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学策略_第1页
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学策略_第2页
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学策略_第3页
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学策略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学策略 略读课文在小学高年段语文中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并且在课时安排上都只有一课时,比例大意味着它的重要性,这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已体现。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课时中彰显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老师们充分挖掘文本,巧妙地设计出“导”的方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有所获。那么,一节课,究竟导在何处?学在哪里?这需要老师的智慧与艺术。 下面的这些教学案例就充分展示了老师们的智慧和艺术,他们的课堂“导得实、导得巧、导得活”。 一、“导”在提纲挈领处 一堂精彩而独具匠心的课,开场很重要,往往一个老师的巧妙开场便能让听课老师恍然大悟,理解这堂课老师的设计精华所在。一位老师教珍珠鸟一课,其中有个

2、很巧妙的提纲挈领式的设计,便是教师非常巧地抓住全篇的句首“真好!”二字,感受珍珠鸟对于冯骥才先生的几处“好”,体会珍珠鸟对于冯骥才如朋友、亲人般的关系,再反过来去寻找和想象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好,从而真正地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教师开篇即让学生猜文中严监生临死前躺在病床上伸出两个手指头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以及赵氏对这两个手指头的不同猜测,教师板书于黑板,其实便是把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含其中了。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再组织教学,理解便容易得多,教师此“导”所谓导在提纲挈领处。 再如灯光一课,“多

3、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教师开篇即板书于黑板,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这条线索进行探究,这就是老师导得妙,导在提纲挈领处,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导”在学生困惑处 “学导课堂”中老师的“导”之功应体现在恰如其分之处,也就是在学生困惑处,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便能让学习如破山之水,通畅无阻。如一位老师教伯牙绝弦,教师让学生通过课文注脚理解了关键字“善、江、峨、念、志”的意思,从而扫清全文理解的障碍,接下来的教学水到渠成。再攻克“伯牙那么喜欢鼓琴,在钟子期去世之后,为什么能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又很巧妙地利用了一段链接资料让学生了解伯牙在钟子期之前

4、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知音,从而明白知音对于善琴之人的重要性。最后又通过一个巧妙问题的设置“伯牙这一绝还绝了什么?还有什么是绝不了的?”给予课堂延伸拓展,留给文本一个意味深长的解读。 又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老师在让学生感悟文章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时,不是采用一般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读语言,说好在哪儿,能体现人物什么性格特征,而是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换语言表演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替代文中所用的三处洪教头的“来!来!来!”在四人小组中表演,从而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原著中采用的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表达方法人物语言的重复,让读者对水浒传中那么多主要人物心中都有个比较鲜明的印象,脑中一出现某个人物,口中

5、就会念出他的经典语言。对于林冲的经典语言则是通过联系全原著以及他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有个比较直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不敢!”二字以体现人物略有些窝囊和懦弱的性格自然深入人心。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总理的伟大时,就是导在学生困惑的问题上。如当学生提出“总理为什么白天不批阅文件,要晚上加班呢?”“总理为什么不先批阅我的文件,而让我等到天快亮呢?”这些问题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解决,在解决这些困惑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因此说,导有法,导到学生困惑处,便能攻克教学难点,引导课堂畅如行云流水,有张有弛,让学生学得得心应手。 三、“导”在知识的缺

6、陷处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并不少,但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学生们因常涉及到且老师常点拨而比较熟悉,而如拟物、通感、白描、象征等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是学生知识的缺陷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借用一双慧眼予以适当的点拨,这样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甚至是表达能力。 一位教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学生默读完课文就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题目虽然是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描写洪教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就有了“反衬”这个答案。此时老师马上引出这是西方引过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类似的方法,然后老师出示“唐代贵妇图”“导”出背面铺粉法。学生对于“反衬

7、”并不陌生,对于“背面铺粉法”却很陌生,教学这样的古典小说,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这样相关的知识点。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其中有一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学生肯定不解草地上怎么会蹦跳着笑声呢?老师花不多的时间带出“通感”这修辞手法,既为学生解惑,也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还有藏戏一文中第8-16自然段中讲到不同人物的面具颜色是不一样的,而各种颜色又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意义,一位老师在出示面具课件时就点明此处是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 四、“导”在表达方法的迁移中 翻阅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最后一点不难看到“领悟的方法”“学习的写法”等等,由此可见,表达方法的迁移在略

8、读课文的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 一位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则是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他的教学重点落在“小说创作”的写法指导上,而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出自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因此教师时时抓住小说创作的几个要素:情节、悬念、意外、夸张,除了本课教学,还链接了许多外国文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对这几个小说创作要素有更深的理解,并让学生不段反复诵读这几个词来强化概念,从而明确小说创作要想好看,吸引读者,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教学“悬念”一词的概念时,教师有个很巧妙的设计:如果把这篇课文作为评书范本,猜猜说书人会在哪个故事情节后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在小说创作中什么地方留悬念,埋伏笔,方能起到出乎读者意料的作用。 而另一位老师的儿童诗教学更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诗歌的语言,写诗需要观察,要有丰富的想象,提出当诗人要有三个“一”:有一颗爱心,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奇思妙想的大脑。课堂中则处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