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归纳【5篇】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归纳【5篇】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归纳【5篇】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归纳【5篇】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归纳【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学问点归纳【5篇】 增加内驱力,从思想上重视高中,从心理上强化高中,使战胜高考的这个关键环节过硬起来,是“志存高远”这四个字在高中的全部解释。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期望能关怀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1 1、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其次次工业革命开头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造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其次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方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 第一,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很多技术制造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阅历,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学问,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其次,其次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进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进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三,其次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制造的。 (3)其次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a.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消逝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其次次工业革命供应了前提。 b.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

3、的消逝,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供应了充分的资金。 c.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d.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4)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促进生产力进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促使产业结构新的变化: a钢铁工业大进展,导致重工业的比重上升 b大量新兴产业消逝:汽车、石油、近代化学工业等 c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农业产生 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垄断组织产生: 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a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最终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进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方案(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究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冲突、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1958: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

5、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进展水平; 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峻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 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加企业活力1984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

6、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月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3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化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

7、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消逝,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浇灌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

8、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富强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政策,留意减轻农夫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展缓慢和长期连续重要缘由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乐观提高农夫生产的乐观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小农经济比较

9、脆弱,简洁破产是我国封建社会富强的缘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展缓慢和长期连续的重要缘由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苦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进展。 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夫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自然灾难的侵袭,社会的担忧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峻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4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

10、格使用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心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心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

11、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头接受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制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长期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确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殊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制造意识的人。科举制

12、作为具有鲜亮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把握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心: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心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总结5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

13、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觉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进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缘由: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展) 封建社会的土地全部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全部制。 三

14、、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始终连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夫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状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夫牵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进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洁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进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进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