分类,如时方歌括;按照药目分类,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汪昂医方集解创新的综合分类法。由于西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